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灭绝了吗?

2024-05-12 03:56

1. 白鲟灭绝了吗?

灭绝了。,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

白鲟灭绝了吗?

2. 白鲟灭绝了吗

灭绝了。,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

3. 长江白鲟灭绝了吗?

一是非法捕捞,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在以前的时候会大量捕捞长江白鲟,而此时国家也没有出台明确的禁止令。长江流域周边的居民出现大肆捕捞获利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直接导致野生白鲟灭绝原因之一。二是栖息地丧失,在长江流域修建的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长江白鲟复活的希望比较少。白鲟灭绝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不再适应如今的环境。白鲟已经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老物种,本身是比较喜欢较为凉爽的环境,因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环境变化而灭绝。

长江白鲟灭绝了吗?

4. 中华鲟灭绝了吗?

中华鲟没有灭绝,也不会灭绝

鲟鱼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其化石见于白垩纪,距今已有 1.4 亿年的历史。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及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沿海海域,是中国特有的珍贵鱼种。1991 年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阻隔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再加上长江水质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的滥捕,使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濒于灭绝,1992 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1982 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后,进行了中华鲟的救护研究工作,1984 年,人工繁殖中华鲟首获成功,并于当年将 6000 尾首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放流长江,1986 年中华鲟研究所采用人工合成激素(LRH-A)催产中华鲟获得成功,一改以往大量捕杀成熟中华鲟采集脑垂体,用于催产的传统习惯,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中华鲟资源,而且大大加快了人工繁殖的进度。该项成果荣获了原水电部 1986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后该所不断完善各项技术工艺环节,先后解决了孵化、培育、放流等技术难题,使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形成了年平均向长江放流子鲟 30-50 万尾的稳定性工厂化育苗放流生产。据介绍,自 1982 年至今,中华鲟研究所已经累计放流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近 20 批,430 余万尾。

  与此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逼迫中华鲟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葛洲坝下江段 10 公里左右范围内寻找到新的产卵区域,使中华鲟的繁衍生息得以维系。专家认为,尽管中华鲟不会灭绝了,但是其野生种群数量仍呈下降趋势,根据 1998 年 DPS 超声波探测估计,近几年,每年进入长江的中华鲟仅为 500-1000 尾之间,而在葛洲坝修筑之前,平均每年仅捕捞的中华鲟即达 400 尾左右,最高可达上千尾。究其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放流力度不够;二是坝下江段中华鲟产卵场地规模太小,且干扰严重;三是沿江河口乱捕滥杀,使幼鲟资源损失严重;四是环境污染造成幼鲟死亡率增加。为此,专家呼吁,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治理,加大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投资力度,加强坝下中华鲟繁殖场的管理,特别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措施,坚决杜绝乱捕滥杀中华鲟的现象。图为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

5. 中华鲟已经灭绝了吗?

截止到2021年12月,中华鲟还没有灭绝,只是属于濒危物种。
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水工设施修建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野生鲟鱼资源明显减少,处于濒危状态,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从1998年680尾降至2002年300余尾;2005-2008年维持在200余尾,2009年仅72尾,2010-2012年回升至200尾左右,2014年下降到57尾。

中华鲟种群现状及保护措施: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发现了第一尾中华鲟幼鱼,随后陆续监测到大量幼鱼,证明中华鲟2014年发生了自然繁殖行为,但产卵时间与产卵地点还不得而知。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最适温度区间在17℃-20.2℃,葛洲坝工程截流前繁殖时间一般在10-11月上旬。
由于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运行,下泄径流逐月平均水温过程发生了变化,在中华鲟自然繁殖季节(秋季10-11月份)出现“滞温”现象,导致近年来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时间推迟一个月左右,2013-2015年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异常。
表明长江水温等影响中华鲟繁殖的环境因子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华鲟完成其正常生活史。从以上所述可知,中华鲟受水利工程影响显著,面临新的生存危机。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严格限制,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
在长江上游宜宾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

中华鲟已经灭绝了吗?

6. 中华鲟灭绝了吗?

中华鲟没有灭绝。鱼纲、鲟科。属洄游性鱼,在海洋中发育成熟以后,每年5—6月群居河口,秋季从东海溯江而上,到长江上游宜宾附近金沙产卵。幼鱼出世后一道顺江而下,在长江及海洋中生活。形似鲨鱼和达氐鲟。体长呈菱形,口横生于头下,体表有五行纵列骨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年产量在500尾上下,7万公斤左右。

繁殖
产卵场在金沙江和长江上游,其上端为岩石堆叠的狭窄河槽,下端为块石或鹅卵石形成的碛坝处。卵产于石质河床上,受精卵粘附在石块上发育。水温在17~19℃,约经6天孵出,仔鱼或落入石块缝隙中,或顺流到缓流区。靠摄食浮游生物与底栖无脊椎动物发育生长。
幼鲟到第二年的3月至4月降河到中游江段,5月至8月到长江口半咸水区生活,此时主要摄食甲壳动物和小型底层鱼。繁殖后的亲鲟仍返回海洋,有的相隔多年后再次到长江上游繁殖。珠江水系的中华鲟每年初由海入江, 当年的3月至4月在柳江下游至黔江的石龙三江口一带繁殖。

7. 野生中华鲟灭绝了吗

中华鲟还没有灭绝。
与白鲟逐渐灭绝的原因相似,在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退化、筑坝、水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规模也急剧缩小。此外,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

比较著名的中华鲟产卵场有金沙江下游的三块石、偏岩子和金堆子产卵场,长江上游的铁炉滩和望龙碛产卵场。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的生殖洄游路线被切断,原有的产卵场全部无法利用。葛洲坝下中华鲟洄游群体已不足30尾。2021年监测到葛洲坝下产卵场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仅为15尾。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上亿年的时光,并没有在它们身上留下多少痕迹。这种身披遁甲的鱼,仍然保持着自己遥远祖先的形态特征,被视作“活化石”。
中华鲟是一种大鱼。渔民中有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则是白鲟。中华鲟寿命长,现有观察到最长可以超过40岁。不过,它性成熟的时间也晚,需要十年左右。也就是说,新生的中华鲟,要经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为这个种群带来补充群体。

野生中华鲟灭绝了吗

8. 野生中华鲟灭绝了吗

截至2021年,野生中华鲟没有灭绝。
野生中华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大部分生活在长江流域,还有一部分在珠海,渤海等流域。近些年由于环境的污染,鲟鱼生活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厉害,再加上还有人们的肆意捕杀让原本成群的野生中华鲟,变得寥寥无几。虽然它们没有灭绝,但是持续的污染和捕杀,它们的生存环境也是岌岌可危。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应该尽力去保护它们,拒绝捕杀。国家对此也做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缓解它们濒临灭绝的危机。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sinensis):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