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

2024-05-18 10:43

1.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我国从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又转向“适度宽松”,都是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同时,货币政策的运用和调整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分)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调整货币政策,要在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分)         略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

2. 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在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

M0:现金;M1:M0+活期银行存款,M2:M1+定存等。
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外汇储备
公式查书
现金,现金等价物,活期存款
一个是从量政策,一个是从价政策。前者提高货币使用成本,后者减少货币总量。

3. 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宏观政策选择,国内外现状

新常态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宏观政策选择,国内外现状

4.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

     A         试题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是要适当增加某些领域的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①②符合题意;③会增加财政收入,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选;扩大财政盈余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选。答案选A。    

5. 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势头,宏观政策应如何发力?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克服了许多困难,如今也呈现了稳定的恢复势头,而如今也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大,所以我国的经济也在逐渐恢复,那么通过宏观政策的实行也使经济不断的增长,那么宏观政策应该如何有效发力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因为宏观政策中的财政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经济发展的工具,所以可以通过各项债券的发行以及新增基础设施等方法,都能体现出实现的宏观政策的力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和宏观政策具有直接联系,虽然如今财政支出中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到退税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也在呈好的趋势发展,所以也能够保障民生,而积极的使用财政政策,才能够加快财政支出的进度,同时也能够加快基础设施的投资,才有利于经济的持续恢复。
而且受到疫情之后,很多行业和群体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撞击,所以就需要通过宏观政策来进行必要的调控,来加大货币的政策执行力度,从而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准确的打击疫情的出现,同时也能起到平稳经济的作用,最终也能使民生得到保障,所以保证宏观政策的充分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运用一些货币政策也能够增强货币流动性,从而也能使金融机构更加具有市场化反应,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调控的节奏。因为疫情的影响,企业和群体在发展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经营困难现金流出现问题,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政策来解决的问题,只有实行退税的速度才能使退税的资金保障提升,从而也能让各项企业减少经济压力,从而稳定市场的就业平衡,所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也是一种保障企业发展的条件,但是也需要科学创新正确使用宏观政策。

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势头,宏观政策应如何发力?

6.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消费需求就会减少,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所以国家要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物价过高,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国家要调控物价。(3)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控物价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4)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的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有利于稳定物价。(5)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弱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和稳定物价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本题具有开放性,回答三点即可,若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7. 2011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

     C         本小题考查的是货币政策知识。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关键是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通胀预期不能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能鼓励投资,也不一定要削减财政支出,A、C、D说法与材料不符合。    

2011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管理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来说

8. 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带来的积极意义?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杠杆

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共同发力,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风险整体可控。
去杠杆,正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升,企业发展理念悄然生变,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助力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成效初显 去杠杆有序推进
“我们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去年底降到69.5%,是2012年以来首次在70%以下,今年计划进一步降到65%。”山东一家地方国企财务总监表示,“日子是比以前紧了一些,但杠杆率降下来,财务支出大大减轻,企业轻装前行,资金使用效率也更高。”
这是我国去杠杆行动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去杠杆初见成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
当前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在经济下行期,债务风险抬头,去杠杆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从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都对去杠杆作出了具体要求。

一系列政策在多个领域共同发力。市场化债转股、处置僵尸企业、调整考核评价标准……多措并举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我国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一系列旨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强监管政策出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大幅萎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去杠杆重点领域的不规范融资减少。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贷款比重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有较大改变,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也在加大,预计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刘世锦说。
风险可控 去杠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金融
随着去杠杆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风险防范的藩篱正在逐步筑牢。
一度持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远低于国际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增20多万亿元;同业理财在上年减少3.4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缩减1.2万亿元,已累计削减三分之二以上。
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金融机构,去杠杆,正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聚集。
“我们对钢铁、水泥、煤炭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融资余额较2013年末高峰时点下降近五成。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对先进制造业贷款增长超过10%。”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全国情况看,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5个百分点。
“集中抽贷和蜂拥授信都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吸取前些年的教训,虽然我们的资源在往新兴产业方面转,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长助理表示。
去杠杆,也正在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发展理念。
“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不会是一阵风,企业应适应形势,先把自己的‘泡沫’挤掉。”人福医药融资主管李阳帆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资产剥离,把精力聚焦在发展医药主业上,出售资产带来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公司发展更有底气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尽管已初见成效,但去杠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通过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观杠杆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杆,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杆的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去杠杆与去产能、补短板等任务相交织,情况复杂。
“市场化债转股和兼并重组应成为重点攻坚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未来应扩大到更多负债率较高、产品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去杠杆,要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自身不走出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的传统路子,不主动聚焦核心业务,那么去杠杆就成为金融企业的独角戏,成效不会明显。”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高杠杆的形成,与我国的金融、财税和国企等体制机制紧密相关。去杠杆要坚持着眼长远、深化改革,强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领域,要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在财税领域,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在国企领域,要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从根源上去杠杆、防风险,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去杠杆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线,才有底气。只要我们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来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