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评价

2024-05-05 22:16

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评价

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不但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他做彭泽令仅80余天,就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因为他是不能忍受这种人格上的屈辱的。他采取的是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都赞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精神,尤其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想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完全一致的。总之,他的这种刚强不屈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正如现代学者闻一多所说是“有骨气”的。这种精神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评价

2.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呢?要怎样看待呢?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人,就有可能知道《归去来辞》,就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泽刚当上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就辞职不干了。


因为上面来了督邮,他来巡视督查。督邮是郡太守底下的一个小官吏,有点狐假虎威,装腔作势。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个小报告,陶渊明还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绶带,点头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邮回去给太守汇报,美言几句,说不准就有擢升的机会。所以工作做得怎么样,督邮一张嘴很重要。
但是陶渊明看不惯,他就不愿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当时的县令俸禄是每月五斗米,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官不当了,于是包好官服和大印,并同辞职信一起交给了督邮带给太守。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此时心情很轻松,因为古语说得有,无官一身轻。确实是这样,他写的《归去来辞》就记载了他解印归田回老家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惬意,他终于遂了多年的心愿了。
他回到老家喝酒赋诗抚琴,那琴没有琴弦,就是表达个心情。他扛着锄头下地除草种豆子,他还在房屋旁边用树木扎了一个篱笆,种了一些蔬菜和菊花,闲暇时还提着篮子到东篱采菊。
他是最早写那么多酒诗的人。兴趣来了就喝酒,他把醉醺醺时的感想和认识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这组《饮酒》诗。这组诗是随感录,一共二十首。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其中的第五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把房屋建造在人多的地方,但是又感觉不到那种车水马龙嘈杂喧嚣的声音。“结庐”就是建造住宅,就是居住。“人境”就是尘世、人世间。
三四句接着一问一答,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那是因为心里平静了,无欲无求,脱离了世俗的束缚,再也不去关心那些名利荣辱,所以人就好像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样。“尔”是如此、这样。


五六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自己没有了官场的压力,去掉了伪装,自由自在地生活,回归到了人的本性。提着篮子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抬起头来,眼光无意间与南山相遇。“悠然”指闲适淡泊无拘束的样子。
七八两句接着第六句写南山傍晚时分的景色,山间云雾缭绕,外出活动的飞鸟都结伴回来。它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只有这片山林才是最后的归宿。“相与还”就是结伴而归,一起回到山林里去。
最后“此中有真意”两句,是说大自然这样美好的景象,它也蕴含着我们人生的意趣和真正意义。这种真意就是脱离尘俗、归隐田园,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当要去分辨清楚时,还真的用语言不好表达。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要辞官回家呢?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每一句又都是答案。开头的“车马喧”指什么?它就是指的名利场,指当时的社会现象,官场险恶,人心叵测。
诗中的“东篱”“南山”又是指的什么,实际上就是脱离了肮脏世俗的理想之境,就像桃花源一样,是诗人所要寻找、所要归隐的山水田园。诗人就像那些“相与还”的飞鸟一样,这里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总之诗人之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互相倾轧,他要回归到自食其力、悠闲淡泊的山水田园生活上来,过一种安静的日子,在平淡的大自然里终老。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面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它和这首诗里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诗人迷途知返,辞官归隐已决,对世俗不再留恋。

3. 为何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故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扩展资料:
陶渊明人物评价: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 问征夫以前路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为何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故事?

4.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
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5.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里有完整介绍

1、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2、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3、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
 
 4、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里有完整介绍

6. 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评价

评价:陶渊明选择了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刚强不屈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他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具体: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不但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他做彭泽令仅80余天,就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因为他是不能忍受这种人格上的屈辱的。他采取的是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都赞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精神,尤其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想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完全一致的。总之,他的这种刚强不屈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正如现代学者闻一多所说是“有骨气”的。这种精神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7.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 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