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700字

2024-05-17 15:30

1.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700字

  “遇见孩子,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什么是更好的自己?什么是好?
 
   “当他凝视儿子的脸庞时,不由得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儿子如何从襁褓里的婴儿开始,一天天长大,教儿子打球、骑车、背诵九九乘法表、刮胡子、开车、打领带、邀请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父亲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内心深处,这位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父爱的。”
 
   狄更斯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那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呢?下面,我结合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来谈谈个人的体会。
 
   让孩子爱读书,我想这个“爱”,这里可以解释为常的意思。常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习惯。爸爸妈妈都非常明白,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在子女幼小的时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书香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如何让孩子常读书呢?
 
   一、看——选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要教好孩子,“教材”非常重要。“教材”的种类非常繁多,那如何选择适合小孩的书呢?“子曰:有教无类。”有书也无类,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但是,家长要先读,“择其善者而教之,其不善者而去之。”比如,我给孩子买的书有《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等少儿版等古典书籍,也有《一千零一夜》,《伊索语言》等国外经典书籍,还有《贝贝熊系列》儿童启蒙书、《不一样的卡梅拉》绘本、《捉迷藏》、《找迷宫》、《绕口令》等其他书籍。有好玩的,有好听的,有文绉绉的,有充满智慧的。孩子,对于书籍都是真心喜欢的。
 
   二、听——引导
 
   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听”就开始了。“听”是孩子读书的第一步。孩子是倾听者,家长自然就成了阅读者。读,最好能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个中滋味。孩子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而且很会模仿的,你怎样教,她便如何学。所以,陪孩子读书,不能敷衍了事,让孩子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可以先从短文开始,从有趣的故事开始。比如,在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就加上剪的动作,孩子也很有兴趣,而且特别容易记。当然,也有孩子不愿意听的,特别是在读《论语》时,孩子经常有个问题,“爸爸,为什么老是‘子曰’啊?”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其实也不必过多解释,非要弄个明白,等孩子慢慢长大,就容易理解了。 
 
   三、读——重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明熟读背诵是阅读学习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孩子还小,读,具体来说主要是跟读,有些简单易记的也可以背诵。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孩子的语音语调,当然如果有些表演的动作就更好了。比如在读《三字经》时,我“摇头”,她“晃脑”,颇有韵味。孩子慢慢长大,她也给我提要求了,经常是她一句,我一句,大家玩“接龙”。特别偶尔我背错了,她可神气了,立马教育式的指出我的错误,还要我“知错就改”。当然,孩子最喜欢的还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读了《贝贝熊——看牙医》,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经常会被迫式的接受“张医生”的牙齿检查。每天,就这样简单的“重复”。每天,孩子在快乐的长大。
 
   四、说——鼓励
 
   “天生口才必有用”。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令人交际畅达、谈笑风生,能助人处世安乐、事业成功。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大胆说话,让好口才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比如,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时,孩子突然冒出,“爸爸,葡萄是Grapes,“枇杷”是什么呢?”学以致用,充满童趣,其乐无穷。晚饭后散步,小河边“杨柳依依”,“你可以想到哪首古诗?”,爸爸比划着剪刀的动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分似剪刀”,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鼓励孩子多说话的方法很多很多,只要父母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责任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宁静的夜晚,传来几许饶有童趣的浅吟轻唱。忽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忽而“扁担长,板凳宽”、还夹杂着“池塘边有只青蛙它在找老婆”……女儿笑了,爸爸笑了,月亮也笑了。
 
   “享受快乐时光,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创造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元素和父母们通常所做的事情其并不冲突。”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700字

2. 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有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大学毕业后,我便在现在的学校工作,接触过好上千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朋友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举止得配得上父亲母亲的称呼,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3.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工作,接触过两百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学生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4.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看过不少的教养书,也接触过一些育儿百科,但却从未看过一本观点甚合我心的。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你》是我背负任务完成的阅读,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带给我的是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
 
   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班级里大多数家长都是80后,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方面倾向,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所有拿自己童年去填补孩子的童年。 
 
    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在孩子快上一年级,家长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小班那样撒欢放羊了。忙着报提高班、兴趣班、启蒙班盯着写作业,背古诗,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孩子会有情绪,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 
 
   身边有个朋友无意间聊天聊起童年青春这个主题,隔着屏幕我都可以想象的到他谈及童年的表情。父母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从小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就会赚好多钱的理念。性格被孝顺、听话控制,20多年来一直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现在做着和自己专业不符的工作。
 
   他选择向我这个陌生人倾述是对自己保护吧。我想做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犯错的机会,或许我会后悔但我也希望我可以和父母有商有量,一直以来我都听父母的安排被其他长辈作为教育后辈的榜样。填报大学志愿那年,我向父母清楚的介绍了我的成绩,你应该知道作为一个语文和英语的佼佼者最适合读什么科,最后我还是去读了工科。
 
   典型的专制型父母,作为父母初衷都是为了孩子,把自己认为对的理念,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我想当初填报志愿父母的观点是工科进入社会后好找工作,牺牲了他的兴趣。他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孝顺听话中难以抉择。榜样,去坚持你觉得有价值的事物,最后父母都会妥协。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 
 
    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真正长大有两个标志:(1) 发现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般运作;(2) 发现我们并非按照自己所计划的那般生活。” 
 
    对父母来讲,这两个标志意味着父母们想开了,不再执着地认为,孩子们应该争个你高我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的,也不再对自己无力做到的事情耿耿于怀。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5.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这些当时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学期期中考试考成一锅粥,我这才急了。赶紧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晚托班。终于女儿被送进了晚托班,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感觉在家坐着就能收获女儿的好成绩了。补习班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学,发现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很不开心,到家后我耐心询问原因,她一边哭一边告诉我补习班的作业太多了。这下轮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点就要白天上学晚上还要上补习班到七点半。在她这个年纪学习负荷已经超载了。我们让孩子上学的目的不是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作业的奴隶。我们也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宽松一点给孩子喘口气也让自己放松一点。女儿从补习班回来之后,我自己耐着性子教,期中考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所以结合本书的理论应该适时地做一个理性的主动型家长;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让她屈从你的思维,成长为你理想中的样子;要顺应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问题、时刻保持童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时候应该反过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绪,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摘自第八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但是鼓励孩子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学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孤独迷失的下一代。时代在进步的,育儿经验也在日益更新。作为师长,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谓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批评的、讽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这些都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所以从现在起改变还来得及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注意他们的长处,用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树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长大、成熟、进步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安妮·拉模特说过的话,养儿育女就是要学会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应该消磨锐气,凡事顺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去书写,我们只要学会放手,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6.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鼓励远远超过贬低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7.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笔记

    老生长谈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总有很多文章,很多鸡汤,很多智者,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拓展人生的宽度,我们要跳出舒适区,而对于人生的长度,我们总报以无能为力的态度。
  
     这几日一直在读书,竟发现读书也是一项辛苦活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关乎学校发展,学校管理的书籍自然称为我们读书必选清单。连着几日看新校长传媒蒲公英智库这一系列的书籍,对于教育生态的理解,对于重构学校的思考,对于现代学校管理创新,让我忽觉得辛苦至极,其实是思考力不够的一种讯息,内容量太大,消化不动。这也提醒自己确实需要不断地去充电,补给我的能量,幸而在我焦头烂额之际,发现了这本书--遇见孩子,遇到更好地自己,轻轻松松看完这本书,有所思,有所想。同时告诫自己,是我违反了和阅读之间的约定,造成如今欠债难还的局势,自然而然,有些书目变成了晦涩难懂的谜题,同时,也给自己一个目标,2021年,完成50本书的阅读和读书笔记的书写。
  
     继续谈到我们开篇谈到的关于人生宽度和长度的问题,读了这本书后,我突然有个思考就是其实,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儿女,自然而然就是我们人生长度的扩展,人类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自然是为了我们能够绵延不息存活于这个世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职业,为了分辨挑选各种职业人士,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考核,却对于为人父母这一最重要的职业选择上,却是无任何考核方式。所以很多为人父母者,拿起手中之笔,想方设法书写自己子女的人生。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会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候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害怕是正常的,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会有害怕的时候,可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觉得害怕,如何在承认我们惧怕的同时,让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被左右呢?我们要做有感情的父母,而不是感情用事的父母。把握分寸的父母有一个特点,他们会充满感情地去教育孩子,绝不会感情用事。
  
     有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时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自己的子女。也有一部分父母,则完全把子女当作自己人生脚本的延伸,他们会把自己幼年年少年轻时未能得到的或者未能实现的,加诸于子女身上,比如不够勇敢的父亲,在幼年时得到去学武术的机会,结果因为吃不了苦头而放弃掉,在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儿子,他会选择让自己的儿子去学习武术,其实不是因为孩子喜欢,而是父亲把儿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目标的那个人,自己做不到,反倒觉得子女能够做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反倒觉得子女可以实现,这是多么可怕自私的想法。不同的教育方式催生出了5种特质的家长:
  
       彼得·藩式。彼得·藩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孩子,患上此症的家长有一些共性: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长大,或者说,一辈子也长不大。彼得·藩式的家长药方为:勇敢。
  
      直升机式家长。这个术语主要用于描述那些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他们持续不断地监视孩子,时刻担心孩子会摔倒或受伤;他们还会帮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一看到有老师或其他孩子伤害自己孩子自尊的蛛丝马迹,就冲到学校找老师理论等。直升机式家长药方:信任。做父母的不仅要相信子女,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得最好,更要相信周边环境是安全的。
  
       潮人式家长。特点:子女缺乏安全感。潮人父母是不想长大的父母。在他们看来,扮酷远比性格磨练更重要,因为这些父母往往经历了缺乏安全感的青春期。药方:树立意识。如果你是一位潮人,而且还做了父母,那你完全可以继续潮下去继续扮酷,同时也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扮酷,但是要记住,不要把潮人形象放在第1位,不要教孩子们看中扮酷而忽视性格培养。
  
         copy型家长。特点:相互依存,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下意识的将子女的童年看成自己童年的延续,在他们看来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药方:一家人,但成员各自独立,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将来孩子们长大了会和我们不一样,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希望和梦想。
  
           我们要允许儿女特立独行,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做回自己。父母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曾经无意识的把孩子看作第2个自己,从而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孩子在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同时更需要独立,唯有这样孩子才会成其为孩子,父母才能称其为父母。
  
          无痛型父母。特点:麻木不仁。药方:做个性情中人。
  
        诊断完我们分属于何种类型父母后,我们也要对症下药,不断成长,完善自我。在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情绪,当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额叶,其作用是让人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辨别积极和消极行为,同时还管理情绪。额叶一般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孩子们有很多时候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
  
       作为父母,我们要谨记,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我们要学会鼓励孩子。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暴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父母若要拥有鼓励孩子的品质,就必须善于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做到有心的鼓励孩子呢?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为孩子重树自信,让他们不要放弃,父母们哪怕一无所有,也能将手掌放在孩子的背上,助孩子前行。具体的做法有这些:1.多注意孩子的长处,2.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处理,3.帮助孩子,让他们小步走,一步步实现目标,孩子有成就了就要为他庆祝,4.和孩子交谈,共同面对他们的各种恐惧,包括孩子没能说出口的恐惧,5.跟孩子说对不起6.经常告诉孩子我爱你。
  
         最后,我们要学会慢下来。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急是急不来的--该说话时自然应当说话,该沉默时自然当保持沉默,该教导孩子时不要迟疑,该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时则不要插手。
  
        这份读书笔记,写于2021年2月11日,农历就是我们的大年三十,历经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书写整理,对于新年,希望是一个好的开端吧。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笔记

8. 【读书心得】《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美国三位教育专家合著的一本书。
  
                                          
 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的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恐惧什么呢?父母恐惧是因为自身不完美的,是因为第一次做父母,没有培训就上岗,怕做不好,所以会去说教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去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
  
 在最后一章,我读到了一个母亲关于儿子酒后驾车的处理方式,给了我很大启发。
  
 读完了,刚好开始吃早餐,我就问爱人:如果以后孩子长大了,某天晚上跟朋友出去玩,喝了酒开车回来,被领居撞见,邻居打电话告诉你,你会怎么做?
  
 她回答得很理智:先不问他,让他先睡一觉,第二天再说。
  
 我又问她,第二天会直接问:你昨天喝酒开车了吗?
  
 她说不会,她会讲个其他人醉酒驾驶的故事,让儿子明白,酒后开车很危险。
  
 我问:会有什么惩罚吗?
  
 不会让他再开车了,她答到。
  
 我赞同了她的回答,补充了依照书上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如:有惩罚不让开车,但有期限,只要重新得到父母的信任,就可以重新开车。然后把书上的聪明的父母的答案,复述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回想到聪明的母亲是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跟儿子交谈。我又重新翻出来《非暴力沟通》查阅,非暴力沟通有重要四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书上的妈妈在早餐时对儿子说:有位关心你的人给我打电话,他看到你昨晚开着车横冲直撞的开进小区大门。是谁打给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未成年就喝酒了,而且还酒后驾车。昨晚在跟我说晚安时,我知道你之前是漱了口的。
  
 (妈妈很聪明,首先陈述事实,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而且说是“一位关心你的人打电话给我”,也让他明白,这不是恶意的,看见孩子不良行为,告诉他的父母,这种叫关心)
  
 接着说了她的“感受”:
  
 酒后开车是件很危险的事,会造成对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伤害,也让我和爸爸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再说出她的“需要”:
  
 所以请把车钥匙交给我,最近一段时间不会让你开车了。等什么时候你重新获得了我们的信任,我和你爸爸再来看看怎么做。
  
 最后是“请求”其中又带着“感受”:
  
 其实我最高兴的是有人发现了这件事,没有造成更大的危险,因为我希望你能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妈妈的这番话也让儿子明白,妈妈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儿子觉得快乐,而是他的健康——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感情上,精神上还是心灵上,儿子健康才是她首先关注的。
                                          
 
  
  
 好了,今天的读书心得分享就到这里,愿阅读能让大家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