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2024-05-17 10:28

1.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看到这个总觉得是挺可笑,

1、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刷屏的“范冰冰”

范爷,根据税务部门的统计,范冰冰此次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总计=8.83946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月均薪1万的普通人,排除其他暴富的可能,需要赚7000年!
一个做科研的,冒着生命做研究,做了一辈子,弱弱的问一句,1亿你有吗?

如果你有
估计

就看不到这个问题了

好吧,突然不想多说了,下面是我觉得科研行业普遍的问题,

说的比较到位的,所以引用了
大家自己琢磨吧:
1.追求短平快,导致很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萌芽折翼,束之高阁。
2.最求高水平英文文章,但对实际工业应用和提高工程技术贡献意义不大。
3.追风严重,原创和创新不足,尚需锐意创新,协力攻坚!
4.雷同项目难调合统一,申请项目同相相煎,项目研发阶段时同床异梦,超出成果同室操戈。
5.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还需完善,偷梁换柱大行其道。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触?


3、中国科研目前有什么解决政策?
中国科学院改革,更好解决束缚科研人员的突出问题_今日聚焦_冉盛网-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式科技资源服务
大国重器,科技创新发展,是我们的关注的焦点,在于科技化人才和项目,经费的也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白国龙、董瑞丰)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表示,这10项举措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合并开展底层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财务验收不再一一对照预算科目,强化支出合规合法性验收;建立立项咨询论证绿色通道;建立中期检查绿色通道,对部分重大项目免除中期检查的评审环节;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化“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取消项目分类,实行差异化支持;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
“科研活动有其灵活性和特殊性,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说,中国科学院有100多个科研院所和3所大学,6万多名科技工作者。要让全院每一个文件、每一项规定完全适用于所有研究所,显然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我们在进一步下放管理权的同时,也要出台和修订相关管理规定,确保监管到位,服务到位。
邓麦村表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中,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完善院所两级治理结构,大力度改革项目管理、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科技评价等,把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把能够简化的流程环节尽量简化。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大幅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据谢鹏云介绍,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扩大自主权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把科研人员满不满意、受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主要标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2.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第一、从事科研的人不爱科研、阴差阳错!
  
 第二、管理科研的人不懂科研、外行!
  
 第三、高中老师只让死记硬背、大学老师只让干活、教出的学生不懂如何科研、废材!
  
 第四、科研项目评审、科研奖、职称都是圈里人糊出来的、带坏了新人、环境污染!
  
 第五、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要你预告经济效益、功利!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就是科研成果都写成英文了。 
  
 《Science》和《 Nature》作为顶级期刊,其中一个要求就是general interest,就是说要让受过普通教育的人能看明白。其它各个专业的中上等期刊无不是英文。就连我国自己办的最好的期刊也要英文撰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饶毅的科学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对他工作的了解程度远没有外国人多,因为都是英语写的啊。 
  
 国家每年200多亿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创造出的知识大部分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外文网站,对我国人民,或企业的帮助真的不大。这些科研成果可供母语为英语的外国普通人了解,而我们中国人要英文水平高的人才能看懂,所以在 科技 素养上,我们绝对完败。而国内的评价体系又以这些中高档外文期刊为标准,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发表。甚至于由于我们英文不够好,经常需要改语法,在国外做英文编辑的工作都形成了一个产业。
  
 我们自己的中文杂志又不争气,怎么说呢!缺乏公平的环境,看大学,看人下菜非常严重。 核心期刊就更不行了,很多都是为达到毕业要求去凑数。 如果国内大牛们联合起来办中文期刊,可能还有戏。但是很遗憾,他们是组织起来了,办的还是英文期刊。这一点跟日本比真的太不一样了。 
  
 目前唯一有点用的就是博士论文了,虽然工作发表在英文杂志上了,但是毕业论文还是要写成中文的,这些在知网上还可以阅读。我们走出去的工作已经很好了,现在是应该考虑怎么引进来的问题了。 
  
 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军工单位体制,现有体制不改肯定真是不行的!我家人好几个都是军工单位的,父母也都是军工单位退休的。现有体制根本不能激励创新,虽然年年进来一大批北航,南航,西工大毕业生,但从刚来时对未来充满憧憬,到两三年后都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然后忙于找对象,买房,挣钱,炒股,联络老乡、校友,有本事的跑到深圳外企,外企最喜欢要有军工经历的人才,其实隐患甚多。其次现多数军工单位都搬到大城市了,不像以前在山沟里,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一门心思研究学问,我记得高中时期到同学家,几乎家家大人,孩子都在看书学习,学习风气很浓,自从搬入大城市后就不一样了,诱惑多了就不安于专研技术了,比如孩子教育择校,投资买房,处理关系,迎来送往等等,连最老实的人都得与时俱进,否则将错过这波红利大潮,根本看不到六十年代那些老北航人的敬业拼搏精神了。这样的环境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技术着实令人担忧。
  
 个人拙见,建议管理岗位人员不评审职称,提供管理层级晋升,把职称名额用于专门从事科研人员,避免管理岗利用手中权力搞抢成果争名誉。现在领导就是专家,专家就是领导,专家是专家的很难生存。
  
 用行政思维丶行政体系丶行政管理方法丶行政用人方法去搞科研,结果可想而知。
  
 中国科研目前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以发表论文数量论英雄,另一个是顶级科研团队的顶级国宝人物入不了围,甚至流失海外。
  
 我国科研机构不少,团队也较具备一定的规模,无论是科研院所,各大学都存以发表论文数量定前程,定升迁的普遍现象。有的知名 科技 人员一年365天与有关院校、有关省份的科研机构合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00多篇论文,数量上去了,各种荣誉证书麻袋装,学术论文成果几乎没有转化到 科技 应用上去。试想,一个平均一天多一点时间就能发表一篇论文的“科学家”会出真正国家急需的科研成果吗?在美日欧发达国家搞 科技 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每人每年未必都能完成一部真正含金量很高的学术论文,因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他们要为顾用他们的私营资本家公司负责,否则会丢掉饭碗子的!声名狼藉以后就别在 科技 圈混了!
  
 另一个问题,国家顶级科研团队的个别优秀科研人才流失严重,未能入选顶级科研团队。例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两次申请加入中科院院士人选,两次落选;
  
 著名半导体女科家李爱珍,四次申请加入中科院院士人选,四次落选。最终流失海外,于2007年成功入选美国外籍院士;
  
 著名女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申请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人选,最后落选,流失海外,于2019年4月成功入选美国外籍院士。能够获得美国外籍院士称号,必预具备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世界上先进国家科学界的认可,在美国 科技 顶级皇宫更是如此。
  
 在中国要想改变科研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科研制度上改革。改革唯论文数定英雄,根据科研课题研究的成果论文与实际应用挂钩(未来科学除外),实行赏罚分明,几次未完成大课题的可以下课走人,取得世界级应用科研成果的实行重奖,不要害怕 科技 人员收入高!
  
 另外,院士,研究员确定人选范围很关键,在已取得突出学术成果,人才认知存有争议的人选,学术成果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人才应该成为选人入围重点, 科技 创新关键在人才的选用,对以上争议人选多给几轮论证机会,让真正的 科技 人才留在国内报效国家。
  
 当前,美国对中国进行的 科技 绞杀战争,就因为美国害怕中国在 科技 水平上接近于它,才会丧心病狂。我国应该来一场 科技 大比武,让各路 科技 豪杰大显神手!平等竟技,在 科技 的各分支领域取得优异 科技 成果者,国家予以重奖,有可能会出现诺贝尔 科技 大奖获得者。
  
 缺乏安静的专心致志搞科研的环境!三天两头评审,开会,写文章(跟论文有差距),总结,天天报销,衣食犯愁,哪有时间思考?搞科研应该是贵族的爱好,比如牛顿等,衣食无忧,可以苦思冥想!
  
 只有站得高的人才能知其全貌,本人处 社会 低端,仅能知一叶。
  
 一是压力,承载家庭压力,走上工作岗位,要成家购房,养老抚幼,难专心致志。
  
 二是动力,课题首选给谁,缺乏透明的动力机制,有志者事难成。
  
 三是功力,教育培养机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基本功不足。
  
 四是功利,功利主义者急于求成, 社会 也希望尽快出成果,没有任正非这类大咖肯下血本,肯做长期谋划。
  
 现在提高校,言必称科研,这里面有多少真货?又有多少是假科研之名?
    
 中国的各项顶级科研项目,基本上都带有官研不分家和融入商业化运作的色彩,一方面是为了先进技术保密的需要;二方面是为了商业化投资方经济利益的需要。都会受到或多或少官方或投资方的干扰现象。尤其是,还采用行政管理手段来管科研,哪有可能会管理得好呢?!因而,许多已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无法能及时获得展示与评审,无法能及时鉴定出科研成果对人类 社会 发展的效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已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由于没有能获得及时展示与评审,将会埋葬在科研项目档案室的柜子之中,并成为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纸。
  
 中国科研领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失科研成果最快路径的展示与评审台平,我个人建议:①国家要在中央电视台(10台) 科技 栏目中设立一个长期由科学界官方主宰的科研成果展示与评审平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科研成果,只要具备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初审条件,无论是技术创新或是理论创新,都可以按每年设定的科研主题,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视频展现并评审,现场专家组评分占50%,项目观众评分占50%。每个课题项目每年评出三人进入总决赛,获得项目第一名的可得金奖,第二名的可得银奖,第三名的可得铜奖。凡是每年获得不同科研项目第一名的人员和团队,都被纳入为明年申报诺贝尔奖科研项目的侯选人,国家媒体给予大力宣传和报道,营造全民科研氛围。
  
 ②各省 科技 协会要组织设立多种科研成果初审展示与评审平台,如在省电视台设立平台,在名校中设立定点演讲展示平台,挖掘出省内科研精英,通过初审的手段,将筛选出省内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并符合条件要求的科研人员和团队,推送到国家年度科研成果的展示与评审平台上,做好一切初审与推荐的准备工作。
  
 由此可见,中国科研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失科研成果最快路径的展示与评审平台,其根源是官研不分家,科研领域融入了商业化运作所致。以上两条建议,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一旦成立,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领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我国 科技 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

3.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放弃科研不是指退出academy这个圈,也不是从高校辞职,而是像很多在这个圈里拿着高校的工资和福利,却把本应用于科研的业余时间用来搞副业的人一样。这一点不光高校,很多单位都一样,就像某个质疑我的评论里说的,高校里很多人混吃混喝也混的不错。其实问题正是在这儿,和中国其他行业比,高校的待遇已经算不错了,全职做代购也未必赚得多,但是如果你一边拿着高校的工资,一边做着代购呢?当你看着你的老子娘或者老婆孩子过的远不如你的同事好,而你的同事连本专业的很多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因为业余时间搞了副业而你全用来思考学术问题了呢?不要小看这个收入差距,现在已经进步很多了,在上一代这个收入差距在21世纪初是能达到千万元人民币级别的~一个好的激励机制正是在这儿,你做这一行,你把这一行做好,你就能得到一个相对好的生活状况,而不是你做一行,你越是应付,越是收入高~对于那种“没本事移民就别bb”的思维~题主的题目放在这儿清清楚楚,中国的科研现状存在什么问题,我按照题目来回答而已,没无聊到跑你们家门口跟你哭诉。何况,你有本事出国,或者你有情怀你在国内搞科研不抱怨,别人呢,那么多情怀不比你差但为了家人不得不出国的人,如何留住他们,你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国家的科技甚至一切未来如何与你无关?不指出问题,要如何改进?你家穷,你只想着如何嫁个有钱人,或者如何忍受贫穷而不想全家通过转变思路变得更好?那你这觉悟你自己一边玩去吧,我再没情怀也比你强点,好走不送,Ok?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4.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了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等。
(3)1978年“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运载火箭等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的科技进步,尤其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2)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3)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而且为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5.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1、现状是: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慢慢向前推进的,我国原有科研基础低,导致发展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      2、我国科研特点:政府科研是集中全力攻克大重点项目,我国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就是苏联大科技迅速赶上美国的原因;但是民间与企业的科研没带动起来,主要是社会经济还没发展上去,人们思维还没发达经济体活跃,这就是同体制下印度、拉美科研很废物不如西方的原因。     3、我的结论是: 经济基础决定思维存在,经济发展了,生活小康无忧,社会这才能形成活跃的创新研发环境,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代差就会变小,急不得。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6. 中国科研存在哪些问题?

我曾经在高校工作过。中国式科研我觉得有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
(1)重视经费数量,却较少说出过硬的研究成果。学校会说今年拿了1000万的科研经费,可喜可贺,可是这1000万,有多少科研产出,多少重要成果?应该是用最少的钱,研究出过硬的成果才是核心价值。
(2)重视论文数量,却较少自信的说我的成果多么牛。
(3)很多研究人员,没了研究兴趣。失去了科研的激情和好奇心。
---------但国家在调整,投入也在加大,更注重科研产出和科技转化,相信中国科研会做的更好。毕竟中国对与科技成果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正是依靠科技经济增长模式的时代。

7. 科学主要研究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相较于容易传播和扩散的科学知识来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位于科学知识背后的东西。当然在谈论这些方面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开科学知识,而是说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科学知识是在告诉人们科学是什么,但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旨在解答科学为什么的问题。

这也相当于说,我们在科普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观念转变,把着眼点放在解释科学为什么上,而非单纯地告诉人们科学是什么,这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阳光抵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的时间,这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点。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不知道这个知识点似乎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如果他们知道这8分钟是怎么算出来的,那么就可以利用同样的方式去推导出,每晚抵达我们双眼的星光也绝对不是现在发射出来的,而且我们就可以理解“望远镜是时间机器”这句话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了。

另外,以前的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而在2006年8月之后,冥王星被“降级”了,于是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了。借用这个例子是想表明,科学知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可能被更新和修正。但是这种更新和修正的背后体现的却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如果我们的科普仅仅告诉人们如今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从“九”变成了“八”,那么这样的科普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似乎是在灌输某种知识,而非去解释这种知识背后的逻辑。

用这两个例子是想表明, 如果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精神,那么这就需要把科普从解释科学是什么转向科学为什么。因为“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甚至卡尔·萨根也说过,如果我们向广大公众只讲解科学的成果和发现,而不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那么普通人怎么能够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当然,这里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把科学是什么转向科学为什么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能缺位。

如果我们把科学精神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它们常常不是一目了然的,并不能通过教科书简单的定义或传授,它们也并不在科学已经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学成果之中,而在于求得这些成果的过程之中。而科研人员恰恰是切身地体会了这些过程的人。因而在阐释科学为什么的时候,科研人员能够对研究过程做一种回顾,梳理其脉络,把隐匿期间的科学观念阐发出来,使最广大的受过一般教育的

科学主要研究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