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方向

2024-05-15 17:59

1.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古典货币模型利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并结合演化方法,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不但内生了市场的不完善性,而且还内生了货币出现的条件,以及商品货币的劳动价格和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这无疑是对货币理论的一大发展。在该模型中,由于货币能够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货币具有正的价值。与货币搜寻模型及其他几种模型相比,新兴古典货币模型除了在关于货币起源问题及货币的性质方面更具有解释力外,在货币的政策分析方面也更具有逻辑一致性。这主要得益于该模型对价值理论的融合。根据货币经济学理论,货币要想影响生产领域,必须影响相对价格。但包括货币搜寻模型在内的其他几种货币模型几乎都是把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彻底割裂开来,没有直接模拟货币对生产过程及相对价格的影响。新兴古典货币模型较好地克服了主流经济学中无法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不足,综合地考虑了生产性投资活动中商品价值的形成,因而对该模型进行稳态分析更能真实地把握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货币经济模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们对货币本质的逐步认识过程。特别是新兴古典货币模型,较圆满地解释了历史上货币从劳动分工中演进出来的问题,并且首次较好地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统一在一起,为货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可研究方向。但该模型较为复杂,将其直接运用于现代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有一定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方向

2.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理论背景

此外,如何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重新融合在一起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对货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具有正价值的现代货币理论模型不断涌现和得到发展。而新兴古典货币模型的出现更是为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尽管这些货币经济理论还远没有达到完全洞悉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但它们所作的有关货币经济分析的种种努力,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货币和进行货币的政策效应分析非常重要。

3.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早期研究

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均衡分析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起源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在瓦尔拉斯模型中,均衡价格形成的前提是市场出清,市场出清的结果是价格均衡的实现。也就是说,在一般均衡理论所表述的完善市场中,均衡将形成的是一组组相对价格。在这里,货币的价值为零,货币在模型分析中得不到研究。那么,货币对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最早的解释源于货币数量论者,其中以Fisher的交易方程最为著名。按照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虽然不会对比价体系的形成产生影响,但会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化。在这里,经济活动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瓦尔拉斯均衡模型解决的是实体经济中相对价格的形成,而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解释的是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货币中性论”或“货币面纱观”。根据该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在无货币幻觉的前提下,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只会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导致均衡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换言之,在经济分析中,抽象掉货币并不影响分析框架的完整性,货币的变动并不会导致经济变量的实际变化。如果真如早期货币数量论者所言,货币对经济运行并不起实质性作用,那么,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货币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一些经济学家从货币的自然演进历程中,提出了“需求双向吻合”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最初的“物物交换”经济中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即只有当交易双方的需求相互“吻合”时,交易才能成功。这就使得“物物交换”方式在劳动分工较为发达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昂贵。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间接选择性吻合”取代“双向直接吻合”,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了一般等价物的逐步形成和货币的出现。尽管“需求吻合”论对货币的产生与演进条件进行了探讨,但它并没有解决货币是否会影响实质经济的运行问题。为了将长期以来经济学中的这种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的分离局面统一起来,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Patinkin Don)对此进行了尝试。他将货币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加入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中,将“货币与商品交换”按照“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将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统一到同一个均衡分析框架之中。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早期研究

4.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介绍

重商主义时期,配第(William)、洛克(Locke)等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货币,但直至今日,人们对货币的认识和争议仍在继续。而自从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割裂开以来,货币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构造一个较现实的模型来使货币具有正价值。

5. 新货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

新货币经济学与货币数量论法马(1980,1983)和胡佛 (1988)就货币和金融资产共同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下,价格水平是否惟一地和货币供给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讨论。法马认为,金融资产的交易媒介是对实际资产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莫迪尼亚尼一米勒定理(MM定理)是有效的。当代理人简单地将一系列实际资产用来交换其他一系列实际资产,这种资产的交易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高级形式。资产交易可能影响相对价格,但一般不会对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所以,法马认为,由于私人金融中介不会影响价格水平,所以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是惟一有效的因素。货币根据记账媒介而具有固定的名义价值,提供了流动性补偿,并且受到了名义供给的控制。对法马来说,当货币供给由政府定义的时候,货币数量论是有效的,价格水平的控制问题只是对流通中货币数量的控制。然而,胡佛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由于一种“最终清偿媒介” 的必要性,所以金融资产影响了价格水平。对胡佛来说,交易中的金融资产是对货币或一些其他清偿媒介的要求权,它和交易中使用的货币一样最终影响了价格水平。持有金融资产可以获得一些交易能力的货币补偿,并且这些资产是可以偿还的或者获得股息和利息。而法马则认为,这些资产没有交易能力补偿。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继续了这方面的讨论。他们认为,金融资产是完成某种交易过程的便捷工具,同时有利于获得了流动性报酬。如果金融资产提供了一种交易能力报酬,金融资产的名义数量影响了一般价格水平。金融资产通过作为交易媒介而获得流动性报酬使之具有了“货币”因素。所以考文和克罗茨内赞成胡佛结论的同时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价格水平和金融资产之间关系的不同机制。考文和克罗茨内假设,在一个初始均衡位置,商业票据的供给受媒介成本和对各种资产服务需求的影响。当发行可交易债券的成本降低时,企业就通过发行这种债券来为自己融资。这些债券与支出高昂、缺乏流动性的债权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商业票据数量增加,相对非流动性投资工具 (如风险资本)的数量将会下降。价格向上的压力导致了商业票据供给量的增加。同时,商业票据将存在一个真实余额影响。由于商业票据供给的变化必须伴随着实际经济和实际混合投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价格的增加并不需要商业票据供给按同比例直接增加。货币和真实要素的综合暗示了货币中性论将不成立。虽然如此,商品价格上升形成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恢复了持有商业票据的实际价值和在商品上支出这些商业票据的实际价值之间的投资组合均衡。商业票据和一般的金融资产的边际流动性报酬可能很小,但是金融资产的任何报酬的存在都会对价格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甚至一个很小的流动性报酬就可能使价格上升,这个价格上升足以恢复资产组合均衡和边际等值替代。然而,在相似的领域中,传统的数量论对于货币交易能力收益的大小却没有特殊要求。通货膨胀压力与交易速度和交易媒介资产流动性之间是正相关的,这种交易媒介资产处于货币供给的现代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 indics)所代表的习惯之中。如果那些资产存在不同的流动性报酬,那么高流动性资产对价格的影响要比低流动性资产的影响大得多。虽然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数量影响了价格水平,但是货币数量论在新货币经济学描述的世界中是不成立的。考文和克罗茨内 (1994)考虑了可能会构成货币数量论相关联的三个命题一一 “货币”供给(这里的货币按新货币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交易媒介)的长期中性、交易媒介名义供给的变化使价格水平发生同比例的变化、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他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这三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更一般地说,过去用于理解货币数量的思想试验已不再适用。由于使用了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媒介,所以我们不能定义交易媒介数量的垂直下降,而只能定义货币数量的垂直下落。交易工具的增加促使了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增加,同时导致交易工具数量增加的因素,诸如交易工具的低成本和由此导致发行债券数量的增加,都必然地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从原则上讲,不能外生地增加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数量或者使实际变量定位常数,这消除了货币数量论成立的条件,也就使货币数量论变得无效。新货币经济学与弗里德曼定律弗里德曼(1969)有关“最优货币量”的学说是现代货币理论中最著名的命题之一。根据这一学说,最优的货币政策是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紧缩比率,而这个比率要足以使名义利息率 降至为零(W00dford,1990)。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弗里德曼的 “最优货币量”学说对于政府货币来说,是通过使每种工具所支付的收益相等来消除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尝试。弗里德曼自己在由政府还是私人提供货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一观点在弗里德曼的文献 (弗里德曼,1969;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86)中表现出来。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只有私人之间的竞争才能得到货币最优数量的结论。由于最优数量的目标是尝试消除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所以最优数量经济使实际和货币两个部分实现了一体化。然而,弗里德曼的政府最优数量公式在完成货币和实际部分相结合的过程中成本很高。在私人供给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情况下,经过对货币和实际部分的准确结合消除了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这里交易媒介的发行者一一私人企业拥有经济中的资本品。由于政府政策的弗里德曼法则是以政府的货币作为统治地位的交易媒介为基础的,所以这就要求政府控制经济的实际部分。最优数量的政府形式特殊地位导致了货币的垄断状态,并且要求价格使货币供给下降到无风险债券的真实收益率水平。最优货币数量最终原则是获得一个价格紧缩率,使名义利息率等于零 (弗里德曼,1969)。一旦这个原则被实现,货币将提供一个零边际交易能力收益。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真实利息率的紧缩将导致实际余额增加,直到货币的边际流动性收益为零时停止。此外,由于假定货币余额的社会成本为零,所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在零名义利息率的情况下,货币收益和产生利息的资产的收益不相等,社会就会存在福利损失;名义利率为正时,个人在节约货币余额时将会发生携带成本。新货币经济学在流动性饱和是可行的假设基础上分析后认为,政府紧缩真实利息率要求政府承认全部私人资本品的所有权 (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如果流动性饱和是可行的,实际余额将增加到资本的边际流动性收益等于零时的那一点,并且私人部门对持有货币还是资本都已经漠不关心。在这均衡点,政府必须成为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剩余债权人。流动性饱和暗示了没有个人将金融资本转化为货币过程中发生携带成本,这样在流动性饱和的均衡点也就没有个人持有资本。如果法币代表了私人持有的财富的全部,同时政府占有基本的资本,私人财富的携带成本就可以避免。政府作为一般剩余债权人,以税收的形式拿走资本品,再通过通货紧缩的形式归还给个人。实际上,弗里德曼的最优数量法则导致下面的命题:如果政府在将资本转换为流动性资产的过程中,比私人能花费更低的成本,政府将会自己占有资本并且监督资本转化为流动性的形式(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因为如果流动性饱和存在,掌握在私人手中的资本品不可能转化为消费机会,所以存在资本的政府所有权是必须的。事实上,资金紧缩也要求政府成为全部资本品的剩余债权人。这就要求政府将私人收益的一部分国有化。但是政府不可能每期都国有化资本品,同时也不能期期都将资本品卖给私人,并且退出作为资本品来进行支付的资本。如果在真实收益率处发生紧缩,最优数量规则的政府版本和经济分权是不一致的。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如果政府拥有全部资本资产的所有权的成本是高昂的,虽然紧缩的瞬时管理成本为零,但创造实际余额的成本不是零。如果保护分权经济,政府就不应该在真实利息率处采取通货紧缩。若资本品是由占优势的交易媒介资产组合而成,私人竞争将产生一个最优的数量结果,而且经济分权不必消失。交易媒介发行者用由实际资产支持的金融要求权支付货币收益,从而代替了政府的通货紧缩。与紧缩的零边际成本相比较,交易媒介发行的零边际成本暗示了依据实际资产发行的流动性要求权是无成本的,并且交易媒介持有者喜欢产生零成本的边际流动性服务。所有的资本品拥有者成为交易媒介的发行人,所有的商业企业成为发行工业企业,最终形成了真实票据学说的一种极端形式(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新货币经济学与凯恩斯货币理论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在所有的交易媒介产生弹性的货币收益的情况下,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不适用的。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流动偏好是其基本概念。它的含义是,人们为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息但较难变现的资产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是一个心理法则。凯恩斯指出,货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用于现期交易,也可以作为贮藏手段。由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的存在,所以人们在即使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不能生息的情况下,都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购买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而在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媒介的经济条件下,交易媒介的收益率就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流动性需求的变化影响了利息率在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分配,但是不同利息率之间的差额对一般利息率变化的影响却不明显(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例如,流动性需求的表面变化将会增加相对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之间利率的差额,而不是体现所有利息率沿一个方向移动。凯恩斯从流动性偏好心理法则出发,认为利息不是储蓄的报酬,而是在特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一项资产,如果其名义价值不变,而且能够直接用作支付手段,则称这项资产具有流动性。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它不存在货币受益,但是它提供了一个等于短期利率的流动性报酬(考文和克罗茨内, 1994),流动性报酬增加暗示了利率的增加。因此,凯恩斯指出,利息率是一种比例,其分母是一特定量的货币,其分子是在一定时期中,放弃这些货币控制权换取债券所能得到的报酬。他甚至认为货币的利息率是产生一切的根源,并且阻止了产生利润的资产投资。凯恩斯集中地讨论了资本真实利息率下降以及货币流动性报酬存在的情况下,均衡调节受到阻碍的情形。假设存在一个粘性的货币利息率。由于货币资产的利息率下降得最慢,资本真实利息率的下降使货币利息率和非货币资产利息率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个人抛出资本而持有货币。如果货币的边际流动性收益对持有的真实余额变化反应迟钝,原有的均衡将不再恢复。货币利息率下降得最慢,这暗示持有货币的利息率将高于持有资本的利息率。进一步说,持有货币的利息率粘性表明了贷款的名义利息率也是粘性的。真实利息率将高于资本的边际效率。除非向下调节真实余额的收益率,调解了真实余额的收益率也就调节了真实利息率,即最终使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真实利息率,否则新的投资将不会发生。由于上述原因,资本边际效率的负面冲击将降低资本投资。除非利息率同步下降,那么就会到达生产这些资本不再有利可图之点,这一点就是流动性陷阱。当没有任何一种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大到足够等于利息率时,资本资产的进一步生产将会停止(凯恩斯,1936)。然而,货币流动性报酬缓慢下降阻止了贷款利息率的降低。凯恩斯也承认,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在那点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加了,但是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如果交易媒介产生弹性的货币收益,前面所讨论的凯恩斯问题将不会发生。此外,资本收益率变化也导致了交易媒介的货币收益率发生变化。所有资产货币收益的存在给了价格系统额外的自由度。竞争性收益最大化中介能够调节货币收益使交易媒介的货币收益率与经济中其他领域中的收益率保持一致。如果所有的交易媒介都产生弹性的货币收益,产生货币收益的交易媒介的实际收益率由于费雪效应将保持不变,从而避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实际收益的相等暗示名义利率的变化消除了预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变化。但由于不产生利率的货币存在,[[蒙代尔一托宾效应]]部分地抵消了费雪效应,从而影响了真实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暗示资本将代替真实货币余额,相反,预期通货紧缩将暗示真实货币余额替代资本。由于金融资产的存在,交易媒介支付的名义利率反映了预期通货膨胀或紧缩律的变化,同时费雪效应的蒙代尔一托宾批判也不再成立。此外,新货币经济学还指出,在金融资产交易媒介使用的条件下,由于IS—LM分析遇到了与数量理论同样的问题,所以 IS—LM分析也将不成立(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金融资产的交易媒介造成了货币和实际部分的一体化,使得IS—LM分析中 “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独立地定义“货币市场”的超额需求的情况将不复存在,LM曲线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LM的消失导致了IS—LM分析的不存在。

新货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

6. 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7. 货币经济学的简介

货币的经济学,包括微观货币经济学和宏观货币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在微观方面,主要考察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货币需求是以往货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的派别和理论,比如,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货模型等。货币供给方面形成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少点,它主要考察中央银行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在经济中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货币需求和供给构成了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宏观方面,货币经济学主要考察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通过一般均衡的分析范式,结合无限期模型或者世代交叠模型来分析整个宏观经济。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学派,对货币经济学的考察都是从货币因素出发的,即从货币供应量出发的;而信用学派则是从信用的可获得性出发的。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货币经济学考察经济中的个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面对货币的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货币经济学考察存在货币的情况下,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而研究宏观经济,则要考察各个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利率水平、汇率水平、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赤字、国际收支赤字等等。

货币经济学的简介

8. 西方经济学中 基础货币的概念是什么啊!

 西方经济学中 基础货币的概念是什么啊!  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 *** 持有的通货;(8) *** 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开市场买卖;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其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西方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  全称应该叫“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社会经济执行效率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用“时间”来衡量经济效率是错误的,“时间”只是经济成本的一个方面或一部分,而不是经济成本的全部。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效率还可表示一种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  一般情况下,我们再学习经济学中,碰到的经济效率都是指代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关的概念。
  西方经济学货币的边际效用怎么求  边际效用计算公式:  MU=∆TU/∆Q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额外增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数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数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额外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西方经济学基础(微观)  找一本经济史看看,一般图书馆都会有《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这么本书,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书不厚很快读完,看完后你会对经济学有个大致了解,各种流派;人有两种:一种是提出观点,另一种是完善观点。斯密跟凯恩斯无疑是开创性人物。  楼上说的不错,国内的教材(以老高的《西经》为代表)是对国外教材的一个汇总,各家之言都有,看了难免使人云里雾里,以国外教材入门确实不错,建议多读一些国外教材;  本人经济学研究的不深,不过回头想想,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被人为的搞复杂了,国内翻译国外著作翻译好的不多,有些人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坑爹!我当时学的时候以时间为主线,划分几个的时间段,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搞清楚每个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观点,说到底:西方经济学就那么几个人!  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总会涉及到制度问题,难免困惑,多读点国外书籍,更加公正、客观的看待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广告经验法则概念是什么  在经济学上,弹性概念是由阿尔弗莱德·马歇尔提出的,是指一个变数相对于另一个变数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数之间。作为原因的变数通常称作因变数,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从变数。例如因变数x和从变数y之间存在关系y = f(x),则y的x弹性:  Exy=dy/dy×y/x
   
  西方经济学中的时间维度是什么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存量和流量的名片语。存量:某一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数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数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求其中的“时间维度”的解释。
  经济基础知识是西方经济学吗  《经济基础知识》是2010年京华出版社出版图书,由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组编写。  本辅导书涵盖了考试所要求的所有考点,浓缩了教材精华,并针对各个考点的难易程度、出现频率、大纲侧重,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使考生“在揣摩中顿悟,在理解中通透,在运用中熟练,在模拟中提高,在实战中通过”,让考生迅速适应考试形式,掌握应试技巧,在最短时间内,花最少的精力,全面、系统地掌握备考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是考生备考最权威、最具实效的考前辅导用书。
  的经济基础知识是西方经济学吗  经济学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巨集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学、投资学、经济法、国际经济学。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巨集观经济学的两卷,属于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需要基础吗  曼昆和高鸿业都得看!  曼昆的相对简单易懂,可以先看。然后看高鸿业的时候可以对比著曼昆看。  高鸿业的要有一些高数,如果楼主没有高数基础,学起来会比较吃力。  起码你得能知道求导再求导,不然怎么看模型曲线?
  中级西方经济学效用函式题目货币的效用是多少  当消费者均衡时所有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若有某一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小于这个值,消费者可以通过减少这个商品的消费,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费来最大化总效用;当某一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大于均衡时的值,消费者可以通过增加这个商品的消费,减少其他商品的消费来最大化总效用  总收入一定,或者说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量一定是,购买的商品组合使得所有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总效用最大  "假设转换到3,4两种与1,2毫不相关的商品",可能两组商品确实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们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是同质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