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资产和标准资产的定义及区别

2024-05-07 14:57

1. 非标资产和标准资产的定义及区别

非标资产形式有信托受益权、信托贷款、信贷资产。标准化资产形式有银行间市场以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市的交易债权性金融产品,或者是股权性的建筑产品。两者的区别是非标资产和标准化的资产是互相对应的,非标准化资产主要是非标准化的债权资产,这种资产的范围更加的广泛,主要是指没有在银行间市场以及证券交易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是又不限于信贷资产、承兑汇票、信用证券、应收账款、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这一类的资产一般也都是不会公开发行的,风险比较高流动性也非常低缺乏标准化的证券特点,但是这种资产的名义收益率也会高出很多。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投资非标资产这样的监管套利的行为,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因此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面,银行的非标业务资产也发生了快速的扩张。 银监会对非标资产的定义是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融资等。可以看出非标资产基本上都是银行的表外资产,这些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同时风险也很高,例如转让532万元金额的委托债权就绝对不会有你转让同等金额股票那么容易,这就是流动性问题。所以,非标资产和标准资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在公开市场交易即场内交易,即流动性和风险。拓展资料:非标的指向从金融市场资金投向来看,穿透到最底层的所有基础资产(股权类、债权类)都是非标准化的。金融机构通过投资银行业务,以底层基础资产为标的,创设出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在这个阶段,金融产品就会因发行场所、流动性等问题被区分为非标和标。所以,非标和标实际上有两层指向:其一,指对资金方而言,直接投资的金融产品或者基础资产本身是否是标准化产品;其二,指金融产品所投资的底层基础资产是否是标准化债权资产。

非标资产和标准资产的定义及区别

2. 资产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分类

资产 (资本和财产的统称)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作为资产,是企业的权利。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等。
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资产,如固定资产、修理、改建支出等形成的长期待摊费用。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什么叫资产五级分类

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扩展资料(1)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违反行业信贷管理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
(10)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贷款五级分类

什么叫资产五级分类

4. 资产分类

什么是固定资产分类

5. 资产的定义

  资产(assets)
  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
  资产是会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共同的构成的会计等式,成为财务会计的基础。

  资产分类
  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资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耗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根据具体形态,长期资产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按是否有实体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综合盯这几种分类标准,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类别。
  资产的确认
  确认从理论上看,最严格的资产确认程序,应该是从资产的定义出发,确定资产的最本质属性,然后,根据这一本持属性的要求,建立资产确认的具体标准。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为例:首先,“未来的经济利益”构成了资产的本质要求,任何不具备未来经济利益的内容,都不能被确认为资产。这样,会计上的一些递延支出与待转销损失,就不应该作为资产的形式出现;其次,资产还应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如某项未来经济利益不能被该主体所拥有或控制,它也不能作为该主体的资产。这就将一些公共性资源,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第三,任何资产,都应该是企业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当然,由于资产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因此,资产的确认标准,也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资产的确认经历了从收付实现制发展权责发生制,再向现金流动制转变的反复。
  理论上看,最严格的收付实现制以收到现金为收入,付出现金为费用。这样,企业所有的资产就应该是现金资产,在存在任何非现金资产。在这一理论下,资产的确认较简单、直观。但是,只要是商品经济,就离不开商业信用。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有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从而,出现了对收付实现制的第一次修正,资产的确认扩展到对债权、债务的确认。工业革命导致机器化大生产,固定资产问题再次成为会计所必要考虑的内容。收付实现制出现了进一步的修订,将固定资产和折旧问题纳入确认的范畴。多次修正的结果是:权责发生制逐步取代收付实现制,成为会计确认的基础。
  按照权责发生制,资产的确认标准是企业已取得或拥有该项资产的权利,这样,对一些权利如购销合同、一些重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一些重要的未来经济利益如商誉(包括自创商誉)等,都应该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考虑到会计基本假设中货币主价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等的限制,这些还无法确认为资产。因此,目前的资产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混合。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中的逐步应用,传统的资产确认标准 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一些国家或国际性的组织如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将“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转移”作为资产和负会,已将“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转移”作为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而不考虑某项工具的法律所有权是否转移(即:交易行为的发生)。这样,有可能会对现行的会计基础进行再一次修订,从而导致现金流动制的产生和应用。
  资产计量
  所谓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计量,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
  理论的资产计量属性,应该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如果认为资产的本质特征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相应的计量属必应该体现:第一,反映产出,而不是过去的历史投入。这样,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应该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但是,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要求,因此,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投入角度确定计量属性,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较为客观,可以验证。而所有计量属性中,只有资产的取得成本(即历史成本)符合上述要求。因此,目前的会计实务中,资产的计量仍以历史成本属性为主。
  在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所持有的资产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为此,一些国家的准则制订机构深度运用新的计量属性,以合理地反映企业所持有资产的价值。目前,公允价值是应用较多的属性之一,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的准则制订机构都同意将或准备将公允价值作为因衍生金融工具而形成的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
  至于量单位的选择,较为简单。在特价基本稳定的环境下,名义货币单位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而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环境下,不变购买力单位更为合理。
  综观各国会计实务,资产的计量基本上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为主,即使其物价产生一定幅度的变动,也是如此。这说明,资产计量列多地是从可验证性和操作方便等因素出发的。这多少也反映了会计这门学科的务实属性。
  报告资产的报告,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的。但在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项目的睡理上,存在着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之争。
  按照收入/费用观,利润是收入抵砬费用后的余额。这样,凡是不符合费用要素规定的各种支出,都不能进入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的借方反映。这些不符合资产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项目,有些不符合资产的本质规定。典型的有各种递延支出或待转销损失。目前的会计实务多采用这一模式报告资产。
  与收入/费用观相反,资产/负债观认为利润是两期净资产的净增长。它所认可的利润是期末资产减负债的余额与期初这一余额的差(扣除与业主交易)。这样,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应该是完全符合资产本质特征的项目。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从理论上支持这一观念。但在实务中,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特别是:每一期的期末,是近 是其他属性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价?因此,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仍然遵循了历史成本与配比原则。

资产的定义

6. 资产类别有哪些类型

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资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按耗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2、根据具体形态,长期资产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
3、按是否有实体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综合这几种分类标准,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类别。
1、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歒、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长期投资是指不可能或者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愤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资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及大修理支出等。
5、其他资产是指除以上各项目以外的长期资产。
资产金字塔:

扩展资料资产的确认方法:
按照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符合上述资产定义的资源,还要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现实生活中,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
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资产以各种具体形态分布或占用在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方面,按其流动性通常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分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

7. 固定资产概念、标准与分类

一、固定资产概念
所谓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它是地勘单位实物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期限一般超过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变;二是使用寿命是有限的(除土地外);三是持有的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为了转卖。《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二、固定资产标准
现行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为:一是使用年限1年以上;二是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即同时具备着两个条件的资产才作为固定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均只有使用年限(使用寿命)要求,而没有价值方面要求,只是作出“单位价值较高”的原则性规定。
地勘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规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
地勘单位制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应当编制成册,并按照管理权限报经本单位办公会议审定。上述这些制度和办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地勘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和核算,并按单位固定资产设立卡片或明细账。设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固定资产的价值、使用时间以及修理、转移及使用部门和承管人,并定期进行核对,做到账实相符。
三、固定资产分类
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规格不一,状态不同,为便于进行会计核算,合理分配费用和资产收益,有必要对地勘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
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可以分析地勘单位生产用、非生产用、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分布、组成及变化情况,用于分析和考核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促使地勘单位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率。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
(1)生产用固定资产,是指直接用于地质勘查生产的各种固定资产,如钻探设备、物探设备、测绘设备、生产及行政用房等;
(2)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是指不直接用于地勘生产,而是服务于地勘生产的各种固定资产,如生活设备、医疗器械、福利用房等;
(3)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用于多种经营的各种固定资产。
(二)按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分类
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按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分析地勘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促使地勘单位合理使用固定资产,也为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分配折旧费提供依据。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
(1)在用固定资产,是指地勘单位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
(2)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地勘单位已购建完成但尚未交付使用,或因无偿调入尚待安装,或因进行改扩建以及因生产任务变更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
(3)不需用固定资产,是地勘单位多余或不适用,需要调配处理的固定资产;
(4)租出固定资产,是指地勘单位暂时出租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
(三)按固定资产的性能分类
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按其性能进行分类,可以了解分析固定资产配置结构及其与生产经营需要的适应程度,以便通过调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分类确定折旧标准提高依据。按其性能可分为:勘探专用设备、起重运输设备、通用生产设备、传导设备、行政生活设备、房屋及建筑物、土地。
地勘单位可以根据管理和核算需要选择不同的分类方式。

固定资产概念、标准与分类

8. 什么是非权益类资产?

非权益类资产包括: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4类。
2014年2月19日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规定根据风险收益特征,将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等五大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包括上市权益类资产和未上市权益类资产。

扩展资料:
《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主要包括内容
(1)大类资产分类。根据风险收益特征,将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等五大类资产。
(2)制定监管比例上限。投资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其他金融资产、境外投资的账面余额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分别不高于30%、30%、25%、15%,投资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无监管比例限制。
投资单一上述资产的监管比例均不高于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投资单一法人主体余额的监管比例不高于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突破比例的,保监会责令限期改正。
(3)建立风险监测机制。针对流动性、融资杠杆等制定监测比例,划出风险预警线。既保留一定的比例弹性,又通过强化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等措施,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司投资行为的约束。
(4)强化公司自身风险责任。要求公司制定内部风险控制比例,由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机构审定,并提交比例执行情况年度报告。
(5)建立动态调整保障机制。保监会将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各大类资产实行分类监管的规律,对保险资产的分类、定义、品种及相关比例等开展年度审议并进行动态审慎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险资投资新比例出炉  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不高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