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源建设的意义。

2024-05-17 12:18

1. 加强财源建设的意义。

加强财源建设的思考(提纲
)


一、加强财源建设的必要性


(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决定了必须加强财
源建设

(二)促进财源建设可持续发战决定了必须加强财源建设

(三)财税制度“顶层设计”日益凸显的弊端要求必须加强
财源建设

(四)财源建设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必须加强财源建设

1
、财政收入反映经济综合实力,财政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正相关

2
、财政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加强财源建设

3
、财政收入增长受区位财源培植的特点要求加强财源
建设

加强财源建设的意义。

2. 怎样应对财税体制改革阵痛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今明两年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将会给环境保护带来哪些影响?在改革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本版特约相关专家撰写文章,以飨读者。
  ●随着专项转移支付压缩整合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强化,对国家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规划、计划实施投入保障存在不确定性,治污投入极有可能被基层和财政保障情况较差的地区统筹用于其他经济社会事务。
  ●简单的环境保护事权财权划分,将对基层政府环保支出和环保部门经费格局造成较大冲击。
  ●需要稳定并进一步加大环保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强化资金管理使用、整合的顶层设计,形成合力,强化绩效,以进一步保障投入的定向效益。
  ●应适当加强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事权,对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地区、行业和部门加大专项和一般转移支付力度,适度加大流域性、跨区域性污染治理支出责任,对国家确定的专项规划、计划和方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性支持,为最终财税、事权、财权、财力等方面的治本改革留出时间。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
  研究表明,财税体制的结构性影响是造成现阶段环境保护制度要求难以落实的内在原因之一。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广泛、持续、内在、根本的。财税体制重大改革总体上将对环境保护机制、体制、制度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对未来环境保护工作持续产生利好影响。
  但近期财税体制改革的动向、具体操作等尤其应该引起注意,在环保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全面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时,近期财税体制一些具体做法将对环保投资和环保部门经费保障产生阵痛,影响不容忽视。
  财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释放环保红利
  调整税制结构,有利于税收发挥调控作用。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可弱化政府对生产环节税收的依赖,增强对消费环境的关注,促进解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优化经济结构。推进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其发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有效抑制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浪费。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做法避免了服务业重复征税,减轻了服务业税收负担,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产权制度,有利于改变过度利用造成的环境破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改变自然资源被视为无主资源而被过度利用的局面,从而有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总体而言,财税体制改革将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大财税体制改革措施将直接对环保投资和环保经费保障产生较大影响
  以排污费改税,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为核心的三大财税体制改革措施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阵痛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排污费改税将对目前不少地方环境保护投资和部门经费保障渠道主要靠排污费“以收定支”的格局有直接、较大冲击。
  据调查,排污费每年稳定提供100亿元左右的治污资金(占排污费总量的60%),提供30%左右的环保系统经费来源和支出,尤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排污费提供了全国县级环保经费的40%、全国监察执法系统经费的40%、中部地区环保系统经费的40%、全国能力建设投资的77%(占排污费总量的20%左右,影响半数环保机构)。
  取消排污费后,费改税将打破基层环保部门经费和环保投资或明或暗的以收定支、总量平衡的传统格局,财力薄弱地区的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环保支出和环保部门经费问题。特别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一段时间内地方自主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地方税种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时,地方政府用于污染治理以及环保系统经费等环境保护投资很可能会降低,环境保护税收入用于平衡财政支出的可能性会增大,所以,短期内环保投入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在税费改革过程中,原由排污费安排的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以及环境保护税收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这些原则规定的约束性和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将决定今后基层环保部门的经费保障状况,并直接作用于全国的环境监管工作。
  第二,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我国目前治污减排专项投入需求大,一般性转移支付难以保证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
  近年来,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占中央政府环保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2010年达到446亿元(不考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不少省份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应急式的专项资金固化为主要的投资渠道,扩大政府环保支出,这对于带动地方(据估算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约为1:1.3)和社会投资,有针对性地解决重大环境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专项转移支付压缩整合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强化,若无约束性的支出政策和制度规定,将使国家和各省环境保护专项定向投入受到较大影响,难以保证资金用于地方环境保护事务,对国家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规划、计划的实施投入保障存在不确定性,治污投入极有可能被基层和财政保障情况较差的地区“统筹”用于其他经济社会事务。
  第三,在财税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会对目前不少地方财政资金主要保政府运行、治污投入较多依赖上级的格局有一定冲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首次将环境保护明确为地方政府五大职责之一。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对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应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但是,据调查,基层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基本建设以及污染防治资金基本没有渠道,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因此,这种改革对目前不少地方财政资金主要保政府运行、治污投入较多依赖上级的格局带来巨大影响。保护环境不能片面理解为单纯地方事权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现行财税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简单的环境保护事权财权划分将对基层政府环保支出和环保部门经费格局造成较大冲击。
  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化解财税体制改革对政府环保投资和经费保障的冲击
  目前政府环保支出偏小,“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环保支出仅占中央财政收入1.03%,占中央财政支出的0.92%,保障力度仍显不足,机制渠道远未健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治污高峰,投融资需求大,短期内财税体制、考核制度变化还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将地方财政投入的偏好引导到环境保护领域。因此,这一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对环保系统相对敏感,需要慎重对待。

3. 如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1.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抓好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提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工业项目时一定要抓住具有影响全局作用的兴县项目,否则,上的项目再多,经济效益很差,不但不利于县乡财政困难的克服,而且还有可能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其次,要把大力发展特色
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主攻方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布局、鼓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等,提高第一产业对财政
的贡献率;第三,要抓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会发展第三产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搞活农村市场。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从深层次解决县级财政的困难
(1)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加强财政预算的约束作用,有计划的实施部门预算。首先,要将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禁止各单位私设小金库,禁止为了增收而进行乱收费。同时,由
于县级政府工作的繁杂性,县级部门预算改革不适合全面采取零基预算,而应该以项目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对部门重大支出和专项支出坚持零基预算与项目预算管理结合进行。
(2)改革完善财政体制,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一是进一步调整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以保证基层财政能够正常运转,要合理解决新旧体制双轨运行的做法,要合理确定共享税的税种范围,进而保证各级财政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都能够有各自的固定收入;二是要尽快完善地方税收立法,扩大地方税收范围和收入规模,逐步建立完备的地方税收体系;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办法,规范转移支付行为,尽量减少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透明度,体现政策导向。要合并一些具有一般性转移支付性质的补助项目,提高
具有均等化作用的转移支付比重。要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改革现行专项补助办法,实事求是地确定和降低财政困难县乡的配套资金比例,甚至免除地方配套。
(3)进一步深化税费体制改革。税费体制改革给乡镇财政和县级财政都造成了巨大缺口,而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并没有根除乱收费的根源-- 财政收支不合理。仅靠中央财政能拿出大量的转移支付来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而县乡财政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三乱”是不可能得到根治的。因此,在城乡推行税费体制改革时,不能仅仅以减轻农民与居民、企业负担为目的,而是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近期利益、长远利益和基层财政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村民自议或人大会议,将一些合理的收费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证,并且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民主确定特殊收费,以缓解县乡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应当逐步消除农村与城市的税收差别,将农村也纳入统一的税收体系,同时,必须配套地完善税费征管体系,在县级税收征管中必须实行税收征、管、查分离,减少中间环节,以杜绝税款流失和降低征收成本。同时要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对各种合理收费,实行“票款分离”收缴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3.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
(1)要实现财政支出合理化,控制其增长速度。①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和供给的方式。财政供给要根据构造公共财政的需要,以“社会共同需求”为原则,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制定不同的资金供给政策。县级财政应当对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科教文卫等公共部门实行重点保障,但教育、医疗等行业也应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以降低财政负担;对于能够通过市场运作维持的机构
和单位(比如说国有企业等)就要分离出财政供养范围。②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速度。必须完善财政工资统发办法,严格控制编制,特别是加强对教育、卫生等财政负
担大户的人员控制。③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减轻支出压力。对政府和财政支持的公共事业部门的办公用品、车辆购买、维修、燃油、保险、大型会议活动、基本建设等
支出都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2)转变发展性财政的资金投向和投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县级财政有限的资金主要应用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在此情况下,县级财政要想有效地扶持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财政资金应该重点投向于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研究,以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或者是投向有比较资源优势的行业,发展特色经济,而不是盲目地建开发区建企业。同时,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应进行多种尝试,要实现从资本性扶持为主向借贷性扶持为主转变,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县级财政应该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杠杆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
4.加强财政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加强财政监督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财政职能实现的有效手段。就县级财政来说,要解决政府工作的“越位”与“缺位”问题,预防财政运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低效行为、寻租活动和腐败行为,就要强化依法办事,要加强法律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首先必须严格按《预算法》的规定来编制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其次,对于重大的支出项目和工程,要经过人大机关和
审计部门的专门审核,强化它们的审计功能。第三,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检查预算执行机构是否按照支出预算的计划额度、规定的用途执行,拨款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等。

如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4. 如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今年财税体制改革首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具体要抓好以下方面改革:
    一、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从今年要做的工作看,要强化预算的管理和监督,着重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深化部门预算,推进综合预算,扩大绩效考评试点。中央、省、地市级财政要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施到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并逐步扩大到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县级也要积极推进,并向乡镇延伸。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将中小学生免费教科书、药品、农机具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大检查,规范采购行为。积极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健全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组织中央本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办法。研究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今年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于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支出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标准支出测算范围,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调节区域内财力差异的责任,逐步减少财政管理层次,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从完善财政体制方面看,今年要调整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确定县乡财政最低支出需要,并明确省级财政承担保障责任,对年度执行结果低于最低支出需要的县乡财政,中央财政在考核后,将按照缺口数额相应扣减该地区享受的一般转移支付,直接补助给县乡财政。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改进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办法。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加大对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支持,禁止开发区域另加转移支付系数,明显提高其标准支出需求的满足程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经济发达地区,要参照中央的办法,加大对辖区内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财力支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城市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乡等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省内地区间财力差异。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规范配套政策。
    三、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要抓紧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妥善处理总分机构税收分配及地区间税源转移问题,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二是继续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的增值税。所谓生产型增值税,是指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款时,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中所含进项增值税款不能抵扣,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可以全额抵扣。目前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实行增值税,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今年要继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实行这项改革,总结试点经验后在全国范围推广。三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要将原来的从量定额征收,改为实行从价计征的方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加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合理安排使用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性收入,重点用于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公共服务。推进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四是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同时择机推出燃油税,完善物业税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五是规范完善非税收入制度。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坚决取消不合理和不合法的非税收入项目,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积极建立完善政策监督、以票管收、收缴分离、单一账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以及非税收入统计报告制度,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今年的重点是: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度,完善上市国有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合理调节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津贴补贴。清理和规范各地区、各部门暂时保留的改革性补贴和奖励性补贴。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单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参与制定特殊岗位津贴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5. 经贸系统加快财源建设的保障性措施

通过近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区级财政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地方政府有效运转、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把自己对加强东安区财源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近年来,东安区紧紧围绕“商贸富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财源建设,实施三年三步走战略,保持了综合实力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良好态势。但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保障性支出经费的进一步增长,区级财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经过近年的不懈努力,东安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展好“财源建设年”活动,对于加快推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解放思想,在转变观念上建财源  一是强化长短结合的观念。在财源建设上,既要注重短期财源项目建设,在引进商贸企业等投资见效快的第三产业项目上下功夫,也要注重长期财源项目建设,搞好财源建设规划,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工业项目财源。二是牢固支柱型财源观念。从先进地区的财政收入情况看,工业税收大都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我区由于工业总量小,工业形成税收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相对较小。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支柱型财源的观念,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和区级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工业成为全区财政增收的主力。三是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要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以效益为重,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门槛,认真筛选项目,有选择的引进一些优势项目,增强项目对经济、对财源建设的拉动作用,达到既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又促进财政增收的目的。  二、突出重点,在主打产业上建财源  一是突出商贸中心区建设。重点稳控好现有商贸业财源存量,切实打造好新的商贸业财源增量,继续巩固东安区优势财源。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中心区的提档升级、错位经营工作,强化对红博购物广场、家乐福超市和东一鑫龙地下商业街的服务,提升商贸业发展档次,继续扩充主体财源容量。二是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商贸中心区作用,加强与友好区、友好单位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吸引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和分支机构在我区设立区域性经济结算总部,加快建设一批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基地,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开创新型财源增长点。三是突出支柱型财源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发展,重点扶持好以大湾互感器、华安塑材、森田汽车、康师傅矿泉水等效益好、纳税多的龙头企业,继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点做好等离子、沃德、中安、华安、互感器等企业结转项目、预算项目和各级计划申报项目的落实,强化工业财源的支柱作用。  三、抢抓机遇,在沿边开放上建财源  一是抢抓“沿边先导”机遇。充分发挥中央商务区优势,积极推进中俄时尚广场建设,以客运枢纽中心为龙头,以东一鑫龙地下商业街为龙身,以步行街两侧的购物、餐饮、银企服务设施为龙爪,以百盛购物、美食大厦、国贸地下商城为龙尾,辐射周边旅游饭店,把临街建筑装修改造成俄式风格,聚集对俄贸易人流、物流,打造中俄商贸、旅游“龙兴”之地,在沿边开放中抓财源。二是抢抓“贸旅牵动”的机遇。深入推进“百村万户山里人家”乡村游工程,做好市外桃源度假村和遂初园等景点旅游开发,建设迎门山生态旅游村,打造“贸旅”牵动新力量,拉动外向财源。三是开创对日、对韩贸易新局面。调整好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扶持广汇、金阳、中安、华安等更多的企业出境发展,扩大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对韩出口。重点培育与韩国签订的低温等离子灭菌机生产销售合作项目,解决好相关问题,进一步扩大产量,促其发展成为我区新的出口大户,建立新的财源增长点。  四、积极引导,在项目培育上建财源  一是加大项目培植力度。立足项目建设是基础,后续财源是源泉的理念,坚定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思想,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加大后续财源的培植力度,把培植财源作为引项目、上项目的主要目标,全力抓好后续财源“储备库”的建设。开展好“准备之冬”、“动工之春”、“机遇之夏”、“成果之秋”系列活动,做到筹建项目抓落实、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服务,力促项目早见成效。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创税能力,培育龙头,扩大税源。二是提升项目建设水平。重点搞好太平路商城、牡丹江国际会展中心、大湾水利发电站、牡丹峰低密度生态社区等项目的运作。尽快启动丽水蓝天、原市政府改造等项目,加紧推进东五厂改造和东四跨江桥景观大道建设及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协调好报业大厦、远东大厦重组,加快闲置资源向有效财源的转变。三是强化新项目招商措施。搭建招商平台,把握利用各种机会,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有序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展会招商活动。实施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挂职招商,盯紧俄韩、港台、友好区和长三角等区域集中攻坚。围绕项目特点,根据境内外产业特色和转移的趋势,有选择性地扩展招商区域。  五、奖罚分明,在创新机制上建财源  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争取完善市对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向省、市积极争取加大对我区的财政体制倾斜力度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财政体制改革思路,适时调整区对街道的财政体制,调动街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二是创新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谁引进、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八五”工作法,对项目引进人、投资人按照《东安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奖励。同时,按照年度目标,对完不成招商引资、新增税源任务的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三是创新财源建设奖励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和明星企业进行重奖,通过奖励纳税大户和明星企业,激励全区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税源基础,增强财政增收后劲。  六、优化环境,在服务发展上建财源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等便民的形式,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把服务融于执法全过程,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改善投资环境。二是营造公平的税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和落实税费政策,按照“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严肃收入纪律,不收过头税,不越权减免税,创优征管环境,实现收入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三是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解决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问题,除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外,还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重点财源建设项目财政贴息贷款,扶持企业发展,夯实税源基础。

记得采纳啊

经贸系统加快财源建设的保障性措施

6. 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浅谈

稳定乡镇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强财政管理效益,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财政意识,转变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 
  乡镇财政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清新形势,紧紧围绕上级财政工作的安排布署,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大财政意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目标,加强财政监管,在财政支出与管理做到量出为入,量力而行,力求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转变自身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团队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建设,创新财政预算管理,强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有节有力地推进乡镇财政改革。 
  二、加强财源建设,优化税收结构,依法理财治税 
  保证机构运转和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管理的主旋,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要合理划分收支范围,明确乡镇财权与事权,调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升本级财政实力。一是向税源结构挖收入。对税收增减影响较大的税种深挖盘活,如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餐饮娱乐业等营业税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财产税、行为税征收面广的税种,优化税收结构,广聚税源。二是培植财源,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要把握机遇,紧跟国家产业方向和政策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着力研究发展本级财力,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和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协同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向税收管理要收收入。加大财税宣传力度,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大力宣传财税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营造宽松的纳税氛围。同时,把好税收减免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办到底。开展专项税源调查,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利用费改税后的政策做好难管村、钉子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税源流失,杜绝税费改革后出现新的尾欠。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广大群众协税护税的作用,做好税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 
  减轻财政负担,合理支出。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利用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二是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控制报刊订阅费用,严格控制外出参观、考察,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离任审计制度。四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效益。在乡镇财政改革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逆流,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乱支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使得财政资金大量流失。具体表现为:制度执行不严,超标准发放各种奖金、补贴;相互攀比,滥发钱物现象较为严重;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够规范,经常移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提高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等。乡镇财政要建立专帐,搞好跟踪与监督管理,防止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7. 如何加快乡镇财源建设步伐

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和杠杆。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出路。加强财源建设,不单单是抓财政收入,其实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彻底改变只注重外延的扩大,盲目铺新摊子的工作思路,转到更加注重投入产出,讲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以此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确定工作主攻方向。结合同和街道办事处的实际,粗浅分析一下:
一、同和街道办事处财源建设的现状
1、同和街道办事处财源建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当前,同和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随着经济、环境、产业三大优势的显现和发挥,同和被推上各项工作引人注目的前台位置,各级领导和同和群众对这个小城市所希望的经济发展速度、民众富裕程度、城市美化程度、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等,已远远超出对一个普通乡镇的常规要求,很自然地把同和放到更高层次上来看待。而目前同和的优势和机遇,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譬如:如何在更大的基数上保持甚至提高发展速度,如何在快速发展中解决土地、资金等压力等,因此,同和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同和街道办事处的财源建设也同样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
2、同和街道办事处财源建设特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和街道办事处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地位基本适应的财政经济体系。
从收入结构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拉动收入增长。连续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部分主体税种仍然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工业财源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在大力推进同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工业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另外,随着一批在建项目逐渐进入产出阶段,工业税源的主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第三产业成为财源的又一增长极。随着园区企业、职工的不断增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加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已成为财源的又一增长极。四是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对地方财政增收起到支撑作用。宏泰铜业、同和集团、TDK电子、三进电子、乐星空调、盛林电子、大东电子、城南电机,星华轮胎等42家规模以上企业税收占整个工业税收的70%以上,在同和财源收入中,它们的贡献也达到了50%以上,可谓举足轻重。
二、强化乡镇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同和财源建设的实际,要强化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其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的培植力度。其基本思路应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基础财源,巩固壮大主导财源,积极培植新兴后续财源,调整优化区域财源,继续搞好替代财源,努力提高财源贡献能力,努力形成一个结构比较合理、梯次比较分明、布局比较均衡、能确保上交上级任务、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适应并服务当地发展的高效的地方财源体系。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工业兴财、效益理财的观念
一是要强化工业主体财源观念。发展工业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工业是财税之源,必须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方略”,强化工业财源是“第一财源”的观念,把主攻工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工业作为支柱财源的地位都不会动摇。要牢牢抓住扶持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资不动摇,同和的发展之路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同和集中精力发展乡镇企业,力促经济起飞,产生了4家以同和集团为杰出代表的工业化“种子”,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乡镇透射出第一缕工业的曙光。从引进第一家韩资企业三进电子,到新世纪初一大批国内外企业的入驻,基本完成了工业转型,外向型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顶梁柱,工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是要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既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又要在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中重视质量,考虑效益,既要在收入上讲求“效益”,又要在支出上讲求“效益”。要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仍存在着资金浪费的现象。不少部门和单位“过紧日子”的思想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今后要切实加强对支出的管理,要牢固树立起支出与收益的“效益”观念。
2、突出某一行业,某一群体,在非均衡发展上求财源
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同样,我们在后续财源建设上也不可能“齐步走”。一要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扬优成势,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例如,同和重点围绕六大产业(汽车配件、电子、铜业、电镀、家具、暖通)来配置资源,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明村以轮胎产业、田庄以精密铸造、仁兆蔬菜为基础产业来配置资源,打造区域特色经济。二是集中优势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同和对宏泰铜业、TDK电子等具有支撑拉动作用的十大骨干企业,加强跟踪服务,促其做大做强;对盛林电子、三进电子、城南电机等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全方位扶持,促其快速成长。三是集中扶持新上建设财源。加大对新办企业和新上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搞好符合自身特点的优势产业进行建设,确保取得重大突破。
3、在多元投入上求财源
一是向上争资培财源。充分发扬“三动八路五争取”的精神,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扶持,以优势项目争取资金,以政策扶持促进发展,力争有更多的项目挤入市乃至省、国家的计划盘子。二是对外引资培财源。抓住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外向型经济,培植长效财源。集中力量引进几个“龙头”,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板块财源”。同时,鼓励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业务,做大出口创汇“蛋糕”。三是启动内资培财源。激活民间资本,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
4、培植新兴主导财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所需投资少,劳动力容量大,对财政的贡献率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第三产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其交纳的营业税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税种,在地方财源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乡镇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十分低,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对财政的贡献也相对较少。因此,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培植地方财源的需要。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支持市场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综合性、专业性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这方面,外地有不少走出了很好的路子,如淄川的服装市场、寿光的蔬菜市场、淄博的建材市场等,搞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起到了建一处市场,带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增一份财力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5、积极培植地方后续财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
工业对财源的拉动作用决定了引进外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重要作用,这是地方财源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各乡镇在财源建设上的差距集中体现在这方面。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放开手脚,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外资企业,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并加速发展创汇农业、创汇工业,以外资企业生财、以出口创汇生财。在引进外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靠减免税吸引外资的做法,把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环境上。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
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纳税额逐年增长,一些乡镇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0%以上,但从面上情况看,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还很不够,来自这方面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还比较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搞好地方财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抓下去,才能真正达到“财源通四海、事业达三江”的最高目标。

如何加快乡镇财源建设步伐

8. 如何解决吃饭财政与保民生的关系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这就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就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和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通过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化解后金融危机影响和特大旱灾造成的损失,确保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就要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完善各种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镇廉租房、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建设;高度重视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特困群众脱贫问题,加大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努力使各族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根本。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经济基础不牢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生问题的解决。改善和保障民生,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当务之急就是要下大力气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把“蛋糕”做大。只有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为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和成果,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民生总是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分不开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靠政府来具体运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政收入过低,政府的腾挪空间过小,就很难指望政府做出什么像样的民生业绩。但是财政收入的提高也要靠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来支撑,如果超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一味强调增加税收,就变成了杀鸡取卵,不可持续。
     财政收入的增加只是解决了政府处理民生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腐败盛行,即使府库充盈,也不过是给了贪官们更多的唐僧肉而已。这就要抓好党风、民风、制定好执政者行使权利的法规,惩治腐败。
     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一、发挥财政职能保民生,必须培强“摇钱树”,增强保障力。改善民生、维护民利,归根结底要靠“钱”。政府的钱从哪里来?主要靠财政,只有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努力建设发展财政,才能提高财政保障民生的能力。财政的钱又从哪里来?必须要有财源,只有壮大财源,财政增收才有基础。因此,发挥财政职能保民生,首先必须在财源建设上狠下功夫,理清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的新思路,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财源增收点,千方百计培强“摇钱树”,做大财政“蛋糕”,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供源头活水和可靠保障。近年来,新邵县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着力扶植新龙矿业、辰州锑业、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鸿运纺织、新印机、新肥公司、三良泵业、三化、阳光电化等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加速培育矿产、水电、化工、造纸、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创税能力,壮大骨干财源;突出支持广信造纸、湘林集团、杨家坳食品、红日生物科技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创税能力,夯实基础财源;大力推进新投产的招商项目和国家投资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开拓新生财源;加快城市公共资源的市场开发和有偿利用,规范矿产资源税费管理,挖掘城市公共资源、矿产资源等基础财源。在大力培植财源的同时,我们狠抓财税征管,严格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全县财政总收入每年以18%以上速度递增,从2002年的859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64亿元。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县发展民生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今年,针对金融危机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新邵县把财源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县“两重点三主要”责任目标体系中,确定广信特高压电绝缘纸板生产线、兴肥公司新增甲醇生产线、邵阳正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龙矿业曹家坝子公司和富冲矿业等五个主要财源建设项目,预计全年可新增财源5000万元以上,财政预算总收入将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15%。同时,为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广辟财源的积极性,今年还建立了激励乡镇培植财源的体制机制,通过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的调整,将乡镇新办工业企业实现税收的地方所得三年内全额返还乡镇,让乡镇实实在在尝到发展经济的甜头,在全县范围内营造起竞相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能确保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稳定增长,适应并服务新邵县发展的地方财源体系。
   二、发挥财政职能保民生,必须扎紧“钱袋子”,做好“加减法”。对于落后地区特别是我们这些中西部贫困县来说,可用财力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仅停留在“吃饭财政”上。那么如何确保能有更多的钱来保民生?这就必须科学地、严格地管好钱,坚持为民理财的原则,扎紧政府的“钱袋子”,做好财政资金的“加减法”,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少谋“锦上添花”之策,多行“雪中送炭”之举,把节余出来的钱用在民生事业上,从而真正实现“小财政、大民生”。近年来,针对财政总量不大、可用财力有限,而民生需求越来越多的现状,我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牢固树立节支增效的意识,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加强支出管理,按照“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公平、压减一般、收支平衡”的原则,重点支出优先保证,重要支出尽量节约,一般支出努力压减。严格遵守《预算法》,严格实行部门综合预算制、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切实精减会议费、招待费、车辆费等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外出考察学习,严禁用公款支付娱乐活动,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促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益。同时,统筹整合相关专项资金,不撒“胡椒面”,不搞“平均主义”,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跟踪问效,坚决杜绝胡支乱花,确保财尽其用、用当其时、用当其所。通过严格控制和压缩开支,新邵县每年累计节约资金近千万元,有效保证了民生资金的需求。
  三、发挥财政职能保民生,必须不惜“投重金”,力促见成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政府投入必须向民生倾斜,把更多的钱用到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来,也就是政府的“钱袋子”要尽量向民生“敞开”。就当前来说,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养老、失业、住房、医疗保险制度和生活困难群众的救济机制,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幅度,努力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加大“农村安居工程”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住房难”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通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一些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基层财力的支持力度,缓解基层财政困难,逐步建立基层财力需求保障机制。近年来,新邵县着力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支出倾斜,尽可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人民群众,财政用于保障民生和公共性事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四年来,全县共实施民生工程92个,涉及民生项目的财政支出达9.7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六成。累计投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1.5万处,解决6.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通达工程70公里、通畅工程820公里、通乡油路95公里,71%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资金1.45亿元,城乡居民群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近六成五保户得到了集中供养,1.89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投入医疗卫生资金1.05亿元,15个乡镇卫院改造全部完成,59.2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发放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287万元,投入投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4500万元,改造危房4万平方米;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2.2亿元。今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财政安排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6亿元,同比增长20%。
  四、发挥财政职能保民生,必须管好“利民钱”,确保安全性。财政投入的民生资金是不是实打实地用在民生事业上,能不能高效规范使用,不仅关系到民生资金的安全性,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涉及的每一笔民生资金,一定要充分发挥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职能作用,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实行源头规范制,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互补充,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体系,杜绝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确保民生财政资金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近年来,我们针对民生财政资金的管理,制定施行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资金管理拨付程序》等一系列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做到“财政资金拨到哪里,财政监督就跟到哪里”。同时,推行财政报账制,把握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国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专项资金,健全完善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办法,严格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补贴资金纳入“一折通”发放范畴,切实保障了民生资金的安全运行,彰显了民生资金使用的规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