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政府应如何合力推动新基建的发展?

2024-05-04 02:30

1. 市场和政府应如何合力推动新基建的发展?

10万亿来了!2021年建筑业迎来“新基建时代”-工保网



1、“新基建”市场巨大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随着需求回暖、5G网络和大数据中心等大批“新基建”项目加速推进、企业利润上升,加之新开工和到位资金继续向好,先行PMI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业内人士和媒体机构将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归纳为7个方面: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目前有公布的各省2020年重点项目清单来看,总投资额约48万亿。加上未公布具体投资额的省区市,预计将达50万亿左右。当然这不是说今年就要全部投资到位的,而是未来3~5年内的总的一个投资蓝图。



这其中, 保守估计至少有10%属于新基建领域,总投资预测也在10万亿,而这10万亿新基建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存在的潜力和商机是巨大的。

在这些投资清单中,多地调整了新的投资领域。例如,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设施,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省也都在酝酿刺激新基建的举措和方案,例如吉林省率先发布了《新基建“761”工程方案》 ,从2020年实施,十四五期间完成,实施项目2188个,总投资10962亿元。



2、新基建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2020年开年以来,已有北京、广东、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由此可见,2020年有望成为新基建的大举布局之年。新基建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助力“十三五”规划妥善收官,又与“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相契合,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




3、政策频频加码,推进新基建产业部署

以交通运输部、工信部为代表的部委,相继发布产业政策,致力于新基建,包括对传统基建补短板与建设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部:完善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基建补短板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交通网络,推进城市群基建补短板。


图为2020年交通部预期投资目标

工信部: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20个区域级分中心和10个行业级分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5个省区市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新型基建。以广东为例,2020年将在全省新建6万座5G基站,新基建投入预计超500亿元。广州更率先推出针对新基建的产业政策“新基建10条”。



4、“新基建”在哪些领域有发展机会?

科技基建——5G

5G基建将成为信息经济的核心引擎,半导体产能转移释放庞大需求。5G将成为社会发展关键动力与抓手。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社会影响力》测算,预计2030年,5G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亿元、2.9亿元和800万个。

新能源基建——光伏、电伏

新基建热潮来袭,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迎来机遇期。能源转型,是对传统能源行业的“补短板”。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尖兵部队”。随着新基建的大举布局,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也将迎来新一代机遇期。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生态

新一轮的基建补短板:新一轮的基建,和过往 的“旧基建”相比,更加聚焦到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间高速铁路、生态治理等基建重大项目;并且,在目前“稳增长”需求不断提升的宏观环境下,“新一轮的基建”对经济的支撑具有重要作用。

电新

2020年是“新基建”启动的一年,特高压已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度。2020年国网特高压建设全面恢复,国网加快推进13条特高压线路核准、开工、建设,涉及金额约为1965亿元,预计将在2021-2022年迎来营收确认的高峰期。

新基建重点的行业——医药

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省市级的疾控中心的检验能力和设备配置基本达标,但是县级疾控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在补短板的背景下,我国将加大投入改造升级我国现有的县级疾控。

市场和政府应如何合力推动新基建的发展?

2. 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那些机会?

机会:

一,高科技下游产业和商业应用。
5G、数据中心、云计算、智算中心、卫星互联网等这些高科技,需要巨额的投入和长时间的积累,还需要庞大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涉足的领域。只有大型国企,以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这些顶尖的高科技企业才能参与竞争。
所以,普通人想要通过创业来抓住新基建的机会,只能往产业链的下游去寻找,或者开发应用。产业链下游细分领域多,门槛较低,容易进入其中。比如5G商用之后,社交电商、在线教育、视频直播等,都是不错的个人创业项目。
二,数字乡村。
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的数字化更有发展空间。毕竟许多城市的数字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创业空间早已被大企业挤占得差不多了,机会很少。而乡村的数字化则正处于萌芽期,创业机会较多。

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3. 为什么要发展新基建呢?


为什么要发展新基建呢?

4. 新基建是什么?新在哪里?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5. 新基建将会带来什么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人和物的流动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建立在以“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之上,交通枢纽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流通成为关键,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也跃迁为新的地区竞争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后发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广州还聚焦数字“新基建”,率先发布《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计划都以2020-2022年为周期滚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取得较大成效。各地也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纷纷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1、建设目标:打造“云、网、端”,改造“铁、公、机”
上海明确“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四大重点领域、北京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云南提出“新网络、新平台、新引擎、新载体”四大领域……梳理各地于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打造涵盖“云、网、端”全领域的基础设施、改造以“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可谓各地着力下好的“先手棋”。
围绕“云、网、端”,各地明确了多项任务的具体指标,为未来三年绘就建设蓝图。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25个左右(云),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网),实现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动重点。如上海方案围绕“新终端”提出打造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

2、投资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其建设首先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在“新基建”方案计划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资计划,如浙江计划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1万亿元,并提出要奋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广东已建立起数字“新基建”项目库,着重以项目拉投资;上海则明确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要求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与发布三年行动方案相对应,多地也将新基建列入专项债投资清单,引导专项债支持新基建投资。其中在做好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过程中,需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近日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而背上400多亿债务的贵州省独山县也启示“新基建”投资应避免出现超前建设、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
因此“新基建”的推进,也需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3、赋能城市:“新基建”优化城市生产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计划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新基建”为地方发展服务是未来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虑结合地区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领长三角示范区在江南水乡风貌基础上增添新型基础设施时代特色。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资金、人才、水、电、气、网络等要素资源,也需要考虑地区承载能力,如《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19)》已基于能耗考虑严禁在上海市中环以内区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优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如北京围绕“新应用”部署了智慧政务应用、智慧城市应用、智慧民生应用、智慧产业应用以及中小企业赋能等;《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项目策划需考虑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一起成为当年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随着国家积极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带动数字经济增长,并促进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升级,我国经济也将加速向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础的数字新时代迈进。

新基建将会带来什么变化

6. 解读“新基建”


7. 新基建将会带来什么变化?


新基建将会带来什么变化?

8. 新基建是技术和产业,但更是基础设施

“新基建确实需要明确的方向引导,因为它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同时,参与主体除政府之外还有很多公司,包括互联网企业、运营 商,所以它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比较高。”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就新基建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回顾近百年来的工业革命,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伴随着一个最主要的 科技 驱动力,同时会有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之对应。我们目前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别是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胡坚波说。
  
 他表示,新基建可以有效地拉动投资、带动就业,虽然从经济体量看,新基建只占基础设施投资的10%左右,即2万亿元,但这2万亿元对于改进优化投资结构有非常大的帮助。以5G为例,未来5年投资规模会达到1.7万亿元。从消费的角度看,由于新基建的发展,信息消费正在快速增长,“特别在疫情期间,像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都在快速增长”。“未来5年,5G商用会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万亿元的信息服务消费,以及4.5万亿元的终端消费,并且5G会直接或间接带动300万个就业机会。”胡坚波用数字描述了未来5G的巨大贡献。
  
 “新型基础设施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通讯技术都能成为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有它的根本属性。”胡坚波强调,“新基建首先是一种基础设施,因此具有它的基本特征,即基础性、公共性和强外部性,能带来很大的溢出效应。”
  
 胡坚波表示,过去人们在谈新技术时,往往是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或者产业来看待,那么现在强调新基建的基础设施属性,就不仅要强调产业本身,而且要希望它能够赋能各行各业。就新基建的发展,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从时间上要把握节奏、由点到面,渐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有其成熟的曲线,很多新技术开始都是创新驱动,到泡沫形成,再到出现回落,然后到逐步稳固,真正提升 社会 经济效率。因此,不同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即自身的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新技术的成熟度来选择。比如,对于北上广这种创新型城市,可以在全广域开展新型基础设施的试点,一些省会城市可以考虑已经度过了泡沫期的一些技术,至于那些跟随性的城市,更多地则要考虑一些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的基础设施的部署。
    
 “政府要注重整个规则的制定,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做好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安全监管,营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胡坚波还认为,数据的治理体系对于整个新基建非常重要,现在数据开放本身面临很多问题,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很难实现。
  
 第三,要通过统筹共建培育更多的共性能力和资源,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在信息化建设中,很多建设都是基于垂直的线条,结果构建的体系主要是为某个行业或企业所用。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一些共性的能力提炼出来,形成一种公共服务能力,如把不同行业的计算能力聚集起来,形成云计算能力,然后基于其上面的各种平台,通过适配服务于各个行业和企业。
  
 第四,要处理好新基建和产业的关系,新基建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同时它对产业也有带动作用。因此,要借助新基建的发展,提升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完整性,丰富生态链,加强人才链。通过这些,很好地指引新基建的发展,并为我国整体的经济 社会 转型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