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宝的人物生平

2024-05-17 12:22

1. 金善宝的人物生平

1895年7月2日,农学家、教育家金善宝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石峡口村。金善宝的父亲是一位村秀才,在本村教授私塾。金善宝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先后读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金善宝13岁那年父亲病逝,私塾停办,他入枫桥镇小学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革命风暴的激励下,金善宝毅然考入由同盟会开办的绍兴陆军中学,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由于开办陆军中学的王金发等人被北洋军阀杀害,陆军中学被解散,1913年他又考入具有革命传统的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 1913年,他又考入了具有革命传统的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母亲为了不挫伤儿子勤学苦读之心,节衣缩食,终日辛勤养蚕,勉强维持他读到中学毕业,希望他能继承父业在学堂里当个教书先生,过个养家糊口的日子。然而,金善宝并不甘心在长知识的青年时代就此止步。他四处奔波,得知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不收学费,还给学生饭费时,求知的欲望,农民的饥苦,激励他赴考学农。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不收学费又提供饭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 1920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先生亲自为这个平时不爱多讲话,但很有心计、勤奋好学的山村学生联系了工作,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农业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他婉言谢绝了自己非常尊敬的老师的苦心,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不久,荣毅仁先生的父亲、“面粉大王”荣宗敬先生每年出资5000元资助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筹建小麦试验场。邹先生闻讯立即又推荐金善宝去试验场当技术员。皇城小麦试验场虽然只有106亩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不多。但是,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金善宝欣然接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了科研生涯。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改名为东南大学,农业专修科改为农学本科。东南大学在南京市江东门外大胜关设立了东南大学农事试验总场,皇城小麦试验场随后也入大胜关,金善宝改任总场技术员,一直工作到1927年。1926年金善宝回校补读一年学分,完成了大学农学本科学业。6年间,金善宝在农事试验总场从事小麦、玉米和大豆科学研究,选育了“姜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27年秋,金善宝因不满校方对试验场农工在工资方面的刁难而愤然离去,到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教农业课。1928年春到杭州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任教。1928年,金善宝到杭州劳农学院(现浙江农业大学)任教。1930年应考录取,出国留学,先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课程,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细胞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同时参加作物育种工作。 1928年-1929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小麦开花之时期研究》。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为了发掘祖国小麦种质资源,选优利用,他从广泛搜集的790多份小麦品种中,经过试种观察、整理和筛选,鉴评出“江东门”、“武进无芒”、“南京赤壳”和“姜堰黄皮”等一批优良地方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利用,发挥了增产效益。1934—1935年,发表了3篇与深化当时国内主要大田作物育种工作密切有关的文章,即《近代玉米育种法》、《用统计方法比较籼粳糯米之胀性》和《大豆几种性状与油分、蛋白质之关系》。金善宝结合自己在国内外的科研实践和多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撰写了10多万字的专著——《实用小麦论》,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既有理论又联系小麦生产实际的农业书籍。30年代、40年代乃至50年代,它不仅是国内许多大专院校农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许多有成就的小麦专家、教授启蒙必读的教科书。1930年7月金善宝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作物育种。1932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编著了《大豆油分及蛋白质》《近代上米良种法》,1928年发表对我国小麦科研和生产均有重要意义的论著《中国小麦区域》,1934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 1930年夏,浙江省教育厅公开招考出国留学生,金善宝应考录取。遂于7月间从上海乘船去美国深造,先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植物生理、遗传学等课程。后来,感到读学位的办法,对他这个年已35岁的留学生来说并不适宜,他不能让一篇论文、一个学位占去自己在美国旅居的有限时间,于是转到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边学习边参加作物育种工作。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他离开祖国时,就对“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十分赞赏。他决心为这个“天”和“本”出力、效劳,造福于人数最多、生活最苦的祖国农民。他到美国留学的目的,是要亲自了解国外的农作物育种方法、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术。他最大的愿望是能以自己的学识,为发展祖国农业做贡献,为提高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水平而献身。1932年2月,金善宝学成回国。他先后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37年7月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步步向我国内陆腹地逼近,当时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教授的金善宝,随校西迁到重庆沙坪坝。他和我国杰出的林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教授,一起住在临时建筑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室内两张单人床,一张两屉木桌,每人用一个抽屉。他俩年龄相差一轮,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经常一起去听《新华日报》社组织的时事报告,有时直接聆听中共中央周恩来副主席的演讲或参加座谈。1937年,金善宝从云南省征集的小麦品种中,就发现一种无芒、白壳、穗轴坚硬而易折断,小穗紧靠穗轴,所成角度甚小,小穗从穗节茎部折断,颖壳紧包籽粒难于分离,种子夹面呈三角形的新类型。它既与一般普通小麦有较多差异,也不同于斯卑尔脱小麦。后来经进一步观察确认其染色体数目为2n=42,与普通小麦杂交没有问题;与硬粒小麦杂交也能获得成功。这在世界已有的小麦分类学文献中还未见报道过,很难找到与它相匹配的植物学分类地位。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经多方研究,把这个“云南小麦”定为普通小麦的一个亚种(Triticum aestivum Subsp. yunnanense King)。1939年,他和助手们从国内外引进的3000多份小麦材料中,通过系统选择方法,选出了适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中大2509”(又名“矮立多”)和“中大2419”(后改名为“南大2419”)。这两个品种从1942年在四川省开始推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7年的时间,只种植百万亩左右。1950年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这两个品种很快在我国南方冬麦区扩大应用于生产。“南大2419”推广面积最大的年份曾达到70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四川和河南南部小麦产区;云南、贵州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江西、湖南、广西、青海和甘肃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个小麦良种在我国50年代、60年代的小麦增产上立了大功,到1983年不完全统计,它在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还有百万亩左右,品种寿命长达4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金善宝选育的“南大2419”小麦良种,具有早熟、抗条锈病、抗吸浆虫、秆强抗倒、穗大粒饱、适应性广和一般配合力好等优点,因此,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第一次品种更换时,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而且是30多年来我国小麦杂交育种中最主要的亲本之一。根据《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的记载,它的直接和间接衍生品种有98个,分布在我国7个大的麦区,其代表性品种中,冬麦有“石家庄34”、“徐州14”、“郑州3号”、“内乡5号”、“大丰1087”,“万年2号”、“安徽9号”、“蜀万8号”、“绵阳4号”、“鄂麦6号”、“凤麦13”,春麦有“京红4号”、“科春5号”、“甘麦7号”、“藏春6号”等。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金善宝和在渝的几位进步教授一起,被邀请到嘉陵江边的张治中公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切地会见了他们。这次难忘的会见,使他从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更加坚信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1946年3月,他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没落,更加激发了他积极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和营救进步学生的活动。1948年,正当国共两党全面展开激烈战斗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江南北人心惶惶,台中农学院突然发来了正式聘书,聘请金善宝去任教,他断然拒绝,却应荣毅仁先生之聘,去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主任。此时,他心中何去何从,已十分坚定。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了!在旧社会度过半个世纪的金善宝,从此获得了新生。7月他应邀出席了周恩来在北平主持召开的40多位著名科学家、教授参加的科学技术座谈会。会后又参加了以竺可桢教授为团长的科学考察团,到东北解放区进行参观和农业考察。当报纸上发表原中央大学改组为南京大学,金善宝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的新闻时,他正在哈尔滨的考察途中。1950年11月,他又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颁发了任命他为南京市副市长的任命状。在身兼多项重要的行政职务和从事繁忙的社会活动中,作为一名农学家、教授,他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钻研小麦与粮食增产和教书育人方面。1956年2月12日,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入党较早的老科学家之一,为后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追求进步,争取入党做出了表率。1956年,开始由金善宝主持的全国小麦的种类及分布研究,从广泛搜集到的5562份材料中,取出有代表性的品种材料近2000个,通过他和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二三年的观察分析后,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460个,分别在北京、徐州、武功、西宁、乌鲁木齐、成都、昆明、武昌、广州及福州等12个地点种植,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鉴定。结果明确了我国小麦分属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波兰小麦5个种,及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一个变种;属于各个种和亚种的变种共计101个,其中93个变种是经他亲自检定的,有19个变种和6个“云南小麦”的变种是由他定名的;他对这些亚种和变种制定了分类检索表。供从事小麦研究和生产的广大科技人员查考。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成立,金善宝任副院长,1958年9月赴京任职。在农科院期间,金善宝踏遍了全国主要农业区进行考察,并在澜沧江流域发现了“云南小麦”新种。他从全国各地征集了5544个小麦品种,经深入研究、鉴定,确定分属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云南小麦”5个种和126个变种,并亲自定名19个普通小麦变种和6个“云南小麦”变种的名称。在对我国2个小麦品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云南是我国小麦种类最丰富的变异中心。 1961年,金善宝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这是50年代末我国首次以作物栽培为主题,组织知名专家学者集体撰写的旨在反映当时国内栽培科学水平的系列专著中的第一册,它起到了开篇启后的作用。1964年,他和刘定安主编了《中国小麦品种志》,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为本国的现代小麦栽培品种“树碑立传”的历史性文献(1985年又出版了1962—1982年续编)。1983年,他为主编,庄巧生等为副主编,总结了我国近30多年来小麦品种演变历史,种质资源利用情况、亲本选配经验及育种成果,出版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专谱。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作物育种方面进行全面系谱分析的空白,而且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水平也有重要意义。这本58万字的专著,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水平与特色,与国外为数极少的类似著作相比也是高水平的,因而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1984年,该书获得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和1985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67—1973年,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相继育成“京红2号”至“京红9号”系列春小麦新品种。其中“京红9号”1976年在26个地点的产量试验结果,都比当时引入我国的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的被誉为“绿色革命”的几个墨西哥小麦品种显著增产。“京红8号”品质优良,1976—1979年,4年种植收获的籽粒,测定分析结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6.3%,赖氨酸为0.39%。这些“京红号”品种1978年在长城内外的冬春麦混种区已推广到60多万亩,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4年末,他继丁颖教授之后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任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勒令”交权,“靠边站”了。粉碎“四人帮”后,他继续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82年末退居二线,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1967年国庆节,他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走过来同他握手,关切地询问:“金老,你们农业科学院怎么样?”他对总理坦率地回答:“很乱!”周总理凝视着他,语气沉重地说:“全靠你了,金老!”1986年10月14日,农业部部长何康受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主席M.E.恩斯明格(Ensminger)博士的委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仪式,将刻有“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的金奖牌授予金善宝,以表彰他对农业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1986年,成为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 1997年6月26日,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同志逝世,享年102岁。

金善宝的人物生平

2. 金善宝的人物评价

金善宝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农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自然科学家。他从事农业教育30余年,桃李满天下,堪称几代人的师表;他献身作物科研70余年,硕果累累,是现代中国小麦科学研究主要奠基人。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待人处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功过不论权势,受到同行和晚辈的尊敬和爱戴。他年近98周岁时,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步履稳健,有时还迈步田间细心赏阅他心爱的小麦试验材料,也不时出席上级邀请的重要会议,对国家大事,农业大事抒发自己的见地。金善宝一生潜心致力于小麦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评) 金善宝在科技生涯中,取得累累硕果,同时他还独立编著或组织同行共同编著了大量论著,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3. 金宝善的介绍

金宝善(1893-1984),浙江绍兴人,我国公共卫生学家,近代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金宝善的介绍

4. 金宝善的履历

1911年在日本千叶医科专科学校与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内科并研究传染病与生物制品,后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干1927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民政府中央防疫处处长、卫生部保健司司长、中央卫生实验处处长兼军医监理委员会委员、卫生署署长、卫生部部长等。他参与制定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30年主持制定了“全国海港检疫条例”,参与收回海港检疫权,建立自己的检疫机构。1934年---1941年连任两届中华医学会会长。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卫生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1940年4月至1947年4月任行政院卫生署署长1948年应聘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儿童急救基金会医务总顾问。1949年任卫生部部长但未到任。新中国建立后回国,任卫生部技术室主任、参事室主任。1954年任北京医学院卫生系主任兼保健组织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卫生杂志》主编,并主持筹建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任主任委员,同时还任中国科普协会委员等职。应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的要求,参加世界各国卫生情报资料的编写工作,从1963年---1965年编译了200余万字的《世界卫生年鉴》。1972年后著有《查阅医学外文期刊的经验简介》、《中华民国卫生史料》、《中国近代卫生事业》、《中华民国医药卫生史料》,主编了《英汉预防医学名词词汇》等。

5. 金善宝的介绍

金善宝(1895.7.2-1997.6.26),字笑衍,出生于浙江诸暨,著名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1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2金善宝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3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进修,研究植物生理学和遗传学。1932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劳农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等校任副教授、教授、农艺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金善宝同时还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奖牌获得者。金善宝为中国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麦优良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为中国小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又发现并定名了中国独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作物科学,特别是小麦科学的发展与成就。

金善宝的介绍

6. 金善宝的主要成就

 金善宝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小麦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小麦的分类和育种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从全国790个县搜集到的小麦品种里,鉴定出“江东门”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1937年从世界各地3000多份材料中选出了适合我国生长的“矮粒多”和“南大2419”优良品种,在长江流域13个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1949年以后,从全国征集到554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重要经济性状的观察、鉴定、形态分类和生态分类研究。把这些品种分属于普通小麦、密穗41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云南小麦5个种,126个变种。普通小麦经他鉴定有93个变种,其中19个和云南小麦6个变种是他定名的。云南小麦新种的发现,对中国小麦起源和对世界小麦研究是一个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加代研究,采取“北方春播一高山夏播一南方秋播”,实现一年繁殖两代或三代小麦,大大缩短了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时间,先后培育出“京红”和“京春”春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在早熟、抗病、丰产、子粒品质等方面赶上和超过墨西哥小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43年,金善宝和吴董成一起就对中国小麦区域进行了研究和划分,直到80年代初台湾省的农业教课书还在引用这份资料。50年代中期以后,他结合小麦的种类和分布研究,根据品种的生育期、阶段发育特性、幼苗、植株、穗部和籽粒性状,参照原产地的自然环境、耕作栽培制度和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又将中国小麦确定为14个生态类型:1.华南生态类型,包括南岭以南地区及台湾、海南诸岛。2.江南山地生态类型,主要是浙闽山地及南岭山地。3.云贵高原生态类型,指云贵高原地区及附近山地。4.四川盆地生态类型,即四川盆地范围内。5.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类型,指沿江沿湖平原和丘陵地带。6.秦巴山地生态类型,包括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武当山一带山地。7.华北平原生态类型,包括淮河以北、太行山及伏牛山以东的大平原,渭河、汾河中下游沿岸。8.黄土高原生态类型,以黄土高原为主,包括河北北部和辽东半岛。9.东北平原生态类型,即辽东半岛以外的东北平原。10.内蒙古高原生态类型,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的地区。11.甘青高原生态类型,主要是祁连山南北地带。12.准噶尔盆地生态类型,指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13.塔里木盆地生态类型,指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14.青藏高原生态类型,包括昆仑山以南的西藏、青海高原地区。 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金善宝都在全国著名的高等农业院校执教。他辛勤地口授笔耕,谆谆教诲,为我国农业战线培育出几代优秀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前受业于他的一大批学生,大都在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中成为领导干部和中坚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所培养的学生,也正在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促进农业生产而奋力拼搏。金善宝自1928年至1958年,先后在浙江劳农学院、浙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南京农学院任教,1958年至1982年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院长。金善宝忠于职守,严于治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或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或在农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其中获得研究员、教授者多名。还有的也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善宝一生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中国小麦分类的初步》、《中国小麦区域》、《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生态学》等,其论文已汇编成《金善宝文选》出版。1金善宝,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作物研究报告(第二册),1928。 2金善宝,小麦开花时期之研究,国立浙江大学作物研究报告(第一册),1929。3金善宝,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29,68。4金善宝,麦穗密度之特别遗传,中华农学会报,1932,107。 5金善宝,小麦性质之遗传,中华农学会报,1934,109。6金善宝,小麦之遗传,中华农学会报,1934,109。7金善宝,小麦与黑麦交配及其返配后之细胞学的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4,111。8金善宝,由两种交配而成之小麦品系用细胞学与遗传学方法研究其变异,中华农学会报,1934,111。9金善宝,用返配法研究小麦之遗传性,中华农学会报,1934,122。 10金善宝,近代玉米育种法,中华农学会报,1934,125。11金善宝,实用小麦论,商务印书馆,1934。12金善宝,用统计方法比较籼粳糯米之胀性,国立中央大学农业丛刊,1935,2。 13金善宝,大豆几种性状与油分、蛋白质之关系,中华农学会报,1935,142~143。14金善宝,中央农学院大胜关农事试验场最近玉米、大豆试验成绩简报,国立中央大学农业丛刊,1935,3(1)。15金善宝,小麦开花之观察,南京农业周报,1936,5(1)。 16金善宝,中国近年来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的进步概况,农报,1936,3(5)。 17金善宝,精米胀性试验方法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9,164。18金善宝,大豆天然杂交,中华农学会报,1940,168。19金善宝,四川大麻、烟草考察报告,农林(第二篇),1941。20金善宝、吴董成,中国小麦区域,中华农学会报,1943,170。 21金善宝、蔡旭,中国近三十年来小麦改进史(手稿,现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1943。22金善宝,马铃薯栽培法,商务印书馆,1950。23金善宝,对江苏省稻麦两熟增产的几点意见,中国农报,1956,2。24金善宝,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广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号小麦,南京农学院科学研究专刊,1957,第2号。25金善宝,阜阳专区农业生产经验及今后注意的问题,农业科学通讯,1958,7。26金善宝,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开幕词(摘要),植病知识,1958,2(4)。27金善宝,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总结,植病知识,1958,2(4)。28金善宝、吴兆苏、沈丽娟等,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南京农学院科学研究专刊,1959,第2号。29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30金善宝,青海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产的调查分析,中国农业科学,1961,3。31金善宝,淮北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小麦,作物学报,1962,1(1)。32金善宝、刘定安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志(1949~1961),农业出版社,1964。33金善宝,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促进农业现代化,生物学通报,1981,2。 34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农业出版社,1983。35金善宝主编,庄巧生等副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农业出版社,1985。36金善宝主编、吴景锋副主编,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一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7金善宝主编,吴景锋副主编,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8金善宝主编、王德槟等副主编,现代农艺师手册,北京出版社,1989。39金善宝主译,食物与营养百科全书,农业出版社,1989。 40金善宝主编,小麦生态研究,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金善宝主编,庄巧生等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农业出版社,1991。42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生态,科学出版社,1991。 43金善宝、沈其益、陈华癸主编,农业哲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91。44金善宝主编,小麦生态理论与应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 李金善的生平

李金善同志,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三年九月参加革命,一九三四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五年六月转入红二十五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新四军四支队十一团团长、三纵八旅二十四团团长、广州第二十五军校三大队大队长(副师)、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八班九班主任(正师)、陆一军二师师长、湖北省军区副参谋长等职。一九七一年三月离休。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行政九级、大校军衔。(更多资料请参考:天堂公墓)

李金善的生平

8. 金善宝的社会任职

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南京农学院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 1920—1921年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小麦试验场技术员。1921—1926年 任国立东南大学试验总场技术员。1926—1927年 在国立东南大学农学专业补读学分,本科毕业。1927—1928年 任宁波市省立第四中学教师。1928—1930年 在浙江劳农学院任教。1932年3—8月 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32—1948年 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教授。1948—1949年 任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教授。1949—1952年 任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1950—1952年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 1952年—1958年 任南京农学院院长(1952—1955年兼任南京市副市长)。1958—196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61—1983年 任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65年7月—1982年6月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79—1986年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会长。1982—199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