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024-05-16 18:24

1. 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特点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进年来来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1).城乡低保对象人数发展平稳,增长趋缓。如果绘出最近10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城市低保在2001年和2002年,救助对象人数急剧上升,而到2003年以后,则基本上保持在2200—2400万人之间。农村低保在2004年到2007年之间翻了三番,但到2008年以后增长势头明显减缓,最后保持在4000—5000万人上下。

  表1:2001—2010年城乡低保人数变化状况(略)
  (2).城乡低保发展平稳的关键是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字:在2009年的城市低保资金482亿元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359亿元(其中包括“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34亿元),中央“补助”占全部支出的74%。在2009年的农村低保资金345亿元中,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为255亿元(其中包括“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40亿元),中央“补助”同样占到农村低保资金的7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补助”的增长是城乡低保资金得以增长的必要条件。
  表2:城乡低保总支出与中央财政补助情况(略)
  (3).低保总支出的增加是因为低保标准不断提高。2009年,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8元,较2008年的205元提高了11%;月人均实际补助为165元,较2008年底的144元提高了15%。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1210元,较2008年的988元提高了22%;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实际补助为64元,较2008年底的50元提高了28%。
  表3:2009年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略)

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 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特点:
一、社会救助法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基础
社会救助法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基础。社会救助基于国家财政向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既不是强调国家公权对公民权利的干预,也不是规范公民、意思自治。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规范国家调节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担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扶助责任和义务,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平衡,一定程度实现社会公平。

二、社会救助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
现代社会,获得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在其中负有严格的责任。有关社会救助的权力的实施和权利的实现及其救济不仅是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而且是严格的程序和过程。因此,社会救助法不仅是规范社会救助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还必须规定主体资格,救助程序,权利义务实现方式等。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社会保障支出是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为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准提供保障的一种支出形式。社会保障支可以调节分配关系,减缓收入和财产差距,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

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社会保险

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有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待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伤残保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

社会救助特点:全部费用由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解决,接受者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受保人享受社会救助待遇需要接受一定形式的经济状况调查,国家向符合救助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救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事业、福利设施、福利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其基本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提供褒扬和优惠性质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4. 简述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

分类:史——资料搜集    社会救济/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可谓历史久远,在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仍然扮演着“基础”和“基石”的角色,是社会保障的一道重要的“安全网”。当然他的作用也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异,在国外,社会救助在北欧国家中属于补充作用,而在欧陆国家中则处于次要地位,但在英语国家中则普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像新西兰这样的国家,社会救助就构成了整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陈群林等主编《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精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在我国,社会救助则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城市中和农村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救助手段和救助标准。由此引出了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定义,其中比较普遍认同的一种定义是: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和其他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安全机制,社会救助制度维护着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权利,是社会保障制度要实现的最低目标。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主要包括救济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制度、救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的“五保”制度以及灾害救济制度以及九十年代建立前来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学者任振兴在《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原则》(《社会福利》,2002年03期)中认为社会救助可以根据不同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从多角度作出不同的划分。例如: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等;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等。以贫困持续时间长短变化来划分,贫困可分为长期性贫困、暂时性救助、和周期性贫困。因此社会救助的手段就有针对长期性贫困的定期救助(如对孤寡病残救助)、针对暂时性贫困的临时救助(如对多数情况下的事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和针对周期性贫困的扶贫(如对贫困户救助)之分。

5. 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包括

法律分析:社会救助法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基础,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规范国家调节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担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扶助责任和义务,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平衡,一定程度实现社会公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使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请和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
第三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公民在依靠自身努力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包括

6. 简述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善”或“恩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险费。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为限。

7. 社会救助的特征

社会救助有以下特征:(1)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泛,有贫穷无依的老人和儿童,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特征。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困难,使他们脱离险境(3)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社会救助的特征

8. 社会救助的特点

社会救助有以下特征:(1)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泛,有贫穷无依的老人和儿童,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特征。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困难,使他们脱离险境(3)工作模式的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