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2024-04-30 02:44

1. 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一、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含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不仅其国际储备规模有所扩大,而且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
2、如果一国货币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则该国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进行国际支付方面具有一个有利条件一可以用本币来清偿对外债务。因此,对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它无须保持规模过大的国际储备。
3、至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其拥有雄厚的储备资产,则另当别论。二、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
1、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储备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贸易收支的稳定程度。
2、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货源的供给弹性和销售市场的需求弹性均大于1,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小于1,则表示其外贸收支相对稳定;若其进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则不必顾及国际储备;如果出口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小于1,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表明外贸条件较差,需保持较充足的外汇储备。
3、其次看国际收支差额的状况及稳定程度。
4、一般来讲,如果一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经常项目十资本项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性逆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大;在国际收支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视其逆差发生的频率和其它可选择的调节手段来确定适当的储备水平。
5、总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质、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措施的多寡与优劣,将决定调节过程中所需的国际储备量。三、国际收支其它调节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国际储备存量不足。四、一国国际融资能力的大小及所处的国际环境。
1、一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得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能力;获取外国商业贷款的能力;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2、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债信等级,能迅速、便利地获得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条件良好,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能力很强,则该国无须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就应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扩展资料
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
2、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持续的高利率政策;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紧缩性需求管理;持续的汇率不稳定;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3、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
3、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
6、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
1、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
2、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
3、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
5、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
6、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适度国际储备规模

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2. 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一、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含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不仅其国际储备规模有所扩大,而且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
2、如果一国货币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则该国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进行国际支付方面具有一个有利条件一可以用本币来清偿对外债务。因此,对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它无须保持规模过大的国际储备。
3、至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其拥有雄厚的储备资产,则另当别论。二、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
1、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储备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贸易收支的稳定程度。
2、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货源的供给弹性和销售市场的需求弹性均大于1,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小于1,则表示其外贸收支相对稳定;若其进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则不必顾及国际储备;如果出口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小于1,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表明外贸条件较差,需保持较充足的外汇储备。
3、其次看国际收支差额的状况及稳定程度。
4、一般来讲,如果一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经常项目十资本项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性逆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大;在国际收支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视其逆差发生的频率和其它可选择的调节手段来确定适当的储备水平。
5、总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质、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措施的多寡与优劣,将决定调节过程中所需的国际储备量。三、国际收支其它调节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国际储备存量不足。四、一国国际融资能力的大小及所处的国际环境。
1、一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得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能力;获取外国商业贷款的能力;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2、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债信等级,能迅速、便利地获得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条件良好,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能力很强,则该国无须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就应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扩展资料
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
2、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持续的高利率政策;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紧缩性需求管理;持续的汇率不稳定;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3、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
3、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
6、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
1、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
2、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
3、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
5、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
6、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适度国际储备规模

3. 我国的国际储备情况,并分析是否合理

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二。

  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 
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
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
  ①国家外汇库存。
  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
  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
  (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
其实这些官方语言,经济界完全不认同

我国的国际储备情况,并分析是否合理

4. 何谓我国适度的国际储备水平?

就是说,我国外汇储备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储备量。因为,外汇储备过多,负面效益也很明显。这是因为:
  ①外汇储备过多,而这“过多部分”主要是债务性储备(如由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则必然增加外债负担,也使储备流动性减弱;
  ②外汇储备过多,一般会支持本币汇率上升,会增强本币的坚挺程度和国际地位,但同时却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
  ③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大国内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
  ④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不等于储备效益也大量增加。因为外汇储备多为硬货币,硬货币一般利率较低,因此储备越多,利息收益的潜在损失也越大,而且,我国目前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水平较低,手段也较缺乏,从而造成较大的亏损;
  ⑤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事实上等于把得之不易的外汇存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使用,而我们自己有时却以高利向国外借款,造成宝贵资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费;
  ⑥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还会失去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低息贷款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
  ⑦外汇储备持续过度增加,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不断的顺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甚至报复。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可适当多些,但不能过度。

5. 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规模分析

   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构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储备制度。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对外公布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国际储备体系。
  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二。
  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

 
  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
  ①国家外汇库存。
  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
  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
  (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1994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不一,出现了“下降一增长一下降一增长”的循环变化特征,但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呈现出了持续大幅度增长之势,在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例屡破纪录,目前更高达90%以上,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但是,我国外汇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种支付需求强烈,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外汇储备不嫌多;另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应有个界限,外汇储备还是适度为好。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储备量,外汇储备过多,负面效益也很明显。这是因为:①外汇储备过多,而这“过多部分”主要是债务性储备(如由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则必然增加外债负担,也使储备流动性减弱;②外汇储备过多,一般会支持本币汇率上升,会增强本币的坚挺程度和国际地位,但同时却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③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大国内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④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不等于储备效益也大量增加。因为外汇储备多为硬货币,硬货币一般利率较低,因此储备越多,利息收益的潜在损失也越大,而且,我国目前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水平较低,手段也较缺乏,从而造成较大的亏损;⑤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事实上等于把得之不易的外汇存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使用,而我们自己有时却以高利向国外借款,造成宝贵资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费;⑥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还会失去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低息贷款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⑦外汇储备持续过度增加,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不断的顺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甚至报复。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可适当多些,但不能过度。
  我国今后应根据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确定出适度外汇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目前,各国对储备投资都很重视,认为它是增加外汇储备效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例如,新加坡就专设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从不同侧面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台湾从1990年开始,就推行“变静态存款为动态投资”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对外投资国家,由于某外汇储备高,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且始终名列前茅。我国目前对外汇储备投资也予以了重视,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月报统计显示,我国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债主,仅次于日本、英国和德国。建议今后我国也设立专门化的储备投资机构,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保障我国储备资产的使用效益。
  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参见表8-7)。
         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1994-1996年)      单位:亿美元
国际收支平衡表 差额 比重(%) 结受汇表 比重(%) 调整后差额 比重 
 
总差额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经常项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贸易项目 448 53 541 62 451 48 
 非贸易项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资本项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误差遗漏 -432 -51         
 
不知道这个行不行!

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规模分析

6. 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三个最基本的指标是什么?

1.国际储备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一般为10%。
2.国际储备额与外债总额之比,一般为30%~50%。
3.国际储备与进口额之比,一般为25%。如果以月度衡量,国际储备约能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

7.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一)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意义  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应当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储备过多而形成积压浪费。(二)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参照指标  1、国际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国际储备对外债总额之比。3、国际储备对进口额之比(或国际储备能支付进口的月数)(三)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国际储备的需求(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2)经济开放与对外贸易(3)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5)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6)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的选择(7)货币的国际地位(8)应付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需要2、国际储备的供给(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四)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①持续的高利率政策;②外汇管制、外贸管制;③紧缩性需求管理;④持续的汇率不稳定;⑤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⑥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①比例分析法。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编辑]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8. 国际储备的适度储备

1.确定适度国际储备量是对其进行数量管理的首要问题。  (1)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并非越多越好;(2)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量过少也会使该国蒙受损失;(3)一国政府在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中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适度国际储备,二是采取何种措施使国际储备达到适度水平。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判断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客观指标是:(1)持续高利率政策;(2)加强对国际经济交易的限制;(3)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4)持续的汇率不稳定;(5)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