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

2024-05-08 10:59

1.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

摇摆于刺激与担心通胀之间,经济复苏乏力。要知道,告诉发展,必然伴随高通胀,因此保持5%左右的通胀率是可行的。
对国有企业过度倾斜,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单纯刺激外贸出口,而不思考转化内需,使得出口企业仍摆脱不了对出口的依赖。
结构转型,口号喊得响,措施不到位。
资源开发仍然是投资热点,迟早把孙子的钱花光。
一句话,中国缺乏全球性经济思维能力,缺乏具有经济、外交能力的管理组织。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

2. 用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现状

国务院近日决定出台扩大内需十条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市场无不被这中国式经济刺激方案所鼓舞。不仅沪深股市第二天强势反弹,整个东南亚市场都大受鼓舞。国家明确“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有效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中国经济下滑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我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当然是非常及时的,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作用肯定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我国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与欧美出台的救市计划是有很大不同的。欧美是流动性不足,急需补充流动性,而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不相同。事实上,我们的流动性不久前还是过剩的,虽然在国际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可能消失,但未必会马上变成流动性稀缺。因此这4万亿元是作加大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之用的。  近十几年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始终是投资、外贸出口及内需。然而,这三驾马车并不是均衡的,甚至不能算是协调的。在这十几年里,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有几年基本是依靠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整个经济发展。  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固然见效快,但这些投资一定要化为有效的投资,也就是说,这些投资项目必须是为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大众的消费市场上。根据一般规律,有效的投资长远看都会落实到消费市场,即使在短期内,投资金额的四分之一大约会转移到消费市场。可是,大约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我国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在短期内转移到消费市场。  不能落实到提高消费市场景气的投资,也就是说缺乏自然需求。缺乏自然需求的投资其总体效益必然低下,而经济效益低下的投资建设无法也无能力做到与自然环境自然和谐。投资建设在经济、环境两方面都是低效益,那么这个投资必定是过热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连续几年偏重投资而无法启动消费市场以后,中国出现经济过热、通胀就是必然的。  近20年来最有效最实在拉动中国经济的,是外贸出口。可外贸出口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繁荣与否。由于金融危机,从去年年底起,中国外贸出口开始不景气,沿海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经济增长的形势迅速恶化,三季度GDP增幅由去年的11.9%下滑至今年的9%,最新的工业产出、进出口增速等指标均显著回落。按此趋势,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在经济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一直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对策。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投资除了希望达到扩大内需、创造就业等目标以外,首先要追求的还是以扩张性的投资建设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积蓄后劲。  眼下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一定都紧盯着国家这块4万亿元的“大蛋糕”,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对于上海及整个华东地区而言,当前及今后几年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和项目审批相对宽松之际,加快过去几年积欠的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事关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和一体化的许多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进度。在这一时期,应当加快建设上海的轨道交通,加快上马长三角地区的城际铁路、公路网,也包括许多软的东西,如一卡通互通、医保、社保及其他信息联网等……这些既能够扩大内需,也是使中国经济最活跃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保持活力的基础。  如果抓住机遇,长三角地区不仅能为全球经济未来重新进入新的景气打积累潜力,也完全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迈向世界级城市群。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3.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给与补贴增多,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与以前作比较,显得较为宽松。都知道前一段我国经济过热,所以央行连续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投资,缓解经济过热情况。进来经济增长放缓,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前一阵央行推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这样的政策被称为宽松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资源性的产品价格会随着资源的减少而升高,但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价格会下降。总体上来看物价总水平就要看财政货币政策是不是贯彻落实了。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 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评价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9.4%,CPI上涨5.5%。
  2012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预计GDP增长8.7%左右,CPI上涨4%左右,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经济走势呈现以下特点:1、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取得成效;2、经济增长平稳减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适度;3、保障房投资成为新亮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4、汽车消费退潮明显,其他消费增长波澜不惊;5、受国际市场影响逐步加大,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2、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存在导致经济步入结构调整阵痛期;3、房价居高不下仍然是广大百姓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4、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经营最为困难;5、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把“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财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货币政策则主要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控制力度,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进入真正稳健状态。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7%左右;且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4%左右

5. 评价我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急急急!!!

(1)政策持续、政策退出与政策协调
     后危机时期,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如果持续刺激政策,将难以保证财政安全,也可能进一步诱发通货膨胀;如果启动刺激政策退出程序,则整个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收效,甚至牺牲经济增长,发生“二次探底”。我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是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但必须考虑财政安全,财政政策酌情收紧或不再出台新的宽松措施,同时,为了不影响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政策的敏感度较强,经济复苏的过程较短,但也同时诱发了通货膨胀,为了防止其转为恶性,只能将安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收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但同时必须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因此,后危机时期,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视情况有弹性地退出,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方向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各国的实际做法虽然还没有完全走上这一轨道,但已初露端倪。美国一方面坚持刺激政策持续,另一方面有重整财政的行动目标,地方政府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日本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紧缩并列为经济复苏的首要难题,其宏观经济政策只能走结构性调控之路:刺激政策持续和退出并进,一边紧缩财政,一边放松银根,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合。欧盟集中全力治理财政风险,为了保持复苏势头,宽松的货币政策须持续。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是通货膨胀以及高通货膨胀预期,以亚太地区为首,掀起了一轮刺激政策退出的浪潮,收紧的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暂时保持连续。目前来看,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刺激政策都不应该绝对地退出和持续,应该是科学地“有退有进”,对症下药,同时保持本国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搭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发挥最大化的政策合力。在后危机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艰巨使命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只有齐心协力营造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实现本国复兴。从经验来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内协调已经成为常态,但国际协调机制还没有搭建起来,直接原因是各国利益分散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实际来看,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一个初步的政策国际协调平台,但是一开始就期望实现多边协调不大现实,难以达成有效一致。此次多伦多峰会各国达成的预算赤字减半目标也未必真正能实现。因此,相对于国际协调来说,地区协调更容易实现,相对于多边协调来说,双边协调更容易实现,所以,可以从地区和双边协调开始,逐渐向国际协调推进。2010年上半年,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 D P )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 .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态势未变,增速回落但符合预期;物价水平结构性下降,通货膨胀压力缓解转为温和可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回稳,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继续稳步提高,就业形势和消费结构均有进一步改善;进出口创月度历史新高,贸易顺差下降,一般贸易增长迅速且出现逆差;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回落,人民币汇率创新高,汇改尚未出现不利影响;农业生产稳定且夏粮略有减产,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且增幅回落,尤其是一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回落。应该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部分指标回落在当前环境下是良性的,说明我国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平抑了通货膨胀预期,巩固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财政政策
   2010年财政各项指标显示,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支减收的效果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保持了反向变动趋势,财政收入逐月减少,财政支出逐月增加,较好地满足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我国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3349 .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73 .65亿元,增长27.6%。全国财政支出累计3381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08.8亿元,增长17%。财政收支均有大幅提高,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财政资金充裕,财政能力得以提高,相关改革得以稳步推进。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收入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中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有较快增长。在二季度财政支出逐月增加的大趋势下,5月其同比增幅显著提高,6月月度环比增幅在上升趋势的基础上骤然提高,这和季节性防灾、减灾、抗灾因素相关性较大。
    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治理经济结构的失衡,另一方面也要治理自身的结构失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加大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对相关国家的破坏性影响巨大,我国必须引以为戒,严格控制债务和赤字。2009年中国累计国债余额占G D P比重20%左右,距离60%的国际警戒线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并没有被计算进去,而这部分债务规模却大得令人咂舌。为此,第一,我国必须调整预算政策,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降低赤字规模。第二,清查地方债务,规范地方政府借债制度,增强债务透明度,进一步将地方政府债务公开化和显性化。第三,继续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和主体税种,保障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直至放弃以融资平台的方式融资。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并举,财政政策也应既促开放也促改革。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资金和政策,这就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第一,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和困难群体的收入,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第二,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改革。第三,支持义务教育改革,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资金支持。第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与消费领域的改革以及财政领域自身的改革,如税制改革、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等。
    (3)总之,中国经济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宏观经济政策在发挥内动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在推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复苏方面的努力。尽管中国经济上行的压力依然较大,负面的影响因素仍然不少,但下一阶段仍应立足本国,放眼全球,在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中可以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在发挥政策正的外溢效应的同时,也会为本国经济发展去除瓶颈。

评价我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急急急!!!

6. 财政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

      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调控模式是不同的,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发展时一般都是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         1、拉动社会消费水平,促进宏观经济水平的增长
         通过国家对财政政策进行不断地修订和改良,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并通过对政府财政支出及收入上的平衡,增加了政府对人民生活的投资,提高了人民的工资,从而能够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人民的消费水平,增强人民的消费意识,通过不断地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这对于全面提升国家的GDP总额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
         2、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加速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断地改善财政结构时,为了能够提高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效用,提高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提高人民工资并加大对人民的奖励津贴力度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支出与收入,同时让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自己的关心,国家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去,从而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出更多的GDP,这对于加速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3、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完善,实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有效地控制,财政政策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缓解了政府对我国各企业的管理压力,放宽了我国企业的发展限制,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到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减少了政府的之间参与,这样能够激发我国经济的自由、快速地发展。
         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活动,它体现着国家与其有关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财政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纯收人。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财政政策的正确与否,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教育、国防以及社会福利,国家合理的预算收支及措施会促使股价上扬,重点使用的方向,也会影响到股价[2]。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下面从税收、国债二个方面进行论述。
         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国债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上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会使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其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价格。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又高的国债上。因此,国债和股票是竞争性金融资产,当证券市场资金一定或增长有限时,过多的国债势必会影响到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
         税收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实现其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5]。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调节。对证券投资者之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支持或抑制的作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从而提升股票价格。增加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采购会增加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价格。居民收入增加,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增强,提升股票价格。政府直接投资增加,比如投资能源、基础设施、住宅等,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股票价格。
         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形式,财政补贴会提高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的价格。紧缩性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上述情况相反。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复杂,投资人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3.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货币政策10年来对股市的影响):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最近10年来对中国股市有着巨大的影响。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估值较低的股市长时间上升,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估值过高的股市长时间下跌。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最近10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和股市有着巨大的影响。从上表分析可知,松动的货币政策一般能引发牛市,如06-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直冲历史最高6124点;相反,从紧或者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往往导致股市表现不佳,持续向下调整。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与股市有极大的相关性。
         利用模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由于政府支出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根据Jesus Fernandez - Villaverde所构建的DSGE模型,在传统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包含的技术冲击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家庭、厂商、外国和政府等四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应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
         (一) 家庭部门
         提供劳动力给相应的厂商从而获得能够消费的资金是家庭部门的典型行为。由于效用和消费正相关,和劳动负相关,因此随着消费的增加就会对边际效用造成递减的效果。能够决定如何组合劳动与消费的正是家庭部门的决策行为,通过这种决策进是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家庭部门的效用函数:
         在这条方程式中,Ct为消费,lt为标准化处理后的劳动供给,满足了0 < lt < 1。β,ψ分别为折现因子、闲暇对效用的贡献度。通过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效用对消费的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说明消费与效用成正比,且会随着消费的增加减少边际效用。由于有效的资源限制了家庭部门可的支配资源,其中主要包括当期收入和新增货币的供给,二者之和应当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之和。因此,预算约束应为:
         其中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表示货币供应。这条方程式则说明,由于按照稳定路径增长或者供给稳定的总收入和货币的情况下,对于投资和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造成非常明显的挤出效应。
         (二) 厂商
         我们先假设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是厂商的生产函数。如果规模经济存在在厂商之间,那么为了能够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厂商必然会将生产规模扩大,一直到规模经济消失。因此我们假设在状态均衡的情况下并不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生产函数为:
         其中,Zt表示为技术上的进步。资本积累方程为:
         其中,δ表示资本折旧率。该式子反映了有动态的关系存在资本和投资之间,当厂商投资越多、折旧就会越少,这样就能够快速积累资本。投资由自主投资和实际利率决定的部分组成,具体形式为:
         其中,io,t 和rt 分别表示自主性投资和实际利率,d 为投资对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且d > 0。根据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模型中引入厂商面临的技术冲击,假设技术进步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
         其中,ρ为技术进步的自相关系数,et为技术冲击,这就表示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具有相关性进步的技术,并且由于受技术冲击决定,企业的创新或者其他重大的科技进步会有可能出现技术冲击。
         (三) 政府部门
         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行的一般性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国有企业注资的投资性支出都属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如果政府没有调节财政政策,一定要维持政府支出稳定,并且要确保与上一年的支出存在自相关关系。如果政府调整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发生预期外的变动,就会出现政府支出冲击。同时对于货币政策冲击,政府支出要做出相应的变动,假设上年支出和政府支出冲击共同决定了政府支出,并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那么过程应为:
         其中,v 表示本期与上期政府支出的相关系数,egt 为政府支出冲击,且可视为政府支出对齐均衡路径的偏离。P 为政府支出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系数。
         (四) 货币市场
         由于还没有完善好中国的市场经济,导致制定不了成熟的金融体制,因此能完全独立货币政策,受政府支出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甚微。同时由于现行外汇制度的限制,还没有操作空间能在货币政策中完全独立,贸易顺差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实际货币供给过程为:   其中,b,u,w 分别为本期货币供应对上期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冲击、国际贸易冲击的敏感系数,emst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货币供应冲击。方程式表明,货币政策同时受到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变动的影响,可反映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而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其中,q,n 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五) 国外部门
         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动我国是会实行一定的限制,在不完全流动的资本情况下,我们假设仅仅通过贸易渠道就能实现国际经济波动的传导,即国外部门行为仅仅表现在进出口方面。在不考虑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受国家竞争力影响,国家竞争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进出口行为可由预期部分和冲击部分构成,净出口可表示为:
         其中f 为净出口对外部冲击的敏感系数,为净出口冲击,且
         (六) 经济系统均衡
         由最优化条件,我们可以从家庭部门方面的两条式子中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跨期欧拉条件:
         同时,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为:

7. 对微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

亲亲,微观经济政策是指对经济的微观变量发生作用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有效配置。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有收入政策即工资——物价政策、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利息率结构政策、人力政策、税收结构政策、信贷政策等等。这些政策都可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影响到经济的效率。每种政策的不同应用,有时可以提高收入均等的程度,但要丧失一定的经济效率,有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要牺牲一定的收入均等程度,或者单方面地提高或降低收入均等程度与经济效率。【摘要】
对微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亲亲,对微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回答】
亲亲,微观经济政策是指对经济的微观变量发生作用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有效配置。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有收入政策即工资——物价政策、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利息率结构政策、人力政策、税收结构政策、信贷政策等等。这些政策都可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影响到经济的效率。每种政策的不同应用,有时可以提高收入均等的程度,但要丧失一定的经济效率,有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要牺牲一定的收入均等程度,或者单方面地提高或降低收入均等程度与经济效率。【回答】

对微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

8. 对微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

微观经济政策是指对经济的微观变量发生作用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有效配置。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有收入政策即工资——物价政策、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利息率结构政策、人力政策、税收结构政策、信贷政策等等。这些政策都可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影响到经济的效率。每种政策的不同应用,有时可以提高收入均等的程度,但要丧失一定的经济效率,有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要牺牲一定的收入均等程度,或者单方面地提高或降低收入均等程度与经济效率。【摘要】
对微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提问】
微观经济政策是指对经济的微观变量发生作用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有效配置。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有收入政策即工资——物价政策、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利息率结构政策、人力政策、税收结构政策、信贷政策等等。这些政策都可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影响到经济的效率。每种政策的不同应用,有时可以提高收入均等的程度,但要丧失一定的经济效率,有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要牺牲一定的收入均等程度,或者单方面地提高或降低收入均等程度与经济效率。【回答】
产要素分配的报酬分别为何种要素得工资——()   利息——()  地租——()  超额利润——()【提问】
收入不平等的因素有很多  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都有其特点。比较普遍的原因有()()()以及其他因素【提问】
提供土地或原材料所获得的报酬叫地租。 (2)资本的报酬叫利息。 (3)劳动力的报酬为工资及佣金、奖金等工资派生物。 (4)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为利润,它可能为负值。【回答】
【提问】
图片里的五六题【提问】
请打字【回答】
收入不平等的因素有很多 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都有其特点。比较普遍的原因有()()()以及其他因素【提问】
收入不平等的现象的原因:1、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大最令人信服的加剧收入不平衡的原因有:全球化、技术偏见型生产变革(SBTC)以及工资两极分化。2、第二个造成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可能原因由杰出的劳动经济学家提出,即职业两极分化。  职业两极分化通常被解释为“不同职业中,职业薪酬的顶端与末端的就业增长率比职业薪酬中部增长率更高”。3、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4、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  5、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6、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