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标准是什么

2024-05-17 13:28

1. 贫困县标准是什么

一、贫困县标准是什么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为1500元;人均GDP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2、法律依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四条 国家各项扶贫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并以这些县中的贫困乡、村、户作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和受益的对象。非贫困县中零星分散的贫困乡、村、户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贫困县,由有关地方各级政府自行筹措安排资金进行扶持。二、贫困县公司上市条件有哪些1、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2、对注册地在贫困地区的企业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实行“专人对接、专项审核”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挂”政策减免挂牌初费;3、对注册地在贫困地区的企业发行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的实行“专人对接、专项审核”适用“即报即审”政策。也就是说只要符合了贫困县“绿色”通道的要求无论是想申请IPO还是挂牌新三板又或是发行公司债都可以在快捷通道办理无须排队。

贫困县标准是什么

2. 贫困县标准是什么

贫困县标准如下:1、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对少数民族自治县标准有所放宽,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2、重点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测定,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与20%比例);3、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4、人均GDP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权重。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第四条国家各项扶贫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并以这些县中的贫困乡、村、户作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和受益的对象。非贫困县中零星分散的贫困乡、村、户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贫困县,由有关地方各级政府自行筹措安排资金进行扶持。

3. 国家级贫困县的标准确认

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对少数民族自治县标准有所放宽。1994年基本上延续了这个标准,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 重点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测定: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与20%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人均GDP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权重。其中: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为1500元;人均GDP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在全国中西部21个省区市确定了592个县(旗、市)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它们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和特困地区,其中老、少、边县的比例分别由八七计划的18.43%、6%上升到31%、45%、9%。据初步测算,重点县覆盖的贫困人口(625元)占全国的54%,低收入人口(865元)占57%。

国家级贫困县的标准确认

4. 国家制定贫困县的标准是什么?

贫困标准又叫贫困线。关于贫困线的计算前文已经介绍了。在贫困线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贫困的标准了。我国的贫困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贫困县的标准,一个是贫困人口的标准。   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确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不是国际通行标准,也不是相对贫困标准,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存的标准。   1986年国家确定中国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是 204元,约数就是200元。1995年,这个标准进一步调整为530元。这就是现行的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的标准。   贫困县标准。贫困县的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工作标准。我国第一次确定贫困县是1986年,其标准是:以1985年统计数字为基础,农村人均年纯收人低于 150元的县、低于 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老革命根据地(如延安、井冈山、沂蒙山)放宽到300元。根据这个标准确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为 331个。 1994年,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国家扶持的贫困县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的标准是“四进七出”,即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列入国家贫困县,1992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县退出贫困县行列。这样,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增加到592个。

5. 贫困县脱贫标准

法律分析:1、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当年国家扶贫标准(2018年3500元以上),达到不愁吃、不愁穿。
2、有安全稳定住房。住房遮风避雨,房屋结构体系整体基本安全。
3、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或职业院校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职业院校教育。
4、基本医疗有保障。家庭成员百分之百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原来的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5、社会养老有保障。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百分之百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6、享受扶贫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得到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带动、教育帮扶、资产收益、就业培训、有序转移就业、金融帮扶、生态扶持和低保兜底等一个以上资金项目扶持。
法律依据:《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 我国贫困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包括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程序。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二是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
三是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原则上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在乡镇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
四是贫困县,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由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退出,市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确定退出名单后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

贫困县脱贫标准

6. 贫困标准

法律分析: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标准是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是1.25亿人,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国家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提高标准到865元,对应贫困人口是9422.8万人。第三次是2011年制定国家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一次提高标准到2300元,2300元是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对应贫困人口是1.22亿人。 脱贫攻坚以来,中国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都是以户为单位,衡量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最容易记住。识别标准、脱贫标准是什么,就是"一二三"。
法律依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条 相关部门分别商省财政厅拟定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各支出方向资金的分配方案。

7. 贫困标准

法律分析:中国农村贫困收入标准,2011年为2536元(高于1.9美元标准),2019年为3218元,2020年为4000元左右(高于1.9美元标准,低于3.2美元标准),2011-2019年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2.5%,即,中国贫困标准调整远远高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法律依据:《“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第三条 脱贫目标
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贫困标准

8. 贫困认定标准及条件

贫困生认定标准:1、特殊困难:指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无劳动能力、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等的特殊情况,完全无正常学习、生活来源的学生;2、困难:指家居农村贫困地区,家庭主要成员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负担过重劳动力低下,经济来源少;3、一般困难:它是指家庭主要成员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少量经济来源。但所能筹集到的资金,仍然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申请贫困户需要到条件有哪些1、拥有当地农业户籍并在当地常住;2、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请前12个月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3、没有经济来源且自身无劳动能力的;4、身体或精神残疾无自理能力的;5、孤寡老人或者是子女无法尽赡养义务的。【法律依据】:《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中央高校国家助学金分档及具体标准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助学金分档及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