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2024-05-17 03:45

1. 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和学习记叙文一样,学习说明文要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明确说明文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起来就不难了。 

说明文是客观的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其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 

一、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按运用的表达方式分: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在介绍事物、解说事理时更加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较多地采用摹状貌、打比方、拟人、引用古诗、传说等说明方法,是文章更生动形象,更加吸引读者。一般科普说明文常用此法。如《中国石拱桥》第一段,《大自然的语言》第一、二段。 

科学性说明文:写法平实,语言简洁,对事物或事理做准确而恰当的说明。常用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画图表、作诠释、分类别等说明方法。一般科技说明文、使用说明书、剧情简介等常用此法。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文艺性说明文里可以有平实的说明,科学性说明文里也可运用生动的说明。 

2.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还有一种介绍做事情的程序、方法的说明文叫做“程序说明文”。如《统筹方法》、各种菜谱等。 

三、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 

1.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常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说明事物。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安排文章。一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因果关系(《万紫千红的花》)、由现象到本质的层递关系(《向沙漠进攻》、《死海不死》)、主次关系(《中国石拱桥》的赵州桥部分、《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总分关系(《苏州园林》)、并列关系、相关关系(《看云识天气》在列举各种云同天气变化的关系时,就说明了这些云互相转化的情况。)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和递进式两种。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四、说明文的技巧。 

1.突出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抓住说明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由外部特征到内部特征,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说明。 

2.揭示本质:通过对某种事物外部特征说明,进而挖掘其深层意义,即深化思想内涵。如《中国石拱桥》在说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揭示本质,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3.条理清晰: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备的条件。一篇好的说明文需根据事物事理本身的顺序,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 

五、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下定义: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某种事物或者某个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说明。如什么是“食物”,“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对内涵和外延要做准确简要的说明。 
 
 
  
 作者: 小鱼大浪  2006-2-10 06:21   回复此发言    
 
--------------------------------------------------------------------------------
 
2 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2.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某些方面作概括的解释,或者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如说明“水”,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存在。说明“蚯蚓”,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能伸能缩,好像是条弹簧似的。 

3.分类别:按一定标准,把被说明事物分门别类逐一说明。一定要注意分类标准的统一,不能把不同分类标准的结果混淆在一起说。如戏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按剧情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4.作比较:把两个(或以上)的相关联的事物或同类事物中性质完全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如《苏州园林》,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5.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再用较为典型有代表性的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如《中国石拱桥》。 

6.列数字: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要注意确数和约数的正确应用。如《中国石拱桥》。 

7.打比方: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变得通俗易懂、形象可感。如:石拱桥的桥洞称呼性,就像虹。 

8.画图表:用表格、示意图、图片、照片等作为辅助手段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9.摹状貌:对说明对象的形象、情状、特性等进行具体描述,使生动、真切。如《看云识天气》说明云的形状,《中国石拱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千态万状。 

10.拟人:运用拟人手法一般写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11.引用: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文献、成语典故、谚语俗语、历史传说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等来说明事物事理,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可使说明生动。如《中国石拱桥》《说“屏”》《死海不死》。 

和修辞方法一样,根据说明对象的需要,各种说明方法可综合使用,并非截然分割的。 

六、说明文的阅读。 

阅读说明文要做到: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特征,明白说明方法。这样解答就不难了。因为一般说明文的阅读题总是围绕说了哪几个特征、按什么说明顺序、文章采用什么结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出的。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是阅读考查的重点。阅读时要弄明白这里为什么用确数或约数来表示数量,要着重领会表示数量、范围、程度等副词的表达作用,要领会弄清表示空间位置的方位词和观察点。 

解答阅读题时,先要读懂原文,仔细审察题干,明白命题要求,再去原文找准的相关语句或段落,因为一般答案总在命题的前或后附近。如是选择题,要注意排除干扰性选项,注意和原文比较,有什么改动,如词语增减替换,句子的顺序颠倒等,改变以后意义有什么变化,经过比较分析,找出正确选项。

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2. 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3. 科学小故事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草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能推动的船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
 
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
 
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旁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善于动手的小爱迪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叫“善于动手的小爱迪生”。
爱迪生是美国的科学家,他每次想到一些实验都要动手试一试。他小时候,有一天,他看到母鸡在孵蛋,他就好奇地问妈妈:“妈妈,鸡坐在窝上怎么一动也不动呢?”妈妈高兴地说:“母鸡在孵蛋。”
爱迪生听了妈妈这句话,很高兴,他就在家里拿了一些鸡蛋,先搭好一个窝,在地上铺着厚厚的草,再把鸡蛋放到窝上,自己坐到窝上。没过多久,天快黑了,他的家人很着急,四处寻找爱迪生,最后找到了他。他的家人又生气又高兴地说:“你蹲在窝子上干嘛?”爱迪生说:“我蹲在窝上孵小鸡。”他的家人说:“你孵什么小鸡呀,还不给我快回家。”
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小鸟在自由地飞翔,他就想:“小鸟会飞,我们人可不可以飞呀?”他突然想起,汽球没有翅膀可以飞上天,我们人身体里加了气可不可以飞呀?他就看到那里有水汽药粉,就喂伙伴吃,没过多久,伙伴的肚子疼了,爱迪生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爸爸还说:“回头不准做实验了。”爱迪生说:“要是我不做实验,我怎么知道我们人能不能飞呀?”
亲爱的同学们,今后我们发现有趣事情的时候,让我们也一起动手做一做吧,或许你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善于观察的小爱因斯坦
老师,同学们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叫“善于观察的小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五岁时和家人去郊游,当走进一片茂密的树林时,他却不见了,母亲到处找他,焦急地喊他,他却一个人在林间轻轻地穿行,一会儿摘下一片树叶,细心观察树叶的脉纹,一会儿观看阳光从树叶间透出的光斑,到了湖边,他就蹲下身来,一动也不动地望着湖面上起伏的微波。当母亲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正坐在地上,凝望着一队队忙忙碌碌来回穿梭的蚂蚁。妈妈一把拉起小爱因斯坦的手,发现他呆的地方离她叫喊的地方很近,“你干吗不答应妈妈,让妈妈来回的跑。”“没有,妈妈我没听见。”小爱因斯坦说,妈妈只好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善于观察的爱因斯坦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科学小故事

4. 科学原理有哪些?科学方法有哪些?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质上是哲学上的方法论原理在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作为科学,它本身又构成了一门软科学,它是为各门具体自然科学提供方法、原则、手段、途径的最一般的科学。自然科学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知识形态和认识形式,是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一定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因此,在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中,是否拥有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能否对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关键。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根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具体方法;可以为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提供启示和借鉴。因此现代科学研究中尤其需要注重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利用,这也就是我们要强调指出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实验法  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否则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连发表学术论文的可能性都会被取缔。即便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他也必须对他所关注的实验结果,甚至实验过程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说,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  (一)科学实验的种类  科学实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探索性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如学校中安排的实验课中的实验等。实际上两类实验是没有严格界限的,因为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但是探索性实验的创新目的明确,因此科技创新主要由这类实验获得。  从另一个角度,又可把科学实验分为以下类型。  定性实验: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成分、性质或性能;结构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术经济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等级的实验。一般说来,定性实验要判定的是“有”或“没有”、“是”或“不是”的,从实验中给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质及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初步知识。定性实验多用于某项探索性实验的初期阶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事物本质特性的方面,它是定量实验的基础和前奏。  定量实验: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验。这种实验侧重于研究事物的数值,并求出某些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甚至要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验主要是采用物理测量方法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测量是定量实验的重要环节。定量实验一般为定性实验的后续,是为了对事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所应该采取的手段。事物的变化总是遵循由量变到质变,定量实验也往往用于寻找由量变到质变关节点,即寻找度的问题。  验证性实验:为掌握或检验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复相应的实验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说所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也是把研究的具体问题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方面发展的重要探索环节。  结构及成分分析实验:它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分或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结构的一种实验。实际上成分分析实验在医学上也经常采用,如血、尿、大便的常规化验分析和特种化验分析等。而结构分析则常用于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的分析。  对照比较实验: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其中一个组群是已经确定其结果的事物,作为对照比较的标准,称为“对照组”,让其自然发展。另一组群是未知其奥秘的事物,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称为实验组,通过一定的实验步骤,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这类实验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是经常采用的,如实验某种新的医疗方案或药物及营养晶的作用等。  相对比较实验:为了寻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特性等而设计的实验。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单元同时进行,并作相对比较。这种方法在农作物杂交育种过程中经常采用,通过对比,选择出优良品种。  析因实验:是指为了由已知的结果去寻求其产生结果的原因而设计和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目的是由果索因,若果可能是多因的,一般用排除法处理,一个一个因素去排除或确定。若果可能是双因的,则可以用比较实验去确定。这就与谋杀案的侦破类似,把怀疑对象一个一个地排除后,逐渐缩小怀疑对象的范围,最终找到谋杀者或主犯,即产生结果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  判决性实验:指为验证科学假设、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案等是否正确而设计的一种实验,其目的在于作出最后判决。如真空中的自由落体实验就是对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原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判决性实验。  此外,科学实验的分类中还包括中间实验、生产实验、工艺实验、模型实验等类型,这些主要与工业生产相关。  (二)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1.科学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性作用  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实际是由人类科技创新(或称为知识创新)的长河构成的。科学实验是获取新的、第一手科研资料的重要和有力的手段。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的科技信息资料,往往是通过科学试验而获得的。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他连续13个月进行了两千多次实验,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才发现了白金比较合适。但因白金昂贵,不宜普及,于是他又实验了6 000多种材料,最后才发现炭化了的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这说明,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界奥秘和创造发明的必由之路。  科学实验还是检验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例如,科学已发现宇宙间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爱因斯坦提出“统一场论”,并且从1925年开始研究到1955年去世为止,一直没有得到结果,因此许多专家怀疑“统一场”的存在。但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由规范场理论给出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场,并得到了实验证明而被公认。这表明理论正确的标准是实验结果的验证,而不是权威。  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技术的生命,是推动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强有力手段,自然界的奥秘是由科学实验不断揭示的,这一过程将永远不会完结。  2.科学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特殊作用  自然界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既千差万别,又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着,这就构成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因此在探索自然规律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而难以分辨。科学实验特殊作用之一是:它可以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达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例如,在真空中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羽毛与铁块同时落下,其中就排除了空气阻力的干扰,从而使研究对象大大的简化丁。  科学实验可以凭借人类已经掌握的各种技术手段,创造出地球自然条件下不存在的各种极端条件进行实验,如超高温、超高压、超低温、强磁场、超真空等条件下的实验。从这些实验中可以探索物质变化的特殊规律或制备特殊材料,也可以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  科学实验具有灵活性,可以选取典型材料进行实验和研究,如选取超纯材料、超微粒(纳米)材料进行实验。生物学中用果蝇的染色体研究遗传问题同样体现了科学实验的灵活性。  科学实验还具有模拟研究对象的作用,如用小白鼠进行的病理研究等。科学实验可以为生产实践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等。一般新的工业产品在批量生产前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科学实验制成的,晶体管的生产就是如此。  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活动,尊重科学实验事实,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无视实验事实,或在实验结果中弄虚作假,都是唯心主义的作法,最终必然碰壁。任何自然科学理论都必须以丰富的实验结果中的真实信息为基础,经过分析、归纳,从而抽象出理论和假说来。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这个实地就是科学实验及其结果,因此,唯物主义思想是每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方法论全书中的数学方法指研究和发展数学时的思想方法,而这里所要阐述的数学方法则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内涵是;它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根本特点在于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种量、量的变化及各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符合客观的前提下,使科学概念或原理符号化、公式化,利用数学语言(即数学工具)对符合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数学解释和预测,从而从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这种特殊的抽象方法,称为数学方法。  (二)运用数学方法的基本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进行科学抽象,并通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方法去定量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其基本过程是:(1)先将研究的原型抽象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也就是转化为科学概念;(2)在此基础上,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学科学抽象(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使研究对象的有关科学概念采用符号形式的量化,达到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即形成理想化了的数学方程式或具体的计算公式;(3)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即将其略加修正后运用到原型中去,对其进行数学解释,看其近似的程度如何:近似程度高,说明这是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反之,则是一个较差的数学模型,需要重新提炼数学模型。这一基本过程可用简图表示如下:  数学方法又称数学建模法,之所以其第一步要抽象为物理模型,这是因为数学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而自然科学中的量绝大多数都是物理量,因此数学模型实质表达的是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需要表达成数学方程式或计算公式。而验证过程则通常为研究对象中各种物理量的测定(通过实验)过程。因此,数学建模过程的第一步又常称为物理建模,换言之,就是说没有物理建模就难以进行数学建模;但是,若只有物理建模,就难以形成理论性的方程式或计算公式,就难以达到定量分析研究的目的。  (二)数学方法的特点  l.高度的抽象性:各门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虽然都是抽象的科学,都具有抽象性,可是数学的抽象程度更高,因为在数学中已经没有了事物的其它特征,仅存在数和符号,它只表明符号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运算关系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定量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  2.高度的精确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计算,而且只有精确(即近似程度高)的数学模型才是人们最终所需要的数学模型。  3.严密的逻辑性:这是因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同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和研究自然规律时,一般总是在已掌握大量的、充分和必要的数据(即实验信息)的基础上,并首先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建立物理模型之后才去建立数学模型的,因此数学模型中必然会包含更加严密的逻辑性。  4.充满辩证特征:因为在数学模型中的量往往是一个符号,如F=ma就代表了牛顿第二定律,这其中的三个量的大小既是可以变化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数学模型本来就体现了辩证关系的两大主要特征:变化特征和联系特征。  5.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华罗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因为世上万物的变化无不由运动而产生,无不遵从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因此只有通过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度的问题。  6.随机性:随机性是指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实验信息是偶然的,通过数学建模,从多个偶然数据(分立的)中往往可以给出必然的结果(量之间连续变化的关系),即规律性的结论。  (三)数学方法的种类  1.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分类  数学方法及数学建模的应用依赖于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种类繁多,数量是无限的。在大干世界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这是指再相仿的东西之间也必然会有差别。因此定量研究事物规律性时,数学模型不可能是针对某一个别事物而建立的,而总是针对同一类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性而建立的。这就要求:根据数学建模的需要,按一定的因素把事物进行分类,以便更方便地运用数学方法。概括起来,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一般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有确定因果关系的,称为必然性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第二类是没有确定因果关系的,称为随机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第三类是界限不明白,称为模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第四类是突变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必然事物和现象就如同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样,因果关系完全确定。而随机事物和现象就如同气体分子的相互碰撞一样,其中某两个分子是否很快会发生碰撞,没有必然性,但气体分子间确实经常发生碰撞,所以可以说分子间发生碰撞是必然的,但某两个分子的碰撞却是随机的。对模糊的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理解,也可以用一个实例说明。许多国界都是以河流的主河道中线划分的,中线究竟在哪里,只能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无法严格划分。因为河水有多的时候,也有少的时候,洞水在流动,波浪在不断地拍打着河岸,因此不可能进行绝对精确的测量,所以其界限是模糊的。地震的突然发生、桥梁的突然断裂折坠等则属于突然性事物和现象。  2.数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类型,根据理论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人们创立了许多种数学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量数学方法:古今初等数学所运用的方法,便是常量数学方法,主要有算术法、代数法、几何法和三角函数法。常量数学方法被用于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或结构)的规律性。变量数学方法:它是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各量变化与量变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解析几何法和微积分法。解析几何法由数学家迪卡尔创立,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特征的一种方法。微积分(通常称为高等数学)方法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的。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求某种变化率(如物体运行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等);求曲线(曲面)切线(切平面);求函数极值;求解振动方程和场方程等问题。  必然性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现象。描述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工具,一般是方程式或方程组。其中主要有:代数方程、函数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利用方程可以从已知数据,在遵循推理规律和规则的条件下,推算出未知数据,如这种方法可以根据热力学方程计算出炼钢炉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因而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和选取炼钢炉的最佳设计方案。  随机性数学方法:指定量研究、揭示和描述随机事物和随机现象领域的规律性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主要含概率论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  突变的数学方法:指定量研究只揭示和描述突变事物和突变现象规律性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的。托姆用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推导,证明在不超过四个控制因素的条件下,存在着七种不连续过程的突变类型,它们分别是:折转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脐点型,椭圆脐点型,抛物脐点型。这些突变数学方法和突变理论,对于解决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复杂生突变事件(如地震预测)和现象十分有用。有专家预言:突变的数学方法,可能成为解决地质学领域复杂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模糊性数学方法:指用定量方法去研究、揭示和描述模糊事物和模糊现象和规律性的一种数学方法。自然界存在着大量模糊事物、模糊现象和模糊信息,无法用精确数学方法处理。模糊数学方法的创立,才使人类找到了处理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人们称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模糊中见光明”。“模糊数学”并非数学的模糊,这种数学本身仍是逻辑严密的精确数学,只是因用于处理模糊事物而得名。  公理化方法:指从初始科学概念和一些不证自明的数学公理出发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和推理规则,运用正确逻辑推理形式,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的一种特殊方法。公理化方法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首创,并构成了欧氏几何学理论体系,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把一种科学理论公理化,进而建成一个公理化理论体系。这种体系中首先建立公理,即把某学科中一些初始科学概念公理化,然后由公理推演出定理及其他,从而构成一个公理化理论体系。  (四)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所谓提炼数学模型,就是运用科学抽象法,把复杂的研究对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经合理简化后,建立起揭示研究对象定量的规律性的数学关系式(或方程式)。这既是数学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提炼数学模型,一般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研究对象属哪类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从而确定使用何种数学方法与建立何种数学模型。即首先确定对象与应该使用的数学模型的类别归属问题,是属于“必然”类,还是“随机”类;是“突变”类,还是“模糊”类。  第二步:确定几个基本量和基本的科学概念,用以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这需要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假说及实验信息资料的分析确定。例如在力学系统的研究中,首先确定的摹本物理量是质主(m)、速度(v)、加速度(α)、时间(t)、位矢(r)等。必须注意确定的基本量不能过多,否则未知数过多,难以简化成可能数学模型,因此必须诜择出实质性、关键性物理量才行。  第三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科学抽象。现实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种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必须变复杂的研究对象为简单和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关键是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所建数学模型一定是可能的,至少可给出近似解;二是近似解的误差不能超过实际问题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第四步:对简化后的基本量进行标定,给出它们的科学内涵。即标明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这些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第五步:按数学模型求出结果。  第六步:验证数学模型。验证时可根据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使其符合程度更高,当然这以求原模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原则。  (五)数学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  1.数学方法是现代科研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数学方法是各门自然科学都需要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得到广泛应用,即使一个极其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同样可以通过离散化手段进行数字求解。如航磁法、地震法探矿的数据处理问题就异常复杂,其数学模型就是一个偏微分波动(场)方程。当然此类问题都需要在超大型专门计算机构进行的。正因为如此,许多过去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问题,现在一般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进行定量研究。当然,研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建模的问题了。同时,只有通过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内在的规律性。否则,一切科学理论的建立和理论研究的精确化就难以实现。  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正如我国数千年的传统中药,因其药效及有效成分没能达到定量研究的程度,因而其发展迟缓。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对中国的中药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某些中药已被它国制成精品并拥有专利权向我国倾销,这充分体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意义。  2.数学方法为多门科研提供了简明精确的定量分析和理论计算方法  数学语言(方程式或计算公式)是最简明和最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能给出定量分析的理论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给出的信息,可以给人们提供某种预测、某种预言。这种预示性的信息,既可能带来某种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可能导致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人们格外地感受到它的分量。  3.数学方法为多门科学研究提供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因为它的理论体系是经过严密逻辑推证得到的,因此它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众多逻辑推理方法;同时数学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语言,因此也同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关于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自20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但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的科学领域。它包括有: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运筹学、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一般生命系统论、社会系统论、泛系分析、灰色系统理论等分支。这些分支,各自研究不同的系统。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大、无限复杂的系统,在自然界中包括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系统,系统是一种普遍存在。一切事物和过程都可以看作组织性程度不同的系统,从而使系统科学的原理具有一般性和较高的普遍性。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研究各种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进化的规律,称为系统科学方法,它已得到各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尤其在生物学领域(生态系统)和经济领域(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系统科学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它与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企业管理、环境科学等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二是它的理论基础不仅是系统论,而且还依赖于各有关的专门学科,与现代一些数学分支学科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系统科学方法一般指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因此,我们下面将仅就上述意义上系统科学方法作简要论述。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原则  所谓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素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与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原则主要有: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模型化和最优化五个方面。  (1)整体化特点和原则:这是系统科学方法的首要特点和原则。所谓整体性特点和原则,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去看待。虽然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就其单独功能而言是有限的,但却是系统所必有的要素。就整体系统而言,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发挥整个系统的功能。这正如一辆汽车一样,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部件出现缺损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的缺损都可能造成某种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有了质变的有机整体去看待。这里的计算关系应该是1+1>2,这就如同“二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格言所表示的含义类似,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这被称为系统各要素功能的非加性规律。这一规律性要求人们在对系统的研究中,必须从有机整体的角度去探讨系统与组成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有机整体的角度去发挥系统的功能,把握系统的性质与运动规律。  (2)综合性特点和原则:这一特点和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客观事物和工程都是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有其特殊的性质、规律和功能;另一方面指,对任何客观事物和具体系统的研究,都必须进行综合考察,即从它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而系统的最优化目标就是根据系统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来确定的。  (3)动态性特点和原则:指在物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揭示它们的性质、规律和功能。因为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无论是在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因此实际系统都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而不是处于静态,因此就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  (4)模型化特点和原则:指的是在考察比较大且复杂的系统(如大型工程项目)时,因复杂系统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一时难以完全把所有因素和关系都搞清楚,甚至有的因素也没有必要完全弄清楚,而开始研究和处理问题时又往往要求进行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即将系统加以简化抽象为理想模型,从而通过对模型的 实验、研究,达到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5)最优化原则:指在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从多个可能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使系统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达到发挥最优功能的目标。按照最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或结构都必须处于最优状态,以发挥系统的特殊功能。 (二)常用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简) 1 系统分析法 2 信息方法 3 功能模拟方法 4 黑箱方法 5 整体优化方法

5. 如何根据一个问题系统阅读的方法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书海无涯,选择一本合适的书,并且按照合适的方法去阅读,能使得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更有效率和质量地获得知识,更深刻地体会阅读的乐趣。
  我们大部分人在阅读这项工作中,往往自发地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而这些阅读方法非常可能存在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因此并不稳定地发挥作用。而且我们的阅读方法往往存在缺陷,单单就阅读速度来说,有的地方太快会导致错过重要信息,有的地方太慢会导致浪费时间和让人无法通观全局——而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是问题。比如我自己阅读的速度就往往过快,以至于很多时候没把一本好书读透,甚至读完以后任何东西都想不起来。这本书的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帮我们把自发形成的阅读方法加以系统化地梳理和优化。 
  这本书的受众,是以增进理解为目的进行阅读的读者,即这样的读者并非仅仅获得讯息,而是通过阅读更深层次地了解世界和自己,掌握阅读的技巧,并更深层次发展自己的心智。 
  这本书首先将阅读由浅入深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大体指读懂文字,对应一个初三学生应该掌握的程度;检视阅读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弄清书的主题和论述线索,判断是否值得花更多时间阅读;分析阅读是一种精读方式,在无限的时间里全盘、优质地阅读,求得理解;主题阅读是针对某一个主题,总览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阅读。 
  作者的整本书也大体可以划分为对于四个层次阅读的论述。其中,分析阅读是读单独的一本好书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作者最为重点阐述的内容,在书的第二篇,作者介绍了十七条分析阅读的规则。其后,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作者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如何阅读分别作了针对性的介绍和建议。最后,作者讨论了如何作主题阅读,并着重阐述了阅读之于心智成长的意义:好的阅读,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在阐述阅读方法的主线的同时,作者还附加介绍了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包括:如何记笔记,如何对一本书进行批评(包含在分析阅读的规则中),如何使用辅助工具,等等。 
  作者全文的论述是非常扎实的,论述的推导逻辑很完整。正如他所说:“对于用心阅读的人来说,最好的法则还是将每个论述的步骤都说明得一清二楚。”这也产生一个问题,即此书在很多细节处把一些一般人看起来很浅显的道理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而这让人感觉比较啰嗦。但读完这本书,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博,各种作品信手拈来,就我所留意的评论内容,大抵是很精当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且越早读越好的实用性的书。作为一本实用性的书,不但要读,还要去实践——即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对这本书作分析阅读,写下这篇书评以及摘要,是我第一遍读完它立马采取的行动。 
   
  ——————————以下是笔记和摘录———————————— 
   
  【笔记和摘录】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1、	这本书是为了将增进理解能力作为阅读目的的人而写的。(这里的理解应是指增加自己对于知识深层次的前所未有的了解和掌握。) 
  2、	主动阅读才能探索和获得更多。 
  3、	阅读目的的差异包括获得讯息和求得理解,后者与前者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4、	阅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让我们学会如何让一本书来教导我们,这是这本书的最大目的。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阅读包括四个层次: 
  1、	基础阅读:弄清楚文字和意思。 
  2、	检视阅读:系统化地略读,譬如在15分钟内读完一本书,弄清楚书谈论什么,架构如何。 
  3、	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里,全盘、完整、优质地阅读,寻求理解。 
  4、	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研究某个主题为目的综合性地阅读多本书。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1、	学习阅读的阶段:基础阅读分四个阶段,最终达到初三或高一学生的阅读水平。(九年级、十年级) 
  2、	更高的阅读层次和高等教育:作者提出高等教育应该使人具备主题阅读的能力。这一章和我们绝大多数能看到这本书的人没有什么关系,知道即可。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1、	检视阅读有两种,第一种:有系统地略读或粗读:阅读目标是确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花更多时间阅读;阅读方法是: 
  a)	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言先看序言:明白书的主旨和类型; 
  b)	研究目录页:弄清书的基本架构; 
  c)	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评估书中所涵盖的议题范围,所提到的书的种类和作者,以及看看有哪些重要词汇——阅读引用重要词汇相关的几页以确定要点。 
  d)	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不妨看看; 
  e)	建立初步印象后,找几个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进行阅读;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者结尾的摘要提及,那么仔细阅读摘要内容; 
  f)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读一两段,或连续的几页,但不要太多;重视最后两三页内容。 
  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要想象自己是一名侦探,试图找出书的主题和思想线索,要随时保持敏感。 
  2、	检视阅读第二种:粗浅的阅读。 
  a)	重要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以获得对于书的全局性了解,并获得后面的重要内容来增进对前面内容的理解。 
  b)	关于阅读的速度:无论多么难的书,无关紧要的内容要读快一点,而重要的困难内容要慢慢阅读以图理解。 
  c)	关于逗留和倒退:读书的逗留和倒退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我们的头脑是一个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颦”之间掌握一个句子或段落,可以阅读得非常快——通过双手训练眼睛可以做到这一点:把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并在一起作为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眼睛的速度更快一点;强迫眼睛跟着手指移动,以至读到句子,久而久之,阅读速度会大幅提高。 
  3、	理解问题:专心的速度可以提高注意力,增强理解,但不等于理解力;因此,速度并不能真正解决“理解”的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玩味、沉思和推敲。 
  4、	关于检视阅读的摘要:阅读的速度,慢不能慢到不值得的程度;快不能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的程度。(在此只截取了这一句,其他见上面内容)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1、	主动的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a)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论什么? 
  b)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 
  c)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d)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2、	检视阅读能解决前面两个问题,并对解决后面两个问题有帮助;分析阅读必须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3、	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主动提出问题,养成这样的习惯才成为一名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这样训练得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4、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要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为什么阅读一本书,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情?第一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第二写出来才能想明白,第三写下感想有助于自己记忆。 
  5、	做笔记的方法: 
  a)	画底线——在重点句子下画线; 
  b)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条线——重点再强调一遍; 
  c)	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强调书中十来个重点内容,以便于唤醒记忆; 
  d)	在空白处编号——对于重要论点做顺序编号; 
  e)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页码——索引、比较和参照; 
  f)	将关键词句圈起来; 
  g)	在书的空白处做笔记——阅读过程中有些问题和想法记录下来。 
  6、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a)	检视阅读:笔记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非内容,这是结构笔记; 
  b)	主题阅读:概念笔记,记下本书和其他书的页码; 
  c)	对于已经熟练主题阅读的读者,更高层次的记笔记方法: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辩证笔记,通常需要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20章详细论述)。 
  7、	培养阅读的习惯:养成习惯,除了反复练习别无他法。 
  8、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先遵守规则,学会分解动作,再通过反复练习变成一个复杂而和谐的连贯动作。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方法是本书的最重点的论述内容,用了一个篇来说明。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1、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分析阅读规则一:最好在阅读前知道自己阅读哪一类书。 
  2、	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作者对于二者如何判别作了必要论述,但指导意义不大。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1、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骨架,作为分析阅读的读者,必须把骨架找出来。 
  2、	分析阅读规则二:使用一个单句,或者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	分析阅读规则三: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 
  4、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可读性好的书都有一个好的架构,好的书,一般可读性也高。 
  5、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两条提醒:1)好的作者通常会帮助读者梳理书的重点;2)不要把作者给出的重点摘要,当作书的惟一说明,书有多种解释,没有哪一种一定对。 
  6、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使用分析阅读第三规则。找出架构非常重要,除非遵守分析阅读规则三,否则可能无法完成分析阅读规则二。 
  7、	阅读和写作的互惠技巧:读者是要发现书的骨架,而作者的任务在于用鲜活的血肉把骨架包裹隐藏起来。好的作者不会把发育不良的骨架包裹在一堆肥肉里,也不会瘦得皮包骨头,让人一眼看穿,了然无味。对一本书,血肉和骨架一样重要。一个作品要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区分好的作品和坏的作品。 
  8、	发现作者的意图:分析阅读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找出问题,并且明确,哪一个问题是主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哪一个要先回答,哪一个后来才要回答。问题可以划分为理论性的和实用性的。 
  9、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运用分析阅读的前四个规则,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1)辨明书的主题和类别;2)用最简短句子叙述书的整体内容;3)列出重要篇章,并说明如何按顺序组成整体架构,列一份纲要;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想解决的问题。这里的第一阶段是层级概念而非顺序概念。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掌握书的结构大纲。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1、	单字vs词义:同一个字(word)有不同的意义。分析阅读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和作者达成共识。(其实就是界定概念,强调这一点是很必要的,但这一章作者的论述非常啰嗦,基本上是把读者当作刚刚学习阅读的小学生) 
  2、	如何找出关键字。 
  3、	专门用语和特殊词汇。 
  4、	如何找出字义:利用上下文来理解推敲,是唯一的方法。存在通常的情况,字同义不同,义同字不同。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1、	分析阅读第五、六、七规则的目的是诠释作者的意图。(这一章节,作者就为什么这么做的阐述也详细——虽然严谨) 
  2、	句子与主旨:分析阅读规则六:将一本书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书的主旨。 
  3、	分析阅读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构架出整本书的基本论述。 
  4、	找出关键句: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书中最重要的句子是阐述作者判断的句子。 
  5、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并知道自己被困惑。提出问题和找出答案的过程是增进理解的过程。感到困扰的句子应该停下来慢慢阅读。 
  6、	找出主旨:重点句子的主旨通常比句子的直接意思更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一个句子翻译出来,是检验是否掌握其主旨的有效手段。 
  7、	找出论述: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最重要的段落。如果这个论述没有这么表达出来,你就要自己去架构出来。你要挑出句子,整理成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作者提到好玩的一点:任何一本书都有很多段落没有进行任何论述,比如单纯说明证据细节或者如何收集证据的句子,这些部分可以快速略过。 
  8、	一本好书通常会随时作摘要和整理。一本坏书或者结构松散的书的另一个特征是常常忽略略述的步骤。有时忽略是无伤大雅的,但是有时忽略会产生误导。对于用心阅读的人来说,最好的法则还是将每个论述的步骤都说明得一清二楚。对于此,要留意作者的论述的逻辑、前提假设,以及一些观点是否是不证自明的。(作者把这本书写得如此啰嗦,或者详细,估计是因为秉持此观点) 
  9、	找出解答:想发现一本书究竟在谈论什么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找出作者想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阅读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10、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目的:回答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如何阐述?就此运用分析阅读规则五、六、七、八:5)诠释书中的关键字,和作者达成共识;6)找出重要的句子并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7)找出作者的论述,进行架构并弄清楚作者的主张;8)找出作者对于问题的回答,回答了哪些,未答哪些;未回答的问题中,哪些作者认为其无法解决。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1、	主动阅读不会因为已经了解一本书而停下来,必须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读完一本书而无可奉告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2、	受教是一种美德: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但是,如果一本书能启发读者,就说明该作者是高于读者的,除非作者全然了解的这本书,否则是不应该批评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3、	修辞的作用:站在作者角度讲,修辞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说服对方。写作时讲求文法与逻辑技巧,会使作品清晰,容易理解,也是达到目标的一个过程。 
  4、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分析阅读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一定要能肯定地说出,“我了解了”。有几点需要注意:1)如果读一本好书,在说出“我了解了”之前最好迟疑一下;2)说出“我不懂”也是一个重要评断,但是要尽自己努力之后,是因为书而不是自己而说这句话;3)如果只读了书的一部分,评论要更小心;4)如果一本书与其他书有关,读了其他书才能理解这本书,说“我懂了”要更为小心和谨慎。 
  5、	避免争强好胜的重要性:分析阅读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由地辩驳和争论。 
  6、	化解争议:分析阅读规则十一: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第十一章、	赞成或者反对作者 
  1、	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够提出同意或者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针锋相对确保不是概念或其他导致的误解,而是真正的理念上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议题。 
  2、	偏见和公正:理想化的辩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不受制于情绪化;2)必须把前提和假设摊开来,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因为假设而争吵;3)派别之争难免制造盲点,如果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非交流。 
  3、	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可以就以下概念向作者说明,读者使用这些概念必须精确而有依据(对于我来书哦,这四个理由是我学到的批评的有力武器),这是批评的四个特别标准: 
  a)	你的知识不足; 
  b)	你的知识有误; 
  c)	你的逻辑有误,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d)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这本书是否完整与架构有关。提出这一点并非作为不同意作者的依据,而是就作者成就有限和站在对立面上。 
  4、	好的作者通常也是好的读者——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程度可以和作者匹敌;好的读者往往也会变成好的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外在辅助来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相关经验; 
  2、	其他书; 
  3、	导论与摘要; 
  4、	工具书。你一定要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自己要的答案。 
  5、	如何使用字典。 
  6、	如何使用百科全书。(第5、6点还挺长的,大部分人可以略过。)【第二遍,p177/388,3.5小时,2013.3.12】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性的书 
  1、	分析阅读的规则一般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即传达知识的书,并不适用于阅读小说或者诗集。 
  2、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实际的问题只能靠行动解决。无法让一本实用的书在阅读后实际运用,就是失败的阅读。 
  3、	理论性的原则会归纳出出色的行事规则。 
  4、	实用性的书分为两类,一种基本是在说明规则的,比如驾驶指南;另一种是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的,许多政治、经济、伦理著作属于此类。 
  5、	评断一本实用性的书,所有的事都与结果和目标有关——实用的书不但需要有好的论述和逻辑,而且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有效。 
  6、	说服的角色:实用性的书都混杂雄辩和宣传,试图说服读者;读者必须注意这一点,知道作者的背景、立场和意图。 
  7、	赞同实用性的书之后:规则四应调整为“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规则八应调整为“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赞同一本实用性的书,确实需要读者采取行动。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1、	想象文学是在传单一个经验本身。阅读想象文学是一种体验。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一: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对你的影响力。 
  2、	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二:在阅读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3、	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三: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4、	阅读想象文学的规则一:必须将想象文学分类。 
  5、	阅读想象文学的规则二:要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一篇故事的大意总是在情节中。 
  6、	阅读想象文学的规则三:要发现整本书各部分如何架构起来。 
  7、	阅读小说的批评规则:在你衷心感激作者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象的作品。 
  (这一部分我记录的论述并不完整,没有充分写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1、	美的本身就是唯一存在的理由。 
  2、	如何阅读故事书:阅读故事书的建议一: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 
  3、	批评小说,要小心区分两种作品的差异:一种是满足我们自身潜意识需求的小说,这会让我们说喜欢但不知道为什么;第二种是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求的小说。后者常常是伟大的传世作品。 
  4、	关于史诗的重点。(作者进行了推荐,努力去读去体味——《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失乐园》) 
  5、	如何阅读戏剧:剧本在舞台上才真正完成。(作者提了一些建议,在此不摘录) 
  6、	关于悲剧的重点。 
  7、	如何阅读抒情诗。阅读抒情诗的第一条规则是:无论是否读懂,都要一口气读完。 
  8、	阅读抒情诗的第二条规则是:重新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1、	阅读历史书的两个要点:第一,对你感兴趣的时期或事件,尽可能阅读两部以上的历史书;阅读历史时,不要只关心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在任何时空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会这样做的原因。 
  2、	批评历史书有两种方式:1)在充分了解后,我们可以说“这本书不够逼真”;2)作者误用了资料。 
  3、	一般来说,政治家接收历史的训练会比其他训练得到的收获还要多。 
  4、	如何阅读传记与自传:传记分为定案本和授权本,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传记。读传记必须了解作者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他想实现的目的。我们不能指望了解关于一个人的私生活的真相,但通常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以及人们所接受的行为方式。 
  5、	传记是有启发性的。生命的故事,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 
  6、	关于如何阅读当前的事件:阅读报道必须知道是谁在写这一篇报道,提出一系列问题: 
  a)	这个作者想证明什么? 
  b)	他想要说服谁? 
  c)	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 
  d)	他使用的特殊语言是什么? 
  e)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7、	关于文摘的注意事项:阅读文摘是为了获得资讯。浓缩的唯一功能是激发我们阅读原著的兴趣。对于浓缩太厉害的文摘,我们要对浓缩者有了解,并且警醒。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和数学 
  1、	作者并不试图给出阅读科学和数学的任何建议。讨论的内容限定于两种:传统中,伟大的科学和数学的经典之作;现代科普著作。 
  2、	了解科学这一门行业:阅读的目的是了解科学的哲学和历史。推荐的经典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	阅读科学经典名著的建议:科学的客观不在于没有最初的偏见,而在于坦白和承认。(作者另外提了一些建议) 
  4、	面对数学的问题:数学是一种语言。(作者谈了一些关于数学的认识) 
  5、	掌握科学作品中的数学问题。 
  6、	关于科普书的重点。(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即可,不过要更为集中注意力才能理解)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1、	要像孩童一样发问,回答的时候却要睿智成熟。 
  2、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介绍了传统哲学的主题:形而上学、伦理,没有提到认识论) 
  3、	现代哲学与传承。 
  4、	哲学的方法:哲学除了思考别无他物。哲学家比普通人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 
  5、	哲学作品的五种风格: 
  a)	哲学对话; 
  b)	哲学论文或者散文; 
  c)	面对异议; 
  d)	哲学系统化; 
  e)	格言形式。 
  6、	哲学阅读的提示。 
  7、	关于神学的重点。 
  8、	如何阅读经书。 
  (我对这一部分的摘录和编排很不充分。作者学识渊博,以诸多作品为例作了论述和介绍,所说的道理也是不错的,但是试图通过此书掌握这些阅读的要点,不如真正去阅读去体味。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1、	社会科学作品:介绍了社会科学的定义。 
  2、	阅读社会科学的容易处。 
  3、	阅读社会科学的难处。 
  4、	阅读社会科学的作品: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特别需要进行主题阅读,这一章重点引出了对于主题阅读的需求。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1、	主题阅读比较矛盾的现象:主题往往在阅读之前便确定,但在真正开展阅读以后,主题往往随着阅读而产生变化。 
  2、	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1)收集书目,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经典书籍的索引;2)收集好书目之后,第一步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在做检视阅读之前,不要做分析阅读。通过检视阅读将主题予以清晰化,并将书目简化到合理的程度。通过检视阅读,确定这本书谈论的内容对于其研究的主题来说是否重要。 
  3、	分析阅读的技巧仅仅适用于单一作品。 
  4、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5、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非你所阅读的书。该书对于主题阅读的帮助,可能和作者写作目的想去甚远。 
  6、	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面对许多不同作者,应该由你来建立共识,带引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7、	主题阅读步骤三:厘清问题。我们也得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找出对我们有帮助,而大部分作者能够回答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接受,作者可能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 
  8、	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而他们的回答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意义的议题。 
  9、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这是真的吗?与我何干?准备回答这两个问题。 
  10、	可观的必要性:主题阅读就是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11、	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主题工具书从三个方面帮助读者: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比如《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包含了三千种话题或主题。

如何根据一个问题系统阅读的方法

6.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该怎么写啊????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3.1.6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3.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3.2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3.3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3.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3.5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3.6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3.7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3.8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7. 关于“压疮问题的探讨”这一研究问题的确定,不合适之处是A.选题范围过大B.没有结合临床实践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3.1.6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3.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3.2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3.3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3.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3.5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3.6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3.7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3.8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关于“压疮问题的探讨”这一研究问题的确定,不合适之处是A.选题范围过大B.没有结合临床实践

8. 有关挡圈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我好久了!!非常感谢解答!!

回答一:显然不一会事嘛,轴端挡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个薄圆盘,中心有螺纹孔用来固定,而轴用挡圈是薄圆环,是嵌在箱体(轴承座)中以实现固定轴承的。
回答二:轴端弹性挡圈一般就是用螺钉固定了,如果还有其他形式,或许就是创新了。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资料可以着一本《机械设计》教材看一看,强力推荐西工大编写的教材《机械设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