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选择题求解

2024-05-13 23:46

1. 初三政治选择题求解

A (是人类史的一个奇迹,这样说不对)   B(是的,网络有利有弊,要趋利避害)

D的杜绝追求是错的,好的追求应该保持

初三政治选择题求解

2. 初三政治题

一、调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毋庸讳言,20多年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开发式扶贫战略的正确性。但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的贫困形式出现了明显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农村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新的攻坚阶段。这意味着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严重边缘化,如果仍继续沿用传统的区域开发的方式进行扶贫,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78,2004和2005年进一步扩大到3.20和3.22。2000年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分别为2.30、2.49和3.62,2004年变化为2.57、2.85和3.82;与2000年相比,城乡差距均有所扩大,西部城乡差距最大并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城乡差距扩大最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都有低估的问题,但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低估程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如果再把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而这是在我国保持30年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扶贫开发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出现的,显然,我国广大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很难从经济增长与改革成果中分到应得的利益。
(二)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严重边缘化,因疾病、年龄、人力资本不足等因素导致劳动能力不足而陷入贫困的农民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这主要包括: 缺乏或无劳动能力、无生活稳定来源、长期患病的困难家庭、三无家庭、自然灾害导致困难的家庭以及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这些家庭多属于绝对贫困家庭,基本处于“不救不活”的状况。国际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当一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这部分人口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全面的经济增长摆脱绝对贫困状态,而且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也不可能摆脱贫困的状态。因此,传统的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受到了挑战,迫切需要一种比区域性扶贫战略更加精确的瞄准机制来帮助他们脱贫。
(三)我国农村除了近3000绝对贫困人口以外,还有近6000万的低收入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2001年到 2005年贫困人口下降的比率非常缓慢,只下降了0.7%,贫困人口只减少了562万人,2003年贫困人口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很大程度上与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约束有关。作为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典型代表之一的甘肃省是个很好的例子。该省现有41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高寒阴湿区、干旱荒漠区、边缘山区、石山林缘区,生存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极高。
(四)即使我们不考虑扶贫对象有无劳动能力以及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等约束条件,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边际效果仍然会不断递减,甚至成为负数。从全国来看,2001—2002年年均扶贫投入分别为“八五”和“九五”时期的 3.7倍和2倍,而每年减贫的效果不到这两个时期的一半和1/3,每年大约300亿元的扶贫资金主要投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这些县所覆盖的贫困人口不到62%。这表明,继续沿用目前的开发式扶贫方式,对于解决剩余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可能是事倍功半。
(五)政府扶贫投资的运作方式本身,也有一个效率问题。在扶贫资金的总量中,总有一部分被扶贫工作的“传递渠道”所消耗。如果考虑到腐败现象和监管的难度,扶贫资金的效益会更低。审计署的一项审计报告称,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向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投入扶贫资金488亿元,经审计,查出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和私设“小金库”达43.43亿元。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否则,难以适应我国城乡贫困新特点的要求。
二、调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内容
(一)低保与扶贫应由割裂走向融合。
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都存在着一种将社会保障与扶贫割裂开来的倾向,把社会保障与扶贫看成是互不相干的两种制度安排。事实上,社会保障与扶贫是不能分割的。开发式扶贫并不排斥社会低保和救助制度,只有实现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式扶贫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需要对现有的低保资源与扶贫资源进行整合。
(二)城乡扶贫应由二元化走向一体化。
在扶贫政策上,我国从来没有制定或实行过全社会统一的贫困扶助救济政策,而是针对城市和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思路,即在城市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农村则只是延续以往的“反贫困”政策。而且城乡反贫困政策差别很大,甚至连贫困的界定标准,农村和城市也存在很大差别。更有甚者,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城市贫困标准,也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贫困规模数据。当前针对城镇贫困人口的开发式扶贫工作显得相对薄弱,而导致贫困的原因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贫困、农村贫困“流入”城市并与城市贫困交织在一起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应当尽快建立一个涵盖城乡的一体化扶贫体系。城镇和农村都需要进行开发式扶贫,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有劳动能力但仍然比较贫困的人。
(三)扶贫重心应由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更加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扶贫解决的主要是绝对贫困人口,也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而伴随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庞大的低收入人口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日益凸显。据有关研究,个人之间收入分配关系的恶化,是导致近年来城乡贫困的重要宏观因素。因此,我国政府必须不失时机的调整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求在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区域间与区域内发展差距(主要是贫困片区、贫困县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发展较快地区之间和县内不同乡、村的发展差距)等方面有所作为。
(四)扶贫对象应由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包括“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内,我国的扶贫资源主要用于老、少、边、穷地区18片大的贫困地区, 592个国家贫困县以及近几年来实施的参与式整村推进工程。也就是说,中国的扶贫开发一直是以区域为对象,而不是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而且,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能覆盖全部贫困人口等等,加上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已经很低,以及我国新的历史阶段贫困呈现出分散化、多元化、复杂化等新特点。因此,下一步的扶贫对象应该更加具体,锁定到户到人,从而实现由面向贫困区域扶贫转向瞄准具体的贫困人群,扶贫方式由面上为主、点面结合转向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五)应由注重解决生存贫困与生活贫困转向注重解决权利贫困、能力贫困以及代际贫困
 “贫困必须被视为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年老、疾病、地理位置差、社会歧视、人力资本不足等“能力剥夺”,是造成绝对贫困的主要原因,而 “能力剥夺(或者说是真正的贫困)的影响比收入低下的影响更重要” (阿马蒂亚•森语)。在我国,贫困人口面临的能力剥夺或权利剥夺现象大量存在。比如, 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力资源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根据1998年对农村住户的调查,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盲率高达22.1%,比非贫困人口高出13.2个百分点,而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小学程度以下的比重,贫困农户为31.3%,非贫困农户为16.4%。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该调查还显示,贫困农户儿童入学率要明显低于非贫困农户,12~14岁儿童在校率低8.2个百分点,15~17岁儿童在校率低10.4个百分点。如不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补救,这种能力或权利剥夺极易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因为起点或机会不公平而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新生的贫困人口。 
三、调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建议
第一,取消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的做法,以后不再严格区分贫困地区(如:重点县、重点乡镇、重点村)与非贫困地区(如:非重点县、非重点乡镇、非重点村)。无论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应该一视同仁,只要是贫困人口均应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均应纳入扶贫或低保的范围。
第二,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省份采用将财政扶贫资金全部转为低保资金的方式来为农村低保筹集资金。这种做法旨在对现有扶持农村脆弱群体的公共资源进行结构调整,而不会对财政资金总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为了实际工作、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以及国际比较方便起见,把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合二为一,执行全国统一的贫困线标准(当然,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国标予以微调,但是仍然实行统一的地区标准,而不是一个地区多个标准),并经由全国唯一的权威机构发布。
第四,尽快提高农村人口的贫困标准,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消除各种社会歧视和制度排斥,积极改善贫困人口的权利贫困,让他们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拥有机会公平;重视贫困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避免贫困代际传递的发生。
第五,在财政扶贫资金转为低保资金以后,应大力加强信贷扶贫资金、小额信贷、社会帮扶资金等多元化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第六,借鉴美国等国家社会福利民营化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扶贫部门的职责则重点转移到对民间组织予以监管与评估上来。

3. 初三政治题目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一说,通过立法可以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正式施行,以后我们的食品安全就能完全得到保障,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通过立法来要求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个人素质和认识,营造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的良好氛围,众人划桨开大船,只有大家对食品安全有一个高的认知,才能杜绝“黑作坊”、“瘦肉精”等危害食品安全的丑恶现象,才能使贪图盈利的人无处遁性行............................................

初三政治题目

4. 初三政治考试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合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建立和运行的逻辑起点,因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念中最重要的环节。
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
尽管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但地哉的广阔、人口的众多则决定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不可能直接地经常地行使那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只能实行间接民主的人民代表制。
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虽然在理论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全权性的国家机关,但国家职能的全部实现却还有赖人民代表大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因而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合国家权力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来实现:一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些职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由此可见,无论在国家机构的建立还是运行过程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也正是因为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才真正全面地保证了国家机构始终以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宗旨,始终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目标。
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
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教你。

5. 初三政治题

1.
①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慎重承诺,坚决履行承诺;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
②自觉承担责任,要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2.
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
①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②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④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初三政治题

6. 初三政治题

1.政治建设
 
2.即“四个建设”中政治建设的意义,结合分数多答几点。
 
3.加强立法,执法必严一类,言之有理即可。
 
因为我现在读高中,初中政治的具体内容已经忘了,不过解题的思璐还是有的

7. 初三政治题目

“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了”这句话是错误的。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只是法律保障的一方面。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还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和物质基础的保障。

初三政治题目

8. 初三政治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_______与_______并重,把___________放在首位的方针。( )A.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 节约 B.资源开发 节约 节约C.资源开发 节约 资源开发 D.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 发展循环经济2.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_届中央委员会第_____会议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_____五年规划的建议》。( ) A.十六届 五次 十个 B.十五届 五次 十一个C.十六届 五次 十一个 D.十六届 四次 十个3.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会上,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妙绝伦。广大观众都对这个民族特色浓郁的、极富传统文化韵味的舞蹈做出了“震撼、感动、流泪”的评价。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 )①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心肠;②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③人们对观音菩萨的迷信和崇拜;④残疾演员不畏艰险、自立自强的精神感动人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4.我国宪法规定__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以下几位同学的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有人欲对甲实施抢劫,甲拾起一块石头猛击那人头部;②乙同学看到有几个社会青年在勒索同学,她忙打“110”报警;③丙同学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他又到黑市买了一辆;④丁同学在一家商店买了一件假冒的“英雄”牌钢笔,他一气之下把那家商店的玻璃砸碎了。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②6.为了保护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我国已经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而且现在中共中央也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道德建设比社会主义法律建设更重要B.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约束力不大,相比之下道德更有说服力C.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D.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只要有法律保护就可以了7.王玉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她看到父母劳动很艰辛,便辍学了。她到县城一家餐馆打工,半年过去了,她想回家,可老板以她没干满一年为借口一分工钱都没给她,她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对于这一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王玉没按要求干满一年,老板不付工钱是正确的;②王玉自动辍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没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③餐馆老板招用童工,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④王玉家长允许其辍学也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表现。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2005年9月,陕西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因涉嫌受贿被依法逮捕,从成克杰到程维高再到侯伍杰,一大批高官因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说明了( )①在我国,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③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表明了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9.下列人员属于中国公民的是( )①具有中国国籍,正在监狱服刑但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②长期居住在中国的美籍华人;③我国超计划生育的“黑娃”;④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华侨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我国政府的一个显著特点。下列举措中,能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有( )①我国继续坚持西部大开发展战略;②国家全力解决“三农”问题;③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④中国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⑤关心下岗职工生活,落实再就业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1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民族精神( ) ①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②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④是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和梦想飞向太空。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向“航天英雄”学习,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我们要做到( )①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②人人献身航天事业,争做航天英雄;③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④立志成才,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历史使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举措,并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这一系列的举措体现了( )①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②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③经济建设与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对“公众诚信度的降低”深表担忧。近几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这一活动是因为( ) ①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③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体现;④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 ) A.不切实际,想干就干 B.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C.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D. 大胆想象,盲目蛮干二、简答题(32分)16.2005年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请问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是什么样的社会?( 6分)17.“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这做法履行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哪些基本义务?(6分)18.材料: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跟手机、MP3、光盘、快译通等高科技产品交上了朋友,有的还把它们带进课堂,甚至有人上课互发短信,传播不健康信息。 (1)(5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对中学生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看法。(2)(5分)阅读材料后,同学们围绕“科技与人的素质”和“科技与资源环境”,这两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阐述你的观点:(设创意分1分)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19.材料:2005年12月21日,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展览馆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胡锦涛主席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土地、资源、淡水、矿产资源,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阅读材料,观察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胡锦涛书记的重要讲话,联系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谈谈目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5分)(2)我们应如何脚踏实地地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作?(5分)三、材料分析题(26分)20.料一:2005年,焦作市在近30个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开展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万人评议活动。很多单位都在显著位置设置了“万人评议箱”,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此项民主评议活动。材料二:有人认为:参加这次评议活动,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市民参加万人评议活动,是行使了法律规定的什么权利?(2分)(2) 你认为材料二的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5分)(3) 我们应如何加强公民意识,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好公民。(5分)21.材料一: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5年,依据宪法,《反分裂国家法》诞生了。 材料二:2005年4、5月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都先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开始了“和平之旅”、“寻根之旅”,两岸同胞欢呼雀跃。(1)(5分)你认为宪法能在各方面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原因在于:(2)(2分)结合材料一,我认为“两岸同胞欢呼雀跃”表达的共同愿望是:____________. 表达的共同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分)为了早日实现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的行动有(提示:从国家、公民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2分)今天,我对祖国灿烂的明天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更激发了我对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我的未来是这样的……(提示:可从职业、理想、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某一方面说明):四、实践探究题:(共12分)22.小亮刚从外地转入光明中学读书,他发现新学校里有很多新鲜事:(1)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形式多样,有一些作业还“怪怪的”,比如思想品德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给妈妈洗一次脚。请你简要说说老师布置这种作业的理由。(2)期中考试到了,可小亮直到走进考场才知道他们的期中考试无人监考。咦?这样做又是为什么?(3)老师上课不再满堂灌,他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还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上小组交流、讨论、辩论。请你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