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展会现场危机处理案例?

2024-05-16 20:23

1. 哪些展会现场危机处理案例?

1、参展商的过于放心
参展商的过于放心是展会管理人员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之一。许多参展商错误地认为展会管理人员、总服务承包商或者安全承包商会处理所有问题。由于一次展会上有众多的参展商,根本不可能对每一家参展公司进行监督,也无法对每一个情况进行监控。
2.人群的多样性
展会上会有大量的人员——工作人员,承包商,买主,卖主和其他人——而他们中大多数互不相识。
3.货物处理
在包装货物、贴标签和运输货物中的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问题。而将货物运到展台的过程中也可能也会留下隐患。
4.设施、场所与规划布局
不论在哪里举办展会都可能会有相关的风险。门、窗和锁闭装置不密闭,卸货和存货的码头或仓库不安全,电梯、通道和地面不符合标准等都可能导致货物被盗或受损。
5.确定的最后期限导致混乱
有一种观点认为展会的性质是有时间限制的临时市场,这一性质就已隐含着导致混乱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展会都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说明何时将物品搬入展会,何时将其搬出,但是承包商、参展商、装修商、独立承包商几乎同时到达。再加上压力因素,因此很容易出现混乱,而且在固定的时间内将物品搬进、搬出很容易使人筋疲力尽,这个时候也是心脏病的高发期。
6.业务外包
展会是一项劳动密集性的活动。将物品搬进、搬出展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展会现场的登记也需要很多外界的协助。很多情况下,由于展会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无法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或对他们进行深入而正式的培训。
7.展位设计
在很多展会上都设有开放式展台,让参观者进出展台或查看展品。所以,在展会人流量很大的时候,就不可能监控整个展台,而这也就可能导致一些安全风险,尤其是当展台上陈列了一些贵重物品的时候。
展位的设计也可能遗留安全隐患。地面或地毯不平整,升降台或展台摇摇晃晃等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展会的规章制度中应该对此类问题做出规定。
8.促销礼物
许多参展公司都提供各种各样的促销礼物,如赠送参观者各种手袋等。这些手袋既有广告的作用,也可以方便参观者放置从展会上收集的资料。但是,这些手袋也为盗贼们提供了藏匿赃物的地方。而且一些警戒心不强的女性参观者还会把皮包放进手袋中,而这无疑会吸引扒手。
9.展会上的食品供应
大多数展会都会安排展览期间的食物供应。许多展会还专门在展馆内设立了就餐区,当然也有些展会不这么做。如果展会设立了临时的就餐区,那么就引起了另一种隐患——食物引起的疾病。通常在这些展会临时就餐区出现的问题诸如:食物加热不均匀、食物没有冷却、交叉感染等。
我们知道,“危机”实际上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危险有可能转化成机会,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危机管理的重要特征在于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是当组织在事件中遭遇信任、形象危机或某项工作产生了失误时,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社会大众的谅解与理解,进而挽回影响的一项重要的危机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将现在的风险转化为组织未来发展的机会。
很显然,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会提升参展商、观众等各方面对活动的举办方和组织方的信心,增强信赖度。那么,危险和机会转化的过程就为品牌的提升创造了机会。

哪些展会现场危机处理案例?

2. 展示活动组织者主办方包括?

浅谈展会实施中的公共关系协调
摘要:展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者只有成功地实施公关战略,协调好与政府、合办单位、新闻媒体、参展商、合作者、社会公众、内部员工等多方面的关系,同时处理好突发事件才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
  关键词:展会 公共关系 危机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交流的要求日益高涨,展会业随之兴起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展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时刻处于市场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特别是其特有的公益色彩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极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酿出事端,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招致非议甚至被人投诉,直至诉诸法律。因此,工作中如何成功的实施公关战略,协调好与社会各界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尽可能赢得各界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就成为展会组织者最为关注的事情。 
  在发达国家,公共关系已成为智慧、谋略的代名词,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组织,甚至是政府,都把自主公关或向公关公司寻求智力援助当成一项日常工作。 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呢? 
  著名的公关学家斯各特•卡特里普是这样定义的:“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其职能反映了一个组织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这个越来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它是贯穿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作,其使命也恰恰体现在它有利于协调和维护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社会需要的社会系统上。 
  企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如果把社会经济比作一张“网”的话,每个企业便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而不能正确协调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个“节”势必松散无力,直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展览会是典型的虚拟组织,其策划、组织与实施,均有赖于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如果组织者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展会效果可想而知。 
  具体来看,一个成功的展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公关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 
   
  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我国对会展业的管理,迄今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展会审批制,即一个展会从立项到实施,必须接受从国家有关批准单位到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海关、公安、消防、交通,以及环保、市容监察等诸多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核与约束。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有淡出操作层的迹象,但笔者认为国家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也未必会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被民间协会接手。就目前情况言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组织会强大到足以取代众多的政府管理机构,而成就展会这种工程浩大、部门奇多、流程复杂、公益色彩极为浓厚的大型活动。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与上述有关部门的关系,仍将是展会组织者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依笔者多年的实践与众多成功者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环节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唯一选择便是:照章办事、依法经营、预做准备、有备无患。 
   
  与合办单位的关系 
   
  由于展会涉及面广,是一项单个企业难以操控的系统工程,因而多数展会都有数家甚至更多国别、行业、角色、职能、利益不同的主办、承办、协办、赞助、鸣谢、同贺等单位介入,从本质上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展览活动的投资人,是该项展事的股东,将从中获取形式各异、内容不同、大小有别的各种所有者权益(利润、管理费、提升企业或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知名度等。)当然,也将承担相应风险。因此,作为展会的组织者即承办方如何实现展览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使各方各得其所就成为处理好这一关系的核心。操作时应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利益边界清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真诚合作、力求双赢。 
   
  与参展单位的关系 
   
  好的展览,无疑是一种立体化、多功能的营销手段,它为参展单位与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了解市场、感知需求、塑造形象、寻求商机、完成交易的平台,使双方实现了立体、全面的互动与沟通,完成了产品或服务的推介(了解)与销售(购买)。然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并非易事,对参展各方而言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双方只有精诚合作,全力以赴才可能实现。为此,组织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周密的安排,在日程、布展、撤展、接待、会中、会后服务、运输、储存、报关、送检等多方面都要练足内功,做到临阵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好参展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尽己所能的为国内外展商提供多种便利。操作时要做到: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合作项目透明化、程序化、规范化并尽可能的国际化,简便易行,以参展单位为中心,确保参展商在有限的时间内卓有成效的实施各项工作。 
   
  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一项展览,因其特有的公益色彩,无论成败,都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而且效果越差,媒体的关注可能越多。因此,与其被动的面对这件事,不如主动积极的做好这项工作。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展会当然也是如此。与媒体交往,其目的如果不能确保做到报喜不报忧的话,至少可做到相关报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公众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去了解发生的一切。因此,直面媒体、直面事实、以平常心面对各种新闻单位,并将与新闻单位的交流视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主动积极的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才是做好这项工作应有的态度。 
   
  与其他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展览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理想效果。一个展会通常会涉及场馆、旅游、住宿、餐饮、运输、仓储、租赁、报关、通讯、邮电、广告、会务服务、礼品鲜花、礼仪、演艺、印刷、保安等多种服务及众多合作伙伴。大会承办者无疑就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更是该项系统工程的指挥中心。当一项展事发布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合作者,头脑不够冷静者,便误以为自己是其他单位的上级,工作中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给成功的合作留下了隐患。因此,合作各方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只是平等的业务关系,并没有上下级之分,每个合作者都是整个展览活动的一部分,各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作为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展会的承办者对此更应有高度的认识,并要有意识的去构造一个精诚合作的价值链,通过与链条各方的通力合作,将兄弟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嫁接到展会中来。惟有如此,才可能做大做强,逐渐积累并拥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创出名牌展会。 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展会的开幕,仅仅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开始。如果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关注,门庭冷落,展览规模再大,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而且规模越大,失败的风险越大。然而很多展会组织者迄今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常常是展览一开,万事大吉,只顾忙着核算经济收益,而置参展商于不顾,对展会的社会效应更是不闻不问,招致非议不可避免。做好展会宣传,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是承办方的基本职责之一。而社会公众既包括与展会内容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来访者、买家,也包括潜在的关注、影响展会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其它各类社会力量。以人为本,突出方便性、功能性,确保参观安全、有序,场面井然,环境适宜,服务到位,设施齐全,交易顺利,以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方便到访的国内外公众、满足不同需求是处理好该类关系的关键。 
   
  组织者与内部员工的关系 
   
  其实这是个展览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展览活动是一项高智能、高风险、高难度、高强度、高时效,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既要有自制力还要有协调力,更须有超人的意志力,工作中不得有丝毫马虎或差错。特别是展会实施中,要求每个人都须做到临危不惧、判断准确、随机应变,保持高度独立、自制、警觉,并具备超人的脑力与体力,惟有此,才可能确保一项展览在短短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内运转正常,皆大欢喜。因此,组织者如何做好内部员工的管理,便直接关系到整个展会的成功与否。特别是由于展览业忙闲不均,承办单位不会有很多员工,工作中每个人都需以一当十, 因此,展览队伍必须由经得起摔打、耐得住考验、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构成。管理中除要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奖罚分明等一般要求外,还要善于使用一些新型管理手段,如目标管理、首问负责制等。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有效的激励才是管理的重心,不仅要有物质激励,更要有精神激励,力图使每个员工均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处理展会突发事件 
   
  处理展会突发事件,即所谓危机管理。在展会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因其特有的复杂性、多面性、时效性、多变性等特性,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其他组织难以想象的矛盾,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利于承办方或展览活动的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出色的公关工作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挽救。 
  展览会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全能营销手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是同样的错综复杂。承办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底蕴、全面的公关能力,要想成功的运作一项展览几乎没有可能。安全问题在一些参与性强的展会中常常成为一个隐性炸弹,处理不好便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展会不具规模导致效果皆无也是引起事端的导火索;服务不周,承办者厚此薄彼、或经营理念不到位,也会引起不满;至于其他突发事件:如场馆被紧急征用、改造,交通管制,突遇其他同类超大型活动,甚至伙食不好、不准时,旅游活动安排不当,布展时间仓促、展位分配或分布不合理,开、闭馆时间协调不周……,都是对主办方的考验。 
  那么,应当如何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意外事件”呢?首先,必须清楚:展览业作为一项高风险、高难度、高强度、高时效,同时也是高回报的事业,关系复杂、“危机四伏”、存在着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与问题,原本就是它的特性,试图一帆风顺,或用常规眼光去看待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从业者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将处理各种“非常规”工作作为自己的常规工作及重点工作,随时做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并尽可能地做好应对预案,进行事先控制,遇到问题时,才不会张慌失措。其次,注意积累处理上述几方面关系的经验与应对能力,是面对突发事件应付裕如的根本保证。此外,身为组织者,必要的专业知识、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及相应的个人修养、综合素质,冒险精神、团队意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并只有做到:预作准备,面对现实,胆大心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立于不败。 
  总之,只有协调并处理好以上各种关系及突发事件,一个展会才能做出效益,做出品牌。

3. 会展现场活动中该如何处理断电的突发事件

一、 突发事件的分类: 
为了能更好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当先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我将各种突发事件简单的分为两类,即: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和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所谓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是指:火灾、人员伤害等这类在事前就可以预料到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是指: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性天气以及恐怖袭击事件等事前根本不可能预料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当然,所谓的可预见和不可预见都是相对的。 
二、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 
根据以上对突发事件的分类,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其应对办法是不同的。 
(一)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应对办法 
1、可预见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处理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的原则应当是防患于未然,即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做好防范措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首先,在展览会未召开之前,大会组委会就应成立紧急应急小组,根据所使用展馆特点,制定应对紧急突发事件预案,其中包括遇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方案,如有必要应在所使用展馆进行人员疏散测试及演习。在展览会期间紧急应急小组应当随时保持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状态。 
第二,设专职的安全员(安全员不一定就设一个,应视展览会的规模确定安全员的数量),安全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展馆做好对参展商以及参观者的安全监督工作,在展览会的全过程中(包括布展、展览和撤展)发现有不安全行为及隐患应当及时的制止和排除。 
第三,根据展览会规模办理保险,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四,展览会召开前,应与当地公安、消防及医疗部门联系,告知展览会召开时间及其他相关情况,以便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及时的得到相公部门的协助。应在当地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医生在展览会现场建立医务室,并备足常见及抢救药品和医疗器械。同时也应聘请公安和消防部门人员在现场协助组委会做好安全及消防等相关工作。 
第五,在展馆展位搭建结束后,组委会人员应亲自检查展位搭建情况,其中包括:检查防火通道及安全出口畅通,保证展位间所有通道达到必要宽度,保证所有消防器械周围无异物阻挡。并检查所有消防器械。保证都能够正常使用。还要使组委会所有人员都熟悉展馆所有防火通道和安全出口位置以及所有消防器械位置。组委会所有工作人员在平时就应进行防火知识的学习,保证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消防器械。在参展商布展结束后,还应该全面细致的清理展馆地面,尤其注意清理地面由于布展、特装等遗留的水渍、油渍以及其他可能给参观者带来人员伤害的物品。 
第六,根据展览会的规模聘请安保人员,并预测参观人员数量,对于大型或热门的展览会,应将参观人员数量控制在展馆最大安全人员数量承受范围内,以避免由于人员的过度密集而发生人员伤害等突发事件。参观人员数量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门票发售等手段控制。 
2、可预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办法 
虽然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防范措施,但紧急突发事件还是会发生,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应保持冷静,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1) 人员意外伤害事件 
人员意外伤害事件是展览会中最常见的紧急突发事件,而这种事件往往都是由于当事人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所以也是展览会中最不容易防范的突发事件。当出现有意外伤害事故的时候,应立即将伤者送到展览现场的医务室进行紧急的救治,并视其伤势的轻重有医生觉得是否拨打120送当地医疗机构。因其是在展览会现场受伤,故展馆和展览会的主办方都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对待伤者应尽量以安抚为主,并应支付一定的医疗费用,由于我们在展览会前已经办理了保险,所以此费用应当由保险公司承担。 
(2) 火灾 
发生火灾时,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19联系当地的消防队救火,并拨打120联系当地医疗机构救治伤者。应立即启动紧急应急小组和紧急突发事件预案。组委会成员应分为两组,一组到事发现场,用展馆内的消防设施救火以及协助医务室抢救伤者,另一组按事前制定的"疏散、撤离方案"组织协调现场人员安全撤离出危险区域。事后要做好安抚伤者、向保险公司索取赔偿并发放给伤者等善后工作。 (二)不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应对办法 
处理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的原则应当是以人为本,即在事故发生之后在保障人员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财产的损失。 
(二)不可预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办法 
(1) 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性天气 
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联系当地医疗机构救治伤者。并立即启动紧急应急小组和紧急突发事件预案。按事前制定的"疏散、撤离方案"组织协调现场人员安全撤离出危险区域。并协助医务室抢救伤者。 
(2) 恐怖袭击事件 
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10联系当地公安机关。并立即启动紧急应急小组和紧急突发事件预案。按事前制定的"疏散、撤离方案"组织协调现场人员安全撤离出危险区域。并协助医务室抢救伤者。 
(3) 突发性传染病爆发 
一方面,应当联系当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另一方面,应当视其严重程度,减少展馆内人员流量,必要时,应当立即关闭展览会。 
综上展览会遇到紧急突发事件主要还是在事前就充分的考虑好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突发事件真的出现后不惊慌,并能够冷静妥善的处理。尽量将紧急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

会展现场活动中该如何处理断电的突发事件

4. 怎么分析展会危机

你好,

会展活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活动的集聚性和时效性往往是其他行业有所不及的。如何认识会展危机的特征和分类是至关重要的。

曾有人把会展视同农民对天时地利的依赖程度,迫切需要进行危机管理。也有人说“会展危机无处不在,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而对会展危机的定义,有些专家界定为:“针对会展而言,危机是指影响参展商、专业观众、相关媒体等利益相关主体对会展的信心或扰乱会展组织者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不断发生”。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对“危机” 两字做过西方式的解释,他认为前一字表示“危险”,后一字表示“机遇”,也就是危险机遇的意思。这种说法在国外颇为流行。

2003年的非典(SARS)危机给中国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其中,会展行业也不例外,人们对危机的认识有了新的体验,也足以引起会展界对会展危机管理的深刻反思。下面就会展危机的特征及其类型,谈点看法:

一、会展危机的特征
1.       意外性,意外性是会展危机的起因性特征。如2001美国的“9.11” 事件以及中国2003年经历的非典医疗风波等重大意外性事件。它令人感到意外和突然,也给人们带来惊恐和不安。

2.       危害性,危害性是会展危机的结果性特征。重大的会展危机往往造成会展终止,有的还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

3.       紧急性,紧急性是会展危机的实践性特征。其应急性实践往往令与会者应接不暇和终身难忘。

4.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会展危机的本质性特征。具体到某届展会,组展者很难预料危机何时发生,从何处发起,其危害有多大,范围有多广,持续时间有多长,损失有多少等等,真可谓“危机无处不在,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只有树立全面的危机管理理念,创建科学的会展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着力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加强预测预报,加强综合治理,才能使会展防范于未然,并能顺利举办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望采纳,顺祝好运~!

5. 教师如何巧妙的处理艺术教育活动中各种突发情况?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灵活机动。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
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品质,
家庭背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对于学生来说,
有的学生性
格内向、不爱说活,自尊心很强;而有的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
。
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



2
、采取的手段要尽量多样化,
否则学生如果了解到你的
“那两下子”
就会进行抵触式的
“抵
抗”
。
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
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
方法多样进行教育,
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



3
、教师的语言运用要恰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要做到“一针见血”
,
不能然学
生抓住你的“不是”
,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过多的使用非教学语
言,更不能讽刺挖苦。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
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全体同学的反感。

4
、课下处理要即时到位。
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
切不可拖延。
否则,
一是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
同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
二是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
“不严谨”
、
“好忘事”的印象。


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
门艺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做得不好,
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
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
可能会觉得学生很不好教。
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
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让我们积极动脑,
用方法、
用爱心用行动来提高我们
的课堂调控艺术吧!


教师节就要到了,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
己动手为学校的教师制作贺卡,
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贺词。
谁知在活动开始时,
一位同学提出
做贺卡是不环保的行为。如果你是那位教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


答案一

首先肯定孩子的这一观点。
进而引导孩子,
让孩子们明白贺卡的种类很多种啊,
比如电子贺
卡,甚至可以用废旧纸张,包装袋等物,变废为宝。在这种没有局限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想
象天马行空,
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使环保的概
念深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每位授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
无关的“突发事件”
。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遇会
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进而影响班级和学校声誉。


那么,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课堂“突发事件”
,应怎样巧妙处理呢?



一、
课堂
“突发事件”
类型



课堂
“突发事件”
,
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
干扰型、
矛盾型、
尴尬型。
在每种类型中,
根据存在主体的不同又有不同分类:




在干扰型
“突发事件”
中,
由于干扰源的不同,
可分为课堂内干扰型和课堂外干扰型。
其中,
在课堂内干扰型中又包含
个体干扰型和集体干扰型。




在矛盾型
“突发事件”
中,
主要包含学生个体与个体的矛盾,
以及师生个体矛盾两种。



在尴尬型课堂“突发事件”中,重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二、对课堂
“突发事件”
的处理目的授课教师对课堂
“突发事件”
的处理,
应以排解
(化解)
和利导为目的。





排除是指对一般课堂
“突发事件”采取视而不见,
姑且把它放置一边,
暂不在课堂上作
及时处理(除必要处理的事件而外)
。



利导是指授课教师巧妙地借助当时的情景,将
“突
发事件”向有利于教学方向引导,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三、处理原则和要求对课堂
“突发事件”的处理,
应坚持“六不”
原则和
“四要”
要求。
“六
不”
:
1
不搞“事件”扩大化;
2
不伤害师生感情;
3
不影响当堂教学;
4
不作当堂处理;
5
不休罚学生

6
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
“四要”
:
1
用语要简明、委婉;
2
设置内容要符合当时

情景;
3
比喻要贴切;
4
联系要紧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突发事件,
应具备灵活自如化解难题的能力,
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
的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一、趁热加工法





课堂偶发事件,要及时果断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一位语文老师刚刚跨进教室,
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
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座垫挂在天花板外
面的电灯线上。
他正想发火,
转而灵机一动,
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
转身在黑板上写了
《由
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
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亲身的感
受,写出的作文真实生动,那位挂座垫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承认了错误。


课堂上突然飞进
一只小鸟。

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需
要把课停下来,
打开门窗,
把小鸟放出去。
然后幽上一默:
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
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


处理这样一件事,大约需要
3
分钟。
处理得当,可以培养学生排斥干扰专心学习的能力,以
及爱护鸟类的环保意识。


一次,笔者在课堂上正津津乐道。突然,一只小麻雀飞来,肆无
忌惮地站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收个不休。
同学们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它,
甚至有的同学按奈
不住,想跑去捉它。此时,我便转换了话题,来了小插曲:
“有这样一幅对联,谁先对出来,
中期考试多加
5
分”
,同学们一听马上回过头来,显得激情洋溢。我接着说:
“上联是‘一只
麻雀鸣窗台’
”
,同学们深思后,有人对出“一行白鹭上青天”
,也有人对出:
“满室学生看窗
外”„„“还有最好的对法,这就留同学们下去思考,现在言归正传„„”这里,笔者并没有板
着面孔批评学生,面是将“麻雀鸣”和杜甫的《绝句》联系起来,再和对联知识起来,巧妙
地将课堂干扰因素转化有利因素。


但是,
如下面的例子中对此处理恰当吗?在一节研讨课
上,授课教师正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可能性”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
突然,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名学生因为没坐稳,连椅子一起摔在了地上。授课教师与
摔倒的那位同学近在咫尺。
那位同学急忙而又慌张地站起来,
脸通红通红的。
课堂里顿时静
悄悄的,
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屏住呼吸,
等待授课教师的处理。
可是只见他看也没看,
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一样,不动声色地继续下面的教学
. 
很明显在这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中,授课教师采取的是一种很多教师都倾向的“冷处理”的方法,但是在这节课中使用“冷
处理”很明显是不恰当的。



1
、学生摔倒了,
(与授课教师那么近)教师(都)不闻不问,缺乏最基本的关爱,与“以人
为本”新课程理念是明显不符的。



2
、这样的冷处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吗?我想,肯定不是的。最起码
其他同学一定很想关心“他”
,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而不敢作声。表面的“波澜不惊”取代
不了内心的“翻江倒海”
。



3
、因为自己的不注意,陷老师于窘迫之境,我想摔倒的那位同学心里一定有一些难过吧。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立即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应该说不太现实。
(从这位同学后面的课堂
表现也可以看出,
他后面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


这次的突发事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预设,
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令教师“手足无措”
。然而辩证地看,突发事件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
教学资源,
是一种化教学危机为教学契机的教学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种突发事件,
它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假设我们这样处理:


1、走进学生的心灵快步走近学生,如果及时就帮他扶起来,问一问摔痛了没有,需不需要其它的帮助,提醒一下别的同学注意坐姿。这样的教师我想一定会受到同学的欢迎。通过浓浓的关爱之情,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后面的教学必将更加融洽,效率必定更高。2走进本课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可能性。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摔倒事件就是一种不确定事件,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应用”阶段。如果改变一下教师的预设,将摔倒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是否又可以将不利因素变为课堂的生成资源了呢?假设如下操作:(老师面带微笑快步走到学生身边,将他扶起,问一下摔的情况。)就以这件事展开学习,如可以问同学们,刚才×××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件事在他摔倒之前可以怎么说?(他可能会摔倒只要他坐得端端正正的,那么他摔倒是(不可能的二、冷却处理法即对偶发事件暂时冻结,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课后处理。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刚要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发出“哎哟”的叫声,老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钉子。是立即查找肇事者,还是照常上课?老师选择了后者。他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就开始上课。到了下课,他留下班干部讨论“钉子事件”的原因,让班干部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并召开了“板凳上的钉子从何而来”的主题班会,使肇事者深受感动,主动承认了错误。三、以静制动法 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但是他竭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我们班上的“黑板报”画刊头、题花,大家说好吗?同学们一阵应和之后稳定了情绪,教师开始讲课,下课铃响时,教师惋惜地合上书本,轻声说:“时间不够了。” 敏感的学生马上听出教师的“话外之话”、“弦外之音”懂得了课堂上出乱子会影响大家的学习。从此以后,那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出乱子。 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得好效果。 这样处理,不用专门占用时间,也不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效果理想。                         








四、幽默带过法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使教师处于窘境,查处拖延时间,不理睬又损害教师威信。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幽默法,暂时让自己摆脱窘境。一位教师走进教室时,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晕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可这位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捡起掉在地上的讲义夹和扫帚,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与我一起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课堂上一阵窃窃私语之后,很快地安静下来了,这位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尴尬境地,还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

教师如何巧妙的处理艺术教育活动中各种突发情况?

6. 会展项目实施计划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那些?

一、会展教育模式探索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会展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范畴是在2004年。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各类院校尝试开办会展专业或方向,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个属于管理学科中的全新的专业在开创初期就遇到了无先前经验可借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混乱、实践性教学形式单调等诸多难题。这些正是会展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必将制约我国会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一)行业用人需求与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矛盾。会展专业的开办是为了迎合我国快速发展的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各类院校对会展市场和相关企业进行了需求调研,以获得对会展人才较具体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我国会展行业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体制,会展企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各类会展公司对人才需求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据笔者行业调查,有些企业只要求掌握电话销售技巧即可,有些则急需能够独立运作会展项目的人才,更高要求的则呼唤市场营销的多面手,而外企则普遍对英语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各类企业几乎都青睐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因此,不少学校为使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的要求,盲目地将行业企业对人才各自不同的认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行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这就无异于职业培训机构。最关键的是,作为正规的学历教育的院校忽视了本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导致了高等院校本应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迷失。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师资的矛盾。会展教育作为一门我国教育领域内前所未有的新专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师资的产生和培养。按照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惯例,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课程范围和名称,再配备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授课,即现行倡导的“因需设课”。然而,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片空白领域,即便是国外现有的课程也无法照搬照抄,而完全需要有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自行摸索,独立创设。如果依然因循传统的课程设置思路,那么专业课程将脱离行业实际需求,同时也必然出现教师资源专业不对口,某些课程甚至无相应的师资配备。目前各院校的有相当部分的会展课程是其它专业课程嫁接而成的,实质内容大同小异。
专业师资方面,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和专业的教师转来担任会展课程教师,他们对会展业以及会展项目的深刻认识尚需有一段较长的学习和掌握过程,这无疑对会展专业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缺乏行业认识和实践,会展教师的讲课偏重书本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严重脱离会展业实际情况。也有学校指派教师上专业课程,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出现逃避或应付授课的现象,导致了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难以达到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性课程和企业临聘的矛盾。会展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性教学必须纳入整个课程计划中。由于会展专业属于新兴的服务贸易业中的管理类学科,缺乏具形的实践性教学依托,也没有成熟的校外实践的经验可循,因此,许多学校尝试与会展企业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须指出的是,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工作角度出发,向学校提供临聘工作岗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会展项目开展期间人手的短缺问题,而且其工作要求和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显然无法达到学校要求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实践性知识的目标。学校应如何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简单的实践实习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了会展教学过程中的又一大难点。
(四)基础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在会展院校为专业学生创造了多种校内外实践形式后,很容易忽略对实践性教学真正目的的思考和探索,甚至认为开展了实践活动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学生岗位实习和临聘工作只是接触了初步简单的操作技能,而非系统全面的知识经验,仅此实践技能的获得并不足以达到高等院校对会展学生设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构成。例如,企业提供的志愿者岗位仅是观众填表接待、门禁扫描、企业数据库收集、电话销售,至多担当项目助理等,学生在校外所获得这些实践技能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割裂零散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会展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摆在会展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项挑战是,如何使学生在完整的学历阶段,把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所获得的多方面的知识最终升华到个人综合的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探索途径和解决思路
(一)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高于行业需求。正规的高等教育应遵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作为会展院校,应在充分听取和采纳会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制定出更高要求的综合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达到或超过行业的要求。高等院校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较完善的知识结构的地方,在学校培养规格、各类课程、人文素养培育的设置和实施的基础上,学生在设定的知识框架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吸收和积累各类丰富的知识元素,以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以上海外贸学院构建的知识框架为例,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实践能力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门人才。” 以此可看出,学历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高于行业企业的现实要求,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社会提供“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参见附图- 上海外贸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附图- 上海外贸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恰当处理“因需设课”与“因人设课”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开拓专业教师培养和会展课程设置的视野。我国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是“因需设课”,即按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立课程;并反对“因人设课”,即不允许按教师的研究方向、水平甚至兴趣等条件来考虑课程的设置。这对相对成熟的专业教学来说是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保持专业知识学习的稳定性。“因需设课”是我国院校课程设置的不二法则,必须严格遵照执行;而“因人设课”则务必杜绝。然而,会展专业前所未有,将按什么需求作为基础来设置专业或选修课程呢?即使以行业需求设计的课程,各类院校也都各行其是,自行设立,在当前状况下并无完善的课程体系可言。即便按“因需设课”的要求设置了本校的会展课程计划,那么,接着的难题就是有无合适和齐全的师资配备来实施这个课程体系?
一个全新专业的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建设常规,扩展思维,大胆开拓。在特殊的状况下,学校必须首先重视会展教学人才的培育,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做到师资与课程建设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会展师资教育仅处于起步阶段,会展硕士生或博士生无论是人数还是学术研究能力都十分有限,各地会展院校难以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会展师资,普遍的师资来源几乎都是与会展经济与管理相近的学科专业,如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产业经济等专业。此时,“因人设课”显示了独到的作用和功能。在尚无成熟的课程设置情况下,鼓励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背景,找到与会展经济或管理方面的切入点,开设出一门符合会展专业要求的课程。采取这样的措施,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1)开课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去扩展他们的研究范围和领域;2)可以增强他们钻研会展新领域的自信心,从中发现和探究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异同点和关联度;3)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开课积极性,所讲的课程言之有物,有据可依。
当然,这并不因此就否定了“因需设课”的原则,专业必须要求教师开设的新课程及其内容切合会展专业相关知识,不能随意开设偏离专业核心的课程。再以上海外贸学院的师资培养为例,有旅游经济专业背景的硕士开设了“会展经济概论”,有专攻城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的硕士开设了“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规划”课程,一名在美攻读旅游战略营销的年轻教师开设了“大型节事活动营销”课程等。这些课程发展成熟后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会展课程体系。所以,处理好“因人设课”与“因需设课”的辩证关系将十分有益于会展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三)企业实习实践须纳入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系统中。高等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在最终目的上存在着差异。院校设置实践课程旨在使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行业,获得实践技能,并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构建学生完整知识结构。对学校来说,企业提供的临聘或实习工作机会无疑是宝贵的,但应如何将学生获得的简单的实践技能真正转化成学生所学知识中的有机部分,是提升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创新的一项挑战。
首先,各类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学制、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特点,制定出系统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项计划将已经与企业进行合作或新开发的各种形式和程度的实践实习岗位分别安排在相应的学期阶段,同时将本校自行创设的实践性课程也按难易程度进行编排,形成一套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其次,在开展系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两项前期的重要工作:
1)专业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和目标。根据每次实践实习岗位工种对学生提出诸如观察、倾听、感受、体验、调研等多方面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参加简单的临聘工作期间,动用多途径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体验。每次实践报告的写作是学生的思维进行回忆、整理,理清经验和失误的有效途径。除教师提出必须结合的课堂所学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自行发现实践工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并在报告作阐述。学校向实习企业沟通汇报对学生所作的实习要求,以及将实践报告反馈给企业上层,以加强合作方面的信息交流,并适时邀请企业负责人参加实践讲评会,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
2)创设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学校必须努力改善和丰富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提升校外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内涵。实践活动的内涵体现在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和学到会展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和运作状况以及知识技能,这是无法在临时性的岗位上获得的,只有通过各种机会与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人员进行近距离多方面的接触和交流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创设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使会展公司更多地介入到实践性教学中。目前一些院校比较有效的形式主要有:1) 行业专家和经理人讲座: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内容广泛的专业讲座,并要求留出足够问答互动时间;2)校企员工和学生联谊互动,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与一线员工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可由学生自行策划实施; 3) 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联合一家固定的会展公司,为固定年级的学生做系列讲座,学生连续参与同一展会的实践工作,以获得更系统深入的会展知识和经验;4)创造基本条件让学生自办校内模拟公司自办展会:完全由学生独立运作模拟公司和会展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尝试邀请企业参会参展等。
(四)独立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则表现在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事实上,各类高等院校在总体培养目标和方案中都已经涵盖了知识、能力结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和生涯发展等诸多方面,关键问题就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成他们的综合知识能力素养。
实践证明,只要专业教师倾心投入到教学工作钻研中,善于思考如何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有价值,就有可能探寻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仅举几例,其一,要促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和不足。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实践或考察中发现任何不符合高标准或规范之处,写入报告中,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对比行业现实状况,思考问题的症结,并开拓他们深入思索的空间。据笔者经验,企业对学生的考察报告中提出的展会不足之处的想法和改进建议非常感兴趣。其二,鼓励学生自行创设和策划实践活动并独立运作。通过专业教师的鼓励和指点,学生以极大热情参与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仅以咨询者的身份给予适时的想法而不必全程过度介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意积极性,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思维过程及实践能力。其三,每次自主性实践活动开始前必须编写全面具体的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方案。这是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与粗放型举行活动的根本区别所在,高等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规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概念。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参与学生上交所有活动的筹备文件以及实践总结,作为检验和指导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才能上升到综合能力培养的层面。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不仅在于某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是实践性和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坚持既定的会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大胆有效地实践具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社会和行业青睐的高素质人才。

7. 会展组织案例问题

会展活动是围绕着特定主题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由多方参与并共同推进,实现各方利益均衡的集体性的社会活动。是通过精心的策划,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组织实施和传播,达到各方的维系和交易、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扩散、产业联动、促进经济一体化,从而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使自身与变动的社会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卡特李普(ScottM.Cutlip)和森特(AllenH.Centre)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能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而一个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公众。美国人莱克斯·哈洛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公共关系的职能反映了一个组织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适应目前越来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它是贯穿于组织生存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作,其使命也恰恰体现在它有利于协调和维护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社会需要的社会系统上。
  由于会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者在实施总体战略过程中,需要协调与政府、合办单位、新闻媒体、参展商、社会公众、内部员工等多方面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产业效应、经济效应和形象效应。因此,在会展工作中的整体运作中如何成功的实施公关战略,协调和维系与社会各界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赢得各界公众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成为参与会展活动各方研究的重要议题。
  公共关系功能在会展活动中的体现
  1. 会展活动可以充分展示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品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媒方式,会展活动是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屋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对企业而言不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充分展示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品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会展活动已远远超过单纯地举办会展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成为树立城市形象、展示发展成果、弘扬文化艺术、促进经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朝阳产业。      
  2. 会展活动是吸引注意力的平台,是维系多方的纽带。
  在会展活动中,生产商、批发商和分销商汇聚一堂,进行交流、贸易,它就是吸引各方受益者的注意力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与顾客可以直接沟通,得到及时反馈。企业可以收集有关竞争者、新老顾客的信息,企业能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构成决策依据。会展活动可以扩大参与者的接触面,开阔视野启发思路;企业可以货比三家,寻求最佳的供货厂商与合作对象;一对一、点对点的双向沟通,便于寻求客户和商贸机会,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在展会进行中还可以直接订货,免去寻求客户与市场的中间环节,花费少,时效高。因而会展业成为时下备受推崇吸引注意力的平台和维系多方的纽带。
  3. 会展活动可以通过各方的合作,建立彼此的互惠互利关系
  会展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因素很多,从制定计划、市场调研、展位选择、展品征集、报关运输、客户邀请、展台布置、广告宣传、组织成交直至展品回运,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够形成彼此利益上的切实互求和实现,在互惠互利、对等援助、对等回报的基础上,通过所有参与会展的社会组织开展互助合作,互利招展,一家主办,多家招展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展能力,扩大招展范围,保证自身利益,提升展会的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展会,打响展会的品牌。
  会展活动中需要维系的公共关系目标
  1. 内部员工的关系
  内部关系维系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 “管理就是要让人力资源产生生产力,它是惟一意义深远的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较强的竞争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而这个竞争能力主要来自一个健全的机构系统,高度的运行效率及全体员工的协调合作精神。做好内部关系的维系,在组织内部全体成员之间沟通一致,可以将员工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强烈的核心力,通过内部公关,将组织变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做到企业对员工遵守承诺,也能够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承诺,两者可以实现公关中的互惠互利观念。同时,内部公关的成功对外部环境产生辐射作用,可以得到外部公众的认可。因此,组织应该把内部公关当作是一项战略,把它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哲学中去,发挥内部公关的真正职能。           
  展览活动是一项高智能、高风险、高难度、高强度、高时效,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意识,既要有自制力还要有协调力,更须有超人的意志力,工作中不得有丝毫马虎或差错。特别是展会实施中,要求每个人都须做到临危不惧、判断准确、随机应变,保持高度独立、自制、警觉,并具备超人的脑力与体力,才可能确保一项展览在短短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内运转正常。因此,组织者如何做好内部员工的沟通与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展会的成功与否。因此,会展活动实施过程中管理要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奖罚分明实施有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力图使每个员工均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战略性工作,与投资者之间良好的开放性和经常的沟通可以帮助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企业的管理层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吸引新的资金。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是企业公共关系的一种功能。会展活动涉及面广,一次展会将有数家甚至更多国别、行业、角色、职能、利益不同的主办、承办、协办、赞助、鸣谢、同贺等单位介入,从本质上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展览活动的投资人,是会展活动的股东,将从中获取形式各异、内容不同、大小有别的各种所有者权益,具体涉及到股东的利润、管理费、企业或品牌形象、知名度、美誉度等。因此,作为会展的组织者即承办方如何实现展览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使各方各得其所成为处理好这一关系的核心。     
  3. 政府关系
  政府公众是对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力机构,具有权威性,政府和组织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协调维系与政府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因为政府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最具权威性,一个组织要是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则就有可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组织要尽可能向政府表明对社会对政府的贡献,扩大在政府心目中的影响,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良好的政府关系能为组织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政府作为权力机构,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法律对社会和组织实行干预,这些宏观政策对组织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组织要尽力能使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时有利于本组织的发展。我国对会展业的管理沿用的是展会审批制,即一个展会从立项到实施,必须接受从国家有关批准单位到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海关、公安、消防、交通,以及环保、市容监察等诸多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核与约束。而且政府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持续。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与政府及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是展会组织者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4. 新闻媒体关系
  媒体是社会上的新闻传播机构或工具,包括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网站等,媒体公众是组织外部环境中最特殊最敏感的公众群体,因此处理好媒体关系非常有必要。新闻媒体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组织的公关活动必须要依靠媒体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媒体的传播报道与沟通也不能称之为公关活动。对组织而言良好的媒体关系可以帮助组织引导良好的公众舆论,让公众对组织产生良好的口碑和评价,有利于组织形象的塑造,维护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展属于综合、大型的社会活动,是新闻媒介关注的焦点。因此,展览会往往会成为传媒采访的热点,对提高展览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很大的帮助。主动积极的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是做好会展活动的关键因素。  
  5. 社会公众关系
  社会公众是指购买、使用或关注本组织提供的产品、服务、观念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一个组织的最大的社会群体,几乎囊括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直接掌握着组织的命运。良好的社会公众关系能给组织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能让企业确定以谁为目标的问题,建立“顾客第一”的根本理念,将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必能使企业与消费者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共同利益,使企业能长期稳定发展。会展活动的社会公众包括与展会内容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来访者、买家,也包括潜在的关注、影响展会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其它各类社会力量。如果会展活动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关注,门庭冷落,展览规模再大,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会展活动过程中要始终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方便性、功能性,确保参观安全、有序,场面井然,环境适宜,服务到位,设施齐全,交易顺利,以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方便到访的国内外公众、满足不同需求才是维系社会公众关系的关键。
  6. 其他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会展活动通常会涉及场馆、旅游、住宿、餐饮、运输、仓储、租赁、报关、通讯、邮电、广告、会务服务、礼品鲜花、礼仪、演艺、印刷、保安等多种服务及众多合作伙伴。每个合作者都是整个展览活动的一部分,各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会展活动的承办者要有意识的去构造一个精诚合作的价值链,通过与链条各方的通力合作,将各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链接到展会活动中来,逐渐积累并拥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创出名牌展会。
  会展活动中维系协凋相关目标公众的建议
  会展活动是一种立体化、多功能的营销手段,它为参展单位与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了解市场、感知需求、塑造形象、寻求商机、完成交易的平台,使双方实现了立体、全面的互动与沟通,完成了产品或服务的推介与销售。为此,会展的组织者在整体运作中应该科学的协调和维系与社会各界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推进会展活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 以公关意识和理念指导会展活动。
  公关意识是一种现代化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原则,是一种开明的经营和管理观念,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体现。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会展活动的健康运行首先要把相关公众看成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把能否处理好公众关系看作自身事业是否成功的标志,时时刻刻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设计自己的行为。会展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要追求独创、追求新颖,以塑造组织形象为重要的目标,注意建树良好的形象,维护良好形象,要自觉地意识到组织的一举一动、组织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组织形象,展现着组织形象,影响到组织形象,从而懂得用良好的形象为自身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关系环境,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获得发展机会。
  2. 加强各方的沟通,以形式多样的公关手段推进会展活动的有效性。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手段,是公关活动的中介和载体,是联系社会组织与公众的纽带和桥梁,公共关系必须借助传播才能进行活动,才能实现沟通,才能树立组织形象。没有传播,公共关系就失去了赖以依靠的手段,公众无法得知组织的相关信息,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的意见、看法。公共关系的传播是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通过各种传播
  手段向目标公众进行传播与沟通以使公众对组织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这种沟通与传播必须强调是双向的。公共关系的传播手段一般有宣传型、交际型、服务型、社会型和征询型等。宣传型公关传播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内部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关活动。其特点是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推广组织形象效果好。交际型公共关系传播是在人际交往中开展公关工作的一种模式,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环境。服务型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公关活动模式,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来获取社会公众的了解和好评,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是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模式。征询型公共关系活动是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公关活动模式,目的是通过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工作,了解社会舆论,为组织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谋,使组织行为尽可能地与国家的总体利益、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民情、民意一致起来。会展活动要合理运用公共关系的传播方法和模式,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帮助各方通过会展这个平台得到最大限量的媒体透视,达到与相关公众的有效沟通,以实现会展活动的终极目标。

会展组织案例问题

8. 会展运营管理中场地要素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1.调研能力。调研是策划的前提和基础。在策划一个会展项目之前,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以掌握大量的信息,否则会展策划只能是闭门造车,无法满足主办方的实际需求。如策划一个服饰展,就必须了解市场上的服饰流行趋势以及生产商、销售商的相关情况。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学员需要学习掌握会展市场调研的流程和方法、市场信息收集的途径与信息分析的工具,以及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2.策划能力。
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场馆的选择、会展主题的确定、展会的布置。会展策划包含了方方面面诸多要素。即会展策划培训涉及到会展项目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策划原则、方法和程序,学员通过培训应该对会展策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要学会相关方案的撰写。撰写、审查展会商务文案(撰写办公电子邮件、非格式化参展、合同公司对内对外经济合同、展会项目可行性报告、 展会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展后总结报告、重要对外公函、为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代拟稿、审查 参展/参观邀请函、格式化参展合同、展商服务手册) 
3.销售能力
这就是会展营销的任务了。如果不能招来众多参展商,那么之前的策划准备皆为空谈。因此,会展营销培训课程主要教授学员科学的会展营销理念、营销知识和营销方法。
调研、策划和营销是举办一个展会的前期工作,在展会正式开始以后,会展策划人员要将更多的精力投人会展运营管理工作以确保展会顺利进行,这是会展策划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将系统地学习会展现场服务与管理、会展财务管理、会展现场信息化管理以及会展危机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4.社会公关能力
主要表现在编写或审查展会电话销售展位、电话邀请观众话术、商请展会主办、协办、支持机构、与展会服务提供商谈判、与展会合作方谈判(包括收购项目谈判)、审查展会销售合同、拜访大客户、统筹管理参展售后服务、展会现场服务、接受采访媒体、应媒体邀约写稿宣传公司或项目
5.语言表达能力
这里包括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流畅幽默,精通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