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侯宝林除了唱外,“说学逗”三门都不行,对此你怎么看?

2024-05-16 02:44

1. 有人说侯宝林除了唱外,“说学逗”三门都不行,对此你怎么看?

说侯宝林大师对相声四门三门中的说学逗不行,说明此人根本就不懂相声的说学逗唱。而且根本就没有看侯宝林演过的相声。

侯宝林的相声无人相提并论,他有很多相声流传至今如:《夜行记》,《戏曲与方言》,《改行》,《关公战秦琼》等等,这些段子充满了说学逗唱!相声讲究的是平底扣饼,对面拿贼,那个年代过来的老艺人,基本功都是相当扎实的,否则根本没有生活的空间。
说学逗唱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艺人们一般会主攻一门,有能力的多攻几门,要说侯老先生唱最好,说学逗不行,那只是相对的,可以这么说:唱最拿手,说学逗相对差点。
但我也不认可这种说法,唱最拿手,逗难道不好吗?学差在哪了?说的代表作相对少,但不能说差。应该说老先生几方面都很均衡的,而且在相声界是顶级的。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表演风格,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事情如现在郭德纲的风格,如果放在过去,那还能生存吗?马三立大师的相声演义风格还真仅表现在“说、逗”方面为强,特点突出。而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演义风格却在说、学、逗、唱方面功夫了得。
如:《关公战秦琼》以唱、逗为主;《醉酒》以学、逗为主;《戏曲与方言》以学、唱、逗为主。总体讲,马三立先生除了在相声领域辈分高些以外,其相声四门功课不见得“功力”强于侯宝林先生。

仅仅是马三立先生多占天津为“域”,而侯宝林先生却在“北京”为“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声创新”上,侯宝林先生所做的贡献要远大于马三立先生,同时侯宝林先生的影响力也大于马三立先生。
两位大师对中国相声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创新都付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两位艺术家的功绩。希望大家不要拿马三立先生与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功夫”强弱说事。

每个艺人都有他自己的特点比如苏文茂老先生擅长文哏,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我觉得在文哏里面无出其右者。这是每个艺人根据自己的长相、性格、搭档及擅长不同,在长期的历练中摸索出来的。

应该说谁也不能驾驭了所有的场合和段子,只有擅长的,而同样是喜欢相声的观众,偏好不一样,喜欢的艺人也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所以有人会说那样的话,我觉得有点片面。

有人说侯宝林除了唱外,“说学逗”三门都不行,对此你怎么看?

2. 侯宝林的说“说学斗”三门功课怎么样?为何有人说不行?

“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里,侯宝林的“说学逗”还算不错,但是观众们一致评价侯宝林的“唱”不行。但相声不是唱戏也不是京剧,唱的不好不是那么重要,相声能把人都开心了就行,一下具体评价下侯宝林的相声功夫。
1、侯宝林的逗讲究厚积爆发,身受观众的喜欢。侯宝林的相声风格上并不急于甩包袱,并不立刻展示搞笑的效果,而是在抖包袱之前,先把背景前提铺垫的很牢固叶很全面。铺垫好后,在观众想不到的地方突然把包袱甩出来,经过精心铺垫好的包袱甩出来,那效果是很棒的,观众都会捧腹大笑,满堂喝彩。所以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很细,慢工出细活,在逗之前,先把欠揍编织好,观众们也因此很喜欢侯宝林的相声,也都很认可侯宝林先生“逗”的水平。

2、侯宝林也把“学”也发挥的很好,学什么都惟妙惟肖,侯宝林先生喜欢在一本正经中出尽洋相,用现代话说就是侯宝林先生擅长反差萌。侯宝林依靠这个学,也把观众逗的很开心,整个现场气氛都很活跃。侯宝林的学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侯宝林表演的相声“葫芦里卖假药”中学王八走路的样子,这简直就成了经典,以至于郭德纲在相声中也经常模仿侯宝林这个动作向老先生致敬,节目效果满满。

3,侯宝林先生说话字正腔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可见侯宝林在说这个学问上功夫也很深。无论多好的相声,多好的包袱,你最终也要靠说表达出来,如果说不好,磕磕巴巴,那么相声的节目效果也就完了。而侯宝林先生能把相声通过说演绎到最好。

至于唱,侯宝林先生年轻学艺时确实每台练过唱,这一方面是短板,但是并无大碍。

3. 侯宝林是相声界的大师,为什么说他的人生竟更充满传奇和戏剧性?

侯宝林是中国世纪的相声大师,但是在如此出名的前提下他本身并不是学相声出身,而是演的京剧。但是对于相声的热爱却从未消减,16岁时的侯宝林除了演唱京剧之外,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去听相声,出于一次偶然,他获得了单独表演相声的机会,并寻得师父朱阔泉。从那以后,侯宝林便和相声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1、由于及演唱京剧又去说相声,受到了班主的职责、排挤,无奈离去。又过起了打扮唱戏的生活。即使这样,也没能挡住侯宝林去坚持听相声的想法。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水平终于达到了一定水平,受到许多观众的认可。

2、随着中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侯宝林在相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钻研的越来越深,自己励志要将相声进行改革,很快他就成为了人尽皆知大家眼中的相声大师。将相声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相声进行修改、再加工。并且创作了与现实生活相符合的新相声。

3、为了遵循毛泽东主席所提出的服务宗旨,侯宝林干起了相声的教学和辅导工作,并且辅导了很多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士。

侯宝林被尊称为新相声创作的宗师,同时也是著名的语言大师。在他如此漫长60年的文化艺术生涯里,把许多欢笑带给了观众,他潜心研究相声艺术,并且使以他为代表的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侯宝林的一生奉献给了相声,使相声得到了传奇性的发展。

侯宝林是相声界的大师,为什么说他的人生竟更充满传奇和戏剧性?

4. 侯宝林说过哪些相声?

侯宝林说过的相声:
77号(侯宝林、郭启儒)
北京话(侯宝林、郭启儒)
不宜动土(侯宝林郭全宝)
猜谜语(侯宝林 郭全宝 )
猜谜语(侯宝林、胡仲仁)
猜谜语(侯宝林、姜宝林)
猜谜语[全本](侯宝林、姜宝林)
猜字(侯宝林、郭启儒)
猜字(侯宝林、姜宝林)
曹操打严嵩(侯宝林、张傻子)
串调(侯宝林 郭启儒 )
打百分(侯宝林、郭启儒)
打灯谜(侯宝林、郭启儒)
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非洲独立进行曲(侯宝林、刘宝瑞)
汾河湾(侯宝林、郭启儒)
服务态度(侯宝林、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胡仲仁)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 郭全宝 )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郭启儒)
规矩套子(侯宝林、郭启儒)
黄金台(侯宝林、张世芳)
婚姻与迷信(侯宝林、郭启儒)
讲帝号(侯宝林 刘宝瑞)
讲帝号(侯宝林、郭全宝)
交地租(侯宝林、郭启儒)
交租子(侯宝林、郭全宝)
酒鬼(侯宝林、郭启儒)
开场小唱(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
砍白菜(侯宝林、郭启儒)
空城计(侯宝林、郭启儒)
宽打窄用(侯宝林、郭启儒)
离婚前奏曲(侯宝林、郭启儒)
买佛龛(侯宝林、郭启儒)
卖包子(侯宝林 郭全宝 )
卖布头(侯宝林、郭启儒)
卖马(侯宝林、刘宝瑞、高凤山)
妙手成患(侯宝林、郭启儒)
南来北往(侯宝林、郭启儒)
南腔北调(侯宝林、郭启儒)
歪批三国(侯宝林、郭启儒)
普通话与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谦虚(侯宝林、李国盛)
谦虚(侯宝林、郭启儒)
全家福(侯宝林、郭全宝)
三棒鼓(侯宝林、郭启儒)
似是而非(侯宝林、郭启儒)
抬杠(侯宝林、郭启儒)
谈规律(侯宝林、李国盛)
体育与广告(侯宝林、郭启儒)
跳舞迷(侯宝林、郭启儒)
万吨水压机(侯宝林、郭全宝)
王二姐思夫(侯宝林、刘宝瑞)
文昭关(侯宝林、郭全宝)
我是家长(侯宝林、郭启儒)
武松打虎(侯宝林、郭全宝)
戏剧与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戏剧与方言(侯宝林、郭全宝)
戏剧杂谈(侯宝林、郭启儒)
戏迷(侯宝林、郭启儒)
戏与歌(侯宝林、郭启儒)
相面(侯宝林、郭启儒)
向您道喜(侯宝林、于世猷)
橡皮膏(侯宝林、郭启儒)
笑的研究(侯宝林、郭启儒)
笑的研究(侯宝林、郭全宝)
笑的研究(侯宝林、李国盛)
新式马甲(侯宝林、郭启儒)
学大鼓(侯宝林、郭全宝)
学越剧(侯宝林、郭全宝)
阳平关(侯宝林、郭启儒)
夜行记(侯宝林、郭启儒)
一等于几(侯宝林、郭启儒)
一顿饭(侯宝林、郭全宝)
一贯道(侯宝林、郭启儒)
阴阳五行(侯宝林、郭启儒)
阴阳五行(侯宝林、郭全宝)
阴阳五行(侯宝林、姜宝林)
英台吊孝(侯宝林、常宝华)
贼说话(侯宝林、郭启儒)
贼说话(侯宝林、郭全宝)
找调儿(侯宝林、郭全宝)
捉放曹(侯宝林、郭全宝)
醉酒(侯宝林、郭启儒)
醉酒(侯宝林、郭全宝)
醉酒(侯宝林、李国胜)
降神会(马季、侯宝林)
窗口(侯宝林、郭启儒)
新式马甲(侯宝林、郭启儒)

5. 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

答案C
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启示我们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融入时代元素,A、B、D不符合题意。

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

6. 侯宝林说过哪些相声

77号(侯宝林、郭启儒)、北京话(侯宝林、郭启儒)、不宜动土(侯宝林 郭全宝 )、猜谜语(侯宝林 郭全宝 )、猜谜语(侯宝林、胡仲仁)、猜谜语(侯宝林、姜宝林)、猜谜语[全本](侯宝林、姜宝林)、猜字(侯宝林、郭启儒)、猜字(侯宝林、姜宝林)、曹操打严嵩(侯宝林、张傻子)、串调(侯宝林 郭启儒 )、打百分(侯宝林、郭启儒)、打灯谜(侯宝林、郭启儒)、方言(侯宝林、郭启儒)、非洲独立进行曲(侯宝林、刘宝瑞)、汾河湾(侯宝林、郭启儒)、服务态度(侯宝林、郭启儒)、改行(侯宝林、郭启儒)、改行(侯宝林、胡仲仁)、关公战秦琼(侯宝林 郭全宝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郭启儒)、规矩套子(侯宝林、郭启儒)、黄金台(侯宝林、张世芳)、婚姻与迷信(侯宝林、郭启儒)、讲帝号(侯宝林 刘宝瑞 )、讲帝号(侯宝林、郭全宝)、交地租(侯宝林、郭启儒)、交租子(候宝林、郭全宝)、酒鬼(侯宝林、郭启儒)、开场小唱(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砍白菜(侯宝林、郭启儒)、空城计(侯宝林、郭启儒)、宽打窄用(侯宝林、郭启儒)、离婚前奏曲(侯宝林、郭启儒)、买佛龛(侯宝林、郭启儒)、卖包子(侯宝林 郭全宝 )、卖布头(侯宝林、郭启儒)、卖马(侯宝林、刘宝瑞、高凤山)、妙手成患(侯宝林、郭启儒)、南来北往(侯宝林、郭启儒)、南腔北调(侯宝林、郭启儒)、批三国(侯宝林、郭启儒)、普通话与方言(侯宝林、郭启儒)谦虚(侯宝林、李国盛)、谦虚[又名《打呼噜》、《打不好瞎打》]、(侯宝林、郭启儒)、全家福(侯宝林、郭全宝)、三棒鼓(侯宝林、郭启儒)、似是而非(侯宝林、郭启儒)、抬杠(侯宝林、郭启儒)、谈规律(侯宝林、李国盛)、体育与广告(侯宝林、郭启儒)、跳舞迷(侯宝林、郭启儒)、万吨水压机(侯宝林、郭全宝)、王二姐思夫(侯宝林、刘宝瑞)、文昭关(侯宝林、郭全宝)、我是家长(侯宝林、郭启儒)、武松打虎(侯宝林、郭全宝)、戏剧与方言(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侯宝林、郭全宝)、戏剧杂谈(侯宝林、郭启儒)、戏迷(侯宝林、郭启儒)、戏与歌(侯宝林、郭启儒)、相面(侯宝林、郭启儒)、向您道喜(侯宝林、于世猷)、橡皮膏(侯宝林、郭启儒)、笑的研究(侯宝林、郭启儒)、笑的研究(侯宝林、郭全宝)、笑的研究(侯宝林、李国盛)、新式马甲(侯宝林、郭启儒)、学大鼓(侯宝林、郭全宝)学越剧(侯宝林、郭全宝)、阳平关(侯宝林、郭启儒)、夜行记(侯宝林、郭启儒)、一等于几(侯宝林、郭启儒)、一顿饭(侯宝林、郭全宝)、一贯道(侯宝林、郭启儒)、一匹马(侯宝林、郝爱民、于世猷)、阴阳五行(侯宝林、郭启儒)、阴阳五行(侯宝林、郭全宝)、阴阳五行(侯宝林、姜宝林)、英台吊孝(侯宝林、常宝华)、贼说话(侯宝林、郭启儒)、贼说话(侯宝林、郭全宝)、找调儿(侯宝林、郭全宝)、捉放曹(侯宝林、郭全宝)、醉酒(侯宝林、郭启儒)、醉酒(侯宝林、郭全宝)、醉酒(候宝林、李国胜)

7. 侯宝林留下了多少段相声

《婚姻与迷信》、《一贯道》《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相声选》《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游园惊梦》、《笑》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此后,他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02月04日),满族,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颜泽甫为师,学京戏。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撂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

侯宝林留下了多少段相声

8. 侯宝林有个相声,连酒渣鼻的都禁止出门了,是哪一段?

  改行,八大改行。
  改 行


  (对口相声)


  [《改行》的前身即传统相声《八大改行》,钟子良编写。《八大改行》经过相声演员们不断加工,作品中戏曲、曲艺艺人被迫改行和从事的行业很多。如:京剧花脸演员金秀山、何桂山卖馄饨、卖西瓜:老生演员刘鸿声、孙菊仙卖馒头、卖豆汁儿、卖硬面饽饽;武生演员李吉瑞、瑞德宝卖包于、拉人力车;青衣演员陈德霖卖鲜花、晚香玉;老旦演员龚云甫卖青菜;莲花落演员抓髻赵卖切糕,梆子老生演员小香水(女)卖酸梅汤;评戏演员白玉霜(女)缝穷;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卖粳米粥等。]


  甲 现在艺人可跟过去不一样了。


  乙 是啊!在过去有很多的艺人不认字,现在文化普及,差不多的艺人都有文化。


  甲 过去的艺人能创作的太少了,大部分的艺人就能表演,很少见艺人成为作家。


  乙 现在也没有哇。


  甲 有?


  乙 谁呀?


  甲 我。


  乙 你不是演员吗?


  甲 我不仅仅是个演员,我也是个作家。


  乙 噢,你是作家?


  甲 您不大注意,我净在家里坐着!


  乙 噢!这就叫作家呀?你得能创作!


  甲 是啊,我也能写点儿东西,现在不但是我能写作,大部分艺人都能写作。条件好啦,艺人的政治、文化部提高啦,生活好啦,跟过去不同。过去一个艺人赶好几家场子,一天忙到晚,回家一算一天的收入,就够买两棵白莱的。


  乙 生意太坏啦。


  甲 生意并不坏,哪家场子都满座儿。


  乙 那应该多赚钱哪!


  甲 净是不买票的,摇头儿票。


  乙 什么叫摇头儿票哇?


  甲 查票的下去查票:“先生,查票啦!”“嗯。”(做摇头状)


  乙 这是什么意思?


  甲 完啦!这就是表示没有,我不买票。


  乙 噢!连话都不说。


  甲 他不说话还好点儿,他一说话你更倒霉啦。


  乙 怎么?


  甲 你瞧:“先生,查票啦!”“喂!这都是我带来的。”


  乙 噢!都不买票?


  甲 你说艺人多倒霉!我们这一代的艺人虽然受了很多的苦,总算我们盼望的日子来到啦。自从解放,艺人也得到了翻身,往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的好。


  乙 实在。


  甲 我们那些前辈艺人才冤哪!


  乙 是呀。


  甲 他们受了一辈子苦,一天好日子没赶上就死了。那会儿有名的艺人都得进宫当皇差。


  乙 就是给皇上唱去。


  甲 皇上比谁都大,说话就是旨意。谁都管着。


  乙 是啊,皇上嘛。


  甲 他就是统治者。要赶上他高兴还好,唱完了赏点心,你还得去谢恩,磕九个头,吃块绿豆糕。


  乙 那要赶上他不高兴哪?


  甲 也许把你发了!


  乙 发了?


  甲 发往边疆。


  乙 犯什么罪啦?


  甲 不讲理!专制嘛!


  乙 这叫什么事!


  甲 不要说皇上家,给一般达官,贵族,做官的人家唱堂会戏,你也得特别小心,进门儿得先问您这儿忌什么字儿。


  乙 忌字儿?


  甲 啊!像什么杀呀,死呀,亡呀,都不说。大鼓有段《战长沙》就得改名儿叫《关黄对刀》。


  乙 《战长沙》的“沙”字儿也不让说?


  甲 你要说错了一个字儿,马上就要把你押起来!


  乙 那说相声的怎么办哪?


  甲 困难啦,什么话都不敢说,上场非常小心。


  乙 嗬!


  甲 “咱们俩人说段相声,咱们得卖力气。”


  乙 对!


  甲 “谁要不卖力气谁是小狗子。”


  乙 这话没错儿。


  甲 坏啦,老爷生气啦。


  乙 怎么?这话没错儿呀!


  甲 他小名儿叫“狗子”!


  乙 这谁知道哇!


  甲 艺人就是倒霉。这还不算,艺人平常就吃不饱,再一歇工,就得挨饿!


  乙 干吗歇工啊?


  甲 赶上皇上斋戒忌辰,或是皇上出来祭坛,你都得歇工。你没饭吃他不管。


  乙 那年头儿没有穷人的活路儿。


  甲 有这么一年艺人最倒霉。


  乙 哪年?


  甲 光绪三十四年,皇上死啦。


  乙 死啦就死啦吧。


  甲 唉,那年头儿要是这么说,你就有欺君之罪。


  乙 那说什么呀?


  甲 你得说皇上驾崩啦!


  乙 什么叫驾崩啦?


  甲 驾崩……大概就是驾出去把他崩喽!


  乙 不对吧?大概是个好的形容词。


  甲 啊,对啦。


  乙 皇上死了与艺人有什么关系?


  甲 国服哇。


  乙 噢,断国孝?


  甲 天下不准见红的,人人都得挂孝。男人不准剃头,女人不准穿红衣服,不准擦红粉,连头绳儿都得换蓝的。


  乙 那干吗呀?


  甲 表示挂孝。


  乙 嗬!


  甲 那年头儿连卖菜的都受限制。 


  乙 卖菜的受什么限制?


  甲 卖油菜、白菜、扁豆、黄瓜行;卖红萝卜不行。


  乙 那有什么关系?


  甲 红东西不准见。


  乙 那是天然长的。


  甲 你要卖也行啊,得做蓝套儿把它套起来。


  乙 嗬!


  甲 那年头儿吃辣椒就有青的。


  乙 红的哪?


  甲 见不着,谁家种了辣椒一看是红的,赶紧摘下来。


  乙 怎么不卖呀?


  甲 不够套儿钱!简直这么说吧,那年头儿连酒糟鼻子,赤红脸儿都不能出门儿。


  乙 那天生长的他也管?


  甲 啊,我大爷就是酒糟鼻子,出去买东西啦,看街的过来,啪!就给一鞭子:“你怎么回事?”


  乙 打完人还问怎么回事?


  甲 “我没事呀……”“你不知道国服吗?”“我知道,我没剃头哇。”“没问你那个,你这鼻子怎么回事?”“鼻子红点儿,天生长的,不是我捏的。”“这色就不能出门儿。”“不行啊!我们家里没有人买东西啊!”“你要出来也行啊,把鼻子染蓝了!”


  乙 染鼻子?


  甲 那怎么染哪?把脸弄蓝了那更不敢出去啦。


  乙 怎么?


  甲 成窦尔墩啦!出去碰见黄天霸非打起来不可!


  乙 那就唱《连环套》啦!


  甲 很多名艺人都改行啦。


  乙 谁改行啦?


  甲 唱大鼓的刘宝全老先生,唱得多好啊!


  乙 是啊。


  甲 那年头禁止娱乐,他没办法,他改行了。


  乙 他干吗去啦?


  甲 卖粥去啦。


  乙 卖粥?


  甲 粳米粥,带点儿煎饼、馃子、烧饼、麻花儿。


  乙 卖粥得会吆喝。


  甲 吆喝他不会,他会唱大鼓哇,他把他所卖的东西看了一下,编了一套词儿,合辙押韵,这么一吆喝,跟唱大鼓完全一样。


  乙 唱大鼓得有鼓哇!


  甲 他拿粥锅就当鼓。


  乙 沙锅当鼓。还得有打鼓的鼓箭子哪!


  甲 拿粥勺当鼓箭子。


  乙 板?


  甲 拿一套儿烧饼馃子当板。


  乙 嘿!真能对付!


  甲 (学三弦过门)(唱)“吊炉烧饼扁又圆,油炸的麻花脆又甜,粳米粥贱卖一子儿一碗,煎饼大小你老看看,贱卖三天不为把钱赚,所为是传名我叫刘宝全。”冬……哗啦!


  乙 怎么啦?


  甲 沙锅碎啦!


  乙 要不怎么说外行干什么也不行。


  甲 那年头儿挤对得没法呀。


  乙 所以才改行。


  甲 不但唱大鼓的改行,唱京戏的老先生也有改行的。


  乙 哪位?


  甲 唱老旦的XXX,那老旦唱得多好啊!那年头儿没饭吃,改行吧。


  乙 干什么去啦。


  甲 卖青菜。


  乙 卖菜也不容易呀。


  甲 是啊,头样儿说,得有力气:一挑儿菜二三百斤,挑起来得精神。不但人精神,连菜都得精神。


  乙 菜精神?


  甲 内行卖菜由市上买来,用水把泥土冲下去,下街再卖。


  乙 噢。


  甲 这得会吆喝,北京卖菜的吆喝好听。十几样菜一口气儿吆喝出来:(学叫卖声)“香菜、辣蓁椒哇、沟葱、嫩芹菜呀,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子、买青萝卜、红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儿来好韭菜!”


  乙 嗬!这一大套。


  甲 这是内行,X老板他是外行,早晨起来到市上来几样菜,挑着挑子走在街上这样儿。(学老旦台步)


  乙 怎么这样儿走哇?


  甲 台上走惯啦,遛了半天没开张。


  乙 那怎么回事哪?


  甲 人家不知道他给谁送去。


  乙 对呀!卖菜的不吆喝哪儿行啊。


  甲 后来他一想,不吆喝不行啊,把自己所卖的菜看了一下,编了几句词儿,合辙押韵,一叫板:“唉!”台台台另台另台(小锣[凤点头])。


  乙 嘿!卖菜的打家伙!


  甲 (唱[二黄散板])“香菜、芹菜、辣蓁椒,茄子、扁豆、嫩蒜苗,好大的黄瓜你们谁要,一个铜子儿拿两条。”


  乙 这卖菜的可真新鲜。


  甲 这么一吆喝,真的出来一个买主儿。


  乙 啊。


  甲 出来一个老太太。“卖黄瓜的过来,买两条。”


  乙 哎,真开张啦。


  甲 北京老太太买黄瓜麻烦。


  乙 怎么?


  甲 拿起黄瓜,掐一块尝尝。


  乙 干吗呀?


  甲 不甜她不要。老板一想,卖两条黄瓜能赚多少钱?


  乙 那也得卖呀!


  甲 卖吧。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后》的叫板想来了:“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


  乙 这不是倒霉吗!


  甲 要不怎么说是外行呢。还有一位唱花脸的也改行啦。


  乙 哪位?


  甲 ×××,那花脸唱得好哇!


  乙 好。


  甲 没饭吃,也改行啦。


  乙 他卖什么去啦?


  甲 卖西瓜。


  乙 那也不容易啊!


  甲 是啊!内行卖西瓜得有个手车儿,找个墙根儿一顶,上面搭着板子,用蓝布一罩,用草圈儿把西瓜垫起来,选个最好的切开摆着。切西瓜的刀是一尺多长,二寸多宽,把西瓜一切两半,把脑门儿这半块,垫个草圈码到上边儿,这半个改成四块,拿起一块儿,再切成五小块儿。


  乙 这可要手艺啊。


  甲 切的时候拿刀蘸点凉水。


  乙 对,别把瓤刮掉了。


  甲 西瓜摆那儿让人家一看,块儿大,瓤儿高。


  乙 漂亮。


  甲 拿把扇子轰苍蝇,吆喝得好听。


  乙 你学学!


  甲 (学叫卖声)“叫来呗,闹块咧,杀着你的口儿甜咧,两个大咧。叫来呗,闹块尝啊。”


  乙 嘿,吆喝得好听啊。


  甲 XXX是个外行啊。


  乙 是啊。


  甲 在门口儿买了八个西瓜,把家里铺板搬出来,铺上块单子。


  乙 切西瓜刀哪?


  甲 没有,拿家里菜刀。


  乙 那切出来不好呀!


  甲 块儿有大有小。人家卖西瓜都是卖完一个再切一个。


  乙 是啊。


  甲 他一块儿八个全宰了。


  乙 全宰啦?


  甲 西瓜满出堆儿啦,应该拿把扇子轰轰苍蝇啊!


  乙 是啊!


  甲 他不是,擦着刀,唱花脸的架子往那儿一站。走道儿的都不敢过去啦。


  乙 是吓人。


  甲 走到那儿吓一跳:“喂!二哥!瞧!卖西瓜的要跟谁玩命啊?咱们绕点儿走吧。”胆儿小的都躲开了,胆儿大的都在老远嘀咕:“他这是跟谁呀?”


  乙 不知道。


  甲 “他跟前没有人啊?大概是那门儿里头的。”


  乙 瞎猜!


  甲 越来人越多。他一想,这些人都爱听我唱,我给他们来几句。


  乙 唱花脸?


  甲 可是卖西瓜的词儿。一叫板:“哼……”那位说:“咱们往后点儿吧。”


  乙 他怎么唱的?


  甲 (学[西皮摇板])“我的西瓜赛沙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白)“你们吃呀……”谁敢过来呀!


  (侯宝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