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写的是什么?

2024-05-09 20:11

1. 曾国藩家书写的是什么?

曾国藩(中国·清代1811年—1872年)
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著名作家唐浩明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惟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而他的著作和思想亦影响深远。尽管曾氏著作流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曾国藩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这部家书使其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大多数官宦之家,一代两代即衰,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这与曾国藩的修身处世教育有莫大关系。

曾国藩家书写的是什么?

2. 曾国藩家书的介绍


3. 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说什么的?

《曾国藩家书》:欲成大事,“明强”为本,这两个字蕴含着大智慧

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说什么的?

4. 关于曾国藩家书


5. 《曾国藩的家书》是曾国藩写的吗?

      我认为这个答案毋庸置疑,曾国藩的家书肯定是曾国藩自己写的,并不是像论语那样,有孔子的弟子编纂成书的。

      其实《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的书信集,差不多记录了曾国藩的一生,大概有近1500封。

      书信内容十分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并且是他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跃然纸上的反映。曾国藩的文学素养从家书中也是可见一斑, 行文非常从容镇定,形式也是很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涵了真知良言,具有十分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曾国藩留下来的著作不多,但是仅仅就一部家书完全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的家书刊印其实理由更多的是为了向清政府表示衷心,当时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权势极大,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清政府对他极不放心。咸丰帝也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说过:"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所以曾国藩不仅文学造诣高,政治敏感性压实非常高的。但是没想到刊印出来后效果极为轰动!经久不衰。

《曾国藩的家书》是曾国藩写的吗?

6. 曾国藩家书写的好不好?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现在很多出版社出版这书,曾国藩家书写的好不好?请读过的谈一谈。
 
   解析: 
  
 唐浩明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我正是读了唐浩明先生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才开始对曾国藩这一中兴名臣有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仰。 
 
  看《唐浩明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主要是看唐浩明的评点,毕竟是白话文,容易理解,看得快。涉及到评点的内容再回头去家书里寻找相关的片断,也挺好。所以读书笔记摘录的内容主要是唐浩明的评点。 
 
  "当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累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道德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其实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世风也不见得比今天醇厚得很多,这可以从当时人写的书里看得出。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养望,在天时未到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来临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等人都是这一批人的突出代表。" 
 
  
 
  看到这一段,想起当今中国很让我佩服的三位企业家: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都是在中年才开始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抓住了机会一言蔽之,有多少和他们同时代的公司辉煌后又倒下了,才让他们浮出水面! 
 
  信息时代使人们得到信息更容易了,而心态也更浮躁了。很少人可以耐心地看一篇长文,更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写长文;热衷于下载了一大堆的资料到自己的硬盘,真正认真看了一遍的未必有十分之一。。。。 
 
  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要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应该铭记在心。 
 
  曾氏六弟考试成绩不佳,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怨天尤人,大发牢骚。 
 
  为此,曾氏告诫六弟:小试不售便发牢骚,实为胸襟不宽、志量太小的缘故。君子之立志,不在一己之荣辱得失,而在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民胞物与”,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意为人类万物同为天父地母所生,实与自己同出一源,故而都应该爱护。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 天下》,这是儒学信徒的一种理想人格,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 
 
  志向决定了作为。 
 
  多从自身找原因,怨天尤人就失去了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曾氏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差失严加鞭怠,毫不留情,甚至不惜骂自己如猪狗,而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曾氏还为自己定下日课,就象一个规矩的小学生、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似的,他每天严守课程表,一丝不苟。 
 
  他将自己过去的一切不合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昨日种种之死,而将一切合于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今日种种生。自号涤生,即:涤旧而生新。" 
 
  只有对自己的严格训练,才能有常人没有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做常人做不了的事业。

7.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家书摆在家里有一段时间了,总觉得是家长里短,从没有翻开看看。直至近日,才翻看。
  
  
 他的家书和我们日常打电话有很大不同,首先,现在孩子外出求学很多事情不愿和家里人讲。而曾国藩对学习,工作的描述颇为详细。并且有很多实用方法。其次,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对兄弟姐妹之情感知较少。曾国藩作为长孙信中充满了对诸弟的期待,以及教育方法。最后,对梦想的付出,国家的贡献,字里行间洋溢着家国情怀。
  
 其中有一封信是致诸弟,大致内容是为学的两个要点。
  
 一,猛火煮慢火温
  
 子思和朱熹从熬肉中得到启发,读书需先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书之概貌,随后再对章节字句细细咀嚼,以求书中精髓。
  
 经典书籍很值得借鉴。其实国外很多书也提到这种方法。如《如何阅读一本书》。
  
 二,乾坤礼乐之道
  
 比如书法,乾为神,坤为形,真力弥漫为乐,丝丝入扣为礼。将对立融为一体的思想方法。
  
 另外,他还建议诸弟每日剖析自己,当然是采用日记形式,并且统一纸张,楷体书写,将来便于装订成册。如今写日记的人是否大在?能三醒吾身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8. 曾国藩家书

* 大器晚成,不必忧虑。由此可见,大器晚成的人很多。从这些大器晚成的伟大人物的发展历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不断刻苦钻研,朝着自己感兴趣的山峰不断攀登。不在乎起步迟早,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就有希望成功。
  
  
 * 整天不吃,整天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 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 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
  
 * 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 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我想这个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道理吧!”
  
 * 只要将成功寄希望于长期努力上,不急于求成,一旦悟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不求速度、不求数量,始终坚持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完美,那么就会比别人更快地获得人生的成功。
  
 * 所以说,世上成功的人,他们无不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们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出众的品质,勇敢而又坚强,成为了人上人。其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样,但是需要你真正懂得“责任”这两个字,做事当不苟不懈。
  
 * 遇到事情,能够经常反省,自己内心里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那么我们也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所在,并能冷静处理,找出一种解决办法。
  
 * 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 自古以来,常人受到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笨。而事实上,凡事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应该既柔又刚,不可推崇其中一面,否则就会让事情夭折或失去控制。真正的成事之道就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用柔的方法,成刚强之事,才是真谛。
  
 * 内敛与务实
  
 * 做事应该尽力而为,为人更要脚踏实地,坚决避免侥幸、投机取巧,窃取虚名的行为。
  
 * 求阙
  
 * 人生中名利乃身外之物,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功名视为尘土。人世间的喜悦荣耀很多,并非只有功名一种。
  
 * 诚、敬、静、谨、恒。
  
 * 指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说人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自己的独处。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 大致上是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就是发奋自强,站得住的意思。达,就是办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 能立能达
  
 * 不仅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当自己得到满堂喝彩的时候,应及时反省自己的纰漏,梳理自己的言行,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自省,还要有开阔的胸襟,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容得下过去,才有进步的动力。另外,要知识渊博,善于自省。
  
 * 人生中有得有失,得可以使人欢天喜地,失可以使人捶胸顿足,这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些人得意忘形,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因为失望而彻底绝望。一个人一生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窃喜起来,要知道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追求。同时,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要知道,有多少人都是从逆境中闯出来的,从而取得了成功。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而是所谓“得失随缘”、“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 格是什么?就是考究事物以及追求它的原理。比如侍奉双亲,定期探望亲人,这是物;探究为何要侍奉双亲,就是格物。跟随兄长,这是物;弄清为什么要追随兄长,这是格物。我的心,是物;深入考察自己内心,就是格物了。我的身体是物;探究养生之道、如何保养身体的道理,这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结合自身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其中含义就是格物。以上是对事物的认识。所谓诚意,就是要遵循自己所弄清楚的道理而力身行事,这才是诚实的态度。弄懂一句,就实践一句,这才是身体力行的做法。格物和诚意同时并进,那么就可以达到下学上达的境界。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 只是遭遇了挫折、困苦,并不是已经完成了全部苦难。要知道困难的完成和升华是需要人们先去克服它。有智慧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不会怨天尤人,委靡不振,只会冷静地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相反,缺乏智慧的人只会哀叹命运的不公,整日以泪洗面。受挫之时,正是长进之机,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便能关闭苦难之门了;而不能运用理智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导致失败,“傲”就是其中之一。骄傲能够使人不知进取,从而懒惰散漫;骄傲还会让人失去方向,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即使机遇来临,也会错失机遇,功败垂成。
  
 * :纵观古今,人们一直追求成功,而真正能达到目的的人,古今并无不同,靠的都是有恒心、有志气和博闻广见的知识储备。那种希望快速成功而不付出努力的幻想,最终只能是南柯一梦。
  
 * 的确如此,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有恒的典型,而且使今人受益良多。所以说只有领悟了事情的精华,才能够从中找出灵感,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没有坚持去了解事物,就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 唐鉴认为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精,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要专攻一经。一经精通之后,再旁及其他经典。
  
 *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意为:真正弄懂了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质,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任一人情世故能被处理得和谐、圆融,就是一篇美丽的文章。
  
 * 只要能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百倍用功,就不怕不能变化气质,超乎凡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 曾国藩视书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鱼,而虚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的趣味,其实这也是读书读到深远处,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古人曾有“四别”读书法,即“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所谓目治,就是有的书,只浏览一遍就可以了。所谓口治,就是将书的内容要背下来。所谓心治,就是不仅要背,而且要深入思考。所谓手治,就是把书中的重要章节和段落抄下来,反复吟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事事都勤于思考和善于发问,这样才能够学业有成,增长见识。
  
 *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