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024-05-09 04:46

1.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一,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迁,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转变,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特别是随着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中的新型社会矛盾的逐步凸显,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
因此,新时代如何找到各阶层利益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引导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
第二,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日趋复杂突出,化解难度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以家庭和邻里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经济纠纷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由于干群关系紧张、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等导致的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单位间的矛盾纠纷,村民选举纠纷、医疗纠纷、环境保护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等新型矛盾纠纷不断,甚至存在大量的群体性矛盾冲突。
总之,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出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情况。面对这些矛盾纠纷,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但与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距离。
第三,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农村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市场经济使农村社会人员流动相对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机会。当
前我国部分基层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影响,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习惯于通过会议、行政命令、下发文件等方式推动工作,工作职能的转变跟不上形势要求。
对待群众,有些基层干部延续单向的管理模式,把农民当作管控的对象,而非服务的对象;有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实、感情用事、处事不公,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精英人口的流失使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弱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净流出加剧,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农村精英。大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是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扩展资料:
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
1.首先,要积极构建社会矛盾舆情汇集预防和警示平台。
当前,农村社会阶层、社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和复杂。因此,要实现农村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作战、提早介入,密切关注收集社会矛盾舆情,及时对收集到的社会舆情进行分析和归纳,坚持从抓早、抓小、抓苗头入手,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在问题及矛盾激化之前,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综合信息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高效精准地掌握舆情信息,及时抓住矛盾的根源和症结,高效率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以及问题。

2.其次,要积极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当前,农民利益多元化日益凸显,因此,要坚持协同和参与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有组织的农民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不断构建多层面的政民沟通渠道,搭建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对话平台,促进农民利益诉求理性化、法治化、组织化,使群众诉求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3.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首先要推行电子村务。要积极推进农村链接政府专网,公开惠农政策、惠农资金、惠民项目、基层组织、三资管理、平安建设等内容,并涵盖农村人口基础信息、矛盾纠纷化解、辖区综合管理三大子系统,将地理信息、人口基础信息、农户基础信息(房、地、林权及生产生活资料)全部纳入信息管理范畴,实现全方位、动态式社会服务进村入户。
4.其次要集成电子学务。
开设农事农情、农技信息、专家咨询、致富典型等频道,引导农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对接多元信息,跨越农技推广的“最后一道坎”,使农民可以及时捕捉种养信息、致富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
5.最后要拓展电子商务。
开设农资直购、网上商城、农产品销售、一站式缴费、物流配送等基础频道,以精品果园“QQ农场”、生态食品“网络促销”为样本,建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等电子商务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是做什么的?

网购得到大众的喜欢,电商也日益发展起来,对于电商的运营主要是干什么的那?电商运营主要是负责店铺的整体经营与营销方案。

3. 小米手机与华为手机产品定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本人用过红米note,1,3。红米4,小米2,小米4.note4x,华为麦芒5,目前华为nova。
首先,小米配件比华为好,尤其在小米旗舰上。屏幕,摄像头,内存,配件都是三星索尼的高端货,但是除了系统外,其他技术不是很成熟,比如通话质量,搜星定位,拍照算法,做工工艺等,雷军也说了小米是一家网络公司。且自己没有工厂。没有核心技术。
华为配件上就没有小米实在,从来不说自己什么屏幕,什么摄像头元件,是什么品牌。但是做工优秀,工艺好,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有自己的工厂,品控好。
给大家的建议,如果喜欢玩游戏就买红米note系列尽量高配,性价比高。如果不玩游戏买华为吧。
总结说明,如果在外面有风,做火车,信号弱等等不良因素的情况下用手机。华为就是比小米信号好,通话也清楚,特别通透。而且导航准,搜星定位快。但是性价比太低。死贵死贵的。我刚买的华为nova高配原装未拆封,实体店1520入手,带膜套。
小米最大的优势就是miui好,而且大部分处理器用的骁龙处理器。没有这两样没人买的。如果乐视和360和auk等都能完美适配刷niui,肯定没人买小米。
个人推荐魅族,性价比高,钱少好买。

小米手机与华为手机产品定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 有做农产品饮料深加工技术的吗?

中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一站式服务机构 告诉你制作方法酸菜汁色泽随蔬菜原料的色泽而异,若以(一)蔬菜浆汁的制备22蔬菜浆汁的制备包括原料选择、预处理t 多种蔬菜汁混合发酵制成的酸菜汁营养较打浆、混合、加热灭菌和冷却。全面,各种蔬菜营养成分相互补充,多种菜汁

5. 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中国加入WTO 8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贸易壁垒及反倾销措施限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克服现存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73%。同时,农产品出口经营队伍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宽.出口品种不断增加,贸易方式不断拓展,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显现。但是也应看到,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度低,技术创新薄弱,缺乏品牌产品,受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及反倾销措施的影响等,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呈扩大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就成为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进入2008年下半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明显受挫。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长由2007年的17.9%下滑到9.4%;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2008年末2个月出口下降明显,出口规模分别为34.7亿美元和37.6亿美元,同比则分别逆转为下降6.9%和7.2%。
  2009年1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31.5亿美元。环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额下降13.7%。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21.6亿美元,环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额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贸易逆差大幅下降,进出口总额为262.5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额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9.3%;贸易逆差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具体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表现为谷物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大幅缩小;食用植物油进出口额均降;蔬菜进出口量、出口额均降;水果出
口量增长、出口额减少;畜产品进出口额均降,水产品出口略增。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中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001-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3.73%。尽管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不仅连续第9年增长,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农产品进出口额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多。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长到17.9%。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比例也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加入WTO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谷物类对外贸易呈现为净出口。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t,同比增长62.5%;谷物净出口835.4万t,同比增长2-3倍。2007年稻谷产品出口134.3万t,同比增长7.2%;净出口85.6万t,同比增长63.6%。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进口增长;食糖进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长、水果进出口均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增长1.9倍;水产品贸易顺差下降0.7%。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表1)。
 
 
  3.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如2008年水产品出口额106.1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0.7%。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随着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农产加工品出口额85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就提高到31.4%,水产加工品出口额19.3亿美元,占9.2%。
  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5年出现逆差 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仍大幅下降,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
  5.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北美洲及东盟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亚洲依然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亚洲进出口双增长,但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对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略增。
  2007年,对亚洲出口22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欧洲是中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对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北美洲是中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北美洲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出口额分别是83.7亿美元、44.2亿美元。
  2008年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出口76.9亿美元、62.7亿美元、51.3亿美元、45.8亿美元、36.3亿美元、29.1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和韩国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0%和7.8%,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3.6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16.0%、16.1%和16.0%,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2.7%和1 1.3%,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9、0.7和0.6个百分点。
  6.一般贸易比重上升,进料加工贸易比重下降 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加工贸易增长趋缓,进料加工贸易出口 60.5亿美元,同比增长0.2%。见表2。
  7.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为主 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2007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29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6.7%;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4.6%;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9.9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8.7%。
  2007年,出口额居第一位的仍是山东省,出口额为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8%;第二位是广东省,出口额为41.0亿美元,同比增长4.8%;第三位是辽宁省,出口额为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8.农产品经营主体结构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上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下降,经营模式分散 中国农产品出口过去一直由国有企业集中统一经营,近年来,在农产品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逐渐弱化。2007年国有企业出口农产品79.6亿美元,2008年出口农产品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的地位逐渐上升,2007年外企出口农产品155.68亿美元,2008年外企出口农产品171.27亿美元,同比上升10.1%,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2.5%;私营企业出口144.9亿美元,快速增长24.6%,占36.1%;即便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1-4月国有企业的同比下降幅度也比外资企业的下降幅度多6.5个百分点。见表3。
 
 
  此外,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这种分散经营模式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成本的减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贸易摩擦严重
  (1)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凸现,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范围越来越大,受检测的项目不断增多,从原来的抽检扩大到现在的批检;二是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由原来的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三是从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理由来看,对农药、兽药剂残留量的检测越来越严。
  (2)反倾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主要障碍。中国农产品出口传统上依赖低价竞争,但这一策略目前受到进口国反倾销措施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具有低价格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对它们的进口。
  (3)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国际间极不平衡的贸易秩序。WTO的发达成员利用协定所规定的国内支持政策削减义务承诺的时间界限差的机会,他们继续给农业以巨额的补贴,给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造成极不平衡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农产品贸易环境,极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农产品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应,这些企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存在诸多的内部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还存在问题。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疫病和农兽药残留(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等)等卫生安全问题。欧盟、日本、韩国等以此为由对中国农产品利用绿色、技术壁垒多次进行封杀。
  (2)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由于当前农产品出口产品低水平重复,产品结构类似,价格竞争成了竞争的常态,导致个别企业以搀杂使假、降低质量标准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收益,往往会直接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国家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而现有外贸支持措施很难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
  (4)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严重滞后,还没有建立对日本、欧盟、东南亚等重点出口市场的市场供需、价格、政策法规等信息跟踪监测体系,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出口条件、技术壁垒以及农产品贸易摩擦等监测不够敏捷。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1.健全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应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建立起递进性、阶梯式的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量消除因标准过低可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突破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产生的消极作用,或者因标准过高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制定的标准科学而合理。
  2.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从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向高品质、高科技的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形成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要以点带面,努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和
竞争力。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 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建设;推动企业以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依法优先予以免检;对信誉良好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便捷通关。
  5.采取积极态度,应对反倾销措施 加强反倾销力度,防止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以起到制衡和威慑作用;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调控,防止各自对外,降价竞销;同时要引导出口企业实旌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等新战略组合;鼓励应诉,奖惩并举;建立商会、行业协会应诉的协调机构,设立反倾销诉讼基金,以便组织应诉。
  6.把握规则,善用权利 作为WTO的一个新成员,并在农业方面实施《农业协定》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法规及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特别要把握好农业中的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等三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则。同时在农产品生产与出口时还要做到生产标准化、管
理信息化,食品安全化及交易规则化,但把握规则不是被动受理与应对,而是要善用权利。即在遵从规则、履行承诺的同时,运用权利,行使权利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7.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针对农产品出口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8.中国扩大农业出口的模式选择 建立农产品战略联盟,培育国际竞争力;引入农业经纪人制度,连接本地产品和国际市场;创立国际农业品牌,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农业品牌,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建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的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丰富,东、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结构的梯次转移,带动中、西部发展农产品出口。
  9.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强化到国外注册品牌的意识 利用中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总之,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6. 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一、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已成为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1996年我国经济“软着陆”的成功表明我们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宏观调控体系。从实际操作情况看,这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以利率、信货等为工具的货币紧缩政策,财政政策的使用也是以控制财政支出为主要内容,服从于总量平衡的目标。因此,我国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金融政策一直在唱主角。本文认为,从我国经济成长所处的阶段和现状分析,结构失衡已成为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应是结构平衡,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唯有如此,才能巩固总量调控的成果,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成长。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结构是指重大经济结构,并且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结构平衡主要是指产业布局合理,各产业间比例协调,能形成优势互补,同时,结构平衡不是种动态平衡,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实现的平衡。
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横向层面观察,经济结构失衡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经济存在两个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这两个部门在产值、技术水平、资金和就业比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我国经济现状看,二元经济结构是相当明显的。我国的农业一直是个弱质产业,技术水平方面,存大大量的半机械化乃至手工劳动,生产工具仍然以人力、畜力为主,抗自然风险能力相当脆弱;农业就业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总劳力的805左右,但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一半弱;商品化程度低,农业部门相当大的产品和劳动力仍处于自然经济之中。但农业同时是个基础产业,不仅影响着城乡居民的口粮供应,而且还制约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规模。农村市场容量还直接影响工业品的销售。因此,这种“跛足式”的二元经济结构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的成长。二是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症,是经济结构失衡的最突出表现。当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表现在企业层次上,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如我国有汽车整车厂多达130家,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厂总和,但基本上未达到规模经济;在行业层次上,不顾相关行业已经形成的能力,为求全而盲目延伸,如原料行业向加工方面扩展,加工行业向原料行业延伸;当然,最典型的是区域间结构趋同现象。据统计,截止去年4月,全国有20–30个省(区、市)都在生产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和石油加工 、化纤等产品,并且技术柜子档次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种重复建设一则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二则失去了结构互补优势;三则导致过度竞争,使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抬头。
三是城乡同构。这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结构失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解决了近1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离土不离乡”乡村工业化模式,可谓成绩巨大。但近期内,乡镇企业呈现发展势头减弱的趋势,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日益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乡村非农产业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非农产业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同构性。资料分析表明,从产值构成上看,我国乡村的工业与建筑、交通、商业等第三产业在乡村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城市基本持平。这种城乡产业的同构性加剧了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在已经出现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争原料、争能源的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引起乡镇企业活力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从纵的维度看,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整体产业层次偏低:一是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由于偏重铺新摊子,忽视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投入,致使我国技术水平提高不快。据统计,我国技术装备大多处于60–70年代水平,工业设备近1/5已经老化,许多产业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小。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并且相当部分产业的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如我国煤炭、原油、发电量、钢、水泥、化纤等重要原材料产量已居世界前5名内,但由于加工深度浅、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却排在世界第12位。三是效益水平低下,高能耗,低产出。如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经济结构失衡的巨大危害性表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平衡是当务之急。此外,调整结构还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
首先,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就是说,欲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先理顺经济结构。我国的宏观经济学是在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基础形成的,而西方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结构平衡不在其视野之内。因此,结构平衡应不应该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其实,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与我国实际是不适用的。从实际看,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矛盾虽然直接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然而以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总量失衡问题,“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并未从根  本上打破。所以,我们在宣布“软着陆”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还是不敢放松银根,当前实行的仍然是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因为,当前引起总量失控即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在于供求总量失衡,供求总量失衡仅是其直接有现而已,而在于经济结构换衡。以1993年底以来的通货膨胀为例,就是在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由少数商品特别是粮食结构性不足引发的。正是经济结构失衡特别是前面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总量失衡的诱因。此其一。其二,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缺乏弹性的条件下,以利率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总量调控政策很难使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点自动进行。可见,建立在市场一价格机制基础上以增加有效需求为目的的东西宏观经济学不适用于市场体系发育迟缓,经济结构处于剧烈变动中的我国经济现状,以总量控制为主要目标是治标不治本,所以,经济结构平衡应是现阶段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二、宏观调控的难点:
第一,怎样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改革的关系。
比如,降低房价就必须改革土地财政制度,如果土地财政制度不改革,地价上升是必然趋势,地价、房价轮番上涨,形成恶性循环。如此这样,宏观调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第二,怎样处理好总量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关系。
中国很大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要解决就业,解决就业是结构性的问题,因为解决就业主要是小微企业,但是总量政策,有些对小微企业没有用,降低不了信贷成本,甚至贷不到款。所以,我认为处理好总量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关系是个难题。
第三,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加大流动性给我国带来的两难。
如果中国不同时加大流动性,不多发行货币,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加大,加大中国的出口成本,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但是如果加大货币发行,以平衡美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就会引起国内的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所以说这是个两难问题。
第四,对农产品的调控。
包括对供给、需求、价格、收益的调控。因为农产品的调控是个复杂问题,如果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农民的收益就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不控制的话,价格就会暴涨,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三、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
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知道,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配置的结果,结构失衡正是经济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果,为剖析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必须从经济资源配置失调方面来寻求。
一是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众所周知,我国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农业大国基础上进行工业化的,为了迅速缩短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采取的是一种优先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尽快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追求的目标。由此,资源配置上就自然向工业向城市倾斜,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  产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就是这种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之一。同时,赶超型发展战略追求的是发展速度,而最快捷的增长方式就是高投入,高数量的粗放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要求不可能在当时提,因此,这种追求数量增加和产值速度的发展战略只能造成低质量、低效益、低水平的产业层次。城乡同构现象的产生也是同理,只不过在时间上延后而已。并且,赶超型发展战略还是针对当虹业品匮乏的实情而提出的,这可以从对发展经济的目的表述中得到体现,即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带有鲜明的短缺经济时代的烙印。这就从观偏中指导思想上强化了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
二是体制约束。体制约束可分为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约束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互相了系,互相强化。首先,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说,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投资决策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各级政府而不是企业是实质上的投资主体。政府投资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不是为获得利润,因而注重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追求的是扩大投资规模,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投资的低效益就不是个别现象了。

三、实现结构平衡的原则和手段。
由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和成因可知,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平衡依据的原则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个市场导向原则说明了两点:一是实现结构平衡虽说是现阶段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总体上属一政府行为,但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而应以经济手段为主。在结构调整中,政府应始终贯彻这个原则。二是结构调整必须结合体制转轨来进行。通过体制转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市场的培育,使资源按市场机制流动,为结构优化创造基础条件。为此,实现结构平衡的任务中内含体制转轨的要求。体制转轨和结构转换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中要着重解决的两大战略任务。

7. 利用jit理念,如何将部门(销售部,采购部,技术部,生产部)的问题反映出来??

希望对你有用。
物流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尚待挖掘的潜能。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一企业都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控制库存、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第三方物流以其独立化、专业化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物流模式,并为企业加强JIT管理、提高竞争力创造了条件。这种新的物流模式在经济学上也有其重要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有效的物流管理视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战略手段。第三方物流具有问世时间短、独立性强、专业化突出等特点,在实践中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企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社会化的大物流与之相适应,同时为社会化的大物流创造条件。社会化的大物流已拓展到包装、配货、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增值服务,从而涉及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应当承认,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到来,工业时代精细的分工相对于早期农业、手工业式的粗放经营,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亚当?斯密以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各种经济理论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了精细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所体现出的巨大优势。然而,现代生产企业却又在时效性受到制约的另一面反映这种精细分工所存在的问题。在这种分工体系下,每一组织或职能部门只是完整流程的一部分,各组织部门被限定在从事专门业务活动的特定单元之中,各单元间的联系与沟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结果是各组织部门“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表面上看这种分工在各业务单元中是合理而高效的,但事实上一个原本应为完整的业务流程却被若干个职能部门分割得支离破碎,高额的物流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与流通存在着巨大的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人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框架下,重新考虑新的物流模式的建设问题。 
第三方物流为工业企业挖掘第三利润源泉 
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物流协作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变得更加经济,而且还能制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廉价、更安全和更高服务水准的物流服务。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库存相关成本是企业全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订货处理成本与库存保持费用构成,而这两种成本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传统的物流模式中,其矛盾难以调和:订货量越大,单位订货处理成本就越低,但库存保持费用越高;反之,每次订货批量越小,库存保持费用就越低,但单位订货处理成本越高。于是,企业需借助于数学方法求得经济订购量Q*。 
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有效发挥作用时,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流快速传递与信息共享,通过物流作业现代化使物流配送实现JIT,从而使企业可以实现按订单组织生产,实现按大规模定制组织生产,从而使得企业仓库储存量大幅度降低,而即使仓库中拥有为满足生产连续性而保留的最小库存量,也是按企业订单而组织的原材料采购,从而使不按订单采购的库存量降到零,实现理论上的零库存,进而使库存处理费用与保持费用达到理论上的零。这将促使微观经济学理论发生根本变革。 
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中将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并带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变革,从而也将影响宏观经济理论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第三方物流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得到了全球诸多企业的普遍关注。 
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得十分迅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与技术已日臻完善,实现了物流系统设计合理化、仓储管理自动化、运输高效化、装卸分拣机械化、包装标准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第三方物流将大幅降低社会物流运作成本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目前德国的物流成本已下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日本则下降到6.5%,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却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上述调查资料由于样本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不便于简单比较,也存在较大的误差,仅作为参考比较分析)。而在我国企业的全部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又明显偏低。据中国仓储协会于2000年3~4月对全国范围内的供求状况进行的调查,生产企业原材料的物流中,第三方承担的比例仅为18%,而商业企业物流中第三方承担得更少,仅占总比例的5.9%。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许多工商企业仍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及纵向一体化模式的约束,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角度思考问题,宁愿自己设置仓储库房、运输车队、包装和加工车间从事物流活动,宁愿承担高额费用和各种风险,也不愿将业务转包给第三方;另一方面,说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还远不成熟,尚缺乏将物流管理单项功能进行集成化、专业化管理的经验,存在着信息不灵准、运输不快捷、仓储设备不完善、服务质量不过关等问题,还没有将制造商与购买方信息集合在一起并快速有效处理的能力。 
此外,目前第三方物流无论依托的是下游的零售商业企业还是上游的生产企业,是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加工中心还是立足于生产企业的物流代理,都会面对许多复杂的问题,如合作伙伴为保守经营秘密,不愿将其有关生产及销售的资料、经营中的困难、未来的发展计划、预计生产或销售量等关键信息提供给物流代理方,使物流代理方难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两方面着手:首先,第三方物流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应拓宽业务范围,充分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成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信息网、储运网,使商流、信息流、存货流、货币流的流向和流速符合国际标准,更符合客户的要求。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必须从合作伙伴生产经营中各环节的各种利益角度思考问题,以即时、准确、高效取信于协作对象,使之在物流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等各种因素的对比中,得出有必要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结论。其次,生产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第三方物流存在的特殊意义。 
“JIT”即“Just In Time”的缩写,即时(JIT)物流配送管理是当今世界物流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理念。生产企业JIT的核心内容就体现在JIT采购、JIT送料、JIT制造和JIT配送几个方面。JIT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实现零库存、零距离和零运营资本。而第三方物流恰恰能为企业的JIT管理创造条件,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在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内了解各地市场趋势及销售状况,调整生产、经营计划,使自己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亲如同一企业,成为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利润均沾的双赢共同体 
第三方物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点,又称经济增长极,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新的增长点,应该是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合理的产出机制,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通过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全局性影响。第三方物流产业无疑具有上述的特征,有望成为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趋势。 
进入8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首先,是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扩展到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物流系统,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现代物流以其加速周转、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系统集成功能,逐步从各经济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加速发展。 
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由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比较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据专家统计,美国20年前物流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4%,2000年降为10.1%,物流产业的规模已达到1万亿美元。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产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在荷兰,鹿特丹港的直接雇员有13万人,间接雇员达到60万人,该港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美国联邦快递全球网络雇员有14.5万人,与全球上百万顾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处理和配送货物能力达到330万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物流市场总额已达到2.89万亿美元。这个巨大的物流市场不但为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了物质前提和交易保障,而且通过充分实现商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使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并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至于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说,处于成长与发展时期的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和现代经济的“加速器”。 
我国蕴藏着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国的物流产业属于起步阶段,物流作业成本高、周转慢、库存大、效率低。业内专家估计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在20%以上,有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看约为40%;2000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为1.62次。而日本制造业的年均周转速度为15至18次,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已达到20—30次;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库存商品沉淀的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当年GDP近50%。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也不过5%;有专家估算,我国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37%,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十几次的搬动、装卸,长时间的储存、保管,因此造成的全国物资损耗约在3000亿元以上。 
要改变上述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有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例已达30%以上。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的占18%,把销售物流交给第三方的仅占16%。这些方面的明显差距,正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我国物流需求量大,在向“经济大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正在成为“物流大国”。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也发展很快,按照2000年的统计,我国铁路营业里程5.87万公里,公路里程140.27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1.93万公里,民航里程150.29万公里,管道运输里程2.47万公里;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仅商业、粮食、物资、供销和外贸等流通领域的仓库面积就达3亿多平方米;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达400亿至500亿元。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整合集成,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方面,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据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联合调查,200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以每年25%的速度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际物流企业,如马士基、总统轮船、宅急送等;第二部分是由国内运输、仓储、物资流通及货代等传统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储、中外运等;第三部分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等。 
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全局带动作用明显。第三方物流从纵向看,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横向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能力与带动效应。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将会带动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将会带动机械、电子、信息、通讯、互联网络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将会推动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如上所述,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而且正处于有利时机,只要采取切实措施,消除障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制定好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政策,第三方物流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利用jit理念,如何将部门(销售部,采购部,技术部,生产部)的问题反映出来??

8. 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专业怎么样?

涉及的内容从专业名称就可以猜出来,像食品微生物、各种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食品感官鉴定、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法律法规等等,还有和食品相关的各种实验。
就业面感觉比较窄,一是在食品企业里面当品控、研发或者干脆搞销售;二是考机关或事业单位,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