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是怎么来的?

2024-05-10 02:09

1.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来的?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来的?

2. 谁上过喜马拉雅山?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6、1953年,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藤辛·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八千米的那个尼泊尔人)。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3.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回事?

高耸挺拔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西横亘,逶迤绵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喜马拉雅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山麓、小喜马拉雅山和大喜马拉雅山三个带。大喜马拉雅山宽50~90千米,地势最高,是整个山系的主脉。


位于中尼边境中部的喜马拉雅山,雪峰林立,有数十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在这一地区,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林木苍郁,有多种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杂生其间。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珠穆朗玛峰夕照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作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摇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米~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终年白雪皑皑,在红日映照下,更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一旦漫天风雪来临,它就被裹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犹如从茫茫太空中飘来的一座玉宇。


千百年来,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们,利用河流切穿山脉的山口地带,南北穿行。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开发历史约有600多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谷阶地和缓坡上开垦耕地,修筑梯田,他们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类别,开挖渠道,引雪水灌溉,种植青稞、燕麦、玉米等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变化,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他们看山影,观候鸟,观察报春花发芽、生叶和开花等物候现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安排田间管理。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喜马拉雅山区的农牧业有很实用的价值。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为群峰之首。18世纪初,中国测量人员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把它载入1719年铜版印制的《皇舆全览图》。


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从1921~1938年,英国人在北坡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没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们首次从南坡登顶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个是尼泊尔谢尔巴族人,另一个为新西兰人。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回事?

4. 喜马拉雅山还在上升吗?

根据近十几年来的考察研究,作为古地中海一部分的喜马拉雅海(或称特提斯海)海水退出以后,这里还是一片逶迤起伏的年轻陆地。在距今一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喜马拉雅地区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在吉隆盆地发现的这个时期的陀螺型恒河螺化石说明,当时西藏同南亚水系是相通的,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像三趾马一类的动物在森林、草原中奔驰。喜马拉雅地区是一片兴旺的自然景象;到二百万年前,由于不断上升,喜马拉雅山开始出现了冰川。1967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在定日县发现了距今四十至五十万年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过和石器,它们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同属一个时代;1966年科学工作者在聂拉木县亚里发现的石器更精致,它们是距今7000—10000年前原始社会后期的人类使用的,同时发现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化石表明,当时这里的环境温暖,杜鹃、柳树成林,适于人类生存。然而目前这里已经上升到4300米,周围一片高寒景象。从发现的化石证明,在3160年前,羊卓雍湖一带还生长着大量的松树、栎树和棹树,而不像现在这样高寒、荒凉。 

  所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汪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一至二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五十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十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 

  喜马拉雅山北坡的一系列湖泊如泊古湖、戳错龙湖、多钦湖、羊卓雍湖等,过去并不是在现在的位置上,而在它的南边;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支流不太相同,南岸短北岸长。这是由于山脉主脊带上升速度快而北面上升速度慢造成的,因此地质学家们认为喜马拉雅山仍然在不断上升中。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着。解放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每年0、5—1厘米。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亦不会止息。

5.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回事?

高耸挺拔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西横亘,逶迤绵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喜马拉雅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山麓、小喜马拉雅山和大喜马拉雅山三个带。大喜马拉雅山宽50~90千米,地势最高,是整个山系的主脉。
位于中尼边境中部的喜马拉雅山,雪峰林立,有数十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在这一地区,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它们和境外的干城章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林木苍郁,有多种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杂生其间。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珠穆朗玛峰夕照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作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摇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米~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终年白雪皑皑,在红日映照下,更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一旦漫天风雪来临,它就被裹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犹如从茫茫太空中飘来的一座玉宇。
千百年来,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们,利用河流切穿山脉的山口地带,南北穿行。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开发历史约有600多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谷阶地和缓坡上开垦耕地,修筑梯田,他们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类别,开挖渠道,引雪水灌溉,种植青稞、燕麦、玉米等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变化,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他们看山影,观候鸟,观察报春花发芽、生叶和开花等物候现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安排田间管理。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喜马拉雅山区的农牧业有很实用的价值。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为群峰之首。18世纪初,中国测量人员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把它载入1719年铜版印制的《皇舆全览图》。
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从1921~1938年,英国人在北坡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没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们首次从南坡登顶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个是尼泊尔谢尔巴族人,另一个为新西兰人。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回事?

6. 有没有了解喜马拉雅山的?


7.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行成的?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行成的?

8. 喜马拉雅山在哪里?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长2450km,宽200~350km。
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又名圣母峰,藏语名:Qomolangma)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达8844.43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扩展资料:
旅游景点

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地处中尼边境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周围自然环境很美,现代化建筑和一些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盘山而下的公路两侧。樟木地属亚热带,气候潮湿,风景宜人。镇里车水马龙,能看到不少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舶来品,各种肤色的游客、商人来来往往。

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誉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浪卡子和贡嘎县境内,当您越过海拔4998米的岗巴拉山口,群山环抱中碧玉般的羊卓雍湖便展现眼前,一览无遗。湖面海拔4000多米,面积630平方公里,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风景区。 

博卡拉
博卡拉谷地在博卡拉市区北边,地势渐高,喜马拉雅山脉犹如屏障横亘天边,连绵不断的雪峰矗立天的边缘。鱼尾峰、安娜普纳峰等数座雪山距博卡拉市区最近的距离为三十多公里,当地最佳观赏位置是沙拉阔,海拔1500米,市区北面五公里的一处小山头,那里有不同地点的观景台,供游人观看雪山日出日落奇壮之景。
其次是位于费瓦湖南面的和平塔山,山顶建有一佛教白塔,成博卡拉一处标志。上到山顶,可居高临下观赏博卡拉市区景观、费瓦湖全貌,还可以观看雪山日出日落景观,只是爬山要费些力气。


攀登历史
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自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到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成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许多登山者在珠峰顶上留下脚印。 
2008年5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祥云,被中国健儿带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山峰(海拔8844.43米)。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站。
参考资料:喜马拉雅山脉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