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2024-05-09 17:07

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
一、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社会心理矛盾是信任对怀疑,大致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之内,此阶段婴儿的中心任务是接受照料。他们会对外界环境的可信任程度进行自我探索,并做出简单的判断。
婴儿通过自我探索如果获得了信任感,就会建立起积极乐观人格品质,进而才会敢于希望、敢于期望,反之则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是在接受父母的照料过程中完成的。

二、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羞愧感,获得自主能力。如果不能帮助儿童顺利解决心理危机,例如父母惩罚或者保护儿童的方式不当,儿童就有可能感到害羞并产生怀疑。
反之则能获得较好的自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建立也是发生在与父母的相处关系之中的。儿童在社会规范的习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获得方面,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规范。
三、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庭关系中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的精神。如果儿童的这种精神得到肯定,就会获得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创造力,反之则会削减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动机和勇气。
四、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客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在本阶段各自据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断应用自己发展着的肌肉、知觉和身体技能以及增长的知识,竭尽所能去改善自我过程,以求能成功地解决社会所提出的挑战。
五、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六、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阶段延长到成人期,这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的一大特色。
七、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是成年那女女已必须考虑使新的一代获得关怀和满意的发展。
八、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死亡)。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以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2. 如何评价埃里克斯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3.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是:
1、人格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人格还在继续发展。
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3、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4、人格发展由环境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自我、社会文化等,
5、如果个体能解决每一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如下:
1、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是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这一时期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此时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孩子做事或者对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错,受到大人的批评与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能力,开始体验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可能产生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
5、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的孩子相当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会想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有点矛盾。这时,老师要重点研究学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的教育。
6、成年初期(18——24岁),这一时期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这时的孩子,他们开始建立两性的亲密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
7、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时期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他们通过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括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自己事业成功,发展任务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现实。
8、成年晚期(65——人身终老),这一时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冲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很多人感到满意和幸福,也有的人会感到绝望,自己一生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时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积极品质的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三、自我同一性
1、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自我同一感
2、自我同一感指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照镜子,端详自己:我长得怎样,在别人的心目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有何地位,将来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的关系。
3、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于职业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的基本内容:性别角色的同一性、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同一性。社会角色同一性明确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承担的责任、在行为上恰当地表现。比如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就不符合他的性别角色。
四、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注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人终身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格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阶段,告诉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那个年龄阶段形成,给人反思的依据。
2、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些问题,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危机,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
3、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帮助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其发展。
4、教师给儿童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获得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发展自我的满足感,不要羞辱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适当多布置一些学生一个人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给妈妈洗一次衣服,在家里煮一次饭,在家里拖一次地板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信心,达到自我满足。
5、尽量让儿童自己做决定,自由选择,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自我认同,确立自我同一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竞选班委干部时,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愿意决定竞选那个职位,并说出自己为什么竞选这个职位,从而培养儿童的自我同一感。
6、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力,也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满足需求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
7、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4.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怎样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
一、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社会心理矛盾是信任对怀疑,大致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之内,此阶段婴儿的中心任务是接受照料。他们会对外界环境的可信任程度进行自我探索,并做出简单的判断。
婴儿通过自我探索如果获得了信任感,就会建立起积极乐观人格品质,进而才会敢于希望、敢于期望,反之则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是在接受父母的照料过程中完成的。

二、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羞愧感,获得自主能力。如果不能帮助儿童顺利解决心理危机,例如父母惩罚或者保护儿童的方式不当,儿童就有可能感到害羞并产生怀疑。
反之则能获得较好的自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建立也是发生在与父母的相处关系之中的。儿童在社会规范的习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获得方面,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规范。
三、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庭关系中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的精神。如果儿童的这种精神得到肯定,就会获得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创造力,反之则会削减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动机和勇气。
四、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客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在本阶段各自据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断应用自己发展着的肌肉、知觉和身体技能以及增长的知识,竭尽所能去改善自我过程,以求能成功地解决社会所提出的挑战。
五、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六、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阶段延长到成人期,这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的一大特色。
七、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是成年那女女已必须考虑使新的一代获得关怀和满意的发展。
八、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死亡)。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以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5.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他的人格发展学生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认为自我是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个人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这本书中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建立了自己的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认识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要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他产生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除了给孩子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外,要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多鼓励儿童的所作所为,不要批判。
  
     第三阶段为学前其或游戏其,4-7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本阶段亦称为游戏期,所以,在教育中特别是幼儿和小学低年龄段的教育中要给孩子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解决各种矛盾,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老师要给孩子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完成,,培养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这一阶段的学生依据进入青春期,因此在教育中老师要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能够有自由、自主的空间,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及避免孤独感,体现着爱情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人以及进入大学或面临毕业,在教育中不能制止他们恋爱,要让他们在完成好学业、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亲密感,这对于他们能否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一阶段的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
  
      第八阶段成为老年期(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和避免失望和厌倦,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发展靠近成功测一段,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段,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处在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发展人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八阶段

6. 如何评价埃里克斯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出生至2岁,评价:基本正确。然而,“…反之便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我个人的看法是:更多产生的是恐惧感。2、2─4岁,评价:婴幼儿也可以迅速形成不愿意留在狭小空间(家里),而期望出街的反应。3、4─7岁,评价:正确。4、7─12岁,评价:基本正确。5、12─18岁,6、18─25岁,评价:性激素成熟,分泌旺盛,必然影响个体各方面,并非只有“同一感”、“亲密感”等,而且,在两性关系上,他的观察发现无法包括世界各地的情况。而且,个体知识结构其他方面的继续发展依赖于个性遗传及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人人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阶段的。7、25─50岁,评价:外界环境因素不同,各人都会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理智反应,因此,并不存在必然的这个阶段。【摘要】
如何评价埃里克斯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问】
您好,艾里克森其学说影响深远,为心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作为西方学者,当时环境局限了他的视野,此外,他的观察角度不够宽广,也妨碍了他,要详细评价,这个天地太小了,只能提供一二供你参考:【回答】
1、出生至2岁,评价:基本正确。然而,“…反之便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我个人的看法是:更多产生的是恐惧感。2、2─4岁,评价:婴幼儿也可以迅速形成不愿意留在狭小空间(家里),而期望出街的反应。3、4─7岁,评价:正确。4、7─12岁,评价:基本正确。5、12─18岁,6、18─25岁,评价:性激素成熟,分泌旺盛,必然影响个体各方面,并非只有“同一感”、“亲密感”等,而且,在两性关系上,他的观察发现无法包括世界各地的情况。而且,个体知识结构其他方面的继续发展依赖于个性遗传及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人人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阶段的。7、25─50岁,评价:外界环境因素不同,各人都会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理智反应,因此,并不存在必然的这个阶段。【回答】
(。・ω・。)ノ♡【回答】

7.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
一、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社会心理矛盾是信任对怀疑,大致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之内,此阶段婴儿的中心任务是接受照料。他们会对外界环境的可信任程度进行自我探索,并做出简单的判断。
婴儿通过自我探索如果获得了信任感,就会建立起积极乐观人格品质,进而才会敢于希望、敢于期望,反之则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是在接受父母的照料过程中完成的。

二、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羞愧感,获得自主能力。如果不能帮助儿童顺利解决心理危机,例如父母惩罚或者保护儿童的方式不当,儿童就有可能感到害羞并产生怀疑。
反之则能获得较好的自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建立也是发生在与父母的相处关系之中的。儿童在社会规范的习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获得方面,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规范。
三、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庭关系中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的精神。如果儿童的这种精神得到肯定,就会获得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创造力,反之则会削减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动机和勇气。
四、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客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在本阶段各自据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断应用自己发展着的肌肉、知觉和身体技能以及增长的知识,竭尽所能去改善自我过程,以求能成功地解决社会所提出的挑战。
五、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六、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阶段延长到成人期,这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的一大特色。
七、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是成年那女女已必须考虑使新的一代获得关怀和满意的发展。
八、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死亡)。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以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8.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一、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危机: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品德:希望
   主要影响者:母亲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期间孩子在饿、渴等需要父母时,父母能否及时出现是建立信任感的前提。感受到信任的孩子就形成了“希望”的品质,他们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这一阶段,母亲的照料状况对孩子心理有深刻影响。
   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一阶段孩子对父母表示出信任,就会发展为对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们感到信任;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害怕心理。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依赖最大,完全需要父母照顾。对情感的需要,特别是母亲的需要最为重要。父母要注意对婴儿多一些爱抚、搂抱、肌肤接触、眼神交流、说话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婴儿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亲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进而影响以后对世界的态度。
   这一阶段最为重要,是今后各发展阶段、特别是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基础。“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
   二、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危机:自主性vs羞怯和疑虑
   品德:意志
   主要影响者:父亲
   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他们要坚持自己的吃饭、玩耍方式,试图拒绝大人的帮助,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并利用语言来表达自我,以此反抗外部控制。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从大人的角度,出现了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会反复应用:“不”、“不要”、“就不”来表达自己想要独立的观点。
   孩子想要自主的感觉,同时又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如果孩子在不安全的时候可以安全地退回母亲的怀抱并获得安慰,他们就会更大胆的接触他人和寻求挑战。孩子想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只要不危险,父母请允许;孩子需要帮助时,只要可以,父母请伸出援手,并赞赏孩子的进步,容许孩子犯错。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形成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父母不能过分溺爱,这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化;也不能过分严厉,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感,并让孩子感到疑虑和羞怯。父母只有把握好“度”,孩子才能形成意志的品质。意志在埃里克森看来就是“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意志品质往往能让人更加容易有所成就,生活得也更充实。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的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个人今后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治生活作好准备。
   三、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危机:主动性vs内疚感
   品德:目的
   主要影响者:家庭
   这一时期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果受到鼓励,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孩子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如果受到嘲笑、打击,就会逐渐失去自信,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这阶段的孩子在探索这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人在做事情时总会受到别人的注意,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得到大人的鼓励,并获得了自由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后还会继续做下去。
   如果孩子的主动行为受到大人的否定和压制,就会认为自己的发现是不好的,进而产生内疚感、挫败感,以后会寻求墨守成规的生活,而不会主动向前发展。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德。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品德。
   四、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危机:勤奋vs自卑
   品德:能力
   主要影响者:邻里、学校、师生、父母
   这一阶段的孩子都在小学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此阶段的孩子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获得“能力”的品质。
   但要注意,勤奋感很重要,但不能让孩子养成过分看重自己工作,而对其他方面漠不关心的态度,否则他们的生活将是缺乏色彩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这个时期,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变成同伴、老师。孩子一方面勤奋学习,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但又担心会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当孩子刚迈入小学校门时,几乎都是勤奋的。但慢慢地,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了他们对勤奋的不同感觉:如果学习得到了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们会认为勤奋是必要的,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相反,如果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是没用的,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进而形成一种自卑感。
   通过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孩子在早期发展中获得自信与自尊,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感,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五、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危机: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品德:忠诚
   主要影响者:同伴、小群体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一阶段是很危险的。通常叫青春期、危险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内心有很多冲突。过去经验中的自我形象在新的冲击下开始四分五裂,他们更重视自己,但更弄不清自己,所以青春期男女会更经常地照镜子来观察自己。他们的自我认识正在发生转变,有人觉得自已不像想象中那么好了,所做的选择一些符合自己,一些又背叛自己。他们感到要做的决定太多、太快,从而陷入困惑、迷茫的境地,有的干脆进入一种“心理的暂停”期,即延缓作决定。他们开始有孤独感,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处于一个心理闭锁期。
   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也有转变,会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自己所处在的社会角色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周围人的态度和评价更容易在他们心理上形成“自我感”,但这应与他期望中的“自我感”慢慢统一起来,以确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摆脱父母,而转向同伴,对自己重新认识,试图形成一种新的、同一的自我,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所谓同一性,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在说明未来时有一种内在的自信,即全盘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
   青少年一旦确立或统一了自我,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也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否则,便会以角色混乱继续成长。
   六、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危机:亲密vs孤立
   品德:爱
   主要影响者:友人、异性、竞争同伴
   七、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危机:繁殖vs停滞
   品德:关心
   主要影响者:共同工作及分担家务者
   八、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危机:自我整合vs失望
   品德:智慧
   主要影响者:人类
   这里只重点介绍了从出生到18岁的阶段冲突,后面的阶段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查看。因为开始阶段的冲突影响了后面所有阶段的正常度过,意义非凡。各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人的一生发展这个整体,后一阶段要受到前一阶段的影响。一个孩子如果在最初没有形成对世界的信任,那他以后的发展将会一直受阻,更会影响后续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