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中国会做出哪些努力

2024-05-18 09:34

1. 巴黎气候大会中国会做出哪些努力

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政策和措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到203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目标,需要在已采取行动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在体制机制、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进一步采取强化政策和措施。
  (一)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路线图。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省级专项规划。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格局,发挥碳排放指标的引导作用,分解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战略。实施分类指导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政策,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确定差别化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加强碳排放强度控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强开发强度管制,限制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加强中小城镇规划建设,鼓励人口适度集中,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红线,制定严格的产业发展目录,限制新上高碳项目,对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实行退出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特色产业。
  (三)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要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准煤左右。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煤层气产量力争达到300亿立方米。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加强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四)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推进工业低碳发展,实施《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通过节能提高能效,有效控制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排放,加强新建项目碳排放管理,积极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逐渐减少二氟一氯甲烷受控用途的生产和使用,到2020年在基准线水平(2010年产量)上产量减少35%、2025年减少67.5%,三氟甲烷排放到2020年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农业低碳发展,到2020年努力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控制稻田甲烷和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推进服务业低碳发展,积极发展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餐饮,大力推动服务业节能降碳。
  (五)控制建筑和交通领域排放。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将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倡导产城融合的城市形态。强化城市低碳化建设,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和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建设节能低碳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垃圾填埋场甲烷收集利用。加快城乡低碳社区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善社区配套低碳生活设施,探索社区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使用新能源车船等低碳环保交通运输工具,提升燃油品质,推广新型替代燃料。到2020年,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0%。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推动绿色货运发展。
  (六)努力增加碳汇。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增加森林碳汇。加大森林灾害防控,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减少毁林排放。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提高湿地储碳功能。继续实施退牧还草,推行草畜平衡,遏制草场退化,恢复草原植被,加强草原灾害防治和农田保育,提升土壤储碳能力。
  (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全民教育,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发挥公共机构率先垂范作用,开展节能低碳机关、校园、医院、场馆、军营等创建活动。引导适度消费,鼓励使用节能低碳产品,遏制各种铺张浪费现象。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八)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高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安全运营能力。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中水、淡化海水、雨洪等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培育耐高温和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海洋灾害防护能力建设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气候灾害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跟踪监测与评估。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系统安全。研究制定气候变化影响人群健康应急预案,提升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水平。加强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和风险管理,完善国家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健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九)创新低碳发展模式。深化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开展低碳城(镇)试点和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交通试点,探索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研究在不同类型区域和城市控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促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利用、生产低碳高效、生活绿色宜居的低碳城市。研究建立碳排放认证制度和低碳荣誉制度,选择典型产品进行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并推广。
  (十)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开展气候变化监测预测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影响、风险机理与评估方法研究。加强对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利用二氧化碳驱油、驱煤层气技术。研发极端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开发生物固氮、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农业技术,加强综合节水、海水淡化等技术研发。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政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
  (十一)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低碳投融资新机制。落实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等定价、上网和采购机制。完善包括低碳节能在内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体系。深化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发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健全气候变化灾害保险政策。
  (十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建立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制度,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
  (十三)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制度,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核算工作,定期编制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积极开展相关能力建设,构建国家、地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
  (十四)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强化企业低碳发展责任,鼓励企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发展模式。强化低碳发展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继续利用“全国低碳日”等平台提高全社会低碳发展意识,鼓励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发挥媒体监督和导向作用,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以及民间组织的作用。
  (十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与国际社会共同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与发展路径创新。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大幅度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公约义务,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机会,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促进南北合作。同时,中国将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采取不断强化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并进一步加大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力度,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推进发展中国家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对话与交流,加强相关领域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分享有益经验和做法,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与各方一道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巴黎气候大会中国会做出哪些努力

2.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热点问答:发达国家欠了多少

这说来话长,还得从工业革命说起。18世纪中叶开始,从英格兰到欧洲大陆再到北美,煤炭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首要能源,遍地是冒着黑烟的烟囱。那时人们尚不知晓,这些被视为发达象征的烟囱,会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升温、影响人类生存。
今天的科学研究已明确证实,由于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产生累积效应,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正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同期总排放量的70%。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从1850年到2011年,美国的累积排放占全球的比重为27%,欧盟占25%。
有多少气候债务,就有多少减排义务。但研究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的减排量仅占全球总承诺量的30%,美国和欧盟的行动目标相当于其应承担“公平份额”的五分之一,而日本的行动目标只相当于其应承担份额的十分之一。
且不说这些承诺和目标能否实现,单从这些数字本身来看,发达国家对于“还债”极不情愿,可见一斑。
更糟的是,这笔累积了两百多年的债不仅久拖不还,还在越积越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英国汤森路透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在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前20家排放“大户”企业有15家来自发达国家。
这意味着,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前,发达国家的排放都是“重头”。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导致的“债务”,却要由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等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为纠正这种不公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协议,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至2012年间总共出资300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到2020年实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资金承诺已成了发达国家该还的另一笔债,一笔“真金白银”的债。一些发达国家声称已“基本兑现”2012年之前的资金承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将原本用于发展援助的资金重新“包装”,以气候变化援助的名义提供。
至于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的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这一资金总额还只有620亿美元。并且,发达国家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支持资金承诺仍无详细时间表,少数国家对绿色气候基金的注资承诺仍只是空头支票。

3.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面临哪些挑战

尽管各国都在展现积极姿态,但不可否认,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老生常谈”的分歧和博弈依然存在。

第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具体领域将如何体现?20多年来,伴随着世界经贸格局的不断演变,这一原则正呈现被弱化和淡化的趋势。
第二,融资问题如何落实?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建立资助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气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绿色气候基金”总额才勉强超过10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窟窿如何填补?钱款来自国家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今后如何统计?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很难“一蹴而就”。
第三,新协议的性质如何,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美方表示,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但主办国法国却说,峰会结果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面临哪些挑战

4.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为什么重要

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同义词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一般指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
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因此,巴黎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与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其次,大国合作意愿更为强烈。中国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气候变化签署了多项双边声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中美之间还总结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公开争论影响谈判气氛的教训,通过双边对话增加理解,避免在谈判场合相互指责。再者,气候科学认知更深入。联合国在2013—2014年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性由上次报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调高至“极高”(概率在95%以上)。最后,主办国和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训,对谈判的期望值更趋理性务实。

5. 结合巴黎气候大会,谈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同样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万个。据测算,实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需要超过40万亿人民币的总投资,将形成产业规模23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16%。随着低碳转型、绿色创新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人们期待,各国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能够凝聚共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人们同样期待,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开辟出全球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

结合巴黎气候大会,谈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

6. 结合巴黎气候大会,谈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

中国日报巴黎12月8日电(记者 庹燕南 实习记者 唐书悦)借着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清风,中国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来到巴黎,向全世界朋友讲述其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独到见解。

黄鸣认为,气候变化不应该是狭窄的温度变化,应该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他希望巴黎大会能够成为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可以使全世界从今以后,关注包括水排放、空气排放、噪音、垃圾排放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他进一步表示,希望巴黎大会也是另一个转折点:不仅从供应端,也要从应用端给予更多的关注。他认为,供应端不能真正地解决气候及环境问题,而对应用端的关注,将能达到70%的处理效果。黄鸣个人理念就是按照应用端的需求改造供应端,他表示,这个市场需要巨大的革命。

此次巴黎之行,黄鸣也把公司推出的“微排地球战略”介绍给了世界。这一战略旨在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两大全球难题。通过公司一整套微排集成系统及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一个智能的节能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利用以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等各种节能科技和物联网技术,对家居、酒店、学校、机场、工厂以及城市等各个方面,进行节能改造与管理,实现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能耗排放达到微量,甚至零能耗。

黄鸣表示,可再生能源实际是分布式能源,而不是集中式能源。任何能源的供应方式和应用方式,包括应用的条件和环境会比使用的能源类型本身更重要。他认为应提倡更多关于生活方式的研讨会。

“为子孙的蓝天白云,实现全球微排”是中国皇明太阳能集团的口号,也是董事长黄鸣坚持的理念。黄鸣在最后告诉记者,工业精神就是艰辛、孤独的,但是如果做的事情是有意义,有目标的就不会累。蓝天白云是永久的事,他和公司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奉献下去。他强调,中国清洁能源企业要走的仍是中国特色的道路,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风。

中国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被誉为国际绿色能源领域的意见领袖,“微排地球”战略首倡人,微排绿活运动发起人,中国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中国太阳谷创始人。

7.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资料介绍 为什么今年特别重要

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因此,巴黎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与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其次,大国合作意愿更为强烈。中国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气候变化签署了多项双边声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中美之间还总结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公开争论影响谈判气氛的教训,通过双边对话增加理解,避免在谈判场合相互指责。再者,气候科学认知更深入。联合国在2013—2014年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性由上次报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调高至“极高”(概率在95%以上)。最后,主办国和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训,对谈判的期望值更趋理性务实。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资料介绍 为什么今年特别重要

8. 英国气候官员:“巴黎气候大会不会重蹈覆辙”

气候变暖是大气污染带来的结果,而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危害也很大。巴黎气候大会制定的降温计划其实也是治理污染的一种计划
,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