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范子五湖载西施,同上兰舟,一舸弄邛波

2024-05-05 08:19

1. “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范子五湖载西施,同上兰舟,一舸弄邛波

不是诗,是范蠡曾经提出著名的“三与”说,即“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所谓“持盈者与天”,就是当昌盛、满盈时,能够保持;而这就要顺应“天道”,能“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所谓“定倾者与人”,就是当危殆、将倾时,能够安定;而这就要顺应“人道”,遵循人事规律。所谓“节事者与地”,就是处置各种世事时,要能有理,有所“节制”;而这就要顺应“地道”,遵循“地”所包容的“万物”规律。本文论述的“三与”说,内涵极为丰富;仅从人的素质来看,要有高尚的道德觉悟、思想修养;同时,能够正确地认识人、理解人,很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且正确认识、理解人们生存和发展不能须臾离之的“万物”,处理好自己与“万物”的关系。

“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范子五湖载西施,同上兰舟,一舸弄邛波

2. “天道盈而不溢,胜而不骄,劳而不持其功”是什么意思?

“天道盈而不溢,胜而不骄,劳而不持其功”的意思是:
做人圆满但不过分,赢得胜利但不骄傲,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但不居功自傲,这就是天道。

【原文】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是故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兵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出自】
《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3. 同学们,范蠡也是人生赢家.司马迁是怎么评价范蠡的?能从文本中找找看么

在《史记》里面有两个篇幅说到了范蠡这个人物,一篇是《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一篇是《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分别计数了范蠡三聚三散和退隐经商的故事!
从这些故事的描述中对范蠡的评价是:
作为历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历代史学家的关注。关于对他的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历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表彰范蠡,为什么?因为范蠡不是忠臣,他见机行事,巧妙脱身,这在统治者看来,不够忠心耿耿,既然不是忠臣,故范蠡的名气似乎比不上诸葛亮、岳飞。
 
当然,说范蠡是谋略家不能算错,这从他出山,帮助勾践兴越灭吴的曲折艰辛过程,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后来务农、经商也离不开谋略和智慧,但这不是范蠡的全部。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恋功名,激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古代,由于政治形势险恶,不少士人厌恶官场,躲避政治,以隐居保全自身。汉初张良助刘邦打败项羽,及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避免了杀身之祸。陶渊明更是远离政界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田园生活。不过,张良、陶渊明仅仅保全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而范蠡则是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他的胸怀更宽广,思想境界更高尚!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史记》称“齐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范蠡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作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再比如,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就他个人而言,范蠡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他还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持盈,”亦可称可持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换句话说,也可以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范蠡做事讲究火候,全面考虑问题,不急功近利,不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范蠡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同学们,范蠡也是人生赢家.司马迁是怎么评价范蠡的?能从文本中找找看么

4. 什么是定倾中心

当浮体处于平衡状态并与水面成角度时,通过浮体浮力中心的垂直线的交点。定倾中心的位置表明了这一浮体的平稳性

5. 柔而不屈,强而不刚什么意思

柔而不屈,强而不刚,意思是柔弱但不屈服,坚持自己但不刚愎自用。本句出自春秋末期左丘明创作的《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本文记载了范蠡在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的政治思想,原文中记载,“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翻译过来为,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决断大事。顺应阴阳的变化和天地的常规,做到柔顺而不屈服,坚强而不僵硬。赏和罚的施行以天地为常法,生和杀的掌握以天地为准则。天根据人,圣人也根据天。

扩展资料:
《国语·越语下·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记载范蠡对国家富民强国、定国安邦的经济思想。具体为:
1、范蠡对越王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译为,只有懂得天地的常规,才能取得天下既成的利益。范蠡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世间万物的有序性。认为世间万物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与社会经济的运动既是客观的,又是统一的,都受到某种永恒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所支配。人们应正确地认识这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利益。
2、范蠡告诫越王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译为,要保持国家强盛就应顺从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应顺从人道,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事就应顺从地道。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圣人顺着天时行事,这就叫守时。范蠡在这里将人们遵循其规律行动称之为“守时”。
3、范蠡强调国家的根基在经济,经济的基础在粮食,指出了粮食在日常生活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性:“且夫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疆。”译为,国君想扩充疆域、享有万乘之主的尊严,想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依靠军队。军队的关键在于人,人的关键在于粮食。所以,百姓众多,君王的地位就稳固;粮食充足,国家的军队就强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柔而不屈,强而不刚什么意思

6.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出于哪儿?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语出《乐书》
【注】保持着而使它盈满。《国语·越语》:“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
有节事。注:持,守也;盈,满也。按器满易复,欲保守之,务宜谨慎,国家之守成亦
然,故云。”《后汉书》申屠刚《对策》曰:“持满之戒,老氏所慎。”《史记·乐书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庄子说:“尼满则倾危。”

    《荀子·宥坐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歌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
正,满而复,虚而歌。孔子唱然叹曰:吁!恶有满而不复者哉!”

    宋常星说:“持盈者。取喻盈满之器,恐有倾失之患。持盈之事,不止一端,如
官极高品,富比陶朱,声色惟恐其不足,利禄惟恐其不长,终日防危虑险,小心之状,
与持盈者何异?”

    陈鼓应说:“执持盈满,含有自满自骄的意思。”

    (2)不若其已:

    【注】不如让它自行停止。已,止也。

    宋常星说:“故持之于盈,不如已之而不持,可也。已之而不持,则持盈之劳不
用,倾失之患不生,身心得其安逸,其不善乎?”

    (3)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校】帛书甲本报掩;乙本作“╳(扌短)而允之”。傅本作“╳而棁之”。王
本作“揣而棁之”。王弼注:“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棁”亦作“锐”字解。
现据王本写定。

    【注】锤击着而使它锐利,不可能长久地保存。

    (4)金玉满室,莫之能守:

    【校】帛书作“金玉盈室”。傅本如此,从之。王本“室”作“堂”。

    【注】黄金美玉堆满室内,没有办法能守护它。

    刘骥说:“金玉满堂,累于物也。累于物,则欲之者多,故莫之能守。”

    刘师培说:“金玉必累,戒之在贪。”

    周绍贤说:“贪夫不择手段,聚敛货财,必然招致寇盗之害。”

    (5)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校】帛书作“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傅、王本如此,从之。

    【注】富贵而且骄傲凌人,自己给自己遗留下灾咎。富,《辞海》:“丰厚充满
之谓。《书·洪范》:二曰富。疏:家丰财货也。《庄子·天地》:有万不同之谓富。
”贵,《辞海》:“位尊曰贵。”骄,《辞海》:“矜夸也,放纵也。”

    范应元说:“富贵而骄奢,则丧身而殃后矣。”

    刘骥说:“富贵而骄,害于德也。害于德,则攻之者众,故自遗其咎。”

    周绍贤说:“富贵易遭人忌,而再加骄傲,岂非自造咎戾,自取灾祸乎?”

    (6)功遂身退:

    【校】帛书甲本作“功述身苗”,余损掩;乙本如此,从之。傅本作“成名功遂
身退”。王本同乙本。

    【注】功业成就了,引身隐退。

    成玄英说:“退身隐行,行自然也。”

    (7)天之道也:

    【注】这是宇宙自然的大道啊。

    成玄英说:“天者,自然之谓也。”“能为是者,深合天真之道也。”

    吴澄说:“天之道,虚而不盈,故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范应元说:“阴阳运行,功成者退,天之道也。人当效天,故自古及今,功成名
遂而身不退者,祸每及之。老子之言,万世龟鉴。”

7. 柔而不屈刚而不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柔弱但不屈服,坚持自己但不刚愎自用。本句出自春秋末期左丘明创作的《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柔而不屈刚而不强是什么意思?

8. 求历史达人提供一句话出处!难道是以讹传讹??

公元前494年,在越王勾践欲起兵攻打吴,范蠡劝谏越王不要轻易用兵时,说了以下一段话:“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此时攻吴,即逆于天又不和与人。

    所谓的“三与”便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