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2024-05-16 12:53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从新生儿来到世界的第一瞬间开始,他的所有感受都是自己的,别人的感受与他无关;只要自己有需求就哭(婴儿遗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不知道也不可能管别人的需求。大脑这样的“知识结构基础”是为个体生存服务的,虽然没有善恶之分,却是一个极其容易接受私利,极难建立真正为他人、为社会着想的知识接受机制。因为一切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和愿望的刺激信息都是极其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而注意时和产生愉快情绪时,都能够聚集大量兴奋能量,产生深刻的痕迹和牢固的联系。相反,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婴儿是无法感受到的。幼儿及成年人,即使知道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绝对没有自己亲身感受那么强烈——俗语说:针不刺到肉不知痛(准确说是知道会痛,却没有感受到痛),指的就是这种区别。没有强烈刺激,也就不容易产生深刻的痕迹和牢固的联系。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脑的“知识结构”确实是一个极容易接受“利私”,不容易接受“利他”的结构。所以,世界上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自私有程度之分,极端自私和极端无私都是极其罕见的。看看:只有溺爱、没有爱心教育的留学生竟然可以砍伤母亲,原因竟然是她寄钱迟了;昏迷倒地的老人,苏醒后竟然诬告救命恩人撞倒他!同样,雷锋式的人物也不多,翻开历史,除了传说中的尧、舜、禹外,就只有屈原、魏征、包拯、岳飞、陈之茂、文天祥、海瑞这几个舍己为公的榜样了!当然,再找找也许还有几个,但对比几千年时间的人口,再多百倍也无法改变“极其罕见”这个结论。
后天教育是决定个体内在自私程度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和法治机制是促进或制约个体自私欲望的重要因素。这里不做论述。
利他,从字面看,与利己不同,但是,细心分析,竟然发现实质上利己的占多数!请看下面的粗略分析:

1、真正的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为儿女利益,母亲可以奉献一切,包括生命。
2、也称母爱,但实质上是利己,望子成龙是为了母凭子贵;望女成凤是为了女儿嫁得好,自己也风光。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占多数,真正无私者不多。
3、爱情是历史永恒的话题,男性可以“不爱江山爱美人”,可以为爱的人去牺牲。女性可以“非君不嫁”,可以一同赴汤蹈火。这种真爱不多,否则不会成为少男少女梦想中的样板,不会成为激动人心的剧目。
4、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五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5、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宗教信仰,哲学信仰都可以培育出内心真正忘我的忠诚战士,从忠诚度来看,他们是为了理想,是利他。但是实质上,这种文明冲突本身就是零和博弈,其得就是另外人群的失。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他。只有佛教避免了这种冲突,可惜它只有软力量。
6、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至国家兴亡,小至兄弟分家,都无法避开这种本能。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直到因利而斗,同样,因利而利他,因利而付出,因利而贡献,都是不难理解的。
综上所述,利他往往是利己的不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就是私欲利益博弈的场所,设计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让全人类不再争斗,实现人类大和谐,共同进步,人人幸福是心理学的责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2. 浅谈利己与利他

前段时间有两件事让我很有感触想写一写关于利己和利他。
  
 第一件事是和我父母有关的,母亲常年身体不好,肾功能不全,已达十年之久。定期要到当地医院去检查身体状况,开些常规服用的药物。最近和父母的视频中,母亲很气愤地和我诉说了医院医生在不征得我母亲同意的情况下,乱开了很多她不能服用的药,母亲一边诉说,一边列举最近电视和媒体曝光的各种医院不正当行为,大大赞扬政府抓得好,做得对。可是当我问母亲,那你为何不去举报这位乱开药的医生呢?母亲却显出几分尴尬,我试图劝说母亲,举报对于其他去这位医生那里就医的患者是有好处的,将来ta就不敢乱开要了。可是母亲面露难色地说,和这位医生相识多年,过去也很照顾母亲,何必要举报ta,影响ta的前程呢。大不了,以后ta开出的药要仔细看过才交款。
  
 母亲对于事件的反应让我颇有感触,似母亲想法的人在中国很多,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想息事宁人,自己将来注意一下就好了。很少有人会站出来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举动。
  
  只有利他才会最终利己,如果每个人只想着利己而不顾及他人,那最终一定会变成没有利己,处处掣肘。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我们去云南旅行的途中,到达西双版纳后,已近中午,我们找到了万达广场,想在那里吃些中饭再入住酒店。刚巧万达广场有家肯德基,人还蛮多的,我们找了个中间的长台的位子,与其他客人共台。不时飘进耳朵大声训斥孩子的声音,扭头就看到一位60+的女人正在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训斥着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欸呦喂,看看我还真心同情小孩子,希望他幼小的心灵能够经受得起这样大庭广众的训斥。短短的就餐事件,耳边一直飘扬着长辈训斥小辈的声音。赶紧草草吃好后,我们就到停车厂准备开车离开。
  
 当我们将车子开到出口处,准备排队缴费离开的时候,就见前面停了一辆车,开始的时候貌似司机在和出口处的管理人员理论着什么。不久,就见司机下了车,离开了。可是出口只有一个欸,我们后面10来量车就这样被堵在了那里。15分钟后,我有些不耐烦,下车了解情况,发现之前在肯德基训斥小孩的女人也在出口处和管理员说话。通过他们的交谈,我才了解到,原来司机下车去商场换免费停车券了。可是,居然他们没有考虑后面人的感受,生生将出口足足堵了25分钟。当我和那我女人沟通,希望她能够将车先驶离出口,给后面的车子让行的时候,居然她反复强调的是他们有在商城消费,为何不让免费出去,还要去商城换免费停车票呢?我晕!无语!
  
  在公众场合,要尽量注意,减少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可能造成的困扰或不便。与人方便,于己方便,这么简单的道理,在这里似乎失效了。 
  
 这样两件事,让我深深感到,现今的中国,我们的基础建设,硬件投资,可谓世界领先了。可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素质这些软件离发达国家还着实有很大的距离,中华民族振兴之路,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利己者生,利他者久 
  
 也就是说,使自己获利是生存的基本,使他人获利却能长久地处于受到他人的帮助和敬仰的有利位置。
  
 比如蛋糕店,主观上老板赚取了利润,但客观上却满足了顾客的食欲。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可以说, “利己之心,利他之行”是商业社会运行的一个基本法则。 
  
 人为什么会有舍己救人的利他行为,一般凭常识和经验的回答是,这是一种本能的,不加思考的良心行为。但是,人这种良心激发的本能利他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索博(ElliottSober)和哲学家大卫.威尔逊(DavidS?Wilson)合著的《为他人:无私行为的进化和心理》(UntoOthers:TheEvolutionandPsychologyofUnselfishBehavior)便是要从人类的进化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他们提出一种多元的利他动机论,那就是,人行为的动机并非是要么利己,要么利他,而是可以包括利己和利他。人有利他行为,并不意味着不利己,而是说,人并不绝对只是利己。
  
 绝对的利己论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观点,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利己动机驱使,即使是看上去是利他的行为(如无偿献血)也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终结利己欲望(我为陌生人献血,在我需要时才会有陌生人为我献血)。在绝对利己论看来,舍己救人是出于对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其实是利己的,对他人的关注其实是一种自我关注。由于同理心,见死不救的行为会让人觉得良心不安,因此救人其实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安宁。
  
 索博和威尔逊从进化论来质疑这样的绝对利己论。他们提出,利己和利他是在不同层次上进化而来,人的行为动机在不同的层次上起作用,形成了多元的动机。利他是在群体与群体的竞争中被自然选择的遗传特征。在不同的群体中,利他的特征并不同等程度地存在,而且,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会显现出更大的差异。一个群体中的众多个体如果有较多的利他,就会比较少利他的群体更有自我保存和延续的能力,竞争力也就更强。只是利己的群体犹如一盘散沙,多利他的群体则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关键时刻,这两个群体的竞争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说,舍己救人的受益者不只是利他行为的直接个体对象,而且更是整个群体。 整体因利他而强大,也许这才是利他在自然选择中的意义所在。

3.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你好亲,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如下分析:1.利己和利他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小的成功可以依靠个人才智,越大的成功越需要建立在他人的成功之上。2.利他行为是利己主义的高级表现形式,利他主义则是其表现出来的理念。所谓的平衡更多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是分蛋糕还是做蛋糕的问题。人是趋利避害的,为他人保留更多就像薄利多销一样,带来更多的朋友产生规模效应。反之,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他都是相对少见的场景。损人利己是短视与匮乏的表现,而损己利他更多是一种表态而非常态。3.坚持底线,但不是不管他人,不过一定要有度,而且注意亮出底线的时间点。4.坚持原则,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该争取的利益,用正当手段争取,不该要求的不强求。【摘要】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提问】
你好亲,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如下分析:1.利己和利他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小的成功可以依靠个人才智,越大的成功越需要建立在他人的成功之上。2.利他行为是利己主义的高级表现形式,利他主义则是其表现出来的理念。所谓的平衡更多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是分蛋糕还是做蛋糕的问题。人是趋利避害的,为他人保留更多就像薄利多销一样,带来更多的朋友产生规模效应。反之,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他都是相对少见的场景。损人利己是短视与匮乏的表现,而损己利他更多是一种表态而非常态。3.坚持底线,但不是不管他人,不过一定要有度,而且注意亮出底线的时间点。4.坚持原则,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该争取的利益,用正当手段争取,不该要求的不强求。【回答】
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提问】
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提问】
好的呢,请等下哈【回答】
1.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身处逆境的人只要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不自暴自弃,咬紧牙关走出生命中的沼泽与黑暗,等待他的必将是光明的前途,人生也会越走越顺利。2.在顺境的时候要好好珍惜,在逆境的时候不气馁、不放弃,总结经验教训,走出逆境,逆境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人在社会中生活,有时处于顺利的境遇,有时处于不顺利的境遇,顺境和逆境,对不同的人来说,并不是均等的。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但逆境对人生又是一种磨练,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回答】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4.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答:找到己与他的共同利益点。“利”不是一块固定的,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的蛋糕,而常常是一个变量:随时可能出现,也随时可能消失;随时可能变大,也随时可能变小。利他就是要学会合作。合作目标是把利益做大,并维持利益的延续性。把“他”当成一个合作伙伴,能从各方面去考虑,把“他”的需求放在你的考虑中,合作成功率,就有了八成。找到共同利益,并一起合作,把这个利益不断变大,就是利己也利他。只要看清楚合作的关系,利他就是一个必然。哪怕看上去是竞争关系,也可以利他。拿业务工作来说。也许大部分时候,业务板块和业务人员之间都是竞争关系。业务能力有大小,业绩考核有高低,拿到的客户,也会有区别。不要说谁牛谁熊,一年算下来,拿到手的真金白银,基本上反映出了现实。好的客户,钱多事少离家近,人人都去争都去抢,但是抢到手的,只有一个。谁还有心思去想,我要利己还是利他?当然不需要你去想。你的大脑不需要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自己都会主动利己。【摘要】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提问】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答:找到己与他的共同利益点。“利”不是一块固定的,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的蛋糕,而常常是一个变量:随时可能出现,也随时可能消失;随时可能变大,也随时可能变小。利他就是要学会合作。合作目标是把利益做大,并维持利益的延续性。把“他”当成一个合作伙伴,能从各方面去考虑,把“他”的需求放在你的考虑中,合作成功率,就有了八成。找到共同利益,并一起合作,把这个利益不断变大,就是利己也利他。只要看清楚合作的关系,利他就是一个必然。哪怕看上去是竞争关系,也可以利他。拿业务工作来说。也许大部分时候,业务板块和业务人员之间都是竞争关系。业务能力有大小,业绩考核有高低,拿到的客户,也会有区别。不要说谁牛谁熊,一年算下来,拿到手的真金白银,基本上反映出了现实。好的客户,钱多事少离家近,人人都去争都去抢,但是抢到手的,只有一个。谁还有心思去想,我要利己还是利他?当然不需要你去想。你的大脑不需要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自己都会主动利己。【回答】

5.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1.利己和利他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小的成功可以依靠个人才智,越大的成功越需要建立在他人的成功之上。2.利他行为是利己主义的高级表现形式,利他主义则是其表现出来的理念。所谓的平衡更多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是分蛋糕还是做蛋糕的问题。人是趋利避害的,为他人保留更多就像薄利多销一样,带来更多的朋友产生规模效应。反之,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他都是相对少见的场景。损人利己是短视与匮乏的表现,而损己利他更多是一种表态而非常态。3.坚持底线,但不是不管他人,不过一定要有度,而且注意亮出底线的时间点。4.坚持原则,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该争取的利益,用正当手段争取,不该要求的不强求。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6. 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1、然欲利他,先须自利
  须知此四宏誓愿,乃三世一切诸佛誓愿之本。汝于日用举心动念,须令与此相合。若与合者,扩充令其圆满;若不合 者,断除令其净尽。然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如来所说了生死法无量无边,唯净土一 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未由。所谓净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与心愿居士书》
  2、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
  观来书,可谓发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有语病。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二者当以不分亲疏为是。然利他正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则自利一边,何可以谈,而妄学大菩萨身份也。《复胡宅梵居士书》
   
  3、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 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肖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 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 有六度万行故。自末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 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 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 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是则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7. 浅谈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

利己与利他显然是一对矛盾。想通二者的关系,理解他们在最高层次的统一与同一,就成为根本性的大观念。 
 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要要懂得这句话:“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 
 1.利他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根据是利己的普遍性。
 2.利他是人与社会最根本关系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3.利他是商品经济原则的人性基础。
 4.利他是实现利己的行为过程。
 5利他是利己行为方式的最高级次。

人的利己行为的方式可以归纳为5个等级。
 ①最低级是“损人不利己”
 ②低级是“损人利己”这种人属百姓所言的“坏人”;
 ③中级是“不损人而利己”这种人属人中的“老实人”;
 ④高级是“利人又利己”这种人总是在谋求双赢互利,属人中的“精明者”;
 ⑤最高级是“先利人后利己”这种人的利己似乎不为人所感觉,在交往关系中习惯为他人考虑,并有一定的牺牲精神,把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看作自己的责任,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的自然回报,是长远、稳定的精神与物质利益的获得者,属人中的“高尚者”。这5种人的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行为方式的不同,结果则大相径庭:前两种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总是事与愿违,最终丧失生存的权利;中间一种行为方式是洁身自好,注定难成大事;后两种行为方式,必然是能有所作为的。

浅谈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

8. “利他”与“利己”

利他和利己,这是两种不同的人格。
  
 前者工作的可能累一点,在物质上会吃亏,在利益上不占便宜。但心不累,活得光明磊落。
  
 后者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发出牢骚和抱怨,但在分配利益的时候一定会找到利于自己,最占便宜的做法。心会累一点,因为常常要斤斤计较。
  
 利他的人,通常会比较粗线条。吃点亏也不太吭声,不代表他傻,因为只是不屑于去为一些小事计较,人在做天在看。命运也总是会给他们一些补偿。例如我们从小就读的神话故事 ,神笔马良乐于助人所以会得到一只神奇的画笔,画出心中所想。牛朗忠厚善良才会感动天上的织女,成就一段姻缘佳话。不看神话,在现实中,利他的人如果能遇到智慧的领导就不会吃亏,知人善用,团队需要这些人。
  
 利己的人会比较聪明,经常会理直气壮,根本就无法辩解,因为他总是能为自己找到种种的借口开脱。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又会无比的积极,擅于钻研找到自己的强项。
  
 武汉疫情的这场考验,美与丑、善与恶  ,都在疫情的这场照妖镜下全部显露。利他的人逆行而上,将生死置之度外。去拯救灾难,去挽救国家。幸好有开明之士发出声音,不要欺负老实人。
  
 利己的人早早的收拾行囊,逃离他乡,不顾别人的安危。自古以来这样的人比比皆是,08年汶川地震的范跑跑,同样也用这样的行为证明自己。我自己有什么错?难道我的命不是命吗?他的话让人无法反驳。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大家都是爹生娘养的宝贝。保命要紧,是人之常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范跑跑依然快乐的活着,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考上北京大学。试想一下,如果你有孩子 ,你愿意把她交给他吗?如果要和他交朋友,能深交吗?不能。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会甩掉你。这样的人性经不住生死考验。
  
 记得前两天看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还有一句古文读来颇有意义,看看自己是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多才少者为君子,德少才多者为小人德才均无者为愚人———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