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购建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2024-05-19 18:22

1. 如何购建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 。破解农民增收这个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来审视"三农"问题, 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治本之策, 着力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如何购建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2. 如何建立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级党委政府倾注了大量心血,换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殷实成果。然而,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唯有依靠长效机制让美丽乡村的打造一直在路上,才能避免来之不易的成果付诸东流。为了更好的巩固滕庄子乡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探索了乡村环卫一体化的长效运行机制,扎实推进了乡村环卫一体化的开展实施。

一、关于开展乡村环卫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和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就当前全市大多数农村的环境卫生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环境卫生基础不佳。由于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多年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一直处于一个较差的状态,柴草垃圾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乱倾乱倒,没有整齐的房屋和干净的街道,有些村庄还有很多低矮破旧的土屋和坑洼不平的土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越来越差。

2、农村环境卫生秩序不好。大多数农村没有明确的环境卫生清理秩序,或者制定了相关秩序也并没有去执行,只是在过年过节或遇有重大事件时对村庄进行简单的清扫。这种简单的清扫虽能在短时间内使村庄环境卫生状况有所好转,但并不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而且极易反弹,不能长期保持。

3、农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多年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仍然不强。村民虽然渴望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但是却不情愿或者没有条件摒弃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甚至有时会下意识地造成环境污染,给村庄环境整治带来一定难度。

二、关于开展乡村环卫一体化的几点认识

实施乡村环卫一体化是美丽乡村建设长效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彻底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确保乡村环卫一体化的顺利开展,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净化环境是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村庄净化本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已经成为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写照。繁重的农村垃圾的清理整治给美丽乡村建设高效推进带来一定负担。开展乡村环卫一体化就是探索建立一种工作机制,一方面通过行之有效的乡村环卫管理模式使农村干净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市场运作、全民参与,让干净保持长久。

2、转变观念是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的关键内容。美丽乡村建设在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实现农民群众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的转变。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3、制度建设是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的有力保障。机制是实现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没有机制的保障,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就不能巩固,甚至村庄环境出现反弹。因此,乡村环卫一体化的有效运用要建立在健全的机制基础上。

4、上下联动是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的重要形式。村庄环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单靠村级实施由于受到观念和认识的局限,不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这就需要形成上下联动的有效形式,通过上级政府和村级自身的共同服务和引领既而实现农民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的变革,真正实现村庄环境的“净”。

5、典型带动是推动乡村环卫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将示范典型的做法化民成俗,使之成为农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自觉行动。

三、关于开展乡村环卫一体化的几点做法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乡按照“乡村统筹、资源整合、动态管理、商业运作”的原则,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合、人员的配备、制度的建设和在长效机制方面的不断探索,基本实现了我乡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的正常运行。

1、强化宣传,促进村民卫生意识转变。村民卫生意识是否转变是环卫一体化工作能否长效运行的关键,因此我乡加大了环卫一体化的宣传力度,以促进村民卫生意识的转变。一方面,以乡村公共广播为平台突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的宣传作用,定期宣传我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乡村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主要做法,让乡村环卫一体化工作深入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改变村民落后的卫生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评比活动,在学校开展“乡村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带家庭,孩子促父母”的作用,到达“全家齐动员”的目的,激发村民参与环卫一体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完善制度,创新环卫工作管理方法。为了使乡村环卫一体化工作更有保障,我乡制定了“户集、村收、乡管理”的环卫一体化工作方法,专门出台了《关于滕庄子乡乡村环卫一体化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对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开展方式、资金来源、长效机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了乡村环卫一体化的顺利实施,我乡还制定并完善了保洁员定责定薪制度、“三包”保洁制度、公众评议制度,落实了一清扫、二收集、三养护、四保洁的责任制度,并写入了《村规民约》和《村卫生公约》,为了突出监督考核确定了“一记二查三评四考”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村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规范运行。

3、强化基础,确保环卫工作有效开展。首先,在基础建设方面,我乡将北王曼、岭庄、东道安等9个美丽乡村建设村先期纳入乡村环卫一化实施范围,配置了3辆垃圾清运车,设置了39个地坑式垃圾站,布置了300余个垃圾箱,并根据村域面积、人口分布进行了合理布局。第二,在人员配备方面,我乡专门成立了滕庄子乡环卫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展,进行保洁人员的日常管理、培训、考核与垃圾清运工作。并按常住人口每100户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依据村域面积和人口分布配备专业保洁员43名负责9个环卫一体化村庄的日常卫生清扫和垃圾收集工作。第三,在资金筹集方面,按照“上级扶持资金争取一点,乡财政支持一点,村级自筹一点,村民承担一点”原则,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在环卫一体化顺利运行一段时间后,适时将环卫一体化工作推向市场,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解决资金筹集问题。

4、示范带动,形成环卫工作连线扩面良好局面。首先,选择了一批环境卫生基础好、环卫工作开展佳的村和户进行倾力打造,通过培树典型让其他村民看到开展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好处,切实得到环境卫生转变的实惠,并通过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让其他村民更有改变的目标和动力。其次,通过开展评比活动,选出了洁净、德润、文明、爱心、和谐为主题的45户美丽家庭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传递正能量,引领村风民风良性发展导向,并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实行示范带动,抓点连线成片带面,综合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的实施步伐。

3. 怎么才能让眼泪往回流?

既然留下了脸颊。就让所有的眼泪痛全爆发出来 以后就减少了压力,痛了, 再微笑。看天空,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天空

怎么才能让眼泪往回流?

4. 如何落实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而且会加剧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使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此,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2012年开展新一轮的“三万”活动以来,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以区财政局包驻肖港镇的13个村为样本,提出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现状
      (一)生产生活垃圾产量较大。从汇总13个村两个月的垃圾清运量来看,固态垃圾日总产量约为6吨,月总产量约180吨。13个村村民总数为2.1万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固态垃圾0.3千克。垃圾组成种类主要是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部分砂石及建筑垃圾;液态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主要通过排水暗沟汇入主灌溉水渠或者塘堰,依靠自然稀释蒸发。垃圾产生源主要是家庭、集贸市场、部分工厂、过往车辆倾洒,等等。
      (三)垃圾污染形式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集中居住地没有污水处理池,大量污水自由排放,对河流、地下水源污染严重;二是新建垃圾池、垃圾中转站对可燃垃圾处理简单,采取就地焚烧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三是农村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控制,农膜的广泛使用形成的“白色污染”比比皆是,农药、化肥对土壤、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焚烧严重污染;四是河渠塘堰污染日趋严重,许多地方人们把河渠塘堰当成“天然的垃圾箱”,向其倾倒填埋垃圾然后覆土,将显性污染变为隐性污染。
      (三)垃圾清运网络初步建立。13个村共修建了垃圾池47个,配备了垃圾桶358个,清运车17辆,保洁员28名。采取“户集、村收、镇转运”的模式,村民把垃圾集中定点堆放,以总支或者镇为单位集中清运。对固态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焚烧和填埋两种方式。
      二、影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制约因素
      (一)环卫设施规划滞后。目前,各村都没有编制环卫整治专业规划,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自由排放、乱泼乱倒状态;修建的公厕、垃圾池等部分设施布局不合理,许多垃圾池设在公路沿线,只考虑了转运便利,未考虑村民使用方便与否。
      (二)环卫经费投入不足。从经费需求上看,环境卫生治理开支主要包括保洁员工资、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几个方面的费用。目前,13个村总共配备了28名兼职保洁员,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给予300元/月-500元/月的酬劳,需支付保洁员薪酬9.7万元。按目前的垃圾清运和处理模式,转运及处理成本按每吨150元测算,13个村每年产生2160吨垃圾的清运费用需32.4万元。垃圾桶、垃圾车、垃圾池等设备设施投资按每人5元、年折旧10%测算,13个村每年需投入1.04万元用于设施的更新(不计算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3个村按照目前的垃圾清运模式,每年费用总计43.2万元。从经费来源上看,主要由村级自筹、区财政局“三万”工作组帮扶和镇政府补助三部分构成。每年可筹措资金30万元,其中:村级筹资15万元左右,镇政府补助1-2万元,“三万”活动帮扶13万元。13个村环境治理每年资金缺口在13万元以上。
      (三)环卫责任划分不清。永长、艾湖、保一、中联四村由于地处肖白公路沿线,集市、工厂、工地、交通要道等产生大量垃圾,其中大部分不是本村村民产生的垃圾,仍需要由属地村进行清理。同时,也有非本村范围内产生的垃圾,趁机倾倒入路边的垃圾池的现象。肖白公路沿线村需承担的环卫任务特别重,大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难于清理处置,垃圾转运费用畸高,村集体无力承担。
      (四)垃圾处理方式简单。主要采取焚烧和填埋方式,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由于乡镇财力不足,往往注重对处于交通要道沿线村的垃圾进行集中转运,对比较偏远的村则难以顾及。集中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很大改观,但停留于表面,只是看上去“很整洁”,实则将污染物转移、转化、隐匿,治标未治本。从以前的单一的固态废弃物污染,变为现在固态废弃物在土壤中富集、对水体和大气形成交叉污染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一是要通过编印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标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宣传垃圾对人体及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重要性,让村民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引导村民绿色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将科技运用到农村的垃圾处理上,对垃圾的处理实现资源利用回收,把村民眼中的垃圾变成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对于可降解垃圾进行分类堆肥或者焚烧,使群众逐步认识、了解、接受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是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对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突出政府主导,建立环卫经费保障机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垃圾治理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用于保障建立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形成垃圾清运和处理的工作网络,或者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垃圾清运处理服务外包给有资质的、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二是拓展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寻求各村名人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孝南区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向辖区内企业、专业市场、砂石厂等经营业主及农村居民募集部分资金,明确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必需承担的责任,并建立适当的惩诫制度,对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以规范垃圾处理行为。四是要制定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可对从事废旧回的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促进农村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环境卫生治理考评机制。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为民服务,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考评办法,形成量化考核体系,将农村垃圾治理情况,纳入乡镇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工作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区乡两级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构建区、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三是区政府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专班或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乡镇环境卫生状况开展抽查,发现问题予以通报批评,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程序化的工作,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组织领导是前提,提高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是基础,垃圾清运是中间环节,最终的脚落点是如何处理好垃圾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进行焚烧或填埋后患无穷。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引进先进技术、投入资金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垃圾处理场,集中消化处理全区垃圾,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理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的污染。

5. 如何理解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享受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少,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十三五”时期,应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人。做好这件事,可以取得一举数得之功效。
一是有助于补上历史欠账,破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长期以来,“三农”基建投人主要靠农民自己积累,积欠很大。尽管这些年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人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投人总量仍然较低,基础薄弱的问题始终困扰农业农村发展。必须痛下决心,新账不再欠,老账尽早还,把基础夯实。
二是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口很大,潜力很大,应该成为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关键作用的重要领域。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人,不仅可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环境,还可大量消化水泥、钢材和设备,消化现有过剩产能,而且不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三是有助于拉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人。农业和农村基建,可以使农村乘J余劳动力和运输、挖掘等机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带动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稳增长、调结构具有乘数效应。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人,关键是建立健全责权明晰、重点突出、体制高效、监管有力的长效投人机制。正是出于以上考虑,《建议》强调,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人长效机制。
第一,注重规划引领。基建投资一旦发生,就成为沉淀成本。一些地方费时费力投资建设农村学校、道路,不出几年,人去楼空,造成闲置浪费。目前全国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率较低,且指导性和约束力不强。应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制定投资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整体部署,科学引领投资流向,确保农业投资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需要。
第二,突出投资重点。“十三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投人重点宜包括农田水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村饮水道路用电等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垃圾处理及生态保护、农村信息化、农村抗震安居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
第三,明晰投资职责。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人,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支农建设事权和财权,明确各级政府支农投入职责,形成投人稳定增长机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受益、规模较大或跨流域、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方政府则负责区域性的、规模居中或者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
第四,创新投人方式。要加快农业农村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科学界定政府管理领域和范围,简化管理程序,综合利用市场化调控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探索通过设立农业建设基金、发行农业建设债券等办法筹集投资资金。加大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向农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推进多元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小型基础设施以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调动民间资本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政府购买、政企合营、委托运营等多种方式,以及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人农业和农村建设。
第五,加强法律规范。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立法进程,制定完善的投资法律保障制度,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纳人法治化管理轨道,确保投资有法可依,避免投资行为的随意性。
第六,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投资监督管理机制,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组织形式、建设方针、资金来源甚至建成之后的经营管理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全过程的监控。这样既可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拨款和用款的随意性,保障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又能从根本上限制滥用职权情况的发生。

如何理解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6. 如何建立农村小型工程管理体制长效机制

农村小型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将工程进行汇总,找到利与管理和不利与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7. 如何理解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经历了以农民自筹为主到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发展历程,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基本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但目前仍然存在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力度不足、决策机制不科学、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立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农村与农民的自我投资机制,形成金融与社会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完善投资与养护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如何理解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8. 如何有效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自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我国解决了2.7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被广大群众赞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由于水源变化、水污染以及早期建设的工程标准过低等原因,当前还有部分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需要纳入国家规划统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还有2.4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那么,如何解决这部分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好群众“喝好水”的问题,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加强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在中央投资切块下达到各省(区、市)后,各地省级政府还要安排地方投资,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
其次要因地制宜,不断改革创新。在进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各地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水源、工程型式及规模,合理进行工程布局。比如,对离城镇较近地区通过延伸现有城镇供水管网的办法解决饮水问题;离城镇较远、人口稠密地区,兴建集中联片供水工程。要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运行与管护,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最后要完善有关政策,确保长效运行。要制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地、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电价政策,并加强督促检查。积极推广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设立县级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和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的经验,逐步建立农村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制度,确保供水安全和工程长效运行。
此外,还要加强技术推广,做好宣传培训。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的良好氛围。总之,各地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这项造福几亿人的“德政工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扎扎实实办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