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的单位概况

2024-05-05 22:19

1. 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的单位概况

中关村发展集团注册资本100亿元,30%为现金出资,70%为股权出资。中关村管委会行使归口管理及出资人权利。中关村发展集团设立后将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功能和任务开展工作:一是负责引进重大项目和统筹产业布局;二是统筹融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发行中期票据及企业债、信托计划、上市等方式增强集团融资功能,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受北京市政府委托,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受托管理政府重大项目股权投资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和股权激励相结合,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成长性好的企业。

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的单位概况

2. 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010-82868698,公司邮箱qiantaizfz@163.com,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6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2条。
公司介绍: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2010-03-31在北京市海淀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甲2号院7号楼10-14层。
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赵长山,注册资本1,879,944.0871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3. 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的介绍

2009年,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强调要以股权为纽带,重组各分园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单位,设立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统筹组织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和产业布局,统筹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代表政府对重大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的成立,将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强有力的服务平台。整合市区两级资源,重组设立中关村发展集团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高标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的介绍

4. 中关村发展集团是500强吗

亲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中关村发展集团不是500强。中关村发展集团全称: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集团是在重组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园”的基础上成立而来。注册资本102.2亿,股东17家,下属子公司12家,总资产580亿,净资产120亿。公司主营业务是产业投资、园区发展和投资、科技金融、高校教师产业投资、产业促进服务等业务。【摘要】
中关村发展集团是500强吗【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中关村发展集团不是500强。中关村发展集团全称: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集团是在重组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园”的基础上成立而来。注册资本102.2亿,股东17家,下属子公司12家,总资产580亿,净资产120亿。公司主营业务是产业投资、园区发展和投资、科技金融、高校教师产业投资、产业促进服务等业务。【回答】
亲,集团的解释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团体。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回答】
员工待遇怎么样,硕士就业有前景吗?【提问】
你的解释我不懂【提问】
亲,中关村发展集团不是500强【回答】
亲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员工待遇¥13.4k / 月平均工资。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硕士生工资福利待遇:每月平均工资:20.12K【回答】

5. 中关村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中关村”名称由来的谜底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IT。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中关村有原始地标石碑,上书“中关村”,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题字(位于中关村北站,路西绿地)
  中关村有科技园区标志,为DNA双螺旋造形钛合金镀膜金属雕塑(位于海淀黄庄北站,路中隔离带)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 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另有一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3年迁至中科院新址后,在印制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笺时,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时值“三反五反”时期,未免于“浪费”罪名,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使用,结果中关村名称沿用下来。
  中关村是北京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很多人都简称它为“村子”。
  从地理上讲,它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海淀区一带,在西北三环路西北四环路中间。
  由于比邻中国最著名的两座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对中关村的前景很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在最初硅谷的发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很多电脑用户在这里购买他们的高科技用品。
  海龙大厦是最显眼的建筑之一,由于它是“shops with a shop”而为人们所熟知,在这里价格很容易商定。它主要是经营 Windows 兼容的硬件。苹果电脑的用户有一个AppleCentre 和一个体验中心。
  “中关村”这个词在中国高科技领域很著名,甚至在中国的其它领域。 [编辑本段]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石景山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石景山园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是最新建造的科技园。八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五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
  近几年来,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至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编辑本段]中关村早期变迁  “中关村”的真正得名与定名,与中科院的“入住”和随之而起的“科学城”有关。成立于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机构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的东皇城根和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院本部机关则自1950年6月起设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旧址)。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确定研究所组建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
  在建国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的建设规划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等学校比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
  科学院曾于1950年向政务院报告申请圈用农科所(今中国农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以南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急需落实建楼地址。
  院领导于2月1日开会,认为“若科学院不去要地,势将落空”,遂决定致函政务院,再次提出申请用地计划。
  两个月后,竺可桢在4月7日记参加院长会议:“据丁瓒(院党组副书记、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谓文委会与首都计划委员会均已同意科学院在西郊农业科学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进行。新建筑即可设立其上。”具体情况是,批准将大泥湾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
  北京大学,原在城内沙滩一带,教学和生活用地也极为紧张。在科学院得到拨地的同时,北京大学得到批准的新校址是在科学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层已经内定了院系调整计划,北大将迁至燕园。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出面,要求将北大的用地与科学院用地对调(本年竺日记12月6日)。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因为科学院的建设规划已经确定,作为优先安排的重点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楼,已破土动工一个多月了。
  在视察现场之后,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出面协调。科学院为此召开院长会议,经讨论,决定从原来拨给科学院的4500亩中划出北面1000亩左右给北京大学(本年竺日记12月8日)。
  1952年2月,中关村科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同年,北大、燕大、清华成立三校建筑委员会,确定用科学院的“割地”修建教职员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后是连片平房,再后是第二、三公寓。这一片地,后来称作“中关园”。
  科学城中第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大楼,毕竟还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0年5月,后于1958年7月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楼后来被称为“原子能楼”。
  尽管“永久院址”确定于1951年,但在竺可桢日记中记述新建筑所在地时,先是以清华、蓝旗营、保福寺为参照地,后来则以“西郊”代指。
  “中关村”名称的由来,与“中官”居民点有关。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过中宫、钟关、中关、中关村、中官儿、中官村、中官屯等多种多样的说法。这可能与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有过的太监庙、太监坟有关。中官,虽含义多歧,但在明清时期是用以称谓太监的。
  康熙年间有《日下旧闻》一书,书中录有北京各地的记载和资料,但没有关于中关村的记述。在此书问世后的年代里,北京西北郊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皇家园林,为北京增添了许多新景。乾隆指令一批文人学士对《日下旧闻》进行大篇幅地增补和考订,撰成《日下旧闻考》。与《日下旧闻》相较,该书在新增的“国朝园囿”部分,把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等,尽纳其中,对圆明园部分记述犹详。另在“郊坰”部分,则大量增加了有关圆明园周边地区景物的记述。其中的海淀、皇庄(今黄庄)、蓝旗营、保福寺、陈府村(今成府)等,都在圆明园的南侧,说明书作者们曾经到过今称中关村周边地区做了认真地实地考察。
  书中所列的黄庄,原来可能是明代为宫廷产粮的皇庄,至清则废。保福寺,是明代兴建的寺庙,曾有名僧主持,寺中有塔、钟、碑,可能有过香火颇盛的时期。真正伴随圆明园而新起的,是蓝旗营和陈府村。蓝旗营,即保卫圆明园安全的“正蓝旗护军营房”。蓝旗,乃“八旗”之一支,是满族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兵民一体的军事组织。陈府村,在明代已有道教建筑。清代成为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寓园所在地,地名亦因此改称“成府村”,在圆明园遭毁之前,曾盛极一时。海淀镇,在金朝时是京城通向西北方的交通要道,至元代建大都皇城后,因北上要道东移而一度转衰,到清代则又因皇家诸园林的建设而兴起,发展成为一个聚有相当数量非农业人口的商业集镇。
  在周边地区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介于这些“发达地区”之荒郊野外的空隙地带,最有可能充当为死亡人口找出路的坟茔地。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中关村发源地”,就是坟茔地。最早与太监有关,但更大量地应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居住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坟茔可能改变为耕地,看坟人可能兼为农民或完全转变为农民。土改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口语流传称这里为“中官儿”。在民国时代,这个居民点的边界情况是,南至今四环路南侧,东至蓝旗营西门(今科学仪器中心),北至成府路南缘,西至今中关村北路东侧。旧保甲制时期,“中官”的北部(今中关园一带)为保福寺乡五甲,南部为六甲。在今中关村北一街的通道上,当年东缘的一家小卖部和西缘的一所住宅的山墙上,都有过“中官屯”三字标记,或许那是由“中官坟”的谐音而来。
  1953年10月,《中华地理志》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结果,在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错用成“中关村”了。“中关村”一名,也就如此这般地开始起跑。
  中关村的巨变,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作为副院长的竺可桢经常跑中关村,他的日记也就见证了中关村社区的早期发展史。
  在中关村后来的变迁中,以“中官”为基点,除了北面划出中关园而与中关村告别之外,后来在东、南两面不断展开。在国家划给科学院的用地上,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了北区、南区、保福寺区、黄庄区和东南区。

中关村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6. 中关村发展集团的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成立和发展

中关村发展集团,全称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1日成立,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园区建设和产业促进步伐,高标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任务,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集团是在重组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园”现有开发建设单位的基础上成立的,注册资本102.2亿元,现有股东17家,下属子公司12家,总资产580亿元,净资产120亿元。集团遵循“创新发展,引领未来”使命,定位于“自主创新体系的市场化集成运营平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立志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投资(控股)集团。集团具有双维战略目标,一是社会责任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加快推动示范区建设,促进高端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运营收益,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集团在经营上实行“3+N”业务组合。三项核心业务是产业投资、园区发展和科技金融,同时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产业促进服务等业务。集团重视团队建设,现有总部员工61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0%,素质过硬,业务突出,形成了宽松、活泼、团结、进取、敢言的企业文化。集团将以加快示范区建设为己任,充分调动和优化市区两级资源,依托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为国内外重大项目落户北京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内生增长能力,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7. 中关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1980年,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连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

中关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8. 中关村是干什么的

中关村原名“中官屯”、“中官坟”或“中官村”,是明清时期太监的养老院,因太监别称“中官”而得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