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德”的含义是什么?

2024-05-16 23:05

1. 中国文化中“德”的含义是什么?

道,是自然规律。是老祖宗发现的自然规律,记录传承下去教育自己后代,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比如春种秋收成获得很好收,反之行事,违背自然律就没有较好收成?综上节【道】之释意,让我们明白【道】之:涵意,所以我们为人要讲【人道】,做人要有【道义】,对人得有【礼道】,人生要明是非【智选正道】,言而有【信道】。取之有道,为人是道,掌握了做事情有效果的方式方法就是得了这个事情的道。你修炼生命延年益寿,你就得了养生之道。


就如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中所述,道可道,非常道。我的理解是,道是可以被人了解的,但非人们通常所说的道。那么,人们通常说的道是什么呢?一般可以理解为规则。圣人说了,非常道。我觉得道就是道理,像太阳一定会升于东方,降至西方....道可道,非常道.....道理大家都知道,不追寻真理的道,就会是魔道.....古人的智慧,胜过当今的我们!


总的来说,“道”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综合,有多少人愿意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就有多少种“道”。就是说,给“道”下定义是很难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他的“道”是很明确的,容易描述的。如生活中,如果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一定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可如果再问这句话出自哪里?由谁提出?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就回答不出了。


道是天地间一种自然的存在。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道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论你知道不知道,规律就在那里,巍然不动。

中国文化中“德”的含义是什么?

2. 中国文化中“德”是什么意思?

或许是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属主流思想,以致其文化中的观点对我们影响颇深,原本“德”的含义会更丰富一些,而儒家《论语》中曾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便是将“德”作为“道德”、“品德”来解读,于此,一直以来,我们对“德”的认识,大多数人停留在“品德”上。
实际上,从道家视角来看“德”的含义,“德”的内涵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加“丰富”,而结合儒家与道家对“德”的理解,颜小二作了一个大胆的推理与衔接,即在我看来,儒家所解读的“德”,是道家之“德”落在人身上的结果,而道家之“德”属“道”的衍生物一般的存在,具备“道”的特性,是“道”下落于具体事物的“体现”,表现为“万物的属性”即“德性”。

1、道家视角下自然意义上的“德”我们知道,道家以“道”为其学说的核心,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围绕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先天地生,玄之又玄的“道”。
按照道家老子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衍生”天地的“道”是万物之母。

万物因“道”而具备区别于其它存在的特点。也就是说,是“道”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即花之所以是花,因为内含“花之道”,草之所以是草,是因为内含“草之道”。

“花之道”也好,“草之道”也罢,我们其实可以换一种说话,即“花的德性”与草的“德性”。这里的“德性”是万物于自然意义上的“特点”或者说属性,比如道家《老子》中曾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里就指出了在道家的世界观中,“道”给予万物之所以是万物的“德性”,所以他们才有各自区别于各自、但又有一定共性的形态。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2、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再来看看儒家的“德”。
和议论“仁”一样,孔子一生也说了许多关于“德”的经典名句,举个例子,他在《论语·为政》中,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是孔子在突出“德政”。他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得取得民心,而获得民心的方法,就是要施行“德政”,只有这样,为上者才能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被众星围绕。

如何理解这里的“德政”呢?承接孔子思想的孟子曾补充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其中其实就蕴含了为上者需要有“成就万民”的仁德,而非高高在上、德不配位。
由此可见,儒家的“德”,确实是我们大众所熟悉的“品行、道德”。
那么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意思不一样吗?深入咀嚼其中内涵,我们会发现儒道相通的精妙。
儒家之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包括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也同样是人类文明、或者说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道家的“道”无所不包,即便是人类社会,亦在“道”中。当“自然之道”下落到人类文明、或者说人类秩序之下的“社会人”身上的时候,“仁德”就是一位理想“社会人”的“属性”。于此,从此点来看,儒家之“德”确实在此处巧妙相通。

3、以道家之“道”解儒家之“德”,我们可以发现别有洞天其实这么些年来,颜小二不乏看到许多人为“儒道地位”而争论,有人认为儒不如道,有人认为道不如儒,将儒家和道家放在趋于“对立”的位置。颜小二一开始也浅显地认为二者对立,直到对两家学派研究更加深入以后,发现两家学派的“殊途同归”。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和道家即便在议论同一个字,但是因为“层面”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解读之字面意思会不同甚至相反,实际二者更多是“递进”关系。儒家因为服务于人类社会,所以理论会更加接地气一些,而道家老子探索自然,所以表达往往更抽象一些。
但是儒家也好,道家也罢,本质其实都是在展现“规律”,只不过是议论的层面不一样,儒家更具体一些,道家则更抽象、本质一些。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儒道相通”出发,能看到儒家之“德”实际是道家之“德性”落在理想的社会人身上的体现,这便是最好的证明,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3. 古代典籍里道德之德的意思是什么

德,由多个字组成,第一字是”人们“,“
彳 ”叫双人旁,代表“人们”,其意是有许多人;第二字是”十“字,其意是人们在“十”字路口汇合;第三个字是“四”字,其意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第四个字是“一”,其意是形成统一的意见或看法;第五个字是“心”,其意是人们用心想事。这五个字联起来讲,其意思是:人们从四面作方赶来,汇聚在一起探讨问题,谈出心中的想法而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或看法。由此,德的意思是:就是人们的认识“心得”、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或从别人那里知识里“取得”的知识和方法,德就是“心得“、”获得“或”取得“的意思,“德”由”得”演变而来。

古代典籍里道德之德的意思是什么

4. 古代典籍里道德之德的意思是什么

德,由多个字组成,第一字是”人们“,“ 彳”叫双人旁,代表“人们”,其意是有许多人;第二字是”十“字,其意是人们在“十”字路口汇合;第三个字是“四”字,其意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第四个字是“一”,其意是形成统一的意见或看法;第五个字是“心”,其意是人们用心想事。这五个字联起来讲,其意思是:人们从四面作方赶来,汇聚在一起探讨问题,谈出心中的想法而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或看法。由此,德的意思是:就是人们的认识“心得”、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或从别人那里知识里“取得”的知识和方法,德就是“心得“、”获得“或”取得“的意思,“德”由”得”演变而来。
采纳哦

5. 请解释德文化中“德“的含义。(5分)

易中天解字,“德”字的两种用法与含义

请解释德文化中“德“的含义。(5分)

6. 古文中“德”字的意义和用法

“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详细词义:【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1]同本义 ,道德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 dé   【名】   [4]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6]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 [9]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10]心意,信念:一心一~。   [11]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7. 德的基本释义

德,由彳(chi)、十、目、一、心组成。彳,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目,十下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德 (形声。从彳,惪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同本义 [ascend]德,升也。――《说文》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感激 [be grateful]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通“得”。取得,获得 [get]。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德〈名〉道德,品行 [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德,德行。――《篇海类编》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

德的基本释义

8. 古人常常说的"四德"是指什么?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指有知识修养,说话得体,言辞恰当);其次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儒家孟子提出“四德”,既“仁”,“义”,“礼”,“智”。
易家以元、亨、利、贞为四德。
儒家以孝、悌、忠、信为四德,指置善、事长、立爱、结旧四种德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