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金融业要进一步开放

2024-05-23 16:20

1. 为什么中国金融业要进一步开放

答:
进入本世纪以来,金融抑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由正转负,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而对外开放的经验也证明开放较彻底的领域是竞争力强且国际化程度高的领域。除了开放不足带来的与国际接轨不充分之外,金融开放将从三方面为中国提供支持。
金融开放也有助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先进经营理念有助于强化市场纪律,分散风险。金融开放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中国金融业要进一步开放

2. 国家为什么开放金融业

进入本世纪以来,金融抑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由正转负,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而对外开放的经验也证明开放较彻底的领域是竞争力强且国际化程度高的领域。除了开放不足带来的与国际接轨不充分之外,金融开放将从三方面为中国提供支持。
金融开放也有助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先进经营理念有助于强化市场纪律,分散风险。金融开放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

3. 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金融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无非是两个方面
一、机遇,可以从国外一些先进的金融机构那学到新的经营、服务、创新理念,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打破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国外金融机构的优质服务也会迫使国内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二、挑战,国外金融机构拥有更为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更为成熟的市场化管理、更为优质的客户服务,这对于当前国内的落后局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随着我国承诺进一步放开金融业的限制,这种挑战还会加剧。

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金融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4. 金融市场开放对我国金融企业有什么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  1.进入壁垒。限制外部企业进入的壁垒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垒和经济性壁垒。金融业全面开放后,政策性壁垒将逐步取消,经济性壁垒主要体现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殊资源占有所形成的壁垒。跨国金融企业进入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提高绝对成本壁垒,国内金融企业即使与之经营相同的产品也不具有任何价格优势。跨国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对其他投资者造成绝对成本壁垒。比如,跨国金融企业具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资本实力,能够快速调整策略和不同市场的产品,加速资金的周转,降低服务价格。另外,跨国金融集团对我国企业进行垄断性并购,大量挖走人才,将对我国金融企业形成绝对成本壁垒。金融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服务量后边际成本比制造业增加产量后边际成本下降的更快,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国内金融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跨国金融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壁垒。2.市场集中度。2005年9月25日,以恒生银行新增5000万美元额度为标志,跨国金融企业继续扩容,富通银行、美林国际、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相继获得新增或新批的额度。根据国家国内贸易局金融企业信息中心的资料计算,2001年我国最大的50家金融企业集团的服务额为680.1亿元,仅占全国社会产品金融总额29152.5亿元的2.33%,金融市场的集中度CR50=2.33,而美国同期金融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我国的9.16倍。随着跨国金融企业的进入,我国金融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3.纵向一体化。跨国金融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一方面表现在批零业务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与我国金融业组成战略联盟,甚至入股兼并我国金融业。在品牌经营方面,除采取降价、网络等手法外,还通过跨文化营销与热心公益树立社会形象,从而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二、对我国金融企业行为的影响 QFII进入金融领域后,由于其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增强了市场竞争程度,这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行为。1.价格行为。金融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价格是其主要的竞争手段。跨国金融企业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往往采取各种灵活的定价策略,国内金融企业纷纷因此而加入价格战的行列。价格竞争中采用最多的是根据不同投资者需求差异性的特点制定价格歧视策略,如会员制就是将投资者分成会员顾客和普通顾客等两类,对价格敏感并且经常光顾的客户实行会员顾客优惠价。还有搭配服务、优惠折扣、返还式降价等方式都是不同类型的价格歧视策略。2.促销策略。跨国金融企业在促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常采取各种广告、主题活动等形式促销。以贡献度把客户分为三类:最有价值客户及最具增长性客户及负值顾客。以个人金融业务为例,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资产多少划分,15万人民币以下为大众零售客户,15~50万的为个人理财客户,50~100万的为私人银行客户。据中国农业银行内部研究机构的测算,客户每笔存款只有超过1500元银行才有可能赢利,但我国商业银行却存在大量低客额储蓄账户,目前仅工商银行100元以下的账户占总账户的5.16%,其平均存款只有13元。三、对金融市场绩效的影响 金融业全面开放后,面对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必将影响到金融业的市场绩效。我们将从资源配置效果、技术进步和利润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QFII进入金融领域后对金融业市场绩效的影响。1.资源配置效果。跨国金融企业进入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采取各种降价促销策略,投资者就可以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购买到更多的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目前,跨国金融企业投资银行、保险、金融经营的品种多、服务的批量大、服务价格较低,国内金融企业采取低价跟进策略,会使市场上总体价格水平下降,优化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技术水平。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在日常经营中已实现了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公司总部及时制定决策,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协调金融商和顾客的关系。国内金融企业将在技术水平方面向跨国公司模仿、学习,甚至进一步创新,使中国金融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3.利润水平。跨国金融企业为了站稳脚跟,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的低价促销策略,必将影响到国内金融企业的服务额和利润水平,一批规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将被淘汰甚至倒闭破产。中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绩效,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内金融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信息技术带动金融企业的发展,在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的金融从业机构在公司治理、管理能力、运营理念、投资技巧乃至资金实力等方面与这些国际上领先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都有明显差距,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是十分严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自己的生存竞争能力,是我们的金融从业机构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 为什么中国金融忽然开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7年,中国经济表现超预期,2018年,中国政策更将迎来40年量级的变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值得期待。我们认为,金融开放将引领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扩大金融开放不仅推动中国金融与国际全面接轨,从“特例”转变为“惯例”,也将倒逼国内改革,并助力中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转型。
随着中国金融迈入新阶段,金融开放也会开启新篇章:金融开放将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经济大局,这不仅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的必然需要,也关系到全方位开放的顶层设计、要素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国家整体安全;金融全方位开放将成为中国获取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在以市场经济规则为核心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金融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持续扩大将增强世界对于中国金融的认可度,进而为中国成长为全球化新秩序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奠定基础;扩大金融开放将与加强金融监管相辅相成,未来中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会被统筹纳入顶层设计,开放程度的提升与监管范围的扩张、标准的统一将更为匹配。
中国金融从“特例”变为“惯例”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2017年,国务院先后颁发第5号文和第39号文,强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促进外资增长,其中,扩大金融业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在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五个方面的22项措施中,就包括持续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并明确了对外开放时间表、路线图。
在外资准入方面的各类限制,特别是在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区别对待,仍然是未来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比较表明,从纵向看,过去十余年来,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外资占比有一定下降;从横向看,在24个主要经济体中,仅印度和中国在上述三个金融领域持股比例方面区别对待内、外资,而中国的差异程度更高。
由此可见,放宽外资准入是中国金融从“特例”转变为“惯例”的起点。通过在金融领域与国际接轨,实现市场准入、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高标准,一方面将倒逼国内改革,同时引领“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也将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强化竞争和风险意识,助力其发展转型。
金融开放服务于新时代经济大局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的诞生应实体之需,通过引导资金运行、调节资金余缺,金融体系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引领社会资源流向,优化要素配置。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无疑将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开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体现为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学习技术的结合。开放解决了过去发展过程中稀缺的资本、技术等问题,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催生出不少结构性矛盾,比如“重商主义”带来的恶性竞争、外汇储备持续积累造成的资源浪费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导性和全局性将更加突出。加大金融开放不仅是融入全球金融业的必然需要,更关系到全方位开放的顶层设计、要素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国家整体安全等。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小川3月9日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对外开放是实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成长,逐渐在开放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发挥作用和体会国际竞争的过程”。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金融进入新阶段,未来金融开放的重心将“回归本源”,实现“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的目标。
全方位开放是获取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征程将经历贸易开放、金融开放到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三步走”,其中第一步、第二步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其关键标志分别为:在经历15年的谈判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果断实施“8·11汇改”后,2015年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在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业的开放进程一度有所停滞,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推出则是开放步伐重新加快的前奏。以人民币正式入篮为契机,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人民币在不同领域的国际使用。随着中国金融进入新阶段,需要用更高标准的全方位开放来兑现承诺、稳定预期。要想在以市场经济规则为核心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受到认可,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进而成为全球化新秩序的塑造者和引领者,金融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持续扩大是重要的前提。
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相辅相成
中国超预期的金融开放政策与加强监管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其重中之重就在于防控金融风险,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从去年以来金融强监管与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双管齐下,到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会”)正式成立至今监管部门和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都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协调性、权威性、有效性大幅增强。
事实上,金融业扩大开放将放宽准入、减少歧视,而绝非监管要求的放松,甚至意味着监管范围、内容、力度相应地扩张和强化,以及监管标准的进一步统一。
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将会被统筹纳入顶层设计,一方面把握好开放的节奏、顺序和力度,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配套补齐制度短板、填上监管空白。此外,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二者本身也将相互促进,国际经验的引入和外资机构的参与有益于升级监管理念、丰富监管手段,而完善的监管体系也为开放进一步提速奠定了制度基础。

为什么中国金融忽然开放

6. 我国金融业正在开放中成长吗?

回顾过去多年,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金融机构的自信从容来自实力的增强。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52万亿元。根据全球银行业权威杂志公布的2017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2017年共有126家中国的银行入榜,较上年新增7家。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连续五年位居榜首。

“金融体系发展成熟度是金融领域开放的重要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银行业总体上有能力也有条件迎接更深层次的开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朱隽表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之一就是中国金融市场容量足够大,中国金融机构实力足够强劲,完全可以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

7.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可能对中国经济实体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中国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家为了规范金融体系,做了很多的努力。而金融全球化又将是未来的经济格局。再加上中国的金融体制并不完善,法律制度无法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游戏规则。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对于中国的实体制造业来说,我并不认为是一件坏事。现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是一种寡头垄断,而金融市场的开放必然会带来信贷的扩张。 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为实体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前期的资金扶持。当然信贷的扩张也会带来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可能对中国经济实体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8. 中国金融开放怎样影响货币政策

热点关注,它们会通过转向国外市场加以规避、再贴现机制作用下降,对其他政策工具都有抵消作用。
最后是再贷款。这必然会缩小货币政策的直接覆盖面。但从近期看。目前,需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这样,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发生“泄漏”,鉴于我国的经济转轨仍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这种偏差也会随之放大。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外金融市场。
三是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有所减弱:一是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因此,它们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外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基本不受中央银行管制:
首先是利率管理的有效性减弱。这两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量(以资产度量)占国内全部金融业务量的14%,采取相应对策、窗口指导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的约束很小。我国现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就总体来言。

参考资料。相对于国内银行,外资银行业务量占比的增加实际上意味着不受利率管制的金融业务量越来越大。
二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减弱,弱化其政策效果。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贷款通常不受其存款来源的制约、再贴现等,金融一体化将对我国既有体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而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政策工具对国内银行业的资金支持具有积极作用;、利率管理,利率市场化压力的增大也都会削弱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是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增强,微观的货币需求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将使货币政策的对外依赖程度有所增加;,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必然会减弱央行利率管理的有效性:
一是货币政策控制力减弱,但对外资银行的调控作用不大;中国政协新闻。国际金融机构的介入,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能力要弱些,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及其业务多元化的发展  全球金融一体化将促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手段,它们受利率管制。并且随着外资银行业务量的扩大,加快实现宏观调控方式从直接向间接的转变。金融开放除了有助于增强第一项工具的效果外;。
其次是存款准备金调整的效率弱化,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外资银行的发展倾向于削弱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另外。当国内货币政策的意图发生变动时、准备金制度:人民网,以便将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再贷款,但是我国现在的货币供应量统计遗漏了两项内容,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取向;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