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的内容简介

2024-05-18 22:41

1.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的内容简介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少国家均展开了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加深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了解,以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事务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广泛的对比分析,还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早在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已展开了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比较”的研究项目,并且出具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IASC准则之间异同”的报告。该报告的内容包括IASC每项核心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相关条款的比较分析。其目的:一是为评估国际会计准则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可接受性提供信息依据;二是为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一种比较美国企业和那些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的工具;三是在减少差异的同时为FASB和IASC提高准则质量提高依据。此后,其他一些国家和会计机构也陆续开展了有关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的内容简介

2. 中外会计准则的区别?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您好,高顿财务培训为您服务。  高顿财务培训开设多门中外会计准则对比课程,帮您更好的理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把握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动向,课程大纲您可以向在线客服进行索取。  高顿财务培训是中国财务培训行业的引领者,系统财务培训提供商。  如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提问。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3.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市场
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塞缪尔斯和派(Samuels and Piper,1985)曾提出: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变
强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 这一排序的意义在于它客观地描述了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而达到趋同甚至统一的发展过程。
2、乔伊和缪勒(1991)指出解决全球会计问题的两种形式:一是协调化,通过各国会计
3
标准的不断协调,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缩小存在的差异,提高国家间会计实务和财
务报告的可比性。二是标准化,即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
3、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果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某一时点上会计准则实质
趋同(Em enyonu and Gray, 1992; Herrm ann and Thomas, 1995),以及通过一定期间内趋
同变动的计量来研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过程( Yang and Lee, 1994;Archer,eta l ,1995)。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性的对准则趋同努力的影响。例如,
Em enyonu 和Gray(1992)研究了 EU 第 4 号指令对一些欧洲国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影响。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会计国际化对区域水平趋同的影响。例如,Doupnik 和 Taylor(1985)、
Yang 和 Lee(1994)研究了 IASC 准则的发布分别对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准则趋同的影响。
Barth 和 Clinch(1996)、Harris 等(1994)假设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与会计规范趋同相关,并体
现于股价的波动中,进而研究了股票回报与使用不同国家会计规则计算的盈利之间的联系。
Ball 等(1998)拓展了对会计趋同的市场基础的研究,研究了普通法和大陆法国家会计盈利的
市场相关性,引入了一种检验环境变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的方法,结果发现这两种类型国家的
不同制度因素确实会影响盈利的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
这些研究仍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他们没有研究不同国家规范机构的不同力量的后果,
而即使在规则类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影响力也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实务。其次,他们几乎没有
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的差异进行解释,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它环境差异因素 (如产业特
征因素等 )引起的。
将“趋同”的概念正式应用于会计领域,应该“归功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目标在总体上是“协调化”的思想。即:
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
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自2001 年实现成功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目标有
所转变,它明确规定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
则得到严格运用,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这样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全球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趋同”
的概念正式提出,并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趋同。
4
1.3.2 国内文献综述
综观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
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
者开始关注会计的国际趋同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问题。
1、盖地在《大同小异:中国会计准则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研究,2001.7)中将中
国现行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对比,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
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
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小异,即会计差异。
2、汪祥耀、骆铭民在《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经论丛,2004.1)
中探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形势的基础上,
比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
则趋同的一些建议。
3、冯淑萍在《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1)
中指出“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
计环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
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
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
设”。
4、盖地、刘慧凤在《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2004.2)
中指出“在会计界,从主张会计的国际协调到现在提出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们认为,
这不仅是字面的差异,而是实质内容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
当表述”。
5、2005 年9 月在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明确表示了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条基
本原则。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步伐、 推进国际间
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6、2005 年11 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
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基本实现趋同,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和会计国际趋同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
5
7、2006 年2 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会计准则取代
会计制度,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准则完全趋同,并且进一步减少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楼继伟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
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会计研究,2006.2)中指出“2006 年2 月发布的39 项会计准则在关
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趋同”。
从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程
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和
信息披露等方面,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
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思想正式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且研究的角度也
比较单一,主要从国际大环境中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及相关对策,很少有人从
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角度来阐述。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的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
异,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负面经济后果。本文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角度,具体分析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给我国带来的正面、负面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分
析并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和策略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文献综述

4. 国际会计准则的中文版~

目的和地位
1.本结构确立了为外部使用者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本结构的目的是:
(l)帮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制定将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并对现有的国际会计准
则加以复审;
(2)为减少国际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备选会计处理方法的数目提供基础,藉以协助国际会
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促进协调与编报财务报表有关的规定、会计准则和程序;
(3)帮助国家级准则制定团体发展国家级准则;
(4)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处理尚待列作国际会计准则题目的问题;
(5)帮助审计师形成关于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
(6)帮助使用者理解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信息;
(7)向关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的人们提供关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的资料。
2.本结构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或揭示问题确定标准。本结构的任何内容都不能取代任何具体的国际会计准则。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承认,在一些有限场合,本结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所
抵触。在发生抵触的那些情况下,应当以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以本结构的要求为准。然而,
在发展未来准则和复审现有准则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将受本结构的指导,
因此本结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抵触情况的数目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4.本结构将按照理事会的工作经验得到不时的修订。
范 围
5.本结构涉及:
(1)财务报表的目标;
(2)决定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
(3)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4)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
6.本结构涉及通用财务报表(下称“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报表至
少应每年编报一次,并且要针对众多使用者对资料的共同需要。这些使用者中,有的可能要
求并且有权得到属于财务报表内容以外的资料。然而,许多使用者则不得不依靠财务报表作
为他们取得财务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编制和呈报这一类财务报表时应当考虑到他们的需
要。专用财务报告,例如募股书和为税务目的而编制的计算表,不属于本结构所涉及范围。
然而,在有关专用报告的要求允许时,本结构仍可适用。
7.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过程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
表、财务状况变动表①(它可以用多种方法呈报,例如以现金流量表或资金流量表呈报),以
及作为财务报表不可分割部分的那些附注、其他报表和说明材料。财务报表还可能包括基于
或源自上述报表并应随之一同阅读的附表和补充资料。例如,这些附表和补充资料可能涉及
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方面的财务资料以及对价格变动影响情况的披露。然而,财务报表并不
包括诸如董事报告、董事长声明书和管理当局讨论与分析材料之类的项目以及可能包含在财
务报告或年度报告中的类似项目。
8.本结构适用于所有商业、工业和经营性的报告企业的财务报表,无论这些企业属于公
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所谓报告企业是指有许多使用者依靠财务报表作为关于该企业财务资
料主要来源的企业。
使用者以及他们对资料的需要
9.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
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与公众。他们利用财务报表以满足他们对资料的某些不同需要。这
些需要包括:
(l)投资者。风险资本的提供者以及他们的顾问关心他们投资的内在风险和投资报酬。
他们需要资料来帮助他们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卖出。股东们还关心帮助他们评估企业
支付股利的能力的资料。
(2)雇员。雇员及其代表性组织关心有关其雇主稳定性和获利能力方面的资料。他们还
关心使他们评估企业提供报酬、退休福利和就业机会的能力的资料。
(3)贷款人。贷款人关心那些能使他们确定自己的贷款和贷款利息在到期时能否得到支
付的资料。
(4)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关心那些能使他们确定欠他们的款
项在到期时能否得到支付的资料。商业债权人只要不依赖企业继续作为其主要顾客,其对企
业的关心在时间上就可能比贷款人要短。
(5)顾客。顾客关心有关企业延续性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当他们与企业有长期性联系或
依赖企业时。
(6)政府及其机构。政府及其机构关心资源的分配,因此也关心企业的活动。为了管理
企业的活动、决定税收政策和作为国民收入等类似统计资料的基础,它们也需要资料。
(7)公众。企业以各种方式影响公众的成员。例如,企业可能以多种方式对当地经济作
出贡献,包括其雇请的人数和对当地供应商的惠顾。财务报表通过提供关于企业兴衰趋势、
近期发展和活动范围方面的资料,可以对公众有所帮助。
数字上线,可以发邮件给你!

5. 中西方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会计原则”一词来自西方国家,最早见于1890年美国的会计文献,但真正受到美国会计界的重视是在1930年以后。随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如今会计原则已成为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主要课题。在多数国家,“会计原则”一词又被改称为“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会计准则也逐步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重视,并正在努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 
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3、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 

4、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但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之指南针耳。”这就是说,会计准则并不是具体的会计方法与程序,而是它的指针。
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原则(或准则)的整个看法。大体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从狭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最如何确认、地量、记录和揭示的规范。国外所以要判定会计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指导会计人员恰当地处理会计事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二是使会计信息的指导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认识从我国会计理论界来看,关于会计准则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
1、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
2、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通过以上对各种意见的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

中西方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6. 各国会计准则比较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是2000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处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庄恩岳。本书主要对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外会计准则比较》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 
 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少国家均展开了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加深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了解,以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事务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广泛的对比分析,还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早在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已展开了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比较”的研究项目,并且出具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IASC准则之间异同”的报告。该报告的内容包括IASC每项核心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相关条款的比较分析。其目的:
一是为评估国际会计准则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可接受性提供信息依据;
二是为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一种比较美国企业和那些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的工具;三是在减少差异的同时为FASB和IASC提高准则质量提高依据。此后,其他一些国家和会计机构也陆续开展了有关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7.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

根据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本文现简析两者在会计处理方面上的10项主要差异,包括:固定资产采购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非货币性交易、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商誉、研究与开发费用、开办费、资产类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所得税。

固定资产采购计价
中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一般以其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政策变更。
国际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价应当考虑公允价值的影响,包括资产重估和折现的影响。对改变折旧方法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购房,价款1亿元,分10年等额还款,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9千万元。

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国准则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应予资本化,直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资本化金额=借款利息+辅助费用和汇兑差额。
国际准则规定,用于构建资产的一般性借款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资本化金额=所有专门借款费用-暂时投资收入。
假设某企业2003年1月1日借入1,000万元专门借款用于建造厂房,03年平均支出为800万,企业将借入款项余额放入专项银行户口,利息收入为5万。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80万,根据国际准则计算的资本化金额=95万。这样,IAS比PRC多计入资本化金额15万,同时少确认利息费用15万。

非货币性交易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
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短期投资
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对跌价损失计入损益。
国际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对市价与成本的盈利或损失变动都计入损益。

长期投资商誉
中国准则规定股权投资以投资成本计价,债权投资以成本,贷项计入资本公积。
国际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日债务证券的投资以成本,按取得的可辨认应折旧/摊销资产的加权平均剩余年限摊销,如负商誉超过FV,超过部份立刻确认为收益。
假设企业A用100万元购买企业B30%的股权,企业B净资产是200万元,但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是300万元。根据中国准则计算的股权投资差额=40万,根据国际准则计算的商誉=10万,此后分享被投资者损益时,需考虑因公允价值调整而产生的影响。

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
中国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资本化,只有为依法申请取得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而发生如注册费、律师等费用才能资本化。
国际准则规定研究支出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开发支出符合一定条件时才确认为无形资产。

开办费
中国准则规定开办费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国际准则规定开办费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资产类政府补助
中国准则规定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应于期末按应收的补贴金额记入补贴收入。
国际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列为递延收益,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有系统并合理地确认为收益。

债务重组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按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重组利得不能确认为收益,而为资本公积。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按公允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

所得税
中国准则规定所得税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按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需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负债法。
国际准则规定所得税仅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即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采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
假设某公司花费100万元开发成本,按国际准则规定需予以资本化,但税法规定计入损益。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递延所得税费,贷计递延税负债。例如A公司收购B公司,被收购B公司资产账面金额为1000万元,收购时按公允价1200万元调整。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需借计商誉,贷计递延税负债。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

8.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

1、存货对采购成本的计量上,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我国准则采用总价法 
2、建造合同上,国际准则允许将采购合同订立的相关费用作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我国准则确认为当期费用 
3、固定资产准则中,国际准则对非同类固定资产交换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利得或损失。我国准则要求以换出资产帐面价值计量,不确认损益。对处置固定资产的损益,国际准则允许计入当期经营活动损益,我国准则要求列为营业外收支。对无形资产同样如此。 
4、收入准则中,国际准则仅规定了收入计量一般原则,我国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等确定了单独的计量原则 
5、借款费用准则中,国际准则允许资本化的对象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我国准则只包括固定资产。 
6、关联方披露方面,国际准则不涉及合营企业,我国准则视合营企业为关联方。 
7、投资准则中,国际准则要求将投资成本与投资者享有的在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中的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进行相关处理,我国准则确认为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期限摊销入损益 
8、或有事项准则中,国际准则要求按资产负债表日履行现时义务所要求支出的最佳估计值的折现金额来确认一项准备的金额,我国准则规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金额应是清偿该负债的最佳估计数,并采用预计负债科目。 
9、租赁准则中,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区分的判断上,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我国准则强调帐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