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2024-05-19 12:24

1.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在哪座城市生活,选择何种职业,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选择婚姻伴侣,选择以何心态对待世事……
  
  
 也难怪有选择障碍的人犹豫不决,做出一个选择,便要承担其可能失败或不利的风险,也同时放弃了其他选择也许更正确的可能性。
  
 就好像你去餐厅点菜,不能吃完了才说买不起单,你难道之前没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吗。同样,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能再说无力承担后果,你难道之前没评估评估自己的能力吗。
  
 1.
  
 我的室友霏,家是甘肃的,在沈阳读的大学,毕业后又跑到天津工作。
  
 霏埋怨在家里父母管的太严,没有自由,高考后报的志愿全在外地。到沈阳后过了四年无拘无束的美生活,大学毕业,一门心思的在天津找工作。
  
 2012年天津的冬天格外冷,连着好几天下雪,霏的单位招聘刚好就赶在那几天。按说她一个在东北待了四年的人,不应该怕冷,可偏偏,她以为天津没那么冷,只穿了件薄大衣来的。她在天津没亲人没同学没朋友,一个人拉着行李箱,不舍得住宾馆,就在网吧凑活着,不舍得买动车,在火车站等了半宿。
  
 霏跟我讲这些时,我特心疼她,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自己执意如此。
  
 原以为事业单位有编制的工作,可以高枕无忧了。谁曾想,专业不对口,限制她不能考职称。职称除了跟晋升有关,还和工资奖金公积金等等挂钩,在事业单位里,职称就是王道啊。
  
 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她没能回家,实在太远了,折腾一趟,在家也待不了一两天。年三十晚上,自己在租的房子里哭,才意识到离家那么远多么孤独。
  
 于是她开始抱怨,说当初因为看一项调查,天津的幸福感指数在全国城市里排名前十,才铁了心来天津的,可是现在她自己却一点都不幸福。她自己也调侃自己,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脑子里进的水。
  
 霏前段时间谈了个男朋友,交往一两个月后她提出分手,男生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她分手之后发现自己其实非常喜欢他,后悔不已。
  
 我们一起住了近三年了,从没有闹过矛盾,她是个脾气极好极好的女孩。只是,做选择时,往往凭着脑袋一热,等冷静下来,又不愿意坚持下去,对自己的选择买不起单。
  
 2.
  
  
 我身边有很多单身的姑娘,现如今这社会,剩女都是优质女青年,随便拉过来一个,都很好,她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是那样的骄傲。
  
 赵媛今年三十岁了,工作轻松简单,月薪过万,从来不委屈自己,一年定期两次旅游,热了去北欧,冷了去夏威夷巴厘岛,三亚什么的,在她眼里太弱了。钱包里面放着各种VIP卡,她用的化妆品,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那都是什么牌子,至于衣服包包鞋子,你就尽情发挥想象去想吧。关键是,这都是她靠自己挣来的,没有啃老也没有傍男人。
  
 一帮同事都爱跟她一起玩,她漂亮、爽快大方,去酒吧去西餐厅去吃火锅请客从来不含糊。人家偏偏不只纸醉金迷这一面,周末也会画副油画,临摹临摹书法,偶尔做些蛋挞曲奇,瞬间把有些女孩甩掉好几条街。
  
 这样的她,在感情方面当然不肯将就,她也知道自己挺挑剔的,但不会降低标准。都说,女生过了25岁,就开始走下坡路,一年一贬值。依我看,她的人生却是在25岁之后越来越精彩,每次选择做的事情,都为那样的精彩增分。
  
 像媛这样的女子不在少数,她们选择单身,选择等待爱情,相信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终会出现。为此,忍受家人的催促、朋友的不理解以及社会上冷嘲热讽的舆论压力。她们是单身贵族,为这一选择买得起单。
                                          
 3.
  
  
 再来说说我自己,有一段四年的异地恋感情,一份不高不低的事业编工作。
  
 大学里前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达到目标应该做哪些准备。然而,他的出现,成为我既定计划里的不确定因素。
  
 大五学年实习,我与他初见,是彼此的一见钟情,即使知道他不久便去北京读研,我们之间将会充满不稳定,可还是义无反顾的在一起了,初尝爱情的甜蜜。
  
 毕业后我选择在实习的单位工作,那时他研一,正努力的适应北京的一切对他的同化与塑造。
  
 他研究生毕业后没能在天津找到满意的工作,北京却有一份不错的offer,我们商量后决定,他留在北京工作。
  
 这期间有过分分合合,我们也由稚嫩变得成熟,坚持着当初的选择,更加宽容的看待异地恋的距离。因为知道不能天天见面,所以格外珍惜每个在一起的周末,四年了,依然在热恋。
  
 我选择等他,选择异地,选择坚持,又何尝不在为此买单,忍受思念与孤单。
  
 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不遗余力的承担一切可能的后果。感谢他也同我一样,为我们的未来努力着,坚信将被命运温柔善待。
  
 
                                          
 当又一次站在分岔路的路口,面对那些别人给出的所谓理智的感性的成熟的建议,是不是比选择本身更让人迷茫。这时,最好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抉择,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得失之间,唯有自己衡量的出。
  
  
 选择没有对错,不问结果,那条路上,沿途的风景,便是你的收获。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2. 人生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小孩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无论是工作,爱情,还是婚姻。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即便是不好的,那也不能怨天尤人,毕竟每一步都是自己走的路,人生没有后悔可言,也无重新来过。
  
 人生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后悔药,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或许都会有遗憾,和什么样的人携手此生,有时候也许是我们一辈子都在追寻的答案。
  
 是好该庆幸,是坏,该自己找出原因,能适应的就去适应,能改变的就去改变,实在改变不了别人,那就从自己改变开始,因为人生还是要依靠自己,当你把对别人的期望降到了最低,那也就减少了自己的失望。无论任何时候,都要记得取悦自己远比取悦他人更重要。生命是自己的一场修行,放过了自己,也就得到了重生。
  
 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记得先爱自己,不失去自我,快乐就会大于忧伤,愿我们都能忠于自己。

3. 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老天很公平,给予每个人每天24小时,而每个人的一生却都过得不一样。纵使大多数人在闭眼前都有些许遗憾和后悔,但每个人的价值,依然大不一样。
  
      有人从很小就开始每天过得很快乐富足,享受每一次的挑战与冒险,他们的生命状态是让人羡慕的。有人从很小就开始生活在地狱牢笼里,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去面对太多的困难与麻烦,失望与无奈。有人接受一切的发生,默默地承受生活的洗礼,按时吃饭、长大、生病、上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一代又一代这样过着。不论哪一种人生,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想必大多数人听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然而天资聪颖也并非就是人中龙凤,平凡普通也不见得碌碌无为。顶天立地与否与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
  
       最近听到一位学友分享,因为在赢家的学习,自己内在更加坦荡有底气,和同行交流都不惧,而有一位原本在同行业非常优秀的大姐曾经是老师后下海经商,能力和交际能力都超强,在市场上也很有影响力。而当对方看到她的付出努力和做出的成果也越来越有影响力时,内心的不安全感作祟,时刻都想贬低她来抬高自己,比如说:我买了几件阿玛施的衣服,我的手表都是几十万一块的,跟你说了你也不认识几个大牌……同时又会很欣赏她,你看你和身价几十个亿的老总在一起,你也不怕,还很自信的样子。这位学友很自在从容的告诉她:我为什么要怕呢。我也不用对方一分钱也不靠对方。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赚来的。自己活的有底气比背几万的包更有底气。
  
       回想她从12年开始进系统,上台讲话全身都要哆嗦,到现在能够培养出3个优秀的女儿和忠诚度极高的团队,在业界好评度飙升,好多人都佩服她的精力充沛。她都笑一笑告诉对方:“再不拼,真的老了。反正我也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然而,这样的生命力正是在赢家沉淀了近8年,给到她的。所以她也非常感恩赢家,身体力行感召了很多亲朋好友走进系统。
  
       每次和她交流,我都受益颇多。女人一辈子图的不就是家和业兴吗?女人最大的价值感也来源于经营好家和事业。虽然价值有大有小,但只要在闭眼前,总结自己的一生,不是遗憾后悔占2/3,我觉得足矣。
  
       越长大越是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一切都取决于自己。非常感恩在赢家的这近十年,所有的打磨和淬炼,只为让自己有能力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虽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是天方夜谭,但方向不偏,一生只想专注做一件事,这辈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很庆幸走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路上,不断提升为自己的人生买单的能力。
  
                                          
 【赢家教育林珊~用生命点燃生命的魅力女人!第864天】

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4. 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不想在人烟稀少处生活,不想和任何人过多接触,只想按自己的步调,静静地生活,这是哪类人?
  
 孤寂之人,这类人往往做不到如此,因为他们个性纯良,不善于拒绝,无论从家人,朋友,往往有求必应。
  
 只要是别人发出帮助信号,就会不遗余力,把自己搁到一旁,答应就做到尽量完美,等都做完了,发现浪费了自己的人生,给别人的人生添砖加瓦。
  
 人生苦短,有几天属于自己,每个人细想,发现为自己人生买单的只占少数,大多是为别人。
  
 真正做到为自己的,那应该就是人之骄子,从开始就懂得为自己争取,远离世俗,追求自己的生活,其他都是他人生的点缀。
  
 他不需孤寂,他在自己的平台上自由生存,而孤寂之人是在夹缝中生存,这也是性格所致,太在乎别人的认可,忽略个人的感受。
  
 更可笑的是,由于只做不说,或者做的太多,别人认为是应该的,往往不被人认可,更甚者成为别人口中的坏人。
  
 所以,做人做事要给人给己留下一线天,别人有别人的人生,他们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也有你的人生,也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5.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的确 ,我们每一个人 ,都被自己的 认知意识 牢牢禁锢 。 
    认知是什么 ,是 你对生活 ,对 人 对事 的态度 和想法 。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是我们的大脑想看到的;我们听到的不是真相,是我们的思维想听到的。
   当我们对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本身就有偏见时,无论是什么样的事实,都无法改变自己对他的想法。
   这就是真相。
   这个事实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性格融入到骨子里。可怕的是这样的态度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影响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待人接物的方式。
   我们来探讨一个话题:当大众看到一件具有争议的事件时,他们想要的是真相吗?
   其实,大众想要的并不是真相,他们只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同类的抚慰。
    他们会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真相是什么?不重要。 
   今年的“新国辩”辩论大赛,辩题就是,227事件中,偶像到底应不应该买单?反方那边认为你买单了也不一定有好处,何况买单不一定是义务,正方那边认为你既然作为公众人物就要买单,即可以升华你的人设还可以起到带头作用。
   但到最后,正方发现自己的逻辑实在是无法自洽,反方取胜,但是这不是重点,最触动我的是评委老师的一番话。
   他大概的意思是:你们双方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在争买单,谁带给我的好处更多,都站在了功利角度。你们考虑到了 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都是效益,却恰恰浸有考虑到偶像本身。他买单了,那,清白呢?他作为艺人的骨气呢?是非对错,我们还是要讲究的。
   当时听到那句“那,清白呢?他作为艺人的骨气呢?”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当时场上也十分寂静。如果你能在现场,相信你的触动会更大。
   我们很多事情包括辩论争论到最后都往功利的方面去了,缺少了很多价值上的东西,但是价值往往是我们本最应该需要和坚守的。所有人都看到了他买单之后的好处,都在谴责不买单的代价,我不知道你所爱的那个他是否真的是这样,但如果,他真的是那样一个为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不看重的清白和骨气,去一直抵抗死守坚持底线,那真的值得你们拼了命去喜欢。
   最后比赛结果是反方赢了。因为评委说他们在最后有提到价值这个点,这很好。
   这个事让我看到,当我们忽略本质,只追求自己思维中的对错时,往往得到的真相是有偏差的。而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为这个错误买单。
     
      那,怎么才能提高认知?
    我觉得,认知不仅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在这个世界,往往是高认知的人领导低认知的人,改变自己的认知,也往往是跨越现阶段的重要方法。 
   改变思维,改变认知,你我都可以跨越阶级,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便生存未变,生活却截然不同。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6. 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最近接触到一个有趣的词叫“自我更迭”, 它可以理解为每三个月后,回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自我更迭的速度,可以预测个体成长的速度,自我更迭快,未来做什么也会很快上手。其实“自我更迭”的本质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阶段。
   输入,是什么意思?狭义可以理解为一切能够带来新鲜感的经历,也是以前提到过的能够拓宽思维边界的东西,广义则可以理解为日常接收到的一切信息。就像,读书,旅行,与人交流等等都是特定的输入方式。
   它们的本质都是能够带来新的经历和思想,而这些新鲜的东西会刺激原有的一套思路。在这种刺激下,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新的东西直接替换了原有的模式,另一种是两者在碰撞中逐渐形成了第三种思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形成并提升自我认知。
   一位资深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
   其实进一步,不如说每个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输入买单,因为形成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输入。
   我见过输入水平很低的方式,什么叫输入水平低?简单说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它身上,却不能帮助自己提高认知水平,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例如,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刷朋友圈,毫无目的地阅览网站上跳出的信息,太过关注八卦娱乐……总之这个世界有太多我好奇的东西,但每样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后抱怨时间匆匆而过,却拖延着迟迟不重新调整状态。
   其实时间是每个人的原始资本,选择每一件事必然产生时间成本,而低性价比的输入,必然会带来低产出。输入也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我们现在探讨的仅仅是主动输入这一部分。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成长,就选择什么样的输入。主动选择高质量的输入,对实现个人成长而言就显得特别重要。
   以上都在强调高质量“主动输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管理这一部分呢?其实说得明白些有两步:首先在于区分出高质量“输入“的内容;其次在于行动,按照决策执行,控制不必要的输入。
   接下来是执行的问题,很多人往往把这归结为意志力,认为那些优秀的人自制力一定很强,有坚韧的意志。
   但在安德斯·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中提到完全相反的另一种观点,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世界上存在一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的“意志力“,它根本不存在。类似,在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中,提到拖延是一种自然意志,可以理解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不是因为他不理性,而是他身处的环境不合理。“
   那么沿着这种思路,会发现:强大执行力背后本质的因素在于内在动机。一个人可以把一件事长久地坚持下去,不是因为他意志力超强,而是因为他真的很渴望达成目标,在这种强大的驱动力下,“执行“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所以,当再三犹豫拖延,不愿去做手头上的事情时,先不要自责,冷静地想想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没有吸引力,就直接拒绝去做,把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那件事上。
   自我更迭的第二个阶段是“输出“,然而这部分相比于”输入“往往更容易让人忽视。
   发现主流媒体多在强调“输入“能力,譬如倡导该多读书,去更多的远方,与智者交流等等,却较少强调“输出”能力。这种能力,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把自己的见解说得明白、清透又有趣的能力,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价值观的把控力和输出程度,以及带来的影响力。
   一直处在“输入”状态,其实很危险。就像前面提到的,输入带来两种结果,其中一种是直接替换原有的思维。而这很容易发展成:自己的脑袋里装的全是别人的思想。
   而输出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整理和思考的机会,而这才是塑造自我价值观和形成自我风格的阶段。
   不仅仅对个体而言是如此,一个伟大的品牌,也一定有其非常强大的价值观输出能力。
   那么如何提升输出能力呢?
   核心一定是:高质量的输入才是高质量输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本质因素,输出的前提是底子好,有料。
   此外,除了运气和悟性,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捷径,那一定是模仿。最开始可以从复述他人的观点着手,在过程中思考他人的构思结构和逻辑,然后一步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某个对象,会体验到成长为这种风格的细枝末节,而这种细节让人有进行新的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摆脱模仿对象,塑造起自己的风格。在模仿的过程中,要不断问自己why、why、why,从而激发新的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7.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里,有道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为什么神会觉得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因为比起那些在专业领域有点研究就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人来说,他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才是真知。
    真正的智者,懂得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根本原因就在于认知的不同。
                                                                                   网上有一张图,把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领域充满敬畏,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并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处于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无畏状态里。
   殊不知这种低水平的认知,是一个人最大的贫困。
   大学的时候,喜欢读王小波。
   对他在《沉默的大多数》的开篇自序中一段叙述,至今印象深刻。
   王小波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对其中一段戏感触很深:
   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
   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
   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王小波当时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顿时痛下决心,说:
    “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年轻的时候,我们掌握了一些粗浅的人生道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
   这种认知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达克效应」 。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指能力不足、认知水平低的人,会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聪明。
                                           就像达尔文说的那样:“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还不自知。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
   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
   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
   麦子如斯,人更甚之。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越是自以为是又不思进取,结果命运就越糟。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进,在生活中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有一个基督徒,他不会游泳,却掉进了海里。
   他在海里挣扎的时候,看到了一艘船,船上的人要救他。
   但他不愿意,要等上帝来救他,他在海里继续挣扎。
   然后又来了一艘船,船上的人又要救他,他还是说“不行,我要等我的上帝来救我。”
   最后,这个人淹死了。
   他的灵魂飘到了天堂,见到了上帝,他埋怨上帝为什么不救他。
   上帝说:“我明明已经派了两艘船去救你,是你自己不愿意上来。”
   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信徒,就像面对一轮一轮机会来临,选择忽视不信的我们。
   错过之后又抱怨世道不公、人心不古、命途多舛。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人生越被动。 
    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越会做选择。 
   主动与被动,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被动的人被人牵着走,主动的人带领别人走。
   他们能够把握每一个能够主动做出选择的机会,尽全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就是如此。
   林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开垦荒地和打猎养活一家人,母亲是一个平庸的农妇。
   而林肯却有着渊博的学识、优秀的管理能力与演讲能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一生受正式教育的时间加起来都不满一年。
   年少的他拥有了一种宝贵的品质,就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而且无论是农夫、商人、律师还是村儒学究,他都能从其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他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曾说:“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日后应各种需要,时时自修取得的知识。”
   认知水平高的人,总能遵从自己的本心,勇敢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猎豹的CEO傅盛曾经说过:
   最大的竞争差异,在于认知。只要能够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就能够变成不一样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卡在一件事上,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尝试了大脑中所有已知的办法而依然无效。
   久而久之,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不断抱怨生活。
   此时的我们,可能处于一种认知遮蔽的状态中,就像一条鱼缸里的金鱼,永远意识不到鱼缸的存在。
   唯一打破鱼缸的方法,就是认知升级。
   提升认知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樊登老师在解读《解惑》这本书时提到: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观察,你对自己没有觉知,你不了解你的内心,你很难了解别人的内心。
   认知的提升,应该从打开自己开始。
   修身在于先修心,更在于修知行合一。
   如果一个人心术不正,对什么都怀有敌意,那么他的认知就会不准确,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网络发达、言论自由的年代,很多人活成了杠精和键盘侠。
   对任何事情都心存偏见,通过抬杠来凸显自己的优势。
   修身正心能够让我们不轻信盲从,积极地面对问题,理性地处理问题。
   一个人什么都不信,是很可怕的;但是一个人什么都信,却也可悲。
   身边有些年轻女孩子,很容易相信抖音上那些看似浪漫实则荒诞的爱情观。
   这种试图用别人的大脑,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的认知方式,会让我们的人生越走越窄。
   只有用全面的目光看问题,才能看清本质。
   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求证搜索的习惯。
   而不是根据片面的了解和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这无疑是盲人摸象。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你对世界的认知层次越深,世界给你带来的痛苦就越少。
   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就是他的学习和认知提升之道。
   「博观」,就是广泛涉猎。「约取」,则是一个去芜存菁、提炼精华的过程。而「厚积薄发」,是指在积累雄厚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真正厉害的人,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然后获取能量和智慧。
   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
   正如樊登老师说的:“读书能够让你跟死去的2000多年的人交流,跟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国家的人展开思想上的交流。”
   那些整天疲于奔命,只知埋头工作而不愿去接纳新鲜事物的人,很容易被时代抛弃。
   《庄子·秋水》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每个人都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认知水平以外的东西。
   而你的认知水平,往往就是你最接近6个人认知水平的平均数。
   这让我想起蒋方舟说过的一句话:“多读点书,不然你的三观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
   有时候身边的人就能决定你的生活层次,因为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而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扩大生活圈子。
   与优秀的人同行,自己也会有一万种可能变成优秀的人。
                                                                                   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出生,一次是认知觉醒。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站得越高,世界也就越广阔,越丰饶。
   认知高级的人,都具有空杯心态。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开放态度,向外探寻,向内思考。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8. 人这一辈子,都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每个人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地为牢,终究逃脱不过认知禁锢的牢笼。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只是时运不济,然而仔细翻阅我们曾以为的那些流年不利,回头看看以往所犯过的错误,所踩过的坑。有多少是因为运气所导致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大多都是我们在为自己过低的认知水平买单。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但90%的人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认知遮蔽,便成为人与人之间差距产生的最大原因。
  
 认知越高的人,看待事物更为客观,他们会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做事,应势而为,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认知越低的人,看待事物愈加主观,他们很容易被煽动蛊惑,像一群乌合之众,往往只会跟着意见领袖走。
  
  我们这一生就是不断与自己认知局限进行博弈的过程。 
  
 一旦人的认知得以突破,思维的一觉醒,便可以更为清晰的认识世界,认清事物的本质。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在瞬间发现其关键本质,从而将生活过成自己想过的样子,让工作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就像《教父》里的那句话,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情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认知,摆脱被奴役的困局呢?
  
 提升认知的关键在于学会独立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决策和行动。
  
  认知能力=(有效的知识储备量+思维升级工具)*实践能力。 
  
 知识储备:包括常识,科学知识,技能知识,经验知识……知识储备越多,意味着你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可以更加多元化。
  
 思维升级工具:金字塔原理,MECE,逻辑树……这些工具可以迅速理清事件脉络,找到复杂至极中的关键点。
  
 实践能力:知行合一,让认知的一检验,校对,从而完成认知水平的真正提升。
  
 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成长,提升认知水平,大家可以去参加学习体验,或者自己看书得到答案。
  
 推荐书籍:《费曼学习法》、《金字塔原理》、《所有问题七步解决》、《事实》、《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