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2024-05-09 16:11

1. 影响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监护人教育方式等
客观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儿童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先天遗传基因等
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儿童的学前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将来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的。因此,监护人(一般是父母)不可以因为工作多或嫌麻烦而对带孩子不用心。

影响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内因(内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外部原因)事事物发展的第二位
  
 1.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2.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3.能力对需要、兴趣和爱好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4.性格同样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反应地、易冲动的儿童较喜欢去完成多变的任务。安静、迟缓的儿童有耐心,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做细致的工作。性格开朗的幼儿受指责后很快就忘掉,不挫伤活动积极性。
  
 5.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
  
 6.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长期心境迎郁的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幼儿。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这两种心理反映之间总是不一致的。不致即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生的不盾。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水平。新需要与旧水平发生矛盾。新需要和旧水平的斗争,就是矛盾运动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
  
 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 没有需要,儿童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在包办代替过多的家庭里,儿童的生活能力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需要。

3.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论述各因素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因素。首先客观因素又分为生物因素。他是婴幼儿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生物因素包含1.遗传因素,它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2.生理成熟,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客观因素的第二点是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后是第二大点主观因素。这里又包含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儿童自身的能动性,这是决定儿童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论述各因素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5.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论述各因素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个,即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活动。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猩猩在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下,其智力发展的极限也只能达到儿童的水平。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于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作用。
b.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 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刚出生的儿童就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表现在对各种感觉刺激的敏感性、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和稳定程度、情绪反应的基本倾向等等方面。 c.一般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的影响大些。
一些著名的音乐家、运动员、画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固然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取决于本身的努力,但不能否认这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结果。充分利用良好的遗传素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说,遗传素质决定了儿童可能的最优发展方向,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也不同。
d.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差异。
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智商平均仅在25-50之间,这些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智力差异,基本都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e.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特殊能力和一般智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个性的形成。
多血质的儿童容易形成敏捷的思维品质和活泼、乐观的性格,而抑郁质的儿童则易于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易于发展为忧郁、内倾的性格。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生理成熟主要依赖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在遗传所提供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经过胎内时期的发展,儿童出生后又经历十多年的生理成熟过程。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的天然物律,决定儿童在一定时候(一两岁左右)有可能学会走路和说话。如果本1岁前竭力要孩子学会走路和语言交际,那就等于揠苗助长,因为他还不具备生理发展的前提条件。
c.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环境因素
儿童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教育影响可以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指儿童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地位、家庭情况、周围的社会氛围等等。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变为现实。对每一个具体儿童来说,遗传只提供了直立行走和说话的可能性,没有人类的社会环境,这种可能性不能变为现实性。
2.教育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性、方向性最强、最有组织地具体引导儿童发展的环境。
3.家庭教育
据加拿大的布莱兹报告,一家同卵生5姐妹的性格、能力有很大差别:老大严肃自信,最得姐妹喜爱;老二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领导才能;老三似乎很自得;老四有点反复无常,不可捉摸;老五则需要别人照顾,依赖性极大。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父母)对在五姐妹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
三、儿童的主动活动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任何外界的因素,没有儿童与之相互作用,就难以发挥影响作用。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2.儿童的心理内部矛盾是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3.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论述各因素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6. 论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是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不仅影响儿童特殊能力和一般智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宝宝的父母都很优秀,因此,孩子可能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智力存在较高的可能,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孩子日后的发展还要看孩子的生理成熟程度,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尤其是脑的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基础。孩子大脑获得成熟的发展,各方面能力才能相应的获得发展。(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幼儿园的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说整个学校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都起到主导作用。布卢姆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后学习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幼儿的发展还要看教育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不能获得发展的。【摘要】
论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提问】
(1)遗传是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不仅影响儿童特殊能力和一般智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宝宝的父母都很优秀,因此,孩子可能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智力存在较高的可能,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孩子日后的发展还要看孩子的生理成熟程度,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尤其是脑的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基础。孩子大脑获得成熟的发展,各方面能力才能相应的获得发展。(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幼儿园的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说整个学校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都起到主导作用。布卢姆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后学习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幼儿的发展还要看教育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不能获得发展的。【回答】
(3)婴幼儿新的需要与其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将日益增长。因此,即使幼儿继承了良好的遗传因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果后期自身不能够进行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仍然是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的。【回答】

7.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不仅影响儿童特殊能力和一般智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幼儿园的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婴幼儿新的需要与其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8.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大致上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方面的因素,一类是后天方面的因素。

  先天因素又可分为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早已被肯定。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已证明,人类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感觉运动器官、脑的结构功能等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生物特征,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营养不良的影响。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可使婴儿出生体重轻,某些营养素过少或过多则可导致先天畸形。低体重儿可能有脑细胞减少、智力发展迟缓、脑功能异常等缺陷,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
  2.患病或用药不慎的影响。妊娠期孕妇患病和使用药物不慎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损害。有研究报道,母亲孕期患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曾服水杨酸制剂)、低热、先兆流产以及经常患感冒,都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关。又如,如果孕妇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儿发生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响出生后心理的正常发展。
  3.情绪状态的影响。孕妇精神受到刺激,特别是突然的重大刺激,会造成过度心理紧张,从而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和障碍
  4.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后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1.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儿童出现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问题行为如: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受到阻碍。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居住条件:居住条件不仅仅是住房类型和面积大小问题,实际上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居住拥挤时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多,受感染或污染的机会多;高层住房者外出或户外活动少,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发育迟,甚至影响到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儿童,运动发育早、活动量、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较其他住房条件为大,交往能力强,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别墅的儿童,因为经济条件、父母行为或社会地位不同,往往存在优越感,但未必影响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由此可见,居住条件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讲礼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5.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对于女的心理正常发育起良好作用,它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有利于各种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和谐家庭的子女往往温顺、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不和谐家庭对子女正常心理发育往往起着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争执、争吵、抱怨、打架,不能给子女带来安全感。夫妻的打骂、争斗行为往往给子女以效仿作用,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子女容易出现说谎、打架、反社会行为。这类家庭的不安全感则影响子女性格的正常发展,容易出现孤僻、退缩、胆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征。
  (2)幼儿园:幼儿园所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园所的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当说,园所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