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2024-05-18 01:33

1. 简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简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2.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目前经济形势,应该采用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
1、拉动内需 2、加大投资 3、促进出口
宽松的货币政策
1、降低基本利率 2、央票暂停发行 3、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降低房贷门槛 5、为国家大量的投资项目提供贷款
目前我国最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什么是政府支出,就是如政府出钱购买,象现在的40000亿的刺激内需政策。现在采取积极的,而非紧缩的财政政策。说明现在市场流通性匮乏,需要政府调节,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市场流通性,刺激投资和需求。就目前中国的情况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稳定经济。
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挑战总需求。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去年末和今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处于高位,国家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频频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就是为了收回流通性,控制通货膨胀。
下半年,通胀得到控制,但是经济下滑风险加大,于是得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以如此简单的理解,政府采取宽松(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就是刺激经济,提高投资和消费,但是同时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紧缩的政策会抑制通货膨胀,也会抑制经济发展。因此看来经济得稳定,不热也不冷。所以我们的政策得~稳定和谐~。采取两边摆的态度。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3. 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你认为我国应采取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

从2008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国政府怕蔓延到本国实体经济,因此开始大量印发钞票,提出了4万亿的投资政策,然则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出口型企业,政府此举相当于是给中国经济吃了一剂壮阳药,我国经济本来就是投资比重大于出口和消费,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货币超发,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因此,当前应该采取的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减少民营企业税收,提高央企红利比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支出,保证普通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对房地产市场开征房产税,调节房地产市场投机;
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通过货币乘数流入市场的M2
                        提高居民存款准备金利率,保证居民实际储蓄利率为正;
                        央行发行债券,回收过多货币,保证流入市场的货币达到一个稍微稳定的数量;
                        加大对农副产品等市场的管理,防止投机引起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你认为我国应采取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

4.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为背景,分析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首先从财政政策来说,目前我国的三驾马车中我们的出口将会继续受到影响,同时通过这次的危机,西方消费观念有一定的改观,所以出口方面可能继续不振,但是为了外汇,国家可能会继续降低税率,提高贴税来缓解/促进出口。消费这个层次(扩大内需)表面上看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实质是后劲不足,一个国家的消费不是一两个富人就能拉动的,)所以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面可能会是一个持续提高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得通货膨胀产生,这是目前拉动国内内需的最好方法(也是保八的手段,很白痴,但是很有效,数字看起来很漂亮。这一点可以放心的是不用担心挤出效应或者说国进民退的现象,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钱)。在税率调节方面,可能在消费领域会有所调节,降低一部分的税率,但是在收税的范围上会扩大,例如物业税有可能今年开始。总之2010年国家的税收肯定是比2009年高,至少是平齐的。(20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这不是因为政府做了多少,也不是资本家仁慈了,而是根本就涨不上去,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东西,即便滞涨来了,中国的百姓依然能够靠馒头,米饭加榨菜的毅力活下去)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目前我们的国家的任务就是扩大需求量,将出口剩余的部分争取在国内消费掉。


其次,货币政策,这个政策我们国家已经说了,继续保持平稳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略带扩张性的政策。就是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种需求。我们国家这十年来是有意的保持略微通胀的状况的,因为这种状况对经济增长有好处。之所以说他是略微的通胀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及目前扩大内需的要求所决定的,我们国家目前会实施一些选择性的货币政策,例如对消费信用的控制,防止在这种高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出现次贷危机,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防止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不动产信用的控制,以及道义劝告都会出现。(这里面的实例你自己去找,不难找)

说到货币政策不得不说说货币政策时滞,这个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当我们准备紧缩银根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使得我国不得不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一旦转变成经济危机,后果相当可怕,因此我国目前在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相对饱和,随着政策效果的到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又不敢进行过分的抑制通胀的手段,财政收入方面我们的政府也不能减少,因为一旦政府没有钱,财政支出也就是空话了,这个就更可怕了。目前我们国家会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

5. 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并论述应付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

结合2014年宏观经济情况(比较具体和细化)
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从我国2014年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保增长压力加大时,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

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并论述应付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

6.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目前经济形势,应该采用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按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增速约为6.5%,是全球可比大国中增速最高的,总体宏观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但是,国际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美国的经济增速3.8%左右,德国仅1.5%,而且由于全球商品已经呈现“供过于求”状态,再依靠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常规做法已经无法持续,同时,我们是一个对外贸易依赖性很高的国家,一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0万亿元,但我们的全球主要贸易伙伴们的经济状况都不乐观,这就更不利于我们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好在我们国内消费强劲,一年的商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这奠定了我们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在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只有国内消费是强劲增长,而那两大因素投资与外贸都是缓慢增长,在国内整体通胀率只有2%多一点的情况下,在今后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仍应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预算赤字,扩大政府采购量,即稳妥地刺激经济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仍应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扩大新增贷款发放规模,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市场比较充裕的流动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倾斜力度,保持一个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相信在采取这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后,加上国家发改委保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力度,中国的宏观经济在未来两年或更久的时期内,以6%左右的合理的增速发展是完全可期的。(这是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过的体会作出的判断,都是真实国家发布的数据。你可以放心用。)

7. 描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及货币政策

简单地说:
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股市走牛,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明显上升.
今年国家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快速转为过度;防止物价上涨由结构性转为全面的通涨.
针对调调控的目标,我国的货币政主要是紧缩的货币政策(1)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紧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而收紧银根(提高准备金率被认为是效力最猛的方法);(2)提高市场利率,这里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以此吸叫资本市场中过剩的资金,提高贷款门槛,防止股市过热(3)公开市场业务,如央行卖出证券,以吸收银行资金,减少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

描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及货币政策

8.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论述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

  财政是从百科CV的,货币是从网上找的~~~~看您这题``象突然看到我们可爱的经济考题似的~~~~

  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一)政策的阶段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二)政策的定向性。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三)政策的复合性。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原则或政策取向的合理确定与适时调整,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效应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应注意和力求做到下述几个“兼顾”或几个“结合”:
  第一,在政策重点的选择上,把增加投资规模与刺激、拓展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投资和生产上,亦即放在增加产品供给上,因为供给的约束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需要刺激的重点则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在提高需求,但这只是中间需求,它究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则取决于最终需求的状况。新形势下有助于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必须把增加投资和生产与刺激最终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使总量的适度扩张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因为当前问题的性质,既不是简单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也不是简单的总量需求不足,而是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增长)模式转轨时期,在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形势下,主要由于转轨“镇痛”、体制和结构障碍等基本原因而形成的过渡性困难。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和性质,即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很不健全等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和实施全面松动的总量扩张政策,那就很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重结构调整的困难,从而非但无助于当前经济的协调、有效增长,而且还将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就业问题的解决,造成更多的麻烦和后延性障碍。
  第三,在政策倾向的掌握上,应把支持国有经济与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其发展需要、发展可能及其存在的巨大潜力,还是从其在诸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来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的确存在着不少现实障碍和困难,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政策性问题。
  第四,在政策效应的考虑上,使扩大内需的当期政策效应与长期政策效应相结合。因为,既然需求不足将是制约我国后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在政策取向、政策效应的分析和估量上,必须把短期与长期、当前与今后加以统筹考虑。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
  既然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