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和措施 有哪些

2024-05-09 22:00

1. 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和措施 有哪些

1.政治环境方面的劣势: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方主义仍然在局部地区政府中存在,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政府。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片面发展经济而不重视节能减排,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经济环境方面的劣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期,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转型任重道远;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构成我国国民经济最大成分的是第二产业,这既是我国优势,同时也是劣势所在。优势在于未来低碳经济市场广阔,劣势首先在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万元GDP所需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四到五倍,若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还要投入大量资金与技术,减排义务任重而道远;其次,这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上缴了大量赋税。一旦企业转型失败,会给我国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再者,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也使我国工业能耗较高,减排任务较重。
  3.社会、法律、文化方面的劣势: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还不成熟,对于高能耗、高排放的污染企业尚无专门有效的法律来约束;同时,社会舆论虽然支持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低能耗、低碳的宣传力度仍然欠缺,从大批富裕阶层很少购买小排量汽车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
  4.技术环境方面的劣势: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大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再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口头上作出一定让步,但能否兑现还未可知。

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和措施 有哪些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多选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1)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远未实现,我国目前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今后几十年能源消费必然继续增长。2l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此外,体制上单纯追求GDP的考核体系也导致了第二产业中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严峻考验。 (2)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这样一种高碳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未来我国实践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定”。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为达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我国总共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在1.6万亿以上,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分析?

(1)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还在继续,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这种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很难继续支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面对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双重压力,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陷入了贸易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很难消化发展低碳技术引致成本增加的困难局面。 (2)发达国家转移重化工工业,将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转移到我国,我国承接大量发达国家的重化工工业,成为全球重化工产品的制造大国,这不可避免地加重我国的污染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高引进外资的低碳性与环境标准要求,会大大减少引进外资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我国在面对国际贸易形势恶化的同时,发达国家间潜在可能形成的“低碳共同体”及其可能制定的新的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遭遇“低碳壁垒”。这样,与贸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情况对于我国这样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国家来说尤为不利,无疑将为我国未来发展设置新的障碍。 

5. 简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SO战略组合——技术创新 (2)sT战略组合——制度创新 (3)Wo战略组合——产业结构调整 (4)WT战略组合——国际合作 

简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6. 低碳发展的低碳与经济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和中国两会的召开,“低碳”一词迅速为人们所接受。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也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低碳,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7. 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和措施 有哪些

1.政治环境方面的劣势: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方主义仍然在局部地区政府中存在,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政府。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片面发展经济而不重视节能减排,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经济环境方面的劣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期,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转型任重道远;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构成我国国民经济最大成分的是第二产业,这既是我国优势,同时也是劣势所在。优势在于未来低碳经济市场广阔,劣势首先在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万元GDP所需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四到五倍,若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还要投入大量资金与技术,减排义务任重而道远;其次,这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上缴了大量赋税。一旦企业转型失败,会给我国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再者,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也使我国工业能耗较高,减排任务较重。
3.社会、法律、文化方面的劣势: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还不成熟,对于高能耗、高排放的污染企业尚无专门有效的法律来约束;同时,社会舆论虽然支持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低能耗、低碳的宣传力度仍然欠缺,从大批富裕阶层很少购买小排量汽车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
4.技术环境方面的劣势: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大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再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口头上作出一定让步,但能否兑现还未可知。

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和措施 有哪些

8.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突出难题是

1、能源结构的特殊性  2、产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3、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特殊性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四大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