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刘晏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七岁竟开始做官?

2024-05-16 10:01

1. 唐朝的刘晏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七岁竟开始做官?

唐朝的刘晏七岁开始做官,凭借的是自己的超群的能力。刘晏七岁的时候就被推选为神童,紧接着,等到刘晏长到8岁,也是我还在玩泥巴的年纪,人家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可以说从小就开始做官。
刘晏为唐朝在漕运、盐政和财政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朝的财政状况就一直处于极度窘迫的情形下。刘晏肩负大任,为国家理财!他辛勤工作,勇挑重担,恢复与振兴了大唐帝国经济。他在为官的时候就一直实行改革锐意革新、并且他还会理财、可以说是当时改革税负方面的杰出代表。本来当时唐朝的经济是处于一个濒于崩溃的边缘,但是在刘晏的主持和理财方针下,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开始逐渐运转。刘晏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办法不仅适合当时破败的经济局面,还使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复苏,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回到了正轨上来。
那时的官场官员多腐败、贪污、贿赂、营私舞弊。但是刘晏为官几十年却保持名节,从不以权谋私。在饮食处所方面,刘晏吃得比较简单,依然住简陋房屋,与常人住的没有差别,以简约治家著称。刘晏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要求属下不准贪赃枉法,刘晏可以说是深受民众爱戴。刘晏的家务事由妻子和自己一手操办,家中没有请婢女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节俭的刘晏,他的钱都去了哪里了呢?刘晏薪俸收入没有自己花完,而是用来周济贫穷的亲友和读书人。


我们要学习刘晏的精神,国之将相刘晏,为民服务而鞠躬尽瘁。他作为一国忠臣,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不辱宰相的使命。我们要学习刘晏的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唐朝的刘晏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七岁竟开始做官?

2. 刘晏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刘晏,(公元715~789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即为神童,授予秘书省正字。长大后,先后任夏县令、杭陇华三州刺史、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宝应二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此后大部分时间做经济工作,主要在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做转运租庸盐铁使。刘晏一生忠正,虽然“常衮见忌于前,杨炎致冤于后”,但在经济工作中“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苦于民,俭于家而利众”。他不仅是个理财能手,而且身先士卒,“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为维系战乱中唐王朝的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历代誉为“富国名臣”。

3. 刘晏的为官经历有哪些?

刘晏,(公元715~789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即为神童,授予秘书省正字。长大后,先后任夏县令、杭陇华三州刺史、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宝应二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此后大部分时间做经济工作,主要在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做转运租庸盐铁使。

刘晏的为官经历有哪些?

4. 看看唐朝大师刘晏是如何考核绩效

一是改革运输方式。刘晏经过调研发现长江、汴河、渭河、黄河水情各异,因此实行分段运输,将原来的运输路径分了四段,在途中设置中转粮库,实行分段转运。二是调整运输工具。结合不同水道的情况,建造不同的船只,适应运输方便。三是培训士兵。教会士兵漕运的方法,培养出一批熟悉水上运输的优秀船工。四是绩效考核。派军中将领押运船只,十艘船为一纲,运十次毫无损失的就加官进爵。经过这样的调整,原来粮食在运输途中大量损失的现象消失了,每年运送到长安的粮食高达一百万斛。刘大师真是了不得,这简直就是唐朝的QC成果,古代全面质量管理的典范。
很显然如果一开始前面三个工作都不做,只管推行对运送将官的绩效考核,是不可能实现运输效率的提升的,反而可能导致虚报业绩等弄虚作假的行为,刘晏实现不了自己的业绩目标,下属将军们也累得半死,吃力不讨好,甚至满腹怨气。这种情况下,就会越考核,越泄气。反之,刘晏大师理顺了流程,配置了恰当的物力与人力资源,此时推行的绩效考核则是促进业绩提升的催化剂。

5. 刘晏的名留青史

唐朝不仅是封建社会,而且形成了一种文体叫八股文,被当时的多数人认可。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常常被冤屈而死,刘晏没有逃脱这一封建痈疽造成的灾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唐德宗是一位性情急躁、猜忌无情、轻举妄动,刚愎自用的人物。他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刘晏曾参与密议,便于780年挟刘晏之私仇,进谗言,极尽挑拨之能将刘晏贬出京师,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晏造反,使昏庸的唐德宗完全听信了杨炎等人谗言,于780年7月下诏赐刘晏自尽,其属流放江南。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理财,功勋卓著的大经济改革家刘晏就这样含冤死去。“刘晏无罪被杀,大家都为他呼冤。”后唐德宗迫于情势,杀死了杨炎,刘晏得到了历史的公断,人民刻石以传。《旧唐书》、《新唐书》、《东明县志》均有记载。

刘晏的名留青史

6. 刘晏在经济方面有哪些贡献?

刘晏,(公元715~789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即为神童,授予秘书省正字。长大后,先后任夏县令、杭陇华三州刺史、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宝应二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此后大部分时间做经济工作,主要在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做转运租庸盐铁使。刘晏一生忠正,虽然“常衮见忌于前,杨炎致冤于后”,但在经济工作中“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苦于民,俭于家而利众”。他不仅是个理财能手,而且身先士卒,“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为维系战乱中唐王朝的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历代誉为“富国名臣”。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局动荡,连年战乱,经济十分困难。京城长安斗米至千,宫厨也是吃了上顿少下顿。老百姓更是贫困,靠拣捻麦穗活命。而朝廷仍然荒淫无度,开支十分庞大,使财政更加紧张。刘晏负责经济工作后,认为解决财政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生产,并采取许多措施来发展生产。
开元天宝年间,天下户数上千万,由于战乱,十耗其九。到刘晏任职时,已不足二百万户。刘晏认为,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要发展生产就要增加户数,并“使之耕耘织”。只有户数增加了,生产发展了,赋税的数量才能增加。当时各州县都让富人督营漕运、邮递等重要职务。这些人税外横取,使人民无法活命,只好外出逃亡,或去盗去抢。刘晏为了革除这种弊政,改由官员营漕运和邮递,并罢除一切苛捐杂税,使外逃的人回家耕织。这样户数很快得到增加,生产得到了发展。
刘晏为了掌握全国的生产情况,在全国各地设置了知院官,命他们每十天半月把本道各州下雨、下雪、丰收、歉收等情况向京城报告一次。他尤其重视各地的灾情,采取了许多很好的救灾办法。在救灾时机上,如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也就是说不要等病危才治,灾重才救。如果灾重了再救济,国家给的钱粮少了,无济于事,给多了,负担不起,势必再向老百姓增收重税,造成恶性循环。另外,各地官吏在发放救济款物时,势必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也”。所以,各地有了灾情苗头,他就开始采取措施,等灾情发展了,救济措施已开始实行,人们不必再去逃难。在救灾的方法上,他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消极赐与,而是采取积极的交换方法,各取所长,以丰补歉。他认为灾区所缺少的主要是粮食;其他东西还是有的。所以,用低价把粮食卖给灾区人民,换取他们手中的杂货,并把这些杂货转卖到丰收的地方换取粮食。这样做,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救济了灾区百姓,还存储了三百万斛(每斛十斗)粮食。为朝廷立下了大功。
刘晏认为中国很大,虽然北方经常遭灾,但南方仍然富庶。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关键是要发展交通运输。当时由于主要运输工具是船,所以他十分重视漕运。他曾亲自沿黄河、通济渠、淮河直到长江进行考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发动群众大规模清挖河道。他改变过去一条船从长江一直开到渭水的机械做法,根据各条河水力的不同,分段通航。他让长江上的船运到扬州,汴水上的船运到河阴,黄河的船运到渭水河口,渭水上的船运到太仓。沿河分段设立粮仓。这样不仅可以根据水的大小,制造大小不同的船,,提高运输能力,也比较安全。过去船到黄河三门峡一带,因船小浪大,多数船翻人亡,刘晏便把十数条船连在一起,加上其它一些办法,无一船翻。刘晏这样做以后,尤其收复东都洛阳后,南北运输畅通,每年运粮四十万石,当第一批粮食运到长安后,天子大喜,派卫士到东渭桥敲锣打鼓进行欢迎。自此,关中虽天旱遭灾,也不缺粮,物价不贵,搞活了全局。
刘晏认为,要搞好经济,增加收入,就必须掌握各地的经济情报,尤其是物价。为此,他在各地设道巡院,并在诸道巡院至京城之间,高价招募骑马骑得快的人传递情报。因此,四方物价之高低,即使最远的地方,四五日也能知道。由于刘晏较好地掌握了各地的经济情报,经济工作十分主动。他采取“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方法,在丰收地区粮价偏低时,用较高的价格买进粮食;在歉收地区粮价偏高时,用较低的价格把粮食卖出去,来调节物价。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朝廷获得大利,各地物价大体平稳,无甚贵甚贱之忧。有一次,京师盐价突然暴涨,他很快从扬州调了三万斛盐运往关中,使盐价很快恢复正常。一些偏远地方木材和山货很便宜,他便派人用合理的价格收购进来,然后转卖到其它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
刘晏还用官府食盐专卖法来控制盐价。他认为盐官吏设得多,就会增加财政负担,还会扰民,所以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负责收购盐户煮出来的盐,然后加价卖给商人,任凭商人转销各地。其它地方的州县就不设盐官。那些离产盐地区远的地方,政府就把官盐运到那里,存贮起来,陆续卖给大家。有的地方没商人去,盐价上涨,就减价把盐卖给那里的百姓,以降低盐价。这种买卖当时叫“常平盐”。“常平盐”不仅使官府得到了卖盐所得的利润,还方便了老百姓。
为了搞好经济工作,保证财政收入,他对官员要求很严,坚持任人唯贤。他认为“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得,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对检劾出纳等工作一律委任有才有进取精神的志士,官吏只办文书一类的公务。对亲戚朋友一概不用。所以当时负责经济工作的数百人都是“新进锐敏”,“所任者虽数千里外,奉教令如目前。”
刘晏虽然在经济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仍然免不了悲惨下场。德宗即位后,刘晏为尚书,杨炎为吏部侍郎,二人关系不太好。后杨炎因原宰相元载贬职而受到影响,刘晏参与了对他的处理。杨炎被起用为宰相后,怒追前事,要为元载报仇,将刘晏逐出京城,后又诬其参与谋反,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将其杀害。刘晏家属连累者数十人。当抄其家时,发现家中只有“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德宗才弄清刘晏有大功而无罪,并为其平了反,为其子封了官。

7. 唐代刘晏在选人用人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刘晏始终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他选用官吏,不循资历,大胆起用新秀。在用人上,他将部下分为“士”与“吏”两类,他曾说,士子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得到提拔,所以他们把名声看得重于利益;吏员不是通过考试而得到爵禄,所以他的把实利看得重于名声。因此,刘晏把财政出纳、查办检举告发这些重要的事,全部交给士子去办,吏员只是办理文书的起草、收发而已。

唐代刘晏在选人用人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