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有哪些风险?

2024-05-07 17:35

1. 资产证券化有哪些风险?

:(1)欺诈风险:从美国证券市场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中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欺诈的发生而使投资者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陈述书、保证书、法律意见书、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及其他类似文件被仍不足以控制欺诈风险的发生。

    (2)法律风险: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

    (3)金融管理风险: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管理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履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的平衡。如果任一因素发生故障,整个交易可能面临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参与者不能按协议进行交易,设备不能按要求运作如电脑故障,以及交易机制出现故障等。

    (4)等级下降风险:从已有的证券化实例中人们已经证实,资产证券化特别容易受到等级下降的损害,因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基础包含许多复杂多样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之一恶化,整个证券发行的等级就会陷入危险境地,从而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种风险之外,还存在一些其它风险,诸如政策性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合同协议或证券失效、对专家的依赖风险等等。所有这些风险都不是彼此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因交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识别这些风险,分析它们的规模,审查减少风险的方法,以及正确估计那些减少风险的手段的有效性。

资产证券化有哪些风险?

2. 投资银行业务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过投资银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资产作为担保而进行的证券发行,是一种与传统债券筹资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资方式。进行资产转化的公司称为资产证券发起人。发起人将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出售给特定的交易组织,即金融资产的买方(主要是投资银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组织以买下的金融资产为担保发行证券支持资产,用于收回购买资金。这一系列过程就称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即资产证券为各类债务性债券,主要有商业票据、中期债券、信托凭证、优先股票等形式。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本金、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即资产债务人偿还的到期本金与利息。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人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3. 什么是银行资产证券化

是指银行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量的信贷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以融通资金的过程。对于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银行通过将某些贷款证券化可以将这些资产移至表外,从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通过证券化转移给证券市场上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流动性问题;银行通过证券化融资,可以加快资产周转,提高银行获利能力。
一、资产证券化过程的主要参与角色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参与角色众多,同一机构也可以同时担任不同的角色,根据一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主要由以下几种参与形式:
借款人:顾名思义,基础资产的原始借款人,未来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等。
发起人/转让人:原始基础资产的拥有者,也就是最初贷款给借款人的机构。发起人希望通过将信用敏感型资产转让给其他的资本市场参与者而获得当期现金收入。
资产购买者/受让人/证券化产品发行人:是资产出售过程中与发起人相对应的另一方。大部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会通过在发起人和最终证券购买者之间插入一个新主体,来促进证券化过程。这个中介既可以通过一个现存的公司来实现,例如美国市场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也可以通过新建仅仅是为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而存在的一个主体来实现,这个新建主体就是所谓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即特殊目的载体)。
受托人:资产证券化引入受托人来负责替投资者起到监管作用。在大多数证券化过程中,受托人也需要对抵押品进行监管,监督抵押品是否符合信用质量标准的要求,因此受托人通常情况下是由中立的第三方来担任。受托人还需要负责对所产生的现金为限支付相应税收、信托费用等。
保管人:负责管理和支付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通常由中立的第三方来担任。
服务人:负责代替资产拥有者来收集每期的本金或利息等现金偿付。由此而产生的所谓资产证券化后服务权也被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基于服务人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如浮动利息收入等)。在一些情况下,发起人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人。
结构设计代理: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如何转让资产,如何设计产品结构(包括到期期限,次级证券的深度,目标信用评级,信用增级方式等)。这些设计来自于对潜在投资者需求的分析。代理机构也会提供对利息和本金现金流的建模服务和对交易结构的风险管理系统设计服务等。一般由投资银行来担任该角色。
承销商:一般由投资银行来负责证券产品的承销和发行服务。
评级机构:通常会由不止一家的评级机构来对所发行证券的信用质量提供中立的外部信用评级。

什么是银行资产证券化

4.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在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资产证券化也有风险。最大的风险即是有些证券所代表的资产信用风险过大或应收债款的品质不良,导致投资人损失。最大的风险即是有些证券所代表的资产信用风险过大或应收债款的品质不良,导致投资人损失。例如,美国陶尔金融公司从事健康保险应收帐款证券化的业务,最后该公司的主席却因被控诈欺而判刑20年。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第一家从事信用卡债款证券化的德拉瓦共和银行在发行后一年即宣告失败。然而,投资者可以较放心的是,以美国过去的经验,这些例子的比例并不高。事实上,在现今资产证券化的流程中,有多项措施旨在保护投资者、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例如采用各种信用增强措施、投资评等、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建立公平交易机制、资讯公开机制等,这些措施多已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有了这些保障后,投资人则可依据各项揭露的资讯做为投资的参考。然而不论规范如何完备,实际操作中亦潜藏着风险。例如,建立专业客观的评比机构及专家(例如会计师)的中立客观也是在操作中所要注意的课题。一般而言,投资金融资产证券时,投资者相当依赖律师与会计师的专业意见,此时专家需根据专业诚信的原则对投资人做出建议,千万不可像恩隆案中的安达信会计公司,因揭露不实而造成整体社会的伤害。此外,除了投资人的风险外,相关银行也会制造出一些道德风险。有学者指出,银行因从事金融资产证券化后,因可将债权转移,违约风险也同时转移,故银行在审视贷款时可能过于轻心,而造成更高的借款人违约风险。因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疏于贷款审查,也算一种道德风险。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十分复杂,牵涉许多各种不同的参与者。若要做到各种机制完备,并使投资者接受需要一段时间。一般而言,整个制度要步入正轨需要5-10年的时间。国内因刚刚涉入此一领域,政府与银行皆还未能适应,例如在不良债权上,目前还是以直接出售为主。然而,这些应都只是暂时的现象,在经过摸索期后,资产证券化的商机终将吸引银行业者的投入。

5. 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管理是怎么样操作的

这个问题比较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个大课题,首先要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的定义说起。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作为标的,以该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融资形式。
2、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按照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按照狭义的定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应该指的是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到金融领域的风险,具体又可以分为基础资产风险、资产隔离风险、虚假转移风险等。
3、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的管理。在对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定义和识别后,就可以具体看看如何对它进行管理和操作了。
(1)基础资产风险的管理操作。基础资产风险是资产证券化风险源头。一旦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因此,在操作中,必须选定有足够公信力的评级机构,规避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提高评级的准确性。
(2)资产隔离风险的管理操作。次贷危机的教训是金融机构过多投资于低质量资产支持证券,危机爆发后由于损失严重从而丧失了融资功能;而在失去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后又丧失了间接融资通道,进而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消费大幅下降,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因此,应根据系统风险程度,合理确定资产证券化市场投资者范围,实行风险有效隔离和限定,实施分账管理。
(3)虚假转移风险的管理操作。资产证券化可能完全转移风险,也可能将风险部分或全部保留在金融机构,需要判断证券化业务中风险转移程度,对所保留的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如果在金融机构保留风险的情况下对其免除资本要求,会造成资本充足率高估,导致金融机构在未能转移风险情况下,采用证券化来规避监管资本要求。资本监管应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核心内容,强调根据交易经济实质而不仅是法律形式,来判断资产证券化是否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对以不同角色参与证券化交易的机构,在所形成的风险暴露具有相同风险特征情况下,采用同样资本要求。
以上就是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管理的操作内容,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推荐你去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一书。

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管理是怎么样操作的

6.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

首先,间接融资占比过重,融资格局失衡。我国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过重,一方面,使我国贷款具有巨大的存量规模,使不良贷款的发生具有巨大的基数基础;另一方面,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的融资格局,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正规融资渠道只能选择去银行贷款,大多数风险被集中到银行,增加了不良银行贷款发生的概率。
其次,在失衡的融资格局下,投资模式的失衡,加剧了不良贷款形成。当前我国社会总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不足,投资模式存在着失衡。在融资格局和投资模式双重失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信贷投放,一方面导致了各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效率偏低,为投资行业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造成隐性不良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行政干预信贷投放,不仅容易造成信贷规模的巨大波动,同时逆周期的过度信贷投放会造成信贷质量下降,加剧不良银行贷款形成。
第三,银行过度依赖存在缺陷的担保抵押机制,不能有效防范不良银行贷款。在当前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格局下,银行缺乏足够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因此银行信贷过度依赖担保抵押机制,而当前的担保抵押机制存在很大缺陷,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针对这些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制度性诱因,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重启与发展,为破解这些制度性因素,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提供了重要契机。
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降低不良贷款存量和减少不良贷款增量。一方面,银行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降低不良贷款的存量,同时,还能够提升资本充足率,改善资产负债表,锻炼中间业务,增强业务运营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可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同时增加这些企业偿付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有效减少不良贷款的增量。
一、并购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有哪些?
企业存在发展的要求是并购的动因,我们可以看作是并购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企业并购更需要充分条件。只有同时具备充分且必要条件的并购才有可能成功并购,这就需要从四个方面综合把握,那就是企业的投资管理能力、融资管理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1、投资管理能力
投资管理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去把握“正确的投资机会”的一种素质。它包括“机会发现、机会识别、机会捕捉和机会延伸”。我们总是可以通过投资管理组织和投资管理流程两个维度去进行评估。投资并购一定要有很好的组织保障作为基础。可能很多企业都设置了投资管理部或资本运营部,那么,仅有职能层面的组织安排就可安枕无忧了吗?这需要系统、深入评估,评估投资管理的各个环节,组织设计是否到位?是否由于组织不到位,造成管理不到位?是否存在投资决策组织不健全、投资管理部门分散、投资后的监管缺失、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等问题。
2、融资管理能力
融资管理能力评估根本的目的是挖掘潜力和控制风险,再好的投资机会,如果没有能力驾驭就可能变成企业发展的毒药。通过融资能力的构建,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资金风险。我们同样需要更为具体的手段来测试这一抽象的管理能力。简单的手段就是测试融资流程是否合理?融资渠道是否顺畅?融资规模是否能满足投资并购的需要?融资模式设计是够科学?
3、决策支持能力
并购是典型的非程序性决策,既需要有准确地把控能力,也需要有快速地决策能力,很多时候,决策快慢甚至可以决定并购的最终成败。一个企业的决策支持能力通常包括对决策支持信息、决策支持组织、决策支持报告体系等因素。决策支持信息评估表明的是指企业决策者是否了解最真实、最及时、最充分的决策信息。决策支持组织是企业决策体系中重要的保障,企业的决策信息不可避免地分布在不同的位置,需要有信息收集系统能够进行合理的归口管理和统计汇总。企业的决策支持体系同样需要有一个严谨的决策支持报告体系,形成决策支持信息树,不同层级的决策者可以获得不同层级、不同时效的决策信息,为群体决策提出支持。决策支持能力,是企业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的一把金钥匙。
4、风险管理能力
前面三项能力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是否能够把握并购的机遇,但第四项能力则关注的是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并购的风险。并购的要义在于抓住能够抓住的机会,承受能够承受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投资有风险,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投资并购的风险究竟在哪里?如何识别?如何掌握并控制风险?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企业才算是具备风险管理能力。

7.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什么

一、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解决流动性风险。由于银行有短存长贷的矛盾,资产管理公司有回收不良资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得到了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青睐,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等都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筹划工作。
二、资产证券化对投资者的意义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资产担保类证券提供了比政府担保债券更高的收益。这部分高收益来源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资产担保类证券的信用质量。
资产证券化品种一般是以超过一个基准利率的利差来交易的。例如在浮动利率资产证券化品种中,一般基准利率使用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该种投资工具称为“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资产证券品种的出现满足了投资者对“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的需求,从而达到投资多样化及分散、降低风险的目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一般而言,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比基础资产的风险权重低的多。比如,美国住房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而由联邦国民住房贷款协会发行的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撑的过手证券却只占20%的风险权重,金融机构持有的这类投资工具可以大大节省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所须要的资本金,从而可以扩大投资规模,提高资本收益率。资本金所创造的压力已经成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支撑证券进行投资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例如,有的投资者对风险比较厌恶,就会选择国债等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相应会得到较低的收益,而有的投资者风险偏好较高,就会投资股票或衍生金融工具,当然要求的收益也较高。
而资产担保类证券丰富了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现代证券化交易中证券一般不是单一品种,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档级的证券。不同档级证券具有不同的偿付次序,以“熨平”现金流波动。
甚至将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证券,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利率同偏好。资产证券化技术可以提供无限证券品种和灵活的信用、到期日、偿付结构等,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投资者需要的特定证券品种。这种的多样性与结构的灵活性是资产证券化的优良特性,也是投资期最关注的性质。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什么

8. 银行资产证券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