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怎们样的?

2024-05-09 04:26

1.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怎们样的?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怎们样的?

2. 柏拉图理想国主要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思想是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柏拉图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和科学因素。
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
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隐喻”。
“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所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的普遍和谐。“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
所以这样一来,每个人不必兼做多种职业,而是各人做特殊适合的工作,不论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隶、手工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这样。”
在国家一旦出现人们违反一人一事原则,国家的秩序便被打破。他认为,国家是由具有欲望的体力劳动者,具有意志的护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者阶级所组成的,而这三个等级应该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只有各个等级保持分工合作的状态时社会才能保持普遍的和谐。

3.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

4.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过:“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可见,柏拉图在西方哲学界的地位多么崇高。被当作柏拉图的著作流传于世的共有35篇对话和13篇信札,这些著作未必都出自柏拉图,有些学者甚至怀疑那些信札没有一篇是真的。可以肯定的是,《理想国》不仅为柏拉图所著,而且是他的最重要著作。

与柏拉图的其它著作一样,《理想国》也是一篇对话。这场对话是在克法洛斯家进行的,主角为苏格拉底,参与者有克法洛斯之子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得曼托斯、色拉叙马霍斯,还有旁听者数人。在柏拉图的对话中,主角大都为苏格拉底,而柏拉图从不以自己的名义说话,只是让对话中的角色发言。所以,与其说他是为苏格拉底立言,不如说是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理想的愿景



   《理想国》主要讲述的是,乌托邦国家及其怎样运行的问题。柏拉图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人类生活的最好方式”,他之所以关注国家的组织形式,是因为他相信国家与个人紧密联系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立在正义之上。在对话中,出现了四种正义观。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玻勒马霍斯认为,以善报友以恶报敌就是正义;色拉叙马霍斯强调,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换句话说,力量就是正义;格劳孔指出,正义是恐惧之子,是最好与最坏之间的折中或妥协。

上述四种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见解,其共同点就是把正义当作某种外在的东西来对待,并没有把它转入灵魂。柏拉图不认同这些见解,他想要建立这样一种正义观,正义是德行之首,是德行中的根本德行,它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是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石。它不是名声、荣誉、利禄和权势,而是人的灵魂的善,是内在的力量。具体来说,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心灵和谐的情况下做一件属于城邦而又为其天性所擅长的事情,亦即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的公民应由三种人构成: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统治者是拥有政治权威、作出所有重要决策的人;护卫者辅助统治者管理国家,并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劳动者就是从事生产劳动,为所有公民提供生活必需品。每个人归于哪个阶层,是凭个人能力来决定的,而不是世袭的。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给每个人的成分中添加了不同的金属:金、银、铜、铁。含金的宜为统治者,含银的宜为护卫者,含铜和铁的宜为劳动者。如果一个含铜或铁的孩子出生在含金的家庭中,那么父母必须狠心让这孩子去做劳动者;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孩子含有金或银,那就让他成长为统治者或护卫者。如果所有人都安心各自的工作,不做非分之想,那就达到了宝贵的正义。



理想的实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理想是一步步实现的。在柏拉图看来,美好城邦(理想国)的建立经由三个阶段:朴素城邦、奢华城邦、美好城邦。

   城邦源于人的合作需要,朴素城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即肉体的需要,这种满足要求每个人只掌握适合其天性的一门技艺。这意味着每个人几乎完全是为他人劳动,而他人也是为自己劳动,所有人都将与他人交换产品。朴素的城邦是快乐的城邦,没有贫困和压迫,也没有政府和战争。这样的城邦是有缺陷的,因为它缺乏美德和优秀。在欲望驱使下,人们会追求于身体的健康非必需的东西,于是奢华的城邦出现了,其特点就是为无止境的财富需要而奋斗。劳动与报酬将不再有严格的一致性,故而会出现不满与冲突,所以需要用政府来恢复正义。同时,扩张版图的需要必将引发战争。根据“一人一事”的原则,必须建立有武士技能的人组成的军队。相对而言,武士的技能优于其他技能,是故奢华城邦的统治者出自武士中的杰出人物。何谓美好城邦,对于柏拉图来说,主要体现为政权与哲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哲学家必须是最高统治者,或最高统治者必须真正而充分地研究哲学,因为一个人要是不懂得“善本身”,或者说不是一个哲学家,那他就不可能是真正正义的。

   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是完美的,所以他要求这个国家和个人必须拥有完美的品质。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要想实现城邦的正义,塑造城邦公民的灵魂为第一要务。而塑造灵魂的首先是使灵魂转向,即把人的目光从关注功名利禄转移到关注自身的善上来,其次是通过文化教育、音乐熏陶、体育锻炼等塑造理想人格,使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这四种品质。智慧有助于统治者的认知,可以让统治者为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勇敢对于护卫者尤为重要,可以使他们在保卫国家时英勇无畏;节制可以实现各阶层的和谐,约束权力和欲望的任性;公正能确保每个人本着良心去做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理想的迷思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设想有这样一个洞穴,囚徒们都被脚镣手铐着,脑袋也被固定住,除了洞穴的墙,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在他们背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把他们的影子投身到墙上,他们终生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他们相信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事实。有一天,一个囚徒被释放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感觉到狱友们失去了很多东西。这个囚徒后来又被带回洞穴,他的眼睛不再习惯这种影子;而他的狱友们一如既往,满足于看到幻影的存在。

   柏拉图借这个比喻说明,大部分人都像洞穴中的囚徒那样满足于纯现象的世界,只有哲学家走出洞穴,自由地行走,学会怎样真实地体验这个世界。只有哲学家拥有真正的知识,因为他们不是通过人的五种感官感知世界,而是通过思考方式认知世界。

   柏拉图无疑是走出“洞穴”的哲学家,但他所构想的理想国过于理想化,也只是虚幻的乌托邦,并不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人与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只是简单化归类。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是向某个人添加某一种金属,每个人身上很可能都被添加了金银铜铁元素,只不过有的金或银偏多,有的铜或铁偏多而已;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天赋与个性都是一个复杂的复变函数,不能简单指定哪个人担当某个社会角色。再说,国家治理也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哲学家是否适合当国王是一个问题,哲学家愿不愿当国王也是一个问题,哲学家能不能治理好国家更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悖论,人在他的理想国里并没有当作目的,而是被当作实现正义城邦的手段,为了城邦甚至可以牺牲婚姻与家庭。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可实现,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大西洲》以及康帕内拉的《太阳国》等著作,无不是受到柏拉图的启发而写成的。最难能可贵的是,柏拉图把正义作为构建理想国的首要价值,为人类的奋斗指明了方向。尽管人类至今尚未建成完美的理想国,但通过对公正的不懈追求,我们可以把国家与社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人类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所以,《理想国》仍值得今人品读。

5.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是什么?

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它不过是放大了的个人,而个人的本性即灵魂是由三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理性、意志和欲望。灵魂的这三个部分各有其德性,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的德性是“智慧”;意志是根据理性的命令来发动行为的部分,它的德性是“勇敢”;欲望则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德性是“节制”。当灵魂的这三个部分都恪守自己的德性时,整个灵魂也就达到了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了最高的德性——“正义”。与个人灵魂的这三个部分相适应,在国家里也应该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和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柏拉图在《国家篇》中甚至试图用神话来说明这三个阶级分别是神用金、银和铜铁做成的)。当这三个社会阶级各守其职时,一个遵循“正义”原则的“理想国”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理想国中的“四德”。此外,在“理想国”中,第一、二等级实行财产公有,甚至取消家庭,过集体生活,按照优生学原理由国家统一安排男女两性的结合,对于后代的抚养和教育也由国家负责,这就是所谓“柏拉图的共产主义”。理想国中等级森严、分工明确,“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面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职务”,不得相互干扰和随意僭越。艺术家则除了为国家的祭祀典礼和道德教育服务的颂神诗人外,那些专门诱惑人的情感、煽动民众激情的艺术家(如荷马)都应当被赶出理想国。理想国的统治者必定是掌握了最高知识的哲学家,柏拉图明确地说道:“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国家中的国王,或者我们叫做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种事情能够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是什么?

6. 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不朽经典,是对话式问答体裁的哲学杰作。柏拉图生于-427到-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著有二十五篇对话。《理想国》成于壮年(是在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治判死后),影响深远。 
他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那时瘟疠流行,伯里克利染疾而死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他出自名门,关心政治,他痛心疾首雅典(最好的)贵族政治堕落为(最坏的)寡头政治,《理想国》(王政或贵族政治)坚信哲学家兼政治家才能治理好这个城邦。 
著文形式: 
采用对话的方式体现思辨的逻辑和自己的思想,文中主要对话者都是苏格拉底。 
著文内容: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问是综合性的。正义问题的探讨贯穿整个著作,书中一直以某种方式,各个角度来谈论这个东西。从第一卷的正义是什么开始谈起,旁涉诸如教育、婚姻、政制、音乐等等,最后建构了完整的理想国模型,也回答了正义的诸问题——定义,正义与非正义何者 
书中主要人物关系: 
阿里斯同之子——格老孔以及格老孔的弟弟阿德斯曼托斯 
诡辩派哲学家色拉叙马霍斯(也译为斯拉斯马寇) 
读本书常识: 
古希腊称知识,代表全部真理; 
古希腊音乐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 
城邦、国家、世界同意。如中国人常用天下,实指国家; 
美德基本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即各种不同的优越; 
惯用的思为方式是目的伦的,认为万物都有其目的,每种技艺都有自己的利益; 
经常引用《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里亚特〉)》和各种悲剧。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苏格拉底一诘问别人提出的关于正义的定义。更是详细地批驳和讨论了特拉叙马库提出的观点,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他认为,统治者有时是会犯错误的。只有当统治者具有了使他免于犯错误的知识时,他才能统治自己和他人,正义的人所关心的不只是他个人。统治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生活,在第二卷中苏格拉底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每个城邦都有管理者、守卫者和劳动者。这三个阶层都各有其责,各有其美德。当这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时,这个城邦就是具有了“正义”美德的城邦。同城邦一样,每个人的灵魂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因素,与此相应,也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当这三种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协调一致时,就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 

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责任治理好国家。 
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齐,没有纠纷。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 

摩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7.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什么?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什么?

8.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
2、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
3、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
4、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5、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6、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7、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