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前提

2024-05-09 10:13

1. 什么是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前提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研究遗传素质的物质基础和遗传规律的科学,叫做遗传学,这是在19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

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对于遗传的本质和规律还是很少了解的。第一个发现遗传物质的是奥地利的孟德尔(G.J. 
Mendel),他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单位”的概念,并且总结出遗传定律。以后,德国的魏斯曼(A. 
Weismann)和丹麦的约翰逊(W.L.Johannsen),分别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染色体一基因”的概念,认为:性细胞的染色体内含有一定数目的、占有一定位置的、按直线排列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下一代的不同遗传性状,就叫做“基因”。再以后,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已经弄清楚各种生物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例如,人的染色体的数目是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同时,由于生物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遗传信息”(或“遗传密码”)的概念,认为基因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的化学物质,它是贮存一定遗传信息或密码的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和人类千差万别的性状。现在的遗传工程就是在这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育种技术。

(二)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夸大遗传的作用

一方面,应当承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渴的内脏感觉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成为画家。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儿童自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在产房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出生几天的孩子,有的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手脚乱动,大哭大喊。当然这些天然的神经类型在后天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在人们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却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特点。又如,儿童生理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像青少年时期的性成熟和由此引起的两性差异),虽然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却是儿童教育上必须注意的一些起作用的条件。

研究也证明:有许多遗传疾病是直接与儿童智力低下有关的。例如,有一种“三色体病”,是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染色体,这种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也叫做“先天愚”(大约占产儿中的1/650)。又如,有一种“苯丙酮尿症”,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酣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6岁以前,通过饮食治疗(通过饮食降低苯丙酮酸),也可以使智力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也决不夸大遗传这个条件。因为它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20年10月9日,在印度米德那波尔地区的狼洞里,发现了两个“狼孩”。救回来以后,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完全和狼一样,白天睡觉,夜晚嚎叫,爬着走路,用手抓食。过了四年(约七八岁),才开始能讲一点话,智力约相当于正常婴儿的水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如果没有适当的外语环境或外语教育,就不可能学会外语。因此,父母和教师在教导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轻率地诿罪于儿童的遗传素质,那是很不正确的。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什么是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前提

2. 什么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类通过遗传把祖先长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某些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观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首先,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有了遗传的生物特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心理水平的人。高等动物即使长期与人类接触而且受人的专门训练,也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大脑的畸形儿不能发育成正常人,也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可见,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心理。其次,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这些遗传素质有一定的个别差异,例如有的儿童好动、吵闹,有的儿童安静、沉思;某些听觉好的儿童发展成为音乐家,某些体格健壮、弹跳好的儿童易于发展成为运动员。由此可以看出,遗传差异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中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与其生理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大脑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只要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训练,就会使儿童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有效地产生。当儿童生理成熟达不到某一水准,与之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生理成熟的水平规定了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生理成熟还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生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实随着身体与动作的发展,孩子一岁以后在一些与自身相关的事件上,越来越显现出“我要自己来”的欲望。不过,限于成熟度、协调能力与经验,他们一定不能做得很好,较常的情况是错误频出。而我们所应在意的不是做得好不好、完不完美,而是其自主性的发展。
    所以,当有一天孩子独立穿上左右脚相反的鞋子,我们的反应应该是“哇!你自己把鞋子穿起来了!”而不是“咦!你鞋子穿错了!”鞋子穿错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即使孩子因此跌倒,正好是一种“错误控制”,孩子经验到:这种“鞋感”好像容易跌倒。然后,我们再于下次他要穿鞋时提早介入,先帮他把左右鞋放好,或是教孩子辨别正确脚。
    其实,小孩就像张白纸,当他接触穿鞋子,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不是穿反了。其实这正是孩子与社会逐步接触的一个表现。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这点并能很好的引导,孩子就会增加其“探索”的兴趣。你可以:
    1、在他穿鞋的时候,有意识的把你自己的鞋子如何摆放放在他的面前或者放相关图片以及多带孩子去商场鞋柜走走看看。对比一下,错了有什么关系,家长不要觉得害羞,孩子很聪明的,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远比你想象的厉害。
    2、教孩子辨识正确脚可事先将左右脚鞋靠扰摆好,接着单手同时握住两鞋的内侧,提起翻过来看看鞋底,如果两双鞋底的内缘形成()状,代表正确,如果呈现)(状,则代表鞋子反了。
    3、除了教孩子辨别正确脚以外,为孩子准备有分左右脚的室内鞋、拖鞋,而不是两双都一样的鞋,也能让孩子多练习正确脚的穿法。只要孩子常有练习机会,四岁左右他们多能把鞋子穿好。至于左、右的认知概念,则可能要到五岁以后才能真正理解。
    4、等他不再反穿鞋子了,进一步巩固他的能力,你可以:
    让他帮助娃娃穿或者帮助家长拿鞋子,他一定会很乐意很高兴,及时偶尔错了,也不要怪他哦!
    如果你是一名幼儿园老师而非家长,那下面的事例可以给你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离园前,我给班上的小朋友整理衣服,发现姚坚小朋友鞋子穿反了。记得吃点心时,我给他换了一次。这孩子好动,手快、嘴巴快、脑子反应也快,而且是中班的小朋友,可为什么总是穿反鞋呢?我拉着他的手,心平气和地问他:“你的鞋子反着穿舒服吗?谁知道他竟然回答说:“舒服。”这孩子一向敢作敢当,从不在我面前撒谎。看来,他说舒服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我说:“鞋子反着穿还舒服,我就想不明白。”他凑近我的耳朵神秘地说:“鞋子太大了。”我恍然大悟,鞋子大了一点,反着穿便于活动。好办法,多聪明可爱的孩子。

3.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 儿童 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熟时机一般是指0到多少岁?

儿童年龄阶段通常划分为:乳儿期(出生至 1 岁),婴儿期(1 岁~3 岁),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弗洛伊德第一次强调了早年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但他过于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广受批评。
埃里克森接受并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分为8个心理社会阶段,第一次全景式地勾勒出了毕生发展的图景。他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要任务和矛盾,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和任务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

扩展资料
广义地说,儿童发展心理学常用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和试验法。
(1)对儿童行为的最先研究是属于观察性的,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在对婴儿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D·蒂德曼、C·达尔文和J·皮亚杰的那些研究成果,对于情绪上的反应以及生命开始的头几年里典型发生的感觉与运动肌配合的变化提供了许多基本的论据。
但是在本世纪的30-50年代,对观察法的热衷开始减弱。最近,由于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以及生态学以其对动物自然栖息地的观察性研究取得的成功,又使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出现某些复兴的倾向。
(2)心理测验法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很早就占有一定地位。它为比较各个儿童之间目前的能力和未来的前途提供着极为方便的衡量工具,但对于发展的认识,在理论上作出的贡献极小。
(3)实验法的目的在于研究行为的不同方面,如婴儿对消失在他视线之外的物体的永久存在的认识,或幼儿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或儿童模仿挑衅的程度。
这一方法也已证明它有能力对有关发展的某些假设提出质疑和进行测试,如皮亚杰学派声称儿童只能逐步取得最基本的逻辑能力,L·S·维戈茨基和J·S·希鲁纳提出的掌握语言改变着儿童对其环境的认识。
但有时试验的环境产生的行为同一般生活中的行为很不相符,要解决这一问题,往往还要结合观察和实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 儿童 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熟时机一般是指0到多少岁?

4.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

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动物心理实验提出的。学者劳伦兹发现,小动物(如小鹅等)出生后在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印刻现象”,即将出生后看见的第一个对象的形象印入到头脑中,并对其产生追随反应。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具有获得食物、得到安全的生存价值。这种印刻现象只在出生后一定的短时期才能出现,所以把这段有限的时间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

近年来,学者们多把关键期用于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的发育和形成方面。他们指出,关键期是因缺乏某种刺激,或面临某种刺激而造成的发展结果是不可逆的一段时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在错过特定的时机之后,并不一定不能弥补。所以关键期的概念,不宜普遍应用。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较为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近年来,学者们多将敏感期用于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发展,认为敏感期是大脑对特定行为模式的经验反应最灵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
儿童心理学顾名思义,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扩展资料:

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的态度应是实事求是的,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2、系统性原则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心理现象时要考虑的是整体性,注重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育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从选题到具体的研究过程,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这样可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

6. 15.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
正确答案:B
希望能帮到你!

7. 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持阶段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格塞尔、皮亚杰、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科尔伯格这些心理学家持阶段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体系,对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仍是各国儿童教育工作者须着重学习的内容。但常与儿童同在的并不止是教师,而是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了解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定更有机会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质的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非常庞大,有很多复杂的专业名词比较晦涩难懂,但对于家长来说,不需要像研究者那样识记每个名词,了解一些儿童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有趣的小实验即可。
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变化的规律把儿童智力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主要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探索了解世界,会表现出某种完全实用、边感知边做的、被动作所束缚的智慧功能。在出生后,孩子就具备了各种先天反射功能,如:吮吸反射、吞咽反射、抓握反射等,这些先天条件反射为日后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常会做一些重复性的动作,这些重复性动作并没有明确目的,只是获得一些机能性快乐,如:你将一个可以抓握的小玩具放在孩子的手里,他一定会拿到嘴里咬一咬,在手里晃一晃,盯着这个小玩具一直看,但如果不小心玩具掉落在地发出“吧嗒”的声音,你再捡起来,他可能还会故意将玩具掉落在地,孩子就是在这些重复性的动作中逐渐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逐渐发展起智力来。

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持阶段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8.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
儿童心理学顾名思义,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
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扩展资料:

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的态度应是实事求是的,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2、系统性原则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心理现象时要考虑的是整体性,注重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育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从选题到具体的研究过程,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这样可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