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西方利率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2024-05-10 21:11

1. 简述现代西方利率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1)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 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由于短期内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结论。
(4)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张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5) 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既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

简述现代西方利率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2.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什么

古典利率理论又称实物利率理论 ,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为储蓄与投资决定的理论。出自《百度百科》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 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储蓄为利率的递增函数, 投资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必有一个利率水平, 使得储蓄者所愿意提供的资金等于投资者所愿意借入的资金时, 利率水平便达到均衡利率。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的核心可表示为储蓄=投资。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十分重视货币需求, 即流动性偏好。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 利率决定于两个因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 均衡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供应的交互作用,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 货币需求量大于货币供给量, 使得利率上升,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弱, 货币需求量小于货币供给量, 使得利率下降。只有当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时, 利率水平便达到均衡利率。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核心可表示为, 货市总供给量=货币总需求量。
新古典学派的借贷资金理论 ,其既是对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又是对凯恩斯学派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批评, 认为古典学派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 而凯恩斯学派完全否定实质因素也有谬误。因而主张将存量与流量综合起来分析, 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新古典学派认为, 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交互作用。储蓄或货币供给增加, 其他条件不变时, 利率下跌;投资需求及货币窖藏增加时, 则促使利率上升。因此, 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的供求, 即决定于借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相等之点。
参考网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9F_dehizbbMJtFhlF6ppA1bi2-qADs0eABxIQQnh2-LC9mCUdlrQMRz-bCb3Ci5yBtv3sTAuWsI0ALwycD8tijxJn_6nlxZAfASGiqYHJq

3. 西方经济学中的储蓄利率与投资利率

楼主你好。

西方经济学书中提到的利率到底是投资利率还是储蓄利率?
答:可以理解为利率的一般水平,涵盖了投资利率和储蓄利率,因为储蓄利率和投资利率总是同方向变动的,简单的例子就是:银行存款利率上升了,银行要保持正收益,必须相应提高贷款利率,也就是投资的利率必须提高,否则不足以弥补成本的上升。

它们对于货币的作用不是相反的吗?
答:是相反的呀,储蓄利率上升吸引了大量存款,将其他资本市场的资金转移到了银行,减少了流通的货币量。资本利率上升,投资者不愿意增加投资,因为成本高。储蓄利率和资本利率两者是联动的哦。

望采纳哦!O(∩_∩)O~

西方经济学中的储蓄利率与投资利率

4. 古典宏观经济学论述如何决定利率

答:
  明白你的意思了。首先说,模型如果不是外生变量改变的话曲线是不会移动的。在你说的模型里利率是被决定的量,显然是内生变量,那么函数又怎么会移动呢?所以无论是货币需求函数还是供给函数都不会移动。
  其次我们讨论非均衡。两条曲线决定了均衡的利率和货币量,但是模型分均衡状态和非均衡状态,当处于非均衡状态时是这样的情况:自变量处于一个值而因变量在两条曲线的值不同。那进一步我们知道利率即纵轴是自变量而横轴是因变量(注意这点与数学中的假设是不同的),所以不均衡时的情况是利率不同于均衡利率,映射在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有不同的“量”,即需求量和供给量不同,不同是一定的,只有在均衡状态下需求和攻击才相同。
  这种问题在初学经济学时很常见,关键弄明白内外生变量,区分自变量因变量,这些基础的东西往往书里很少强调,因为比较基础,但是如果不熟悉是很折磨人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回答:
  首先说,百度百科的解答没有问题。百度百科讲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里的is-lm模型的章节中关于lm曲线的推导那部分有详细介绍。
  其次说一下你理解存在的问题。你想的没错,l与r的确是互动的,但是你仔细想想你列出的式子是什么式子?它是一个货币需求的曲线,在只有货币需求的情况下怎么得到均衡?没有供给的情形下单单只有需求那随着r的变化当然会有不同的货币需求量。一旦加上货币供给函数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供需相等的时候只有一个均衡的利率。
  不能只考虑需求而不考虑供给。
  继续补充:
  需求或者供给改变本身就能够让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假定央行增发货币,实际余额一定会向右移动,从图形角度讲均衡利率和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瞬间改变了,但是实际上利率和供给量和需求量都不能瞬间改变,那么就产生了旧的利率和量与新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的利率和量的差异,这个差异造成这些内生变量处于非均衡状态,而后会在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慢慢想均衡靠拢。处于不均衡状态一定是由于首先外部冲击,即外生变量改变让函数改变,产生新的均衡点,然后旧的均衡点的“痕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在达到新的均衡之前都是非均衡状态。

5. 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对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6. 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思想为:利率是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一般情况下,一方面,利率越高,储蓄越高。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一: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利率是决定企业资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对金融环境的研究必须注意利率现状及其变动趋势。二: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称为本金总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借出或借入金额的总利息取决于本金总额、利率、复利频率、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时间长度。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三: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四: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利率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以及整个经济的平衡问题,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利率分析以及当代动态的利率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五:利率就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套能够完全解释利率结构和变化的理论。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至今,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7. 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利率决定理论的起点。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家从借入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可见,利润越高,利息越高;利润越低,利息越低。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利率决定理论是利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从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来讨论利息之高低的话,那么利率决定问题似乎并不复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的,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利息来源、性质等关于利息本质的内容。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的比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利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资、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等,继而影响经济增长。利率的影响因素:1、利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2、资金供求,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3、物价变动,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4、国际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余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5、政策因素。

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8. 简述西方经济学者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内容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均衡利率理论(实际利率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它们所注意的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2、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便有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

3、可贷资金理论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之上。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做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