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新发展理念?

2024-05-13 02:13

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新发展理念?

亲亲您好~~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一体的理念,充分反映了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壮大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协调联动,以区域协同助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协同发展。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绿色坚守,以底线思维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底线思维,算好生态环保大账,坚决防止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建设和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开放包容,以人才优势聚力高质量发展。共享共治,以高质量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安亭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坚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稳步推进城乡建设。【摘要】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新发展理念?【提问】
亲亲您好~~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一体的理念,充分反映了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壮大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协调联动,以区域协同助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协同发展。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绿色坚守,以底线思维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底线思维,算好生态环保大账,坚决防止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建设和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开放包容,以人才优势聚力高质量发展。共享共治,以高质量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安亭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坚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回答】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新发展理念?

2. 长三角实行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什么时候?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该《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政策机遇。
根据本《规划纲要》,政策所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设立中心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三大功能分区:
中心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同时《纲要》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3.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什么战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该《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政策机遇。
根据本《规划纲要》,政策所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设立中心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三大功能分区:
中心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同时《纲要》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什么战略?

4.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昨日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上海服务功能,发挥苏浙皖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成长创新企业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融资。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十大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新技术研发应用。  
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  
规划纲要还指出,要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要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依法合规扩大发行企业债券、绿色债券、自贸区债券、创新创业债券。推动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区域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联合共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鼓励地方政府联合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等投入。支持符合监管政策的地方法人银行在上海设立营运中心。支持上交所在长三角设立服务基地,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  
同时,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浙江温州、台州开展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验,为民营经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  
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定期总结评估新片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人才流动、运输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制度经验,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

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对湖州城市发展有哪些战略意义?

湖州处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地带,近年来一直主动融入区域多战略发展格局,全力在重大交通、承载平台、产业集群、综合配套、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谋求突破,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于2019年12月发布,为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湖州担当,彰显湖州作为,建议在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开辟城际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
  交通是促进地区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把湖州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枢纽、大上海都市圈西翼门户”,一方面应全面深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聚焦枢纽门户城市建设定位,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全力推进宁杭通道和沪湖通道谋划建设,加强与国、省相关规划的衔接,促进湖州与区域核心城市高水平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应全面攻坚综合交通重点项目。聚力推进杭州绕城西复线、杭宁高速改扩建、沪苏湖铁路、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尽早建成。

  二是担好生态责,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湖州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太湖主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湖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在生态保护方面,急需构建起上下游之间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在新安江地区,上下游之间以建立常态化补偿机制为目标,在产业输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务实合作,构建“黄杭生态文明创建共同体”,联手打造了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议进一步推广复制“新安江经验”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多地区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推进流域环境治理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从项目推动向制度维护转变,逐步健全地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三是织密服务网,推进高端公共服务共享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来往日益频繁,对民生工程一体化的诉求也越来越迫切。如何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幸福圈”,是一项重要课题。例如,相比周边大城市如上海、杭州,湖州的高端医疗资源较短缺,群众更愿意跨市跨省去享受这些优质医疗资源,但是,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省内一卡通和上海门诊医保异地直接结算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对此,建议打好组合拳促进高端公共服务的共享,首先打通湖州和周围大城市医保结算的体制机制壁垒,打造医疗“共享圈”,其次引导高等医院、高等院校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湖州办分部,打造服务“延伸圈”,最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打造人才“流动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对湖州城市发展有哪些战略意义?

6.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两个关键词。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也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推动,中国大部分地方没有形成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长三角是例外。一个都市圈的创新生态、产业体系、产业链和营商环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奔走于1小时通勤圈的广大从业者,他们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有生力量。

注意事项: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筑牢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和精神支撑。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现实淬炼,形成了江南文化勤勉、机敏、敦行、坚韧、崇文、重商、开放、进取、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开放求新、明达致远、精进图强的区域精神。

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独特优势?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36年之久,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因此,长三角地区在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先进实体经济的引领区。生产方面,长三角 汽车 产业产值占全国26.23%,造船产业产值占全国30.8%,通讯产业产值占全国29.9%;公司方面,长三角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33.96%,上市公司融资占全国29.54%;贸易方面,长三角进口贸易额占全国44.48%,出口贸易额占全国69.62%,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39.55%。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龙头。
  
 第二,长三角不仅经济总量大,发展也较为均衡。在最新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共占据43席,强大的县域经济为区域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长三角 科技 创新资源密集。在中国 科技 部发布的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中,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各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五和第六位,安徽位居第十一位。《2018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报告显示,长三角有18个城市入围,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而珠三角只有6个城市,京津冀也只有1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引领 科技 发展创新的地位愈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近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在长海召开,提出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从坚持高水平开放、追求高质量创新、强化高效协同、以及强化组织协调四个方面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具体来看,一体化是重要发展路径,通过有效一体化,使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合力,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一体化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必须要打破行政壁垒,让各城市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协同发展,各地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到左右邻居。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既要让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强调市场的作用。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共同推进,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因此,长三角区域要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自觉把经济 社会 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强沿江污染性工业管控,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其次,坚持创新驱动,让 科技 创新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另外,积极发挥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带动城市群周边协同发展;最后,构建稳定、高效、共建、共享共用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推动长三角区域项目、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张雨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独特优势?

8. 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共16个城市,该地区是中国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又被誉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亦称都市圈,其他五大城市群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群)。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仍至世界的瞩目。不过,坦率地说,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而各城市之间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平均。更重要的是,各城市大都仍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并没有完全从整体推进长三角经济发展大局去作为出发点,所以,在许多问题上,各城市虽然谈不上“本位第一”,但“为我所用”、“实用主义”的情况,在推进合作项目时还是会不时明显地表现出来,首先是各城市强势部门如计、经委系统、财税系统、外经贸系统等的合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港口的暗中竞争依然故我,连交通卡互通至今也未能“捅通”。而各地提出要与上海“接轨”,其实更多的是想到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并不是为了与上海实现一体化,因为接轨的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在一市两省行政体制并存、大家都分灶吃饭、而中央又对沪、苏、浙各项经济指标实施考核的情况下,长三角16个城市真正达到一体化,目前还仅是纸上谈兵,只不过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已。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16个城市都很赞成,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却困难很大,于是,许多人便归咎于行政区域的存在,称现行的行政辖区划分限制了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为此,不时有人提议把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划出来单独成立一个行政区,或设立大上海经济区,或成立长三角行政区等等。 

  其实,认为沪、苏、浙行政区域的存在影响长三角一体化,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这一认识误区的要害,是把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辖区的一元化混淆了。事实上,行政管辖上分属不同辖区,并不影响某一地域的经济一体化现实,如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城市群经济区域,它就包括了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豪特利尔广大地区,大中小城市达35个,均分布在美国五大湖沿岸,面积达24.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万,是世界上特大制造业带。它不仅分跨了好多个省区,还跨越了两个国家,但并未影响它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所以,认为只有实现行政区辖一元化,才能推进一体化,实在是一种片面认识。 

  所谓经济一体化,主要就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能实现互补、集群、同步、协调的和谐发展,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它包含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区域内部实现同城效应,即通过交通便捷互通、文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同步,使这一地域各城市的居民,犹如生活在同一城市。二是在同一区域内发展经济的法律法规保障上,分别或共同立法,实行或采取相同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同一地域内紧密协调,解决地域内部产业同构问题,防止或杜绝内部相同行业、产业搞恶性无序竞争,防止因产业同构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损害。四是通过协调发展很好地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五是实现老百姓在区域内能自由择地居住、人才能完全自由流动。六是居民的生活方式、观念理念、消费水准逐步趋同。这些特点,与行区域的属辖并不一定要有关系,地就是说,经济一体化并不是辖区内全方位的一元化,它只是限定在经济发展这个范畴内,谈的是发展问题,与一元化是两个概念。 
   
  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中的七大障碍 

  就长三角目前16城市实际情况而言,谈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还为时过早。它尚受以下七个条件限制:1、长三角地域交通圈布局尚未完成,例如从苏中的扬、泰二州,到长三角最南端的台州、东南端的舟山,距离很远,还感受不到同城效应,只是沪、杭、嘉、苏或宁扬、镇,或杭、嘉、湖、绍各城市间小范围有同城效应。2、各城市地域差异尚较大,包括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居民生活质量等。3、自然条件的差异明显。4、16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造成经济活动对话中的障碍,如上海是中央直辖市,宁、杭是副省级省会城市,甬、苏、锡是副省级领导主持工作的城市,其他均为地级市,这就造成同一职能部门级别不对称,拍板权不一样。如16城市的政府对外合作交流部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是正厅局级单位(与发展改革委平级),下面设了许多处室,还能管辖驻外省市的办事处,对外开展经济合作交流业务,有经费、有整套思路、有独立拍板权,而有的地级市,则仅在市政府发展改革委内设一个合作发展(交流)处,仅二、三人或四五个人负责,本身无权限,对外合作需经过发展改革委。5、长期以来,长三角对外打什么牌的问题未解决,上世纪80年代曾打过上海经济区的牌子,即广义的“上海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牌子没了。以后也试过打长江牌,也没成功。现在又打起了长三角牌子,但是,走遍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没有一家企业、事业单位或旅游单位的名称叫“长三角”的,包括港口名称、交通线路等,目前也就是有一个松散的协调机构叫“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在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慢慢运转着。所以,长三角的名称至今仍未成为一个商业或经济意义上的品牌。6、16城市的“软实力”发展水平差异还较大,服务业、教育水平、人才资源水平、文化积淀、办事效率等还不平衡,尤其是发展观念上的差距、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等。7、16城市分属一市两省,除上海外,大家都需完成省政府考核的经济指标,它们不可能完全“心往长三角想”。综上所述,可知正是这些差异,难以达到人们认识误区上的那种“一体化”理想,事实上这一差异是不可能在经济一体化中抚平的。 
  这就是说,经济一体化仅仅只是发展一体化,它不是人们理想化的“一城化”、“一地化”,即不是同一行区域的一元化,它没必要、也不需要实施这种在行政辖区一元化之下的“同体化”(即同一政策下的一切都是一个统一体)。 
   
  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六大方向 

  弄清了经济一体化不是行辖区的一元化,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期望值,也就能找到正确推进的方向,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建立大范围上海行政特区或长三角行政区的想法(不少专家颇持此见)。目前最为迫切和实际的,就是在沪、苏、浙省市一级党委、政府的协调、领导下,稳步、扎实地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例如前不久刚举行的沪、苏、浙“五巨头”会议)。根据我对长三角范围内许多城市的考察,认为目前应着重在以下六个方向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较为适宜的: 

  第一、大力发展“软实力”领域的同城效应,在观念更新、行政管理、现代服务业、文化融合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观念更新方面,在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创新、消费等理念上,上海是走在前头的,但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却不及浙江;而在行政效率、规范管理方面,江、浙的地市级城市与上海差距较大。行政管理的同城效应则更多地去关注法制法规的一致、经济政策的一致,别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许多事情在苏、浙合法受保护,在上海则属违法受打击。对此,我建议沪、苏、浙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部门不妨建立联席协调会议制度,推进共同立法、协商立法或制订共同的地方政策、法规。而文化的融合,则内容更广,譬如,应让沪、苏、浙逐步实现语言的融汇,将来在长三角地域语言流通领域基本扫除方言土语障碍。还有,能否搞点地方戏剧的整合、融化,例如将流行于苏南、浙东、上海的锡剧、苏剧、、甬剧、沪剧四种滩簧戏融汇改革为一个剧种? 

  第二、观念意识上的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思路、观念上并不一致。前已说过,如对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上海的观念落后于绍兴、台州等地。而像常州这样的地级市政府,其发展思路、观念,多年来市政府一直赶不上下辖的武进区(原武进县级市),现在它的经济已大大落后于无锡、苏州,如今快要被县级市江阴追上(现在该市的市长就原是江阴的市委书记)。而扬州、泰州、舟山、镇江等市,与更发达的地区苏州、宁波、绍兴等观念差距亦较大。 

  第三、加快实施交通一体化。长三角是一个整体,同城效应的前提是交通一体化,近年这一地区交通发展很快,但仍有差距,例如上海到湖州的高速公路至今未通,其“肠梗阻段”在江苏的吴江,由于湖州是浙江的城市,江苏对贯通沪、湖高速自然不起劲,因为它不是主要受益方。而上海到宁波的铁路至今未实行高速运行,动车组也不通。上海到台州的交通线唯靠公路,交通上的“同城效应”目前尚难达到。 

  第四、应该打长三角牌。目前,长三角的牌子还停留在地域名称上,没有品牌。我在想,在有些行业,能否统一整合,打一个长三角牌子?例如旅游景点,能否把长三角主要景点包括苏、杭二州和黄山,包装成一个长三角品牌向海内外推销?2010年世博会在即,7000万的海内外游客中,大批海外游客来沪,他们会被五花八门的景点弄得不知所措,因此,包装好长三角旅游品牌,就能更好地推销出去。又如:长三角一些城市港口竞争激烈,其中尤以上海港、北仑港(宁波)、舟山港之间的竞争最烈,我想,能否把这些长三角主要港口都整合为一个长三角的港口集群,都打长三角一个牌子?当然内部可以有分工,经济上也各自核算。假如整合起来了,合并打一个牌子,未来的“长三角港”就是当然的世界第一大港了。目前宁波、舟山港口正在考虑整合中,浙江方面更多的恐怕还是想利用天然深水海岸线的资源丰富的优势与上海港竞争,而上海虽获得了洋水港,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港,与岱山岛和北仑港的岸线比,它还比较浅,所以,上海的港口建设已感受到危机袭来。在这方面,长三角海关通关“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为港口发展一体化所借鉴。 

  第五、同类企业应逐步整合、兼并,实行托辣斯化,同时着力打造世界著名品牌。长三角城市之间产业同构问题,反映了经济上的发展无序,当然也有传统的因素、人才智力结构相同的因素。由于没有跨省市统一的行业协会协调,加之各省市都有地方保护主义,产业同构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免。例如在纺织业、动漫产业、制造业等方面,好多城市的产业都相似,没有独特的优势和品牌,重复建设加上重复污染,引进外资时“互相残杀”等,所以看起来长三角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又有几只? 
   
  第六、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异。我在考察长三角的教育、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虽有“大自由”,却又并不真正体现出“自由”,即知识型人才向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区流动多,而回流到一般地市级城市则较少,人才流动尚处于单向阶段。人才流动的这个“不自由”,不是人才政策本身有问题,而是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准、居民生活质量、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对此,我建议铖市在财政收入宽裕的大前提下,不妨逐渐在长三角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同质化,其他15城市普通居民收入水准、市场物价,基本与上海持平,从而消除人才双向流动的真正障碍。 

  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相信,只要克服、破除了认识误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可行的、能迅速见效的;同时,也必将使长三角16城市的人民共同享受到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