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国之初设立了什么?

2024-05-09 18:18

1. 北宋建国之初设立了什么?

北宋继承了五代西蜀和南唐的旧制,建国之初,就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对宋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培养和教育了大批的绘画人才。徽宗赵佶时的画院日趋完备,“画学”也被正式列入科举之中,天下的画家可以通过应试而入宫为官。这是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北宋画坛上,突出的成就是山水画的创作。画家们继承前代传统,在深入自然,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创造了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不同的山石树木的方法,使得名家辈出,风格多姿多彩。李成和范宽为其代表。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中占有了主要地位,风格是黄筌的富贵之风,直到崔白等画家的出现才改变这个局面。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和人物肖像画及人物故事画、风俗画的创作上。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家中的卓越人物。
在北宋时,除了宫廷和民间各自存在有数量可观的职业画家之外,还有一支业余的画家队伍存在于有一定身份和官职的文人学士之中。他们虽然不以此为业,但是在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和突出的成就,并且已经自成系统,这就是当时被称“士人画”,后来被叫做“文人画”的一类。以官僚贵族和文人身份参与绘画的创作活动,古已有之,但是那些人的作品和职业画家的作品没有分别,也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从北宋中期以后,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画坛上活跃起来,文人画声势渐起。苏轼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且认为士人画高出画工的创作。他们还为士人画寻找到了一条发展脉络,唐朝的王维甚至东晋的顾恺之都变成了这一体系的创始人,强调绘画要追求“萧散简淡”的诗境,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刻画,要求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采用的手法主要是水墨,内容从山水扩展为花鸟,这一时期文人贵戚出身的山水花鸟画家增多与此有关。这股潮流的兴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但对后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左右了中国画坛。

北宋建国之初设立了什么?

2. 北宋设立什么为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府,设同平章事(军事)
枢密院,设枢密使(行政)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监察)
学士院,设翰林学士(统一管理学士、直学士、殿学士等)
太学,设祭酒(教育)
另有“三司使”,号“计相”(财政)

3. 北宋财政体制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以赋役制度发挥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王曾瑜指出宋代乡村赋役摊派有四种方式:按田地多寡肥瘠、按人丁、按户等、按家业钱和税钱,除人丁外,都是以财产为摊派标准,常是混通摊派。宋朝赋税摊派原则是“天下租赋科拨支折,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职役摊派的原则也是富者多担,贫者少担或不担,征派的依据是户等,而户等划分的依据是资产。首先按有无应税资产划分了主户和客户。主户户等划分各县“随其风俗,或以税钱贯百,或以地之顷亩,或以家之积钱,或以田之受种,立为五等”,然后“各以乡户等第定差”,摊派职役。负担最重的衙前、里正、户长、耆长于第一、二等户差派,负担较轻的乡书手、壮丁等于第四、五等差派,资产少于一定数额的主户有职役“免出之法”。宋人自诩“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人户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自非大饥之岁,则温衣饱食,父子兄弟熙熙相乐”。虽然实际征收中官员加码,豪强欺夺,法外擅征层出不穷,下等户并不能温衣饱食,熙熙相乐,但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摘要】
北宋财政体制创新的原因是什么【提问】
一是以赋役制度发挥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王曾瑜指出宋代乡村赋役摊派有四种方式:按田地多寡肥瘠、按人丁、按户等、按家业钱和税钱,除人丁外,都是以财产为摊派标准,常是混通摊派。宋朝赋税摊派原则是“天下租赋科拨支折,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职役摊派的原则也是富者多担,贫者少担或不担,征派的依据是户等,而户等划分的依据是资产。首先按有无应税资产划分了主户和客户。主户户等划分各县“随其风俗,或以税钱贯百,或以地之顷亩,或以家之积钱,或以田之受种,立为五等”,然后“各以乡户等第定差”,摊派职役。负担最重的衙前、里正、户长、耆长于第一、二等户差派,负担较轻的乡书手、壮丁等于第四、五等差派,资产少于一定数额的主户有职役“免出之法”。宋人自诩“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人户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自非大饥之岁,则温衣饱食,父子兄弟熙熙相乐”。虽然实际征收中官员加码,豪强欺夺,法外擅征层出不穷,下等户并不能温衣饱食,熙熙相乐,但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回答】
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二是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周密的灾伤赈济的财政应对机制北宋的赋税蠲免在前代基础上,法制化趋于完备,水、旱、蝗灾和战乱等被列入赋税灾伤减免范围,减免的赋税包括二税、津渡税、牛具税、商税等。宋朝制定了报灾、检核、监察等系统的灾伤减免法律制度,较唐朝更趋合理和周密。除百姓诉灾、地方官员检核外,还设检田使臣监察地方官的减免实效,防止其因政绩考课而“不依灾伤检放,勒令民户依旧纳税,致民力愈困”。宋朝制定了据灾伤程度相应减放的制度,张文指出,宋代制度规定“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灾伤五分至七分为中饥,放税在五分至七分之间;灾伤七分以上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检放分数据贫富而有别,如明道二年(1033)四川饥荒,“免四等以下户今秋田税之半,三等以上十之三”。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丰富了应对灾伤的财政手段。其主要措施赋税展限、倚阁都是宋朝首创。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倚阁(住催)即暂时搁置赋税,延纳时限视情况而定。赋税缓征既暂时缓解了百姓当前困境,又不损失政府财政【回答】
政府财政总量。缓征也根据贫富而有差,在同次灾伤中贫弱者较富有者可优先倚阁,赋税缓征时间长短也与税户负担能力直接相关。缓征和蠲免常同时施行,如大中祥符九年(1016)京东、淮南蝗旱,灾田“按定合放数外,所纳税物三分以下者并与倚阁,四分以上者更放一分”。三是社会保障系统及其财政支持较前代更为完备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灾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内藏、朝廷、三司(户部)拨款,不论储备财政,还是“经费”财政,都会用于各类赈济。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如“随苗带纳,岁岁而有”的专充赈济的义仓主要来自于两税附加税,又有经营性收入,如救助老幼贫疾者的广惠仓就是以没入户绝田“募人耕,收其租”,常平仓更是依靠经营取息维持运行的主要救济机构。俞菁慧指出,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医疗救济的和剂局也是出售药物循环做本。北宋因大力强化征调体系开拓工商业财源,整顿两税收入,【回答】
财政汲取能力较唐代大为提高。尽管北宋实行募兵制,财政支出远超唐代,仍得以较好地维持了军费、官俸等财政支出,保障了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行。同时以更为周密和积极的财政举措在社会治理方面建立了多项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之相伴的是地方财政压力和民众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北宋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高度中央集权,制定设计的前提是保障中央财政支出。在北宋前期,军队和官僚数量尚未膨胀,财政征收及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收夺尚不苛严。北宋后期,收夺地方财权的手段——无额上供钱、经制钱及各种封桩钱物花样迭出,地方财政日陷窘境。不仅开辟了多项归属中央的新法财赋,而且不断加征附加税和杂税,将有偿购买变为无偿赋税,最终层层传递,转嫁为百姓的沉重负担。这种趋势从北宋后期到南宋不断加重。最终虽不至于如朱熹所说路州都明谕下级“不必留心民事,惟务催督财赋”,但地方财力趋势是不断弱化。另一方面,在政绩考课和士人情怀驱使下,也探索出若干新的国家治理,特别是地方治理模式。【回答】

北宋财政体制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4. 关于宋朝财政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5. 什么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北宋中期,市舶收入达42万缗左右。南宋前期,宋王朝统治危机深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南宋初年,岁入不过1000万缗,市舶收入即达150万缗。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入。太平兴国二年(977),初置香药榷易署,当年获利30万缗。

什么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6. 北宋时期财政权力属于哪个中央机构?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宋太祖和宋太宗、宋真宗有效地控制了朝政。但自仁宗开始,北宋朝政其实已经失控。

北宋前期的中央财政机构是三司,三司是后唐明宗时期开始创立,因为税法已经崩溃,原有的田赋、丁税根本无法维持享乐、行政、军费等用度,因此,统治阶层开始依靠对盐铁的垄断和度支(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统筹计划),所以,三司指的就是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

总体上,三司掌管着全国的贡赋和财政,其首脑三司使被称为“计相”(管钱的宰相),三司也被称为“计省”,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宋代的三司制中财政权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这样就可以将财政权力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7. 北宋在地方设置什么机构集中财赋?

转运司:设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
宋代官职。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北宋在地方设置什么机构集中财赋?

8. 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答案C

北宋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送到中央,从而削夺了割据的地方财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