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有哪些

2024-05-17 05:56

1.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有哪些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有哪些

2.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有哪些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有哪些
如图所示:

3. 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沿革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
  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  
  秦始皇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前217)开始,约到三十七年结束。
  汉代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①西汉长城。汉武帝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元狩二年(前121),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前后约历时20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甘肃永登,西到新疆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规定。②东汉长城。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邑县之间;其三位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至临漳县之间。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  
  南北朝长城
  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筑“畿上塞围”。所谓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今山西广灵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保卫首都之意。②东魏长城。公元549年,东魏东迁于邺后,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齐长城。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秦长城。北齐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诏,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今山西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公元563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之间的长城。天统元年(565),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④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周静帝于公元579年,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代长城
  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  
  金代长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明代长城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期所修。明长城自
  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偏关、河曲。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当时首都北京,称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称外三关。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王公贵族,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维修利用。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
  万里长城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东西遥遥对峙,长度为6700千米(13400华里)。
    
   

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4. 春节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

沿革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       1    2   3   4

5. 春节文化手抄报资料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春节文化手抄报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 
     传说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地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地到来地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地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地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地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地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地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地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地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地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地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地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地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地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地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地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地不少文人都有守岁地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传说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地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地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地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地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地晷仪,测定一天地时间,后来,山崖上地滴泉启发了他地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地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地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地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地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地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地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地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地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春节的古诗 
     1、《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3、《除夜》
     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4、《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6、《凤城新年词》
     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7、《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8、《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9、《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0、《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春节文化手抄报资料

6. 怎样做春节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怎样做春节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如图所示:

7. 春节文化手抄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春节文化手抄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节文化手抄报 
      春节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等等。传统文化还包括有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在这众多节日里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在春节里我可以穿新衣服、吃喜欢吃的东西。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它吧。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称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春节从小范围来说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从大范围来说是指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当时间滑过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农历新年就开始了。
     在春节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其中包括扫尘、拜年、吃饺子、贴春联、长辈给压岁钱等,处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在这些节日习俗中,我最喜欢是吃饺子、长辈给压岁钱,因为饺子里面有肉有菜,用面皮包着既漂亮又好吃。包出来像元宝一样,又表示团圆和一年兴旺发达。还有每年我都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不管多少都代表着长辈对我们新一年的期盼。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也喜欢上春节了吧!

春节文化手抄报

8. 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大部分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活动这天被人们视为最吉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