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

2024-05-04 11:40

1. 心理账户

昨天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中听到徐远教授说到一个词--“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以前在我的操作系统里是没有的。昨天的内容讲的是行为金融学。可我却深深被这个“心理账户”吸引住了。于是有了如下的资料查阅、思考及践行。
  
 百度百科中解释如下: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春节期间你和朋友打麻将赢了500元,这个时候你会花500元和朋友胡吃海喝一顿,而这500块可能是你平时根本就不舍得花费的数额。你之所以这么做而且没有任何不舍,是因为你在心中进行了心理账户的划分。在你心中你平时辛苦挣来的500元和你打麻将得来的500元是不一样的。实际上这是不符合理性分析的。从价值角度来说,这两个500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都可以用来买一样的东西,价值也是相等的。
  
 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你知道了它。它又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常见的心理账户有哪些?知道了它我们可以避免哪些坑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呢?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一般来说心理账户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1、意外惊喜所得账户。 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例如文中开头的例子,辛苦挣来的500和你打麻将赢来的500元在人我的心理账户是不一样的。
  
  2、亲情账户。 你看中一支DIOR的口红,一直忍着不舍得买,你的老公在情人节的时候买来送给你了,你也在他生日的时候买了一部最新的IPHONE X给他。两个人的幸福指数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彼此都没有不舍得花的感觉。这是因为你把这笔资金划分到了你心理账户中的亲情账户里面。
  
  3、整钱账户。 理论上分析我们的投资是要看综合回报率的,但在我们心理账户中我们会关注某一支股票是否上涨或下跌,最终做出提前套现和延缓止损的投资决策。你年底的时候给父母两万块钱,本想老两口好好的花一下,结果他们一分都没舍得花全部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4、零钱账户。 一次性掏一笔8000元买一个苹果手机你可能会犹豫不决。但是招商银行的分期购机每个月支付666.66元却可以让你马上做出购机决策。666.66*12不是也刚好是8000元吗?你有一百块钱不打散的时候你的购物欲望都会变低,一旦打散,今天买瓶饮料明天买个小零嘴,不经意中就把钱给花光了。
  
 我们认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带来非理性的效应。也很清楚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但我们实际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据说这也是实际账户与心理账户之间一个绕不开的坑。
  
 既然绕不开这个坑,我们就提炼一下心理账户的正面用途。以下再举几个可以提高幸福指数避免掉坑的几个运用,加深你对心理账户的认识。
  
  1、孝敬父母的钱分期支付。 春节期间很多子女出手阔绰的一次性拿成千上万的钱孝敬父母。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数额分开在每个月或者平时的一些小节日给到你你母,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使用这笔费用。你细细想想,如果你每个月有800或1000的零花钱,也许你就会花掉它,但你一次性有一万元时,你基本不会花而是存起来或用于其他投资。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的。
  
  2、投资需要理性,启用弹窗机制判断我们是否在用心理账户做决策? 我们认识了心理账户在投资领域会使我们提前套现和延缓止损。那我们就要成长自己,用理性分析我们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回报率。不要被心理账户左右了投资决策。
  
  3、面对分期消费回归理性分析。 现在网络消费到处可见分期消费,有的甚至不用利息,如上面提到的招行分期购买苹果手机。如果是真的需要,分期付款消费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由于我们自己心理账户也容易提前消费或者是过度消费。所以我们要回归理性消费。
  
 以上是我昨天晚上认识到“心理账户”存在,根据老师的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短浅理解。更多应用欢迎战友们一起讨论与分享。

心理账户

2. 心理账户的介绍


3. 心理账户该怎么去运用呢?


心理账户该怎么去运用呢?

4. 什么是心理账户?

一位老翁临终前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凭自己的劳动挣来钱,我就把遗产留给你。”
但儿子是一个懒汉,从来不干活,于是向母亲要点钱,骗父亲说是自己挣的。老人说:“这钱不是你挣的。”说着随手就把它丢进了火炉。儿子十分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
第二次,他又向母亲要了更多的钱交给父亲,可是父亲仍然看也不看,顺手丢进了火炉。儿子有些心疼,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膀。
到第三次,儿子知道靠母亲的钱已经混不过去了,只好真的去干活,他给人家扛木头,吃了许多苦头,才挣来几个铜板。可是老人又把铜钱丢到火里去了。
这一下,儿子真急了,硬是伸手从火里把铜钱抢了出来。老人笑着说:“这回我相信了。只有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你才会这样心疼。”
故事很简单,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金钱的认知角度。同样100元,是辛苦挣来的,还是别人给的或者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正由于这种非理性的作用。在人们的眼里,钱和钱也是不一样的。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崭新的20元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元?”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说着他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只手举起来。这位演说家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
再也没有人举手。这时演说家微笑着说:“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它都没贬值,依旧值20元。”
这位演说家只说对了一半,从物质层面上来看,钞票的价值似乎没有变,但是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已经一钱不值了。其实这两方面都统一地包含在这张钞票之中,并不是对立。因此,我们在讨论任何一笔钱的时候,都有心理因素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勒说:“由于对金钱的来源、保存地点和如何使用的认识不同,对金钱支配方式也会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被花掉了。这证明了人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观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假如今天晚上。我们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我们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却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此时,我们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昕。
可是如果情况变动一下,假设我们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就在我们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把票子弄丢了。如果我们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试想,此时我们是否还会去听?
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
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由此可见,金钱已经变成了数字本身的物理符号,变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感受。
因此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心理账户现象,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方说,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它可以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减税,直接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
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可能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显然,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我们经常会飞快地花光从某些途径得来的钱,比方说礼金、奖金甚至彩票得到的百万大奖,而过分地看重诸如定期存款、基金或者是为退休准备的保险,采取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
因此,经济学家告诫我们:要有效地避免心理账户带来的影响。就要学会“把一块钱永远只当一块钱”,对各种来源的钱一视同仁。不论是辛苦挣来的还是其他途径得来的,不管是工资、稿酬、礼金、储蓄,就连彩票奖金或者什么意外的“飞来横财”也不例外。
若是能把所有的钱都根据用途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账户,在心理上就不会产生因来源不同而区别对待的想法,一般也就不会出现挪用的情况。这些账户区分越清晰,执行越严格,我们就越不会没有节制地或冲动地乱花钱。

5. 什么是心理账户?

平时日常交往中,所积累的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在你需要时,这些对你有好感的人愿意给予你帮助。

什么是心理账户?

6. 心理账户的简介

(mental accounting)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7. 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什么叫心理账户?

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对于企业来说,要懂得让用户从他最有钱的心理账户里花钱。
1、 意外所得账户

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辛苦一天送外卖获得了收入。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但如果你捡到?可能就会了。对于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2、 情感维系账户

你想给自己买一个元的剃须刀,一直舍不得。如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会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3、 零钱账户

小时候大家都会有这种经历。如果口袋里有张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心理账户有哪三种

8. 心理账户理论的介绍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