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能成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内外因有哪些

2024-05-21 04:54

1. 范旭东能成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内外因有哪些

 范旭东所处之世,中国积弱贫穷,列强环伺,军阀割据。他1900年留学日本,先后在工业专科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学习。回国时正值清室逊位、民国初立,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当时中国的民生市场被洋货垄断:洋面、洋火、洋布、洋盐、洋油(煤油),精盐几乎全被外国人把持,有“化学工业之母”称呼的碱也是如此。范旭东立志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盐厂和碱厂。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1917年,范旭东等人开始制碱模型试验,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1918年11月创办永利制碱公司,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1937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1943年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范旭东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研究工作。早在1922年,范旭东就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其宗旨和目的,不仅为的是解决制盐和制碱中的一些科研问题,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化工科技人才,写下了我国化工科研史上光辉的一页。

范旭东能成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内外因有哪些

2. 范旭东是化学家吗﹖

范旭东(1883-1945),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1]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錏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 范旭东的化工研究

范旭东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研究工作。早在1922年,他就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把久大、永利两公司给他的酬金用作该社的科研经费。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也是他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前身为久大塘沽盐厂的化验室,开始主要利用精制食盐余下的卤水制取硫代硫酸钠,以及生产咸味刷牙水和漱口水等,后来又利用永利碱厂的副产品生产碳酸钙、碳酸镁。它出产的明星牌牙膏(也带有盐分),在抗战前后一个时期内独步市场,风行一时。范旭东创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宗旨和目的,不仅为本企业的生产服务,解决制盐和制碱中的一些科研问题,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化工科技人才,为振兴我国的化学工业服务。他曾提出:“黄海应该是我们的神经中枢。他不属于永久两公司,而是与永久两公司平行独立的化工研究机关”。他聘请并全力支持获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孙学悟主持社务。范旭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孙学悟和全社员工的不懈努力,黄海开创了我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写下了化工科研史上光辉的一页。黄海与永利、久大联合组成的“永久黄集团”还创办了《海王旬刊》,该刊在范旭东的主持下制订了“四大信条”:一、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事业;三、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大局;四、在精神上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从1928年至1949年,《海王旬刊》累计出版600多期,范旭东先后亲自为该刊撰稿逾百篇。永利、久大两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数千名职工在“四大信条”的鼓舞和鞭策下,为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和科学研究事业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其中范旭东不愧是实践这些信条的典范。范旭东本着“以能为社会服务为最大光荣”的信条,抗战期间还创办了中国工业服务社。他亲自为该社拟订章程,规定其宗旨是:“协助有志兴办工业的团体或私人,为其提出的工业生产项目,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如资源、厂址、技术工艺、设备要求和投资计划及市场需要等。”一经委托和受托双方取得协议,即由该社提出建设方案和工程计划,从永利、久大、黄海等单位中抽调人员协同委托单位实施。这个服务社刚刚办起,就与四川省南川县的一煤矿签订合同,派永利的黄汉江前去帮助该矿把生产搞了上去。这也是我国化工科技咨询服务工作早期的一次成功范例。范旭东十分热衷于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曾担任中国自然科学社理事达30余年,曾受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聘请担任评议员达10余年,曾被推选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他还继兄长范源濂之后担任过中华书局董事,对出版事业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是天津南开大学和湖南私立隐储女校的校董。他对南开大学化学系和经济研究所捐赠过奖学金,以鼓励优秀学生。

范旭东的化工研究

4. 范旭东的人物简介

范旭东,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上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錏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范源濂曾与蔡锷同时就学于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因学习勤奋,深受梁启超爱护,得发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范旭东在兄长帮助下,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他潜心学习,与日本同学同住、同食、同学习,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受很深,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他看到日本发展快,以强凌弱,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更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常以艰苦卓绝、勤劳勇敢的作风要求自己,身体力行。范旭东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1911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由于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两个月后辞去了工作。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收获很大。回国后,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碱厂开工之初,生产很不正常,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在永利碱厂略有盈余后,范旭东于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碱厂。该厂于1934年7月在南京长江北岸六合县境内的卸甲甸动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旭东正准备派员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厂接收原有财产之时,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与世长辞。对范旭东的逝世,社会各界深感痛惜。当时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为他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亲往南园吊唁。1945年10月6日,重庆《新华日报》报道了范旭东逝世的消息,又在同月21日发表了许涤新的悼念文章,表彰范旭东对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作出的贡献,痛悼失去“一位可以携手为中国经济建设而奋斗的友人”。1945年11月14日,由22个团体发起在重庆江苏同乡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吴蕴初、侯德榜、阎幼甫、郭沫若、沈钧儒、章乃器、胡厥文等。郭沫若的挽联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世不能语”。胡厥文的挽联是:“建国方新,忍看工业有心人溘然长逝;隐忧未已,何图生产实行者弗竞全功”。

5. 范旭东的制三酸

当永利碱厂生产正常,营业扩展,有了盈余之后,范旭东又满怀热情地继续发展民族化学工业。从1930年起,他就想建设中国的硫酸产业,他向南京实业部提出报告,希望财政拨出2000万,600万办碱厂、800万办硝酸厂、600万办硫酸厂。然而,政府给出的批复公文却句句空话,无一实施,让他的指望完全落空。后来3年,他奔波于各家银行之间,竭力融资促进这个项目,终于在1933年获准成立南京厂,设计能力为年产硫酸铵5万吨。1937年2月5日,南京厂正式投产,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的硫酸铵。硫酸铵可以生产硝酸,制造炸药。当时国事已剑拔弩张,消息发布,国人为之一振。1930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工商、农矿两部合并为实业部时,制订了所谓十项实业计划,其中有办硫酸(即硫酸铵)厂一项,并于1931年成立中国氮气公司,负责筹备此事。消息传出,英国卜内门公司和德国蔼奇颜料工业公司表示愿与中国合办硫酸铵厂。但在商谈中,他们先说中国不必办厂;继而又提出如果“合作办厂”,在12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川8个省与其他公司开设新的硫酸铵厂;还坚持中国氮气公司的硫酸铵产品均由英、德两公司组织联合包销。因条件苛刻,商谈破裂。范旭东耳闻目睹商谈经过,更增强了独办中国硫酸铵厂的决心,表示一定要把这一实业办成。他取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国银行、中南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支助,加上永利制碱公司积累的资本,于1933年11月22日呈请实业部备案,自办硫酸铵厂。同年12月8日,经当时的行政院会议批准,于1934年3月,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新办厂定名为南京铔厂(以后通称永利宁厂),设计能力为年产硫酸铵5万吨。为了勘测厂址,范旭东亲自率队先后考察过湘潭、株洲、马鞍山、上海,最后选择了南京长江北岸江苏省六合县的卸甲甸。1934年7月,永利宁厂开始在这里平整土地,修马路,造码头,建厂房。鉴于过去建设碱厂的经验和教训,范旭东与侯德榜决定:范在国内掌管全局,侯在美国负责选择技术,订购设备,组织设计。同时选派一批技术骨干随同侯德榜去美国办理有关工程技术事宜,并到同类工厂实习。所有对外的合同都委托纽约华昌公司李国钦为代表出面签订。为了节省投资,不引进成套设备,只择优关键单机,如煤气炉、合成塔引自美国,高压机引自德国。至于辅助设备,多是从国外拍卖市场处理品中挑选来的。凡在国内、厂内能制造的机器设备,均自己解决。这座工厂,包括硫酸、合成氨、硝酸、硫酸铵及硝酸铵等生产部门和许多辅助生产部门,经过土木建筑、设备安装,单体、联动、局部、全部试车后,于1937年2月5日投料生产,一次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硫酸铵。像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联合企业,能在30个月的时间里顺利投产,令国人为之振奋。范旭东在《记事》的日记里写道:“列强争雄之合成氨高压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合成氨、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1937年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在日本侵略军进入天津之前,范旭东下令永利碱厂和久大盐厂职工停产疏散,仅留永利碱厂厂长许滕八、久大盐厂厂长彭九生等少数人护厂。连云港久大大浦分厂和青岛永裕盐业公司也按范旭东通知事先撤离。南京沦陷前夕,永利宁厂投产仅9个月,也按范旭东安排停产,职工向长江上游撤退。天津、塘沽、南京的相继沦陷,给范旭东创办的实业,给我国刚刚起步的化学工业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但是,范旭东对发展化学工业的决心毫不动摇,又坚持在大后方重建自己的事业。“七·七事变”后不久,范旭东就派李烛尘等人在重庆市设立了久大和永利两公司的华西办事处,接待两公司陆续到川人员,并选定四川腹地的自流井和犍为县境内五通桥盐区附近的老龙坝,作为两厂在后方建厂的基地。范旭东呕心沥血,费尽周折,获得盐务局批准,在自流井创办久大川厂;获得当地盐商同意,购进他们的卤水,利用当地的天然气,用平底锅熬制精盐;利用卤水所含杂质提取副产品,其中包括硼砂,这是海卤中所没有的。1938年,《大公报》汉口版专电报道了久大川厂建成投产的消息。久大川厂投产,不仅使久大撤到四川的职工得以就业,又解决了邻近诸省的用盐问题,甚受重视。开始,该厂所产精盐系结晶颗粒,非用麻袋包装不可,不如当地土产的块状盐巴,无需包装,可用肩挑或牲口载负,运输简便,途耗少,更优越。为了便于散装运输,久大技术人员装设了若干台水压机,将精盐颗粒压成5公斤1块的盐砖,从此久大的精盐畅销四川、贵州,而且长期运到湖南沅陵、常德一带销售,为湘鄂人民解决了因海盐中断而缺盐的困难。久大川厂自己设有机修厂和发电厂,还利用附近糖厂榨糖后余下的母液发酵和精馏,制成动力用的酒精,作为本厂汽车运输的燃料。凡此种种措施,都为久大在四川立足创造了条件。永利川厂设在五通桥老龙坝,规划占地近千亩。为少占良田,只将仓库与发电厂建在平地;职工宿舍建在左边小山丛林中;并将大部分山地开成山洞,准备将重要车间置于庞大的山洞中,以防空袭。由于四川井盐成本远超过海盐,制碱需要采用原料利用率高的方法生产才合理。1938年,范旭东曾委派侯德榜带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察安法专利。对方提出种种辱国条件故意刁难致使谈判破裂之后,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经过艰苦努力,1941年研究出融合察安法和氨碱法两种方法、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两种流程于一体的联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并于1943年完成了半工业装置试验。当时,为表彰侯德榜的功绩,永利公司决定将此新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此方法的成功,正如该厂致侯德榜的贺电所说:“积二十年深邃学理之研究与献身苦干之结果,设计适合华西环境之新法制碱,为世界制碱技术辟一新纪元。”联合制碱工艺的成功,使范旭东欣喜万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川西创办新碱厂的信心和决心。他曾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向国民参政会和社会各界广为宣传,争取支持,募集资金,争取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建厂计划。1940年春,他经香港、菲律宾到美国旧金山采购工厂技术设备和深井工程器材,办理通过中缅公路线运到四川的运输事宜。他先后购买了货运卡车200辆,除运输永利川厂所需设备器材外,还承担了抗日时期部分军需物资的运输任务。范旭东在美期间,还参观了碱厂和一些化工厂、石油钻井工程及中小型煤矿。回国后,他亲自指挥艰巨的运输工作,处理永利川厂筹建中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永利川厂用煤问题,他根据地质资料,在厂址范围内,自办了一个半机械化的煤矿,投产后可日产煤50吨。不久,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中缅公路中断,中印公路勉强通车后,也只许用于军事物资的运输。永利川厂的部分器材由美国运到印度后,都难于运回国内。其余有的推延了交货时间,有的干脆取消合同,停止发货。在万分困难的情况下,永利川厂只好停下联合制碱新工艺的工程建设,转而利用已有的厂房的设备器材,以邻县乐山、夹江等地的芒硝为原料,改用路布兰法生产纯碱,渡过难关,直到抗战胜利。

范旭东的制三酸

6. 范旭东是那个年代的?

范旭东是
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
范旭东是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碱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 候德榜创候氏碱法是?

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新纪元
20世纪初之前,我国使用的纯碱不是来自内蒙古的口碱,就是卜内门公司进口的“洋”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亚交通阻塞,“洋”碱来源锐减。人们无碱,只得以酸馍为食。以碱为原料的工厂也纷纷倒闭。一些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决心趁欧战期间帝国主义者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时,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我国化学家、企业家范旭东(1883-1945)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成功后,于1918年集资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设制碱厂,采用苏尔维法制碱,1920年破土动工,建设厂房,1921年聘请侯德榜(1890-1974)为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长。
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农村,1903年进入福州美国教会开办的英华学院学习,三年后因参加反对美国在旧金山大规模迫害和驱逐华侨工人事件罢课游行,被开除出校,1907年进入上海闽皖铁路学校,三年后毕业,在津浦线铁路符离集车站实习三个月,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高等科,1913年毕业后被派赴美国进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州理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1916年获学士学位,1921年获哥伦比亚(Columbia)大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返国,应永利制碱公司聘请。从此侯德榜与永利制碱公司结下不解之缘,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卓越贡献。
永利碱厂于1922年试工,久久未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借用资金已超过额定资本数倍,企业三次濒临倒闭,最终于1926年获得成功。工厂总经理范旭东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表示:“诸位,今天我们总算制出合格的中国碱。这是我们多少年来的夙愿,为此我们支付多少辛苦,尝尽人间辛酸。用苏尔维法制碱在世界上我们永利是第31家,而在远东、亚洲我们则是第一家。今天看到这雪白、纯洁的产品,心里无比喜悦和激动。为使我们的产品区别于用土法生产的口碱和进口的卜内门洋碱,我提议取名为纯碱。”由此碳酸钠在我国称为纯碱,以区别于烧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以及洁碱碳酸氢钠。
1928年8月,永利制碱公司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举行的纪念美国独立150周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一袋雪白的纯碱,袋面中央印着嵌在双环中倒立的红三角形商标,上方印着“中国永利”,下方是“纯碱”,说明牌上注明是国际甲甲级,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评语,荣获大会金质奖章。
“红三角”纯碱声誉日盛。1927年,永利战胜卜内门,迫使卜内门签订在日本代销“红三角”纯碱的协议。从此中国人使用上了自己制造的纯碱,同时也销售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1934年,永利制碱公司扩建改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决定在南京长江对岸卸甲甸创建永利硫酸铵厂,设计规模为日产合成氨39吨、硫酸120吨、硫酸铵150吨、硝酸10吨。侯德榜被任命为公司总工程师和碱、铵两厂厂长。
中国人饱尝千辛万苦,建立了亚洲一流水平的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不到几个月时间,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寻衅向河北省宛平县发动进攻,8月13日又向淞沪进攻,我国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疯狂向华北、上海等地入侵。范旭东、侯德榜积累了20年的心血所创建的亚洲最大的碱厂和硫酸铵厂皆落入日寇魔掌之中。两位先生坚贞爱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决然放弃沽、宁两厂,率众携要撤入四川,为建设我国西部化工基地而奋斗。
侯德榜和同事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跋山涉水,在川西、云、贵调查资源,勘察厂址,最后决定在四川省犍为县岷江东岸五道桥东南十里的道士观圈购厂址,设立永利川厂。
川西用盐历来全靠从深井中抽出的卤水熬制而成,不如在塘沽海边取盐那样便利,而苏尔维制碱法的缺点又在于原料盐利用率低和废液处理困难。这就必须要提高食盐使用率,改进苏尔维制碱法。
1938年,范旭东和侯德榜率团赴德国考察,随后侯德榜转赴美国,调派技术人员分别在中国香港、美国进行实验。到1939年已全部摸清改进的方案,并分别在当时的上海法国租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四川五通桥三地进行试验。最后新制法终于研究成功。
为了表彰侯德榜开拓新制碱法的功绩,1941年3月15日永利川厂举行了厂务会议,会上总经理范旭东亲自提议命名这一新的制碱法为“侯氏碱法”(译名Hou’s process)。会上一致通过这一提议,并于次日致函向在美国工作的侯德榜祝贺。贺函称侯德榜“抱愿恢宏,积20年深邃学理之研究与献身苦干之结果,设计适合华西环境之新法制碱,为世界制碱技术辟一新纪元……”。
侯氏碱法的要点是不把过滤碳酸氢钠后的氯化铵转变为氨,而是将过滤碳酸氢钠的母液降温并加盐,析出氯化铵。降温可使氯化铵的溶解度大大降低,而食盐的溶解度变化不大,特别是在16℃以下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比食盐还小。加盐使溶液中的氯离子(Cl-)浓度加大,促使氯化铵沉淀。经过滤得到的氯化铵用作肥料。溶液中含有的食盐再通入氨和二氧化碳气体,又生成碳酸氢钠。如此连续循环操作,得到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达到96%,而苏尔维法食盐的利用率只有70%,同时也解决了废液中产生的氯化钙问题。
李祉川,陈歆文。侯德榜。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侯氏制碱法的试验装置于1942年秋在五通桥永利川厂安装就绪,1943年取得满意结果。可是由于当时日寇已侵占东南亚,从国外入川交通堵塞,永利川厂建设设备运输受到严重阻碍。侯氏碱法的扩大生产试验工作被迫停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侯氏碱法在档案柜里沉睡了6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按侯氏碱法设计的日产10吨的装置在大连安装完成。虽然曾遭到前苏联专家的挑剔,1961年,一座年产18万吨侯氏制碱法的车间还是在大连建设完成。1964年国家科委组成鉴定委员会赴大连对侯氏碱法车间进行技术鉴定,认为这一成果可以在全国推广。当时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鉴定的专家、学者无不盛赞侯德榜及参加过这一工作的同志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我国取得的这项重大成果而欢欣鼓舞。
侯德榜不仅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卓越贡献,还先后在1945年和1949年应巴西和印度政府邀请,协助筹建碱厂,名扬世界。1935年他荣获中国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1943年接受英国皇家学会化工学会名誉会员荣衔(当时国外会员仅12人,亚洲仅中、日两国各一人),1944获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3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学会50年荣誉会员称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当选中国化学会会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侯德榜著有《纯碱制造》(1933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1942年修订再版,1948年出版俄文本)、《制碱工学(上下册)》(1959-1960年在国内出版),还著有科普读物《酸和碱》(与胡先庚合著)和《从化学家观点谈原子能》等。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患白血病、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一座侯德榜塑像竖立在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前,留给未来的化学工程师们景仰(图4-1)。

候德榜创候氏碱法是?

8. 红三角的工厂简介

天津碱厂的前身是永利制碱厂,全称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塘沽制碱厂,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永利制碱厂筹建于1916年,与1914年创建的久大盐业公司塘沽制盐厂是姐妹厂,均为中国早期的著名实业家范旭东所创建。范旭东先生生前被毛泽东主席赞为“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开拓者”,逝世后被毛泽东主席赞扬是“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在范旭东创建永利制碱厂之前,中国所用的碱完全依赖于英国卜内门公司生产的“洋碱”。碱不仅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是冶金、石油、机械、纺织、造纸、玻璃等多种工业都离不开的原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洋碱”的进口中断,一些以碱为原料的工业纷纷停工。范旭东等人有鉴于此,决定自己创办制碱工厂。1916年开始筹建,1920年5月召开第一次股东会,推选范旭东为总经理,定名“永利”,在天津设公司,塘沽建厂,由留美归来的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厂内由侯德榜、李烛尘轮流值年担任厂长。1924年8月,永利碱厂开工出碱,揭开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制碱工业史上的第一页。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制出的碱质量低劣,销售困难。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废寝忘食,攻下一 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在1926年6月生产出洁白的纯碱,碳酸纳含量在99%以上,定名为“红三角”牌。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红三角”纯碱荣获最高荣誉的金质奖,跃居世界榜首。“红三角”纯碱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准许免检的“信得过”产品,打破了外国公司对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市场的垄断。天津的“红三角”,只经历了9个年头,在中国市场上便挫败了经营50年之久的英国卜内门纯碱,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抗日战争期间,塘沽厂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范旭东等人拒绝与侵略者合作,在四川五通桥建立了“永利川厂”。在永利川厂,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经过500多次试验,于1940年创立了侯氏制碱法,这种新工艺可同时生产纯碱与氯化铵,不但成本低,而且增加了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新中国成立后,“永利”和“久大”先后公私合营,1955年两厂合并,称永利久大沽厂,1968年3月更名天津碱厂。到2004年,天津碱厂纯碱已畅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天津碱厂成为中国最大的纯碱、精铵生产商和出口商。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天津碱厂先后为巴西、印度、南非、阿尔巴尼亚援建碱厂,进入新世纪又参与了巴基斯坦奥林匹亚纯碱厂扩产改造、印度尼西亚UCI公司技术改造和伊朗KAVEH碱厂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天津碱厂先后援建大连碱厂、杭州龙山化工厂、自贡鸿鹤化工厂、唐山碱厂、潍坊碱厂、内蒙古吉兰泰碱厂、新疆哈密碱厂、南方制碱公司。2004年又参与了对青海碱业、山东海天碱业等制碱企业的技术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