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支教的那几年(一)

2024-05-17 04:47

1. 我去支教的那几年(一)

 一
  
 毕业之后为了能留在大城市,每天跑人才市场,求人介绍,也上过一些班但都不尽人意,一心求职的我也没时间跟女朋友腻歪,于是就交给好友照料,没想到一来二去的就被活生生的绿了,其中情节无比的司空见惯,我也是强颜欢笑的各种祝福,一切成了泡影,正当我手足无措,辅导员给我来了电话说有几个支教的名额,说是工作五年后可以调回来问我去不去,我心想正好他娘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玩不过你们,咱走还不成吗,也没多问细节就答应了,随后买了些酒,在寝室楼下坐了半宿,想想自己之前的生活,看看这呆了四年的学校,些许酸楚,但生活还是要继续,马上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可能那遍地的油菜花还有结实的土地能让我的内心更加的明亮。
  
  
 
  
  
 二
  
 话说第二日一早我便出发坐上了通往宝牛村,一同出发的还有辅导员陈林,司机老王,再就是三个支教老师,一个女孩子叫方木子,长相秀气带着眼镜,不怎么说话但是很客气,还有个大高个皮肤黝黑强壮如牛叫孟宇,听说是体校的挺严肃一直看着窗外,另外一个就是我李然,浑身上下透露着普通二字。
  
 
  
  
 刚准备眯一会就听到辅导员李老师凑过来悄悄跟我说"李然,这次机会十分难得,学校头一次接到这样的支教任务,听说上面领导对这个事很重视。你可得好好干,熬过这五年你就能真正的留在这个城市了。"
  
 
  
  
 听着老陈又开始给我规划美好未来,我忍不住翻了翻白眼,但嘴里还是说到:"嗯,谢谢陈老师对我的栽培,这么好的机会能够让我来,我一定好好工作,回报你的良苦用心。"
  
 
  
  
 老陈一听我这把他奉为神灵的话语,瞬间就有一种语重心长之感,重重的拍了拍我的肩,点了点头。这时坐在我前面的方木子转过头看着老陈说:"陈老师,我们这次去的这个宝牛村是个啥地方呀,我们学校领导说的含含糊糊的。
  
 
  
  
 "哦,这个宝牛村啊,其实我也不是太清楚,只知道这个村子很久之前就是有名的贫困村,这么多年这个帽子一直都在,村里的劳力都出去打工去了,前几年盖了学校,但是一直缺老师,应该是村里管事的把情况反应上来了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才联合市里的学校发动这次支教行动的。〃老陈淡淡的说着。我听着很奇怪。觉得不像他平时说话的语气,有点像背书一样,来不及细想就听开车的王师傅说了一句,到了。    
  
 
  
  
 三
  
 随着车子慢慢的停靠,就看到村头有几个人站在那,高高矮矮好像还有小孩子。一下车中年男子便迎了上来与我们握手,笑着说道:"真是感谢政府感谢党啊,又为我们村送来了这么多优秀的教师,真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实在是太感谢了……"说到后面竟然开始哽咽起来了,老陈急忙上去拉住校长的手对着所有人说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环境多么的艰苦,我们一定要义不容辞的冲锋在教育的第一线,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为培养下一代优秀的祖国的接班人奉献我等所有哪怕生命…咳"老陈后面越说越激动,音太高以至于差点破音,也瞅着也差不多了,就赶紧过去跟校长简单的介绍下了我们几个人的基本情况,校长热情的叫几个人搬着我们的行李就往村里走去说要好好的招待我们。
  
 
  
  
 
  
  
 刚没走几步,一个什么东西就朝着我的面门飞了过来,我心想完了,这深山老林不是遇见什么大侠了吧,看我面生给我来一飞镖暗器啥的,我这教室都还没进就挂了的老师日后不成为教育界的奇耻大辱了吗,正当我闭眼等死感觉危险临近的时刻,一个什么东西挡在我的面前,只听一声闷响,我睁眼一看,一只粗壮且黝黑的大手挡在了我的面前,然后手一松一块石头掉了下来,原来是孟宇出手相救,我又是鞠躬又是感谢,这大块石头要是砸我脸上,我还不得嗝屁啊,于是愤怒的朝石头飞来的方向看去,这不看不要紧,一看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只见一个穿着破烂的小孩站在不远处的田埂上看着我,一动不动,让我惊心的是这个小孩的长相,他竟然没有鼻子,两只眼睛就好比两条细线一样,好像是被缝起来了,极为的慎人,像极了一只没有鼻子的狐狸。

我去支教的那几年(一)

2. 为什么要去支教?

每一届的支教团总有不少人是冲着保研或者加分什么去的,也很多人是为了锻炼自己,但很多人支教是为了孩子未来的教育,希望那些可爱却又上不了学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能够让自己一展所长,能够帮助那些人。


支教简介:
支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ījiào。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也称扶贫支教。
2020—2021学年,全国计划选派22842名教师,支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21635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1207名。

3. 我为什么会去支教

我知道我的支教在现在还是朋友的谈资,但是若干天以后这个话题会被代替的,也许代替的不过是某个明星又换男女朋友。我从来不奢侈谁会记得这段往事,所以我也不需要任何的赞美。我不伟大,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山里呆上一辈子,没钱是一个方面,更多的却是自己已经离不开城市的喧哗,我在山里会怀念着吹空调、怀念着K歌、怀念着KFC,还有那些我们一直过着的伪小资的生活,像是一个上了瘾的病人,我知道自己真的离不开城市的生活了。说到底我不过是俗人一个,去到山里仍旧脱离不开俗人的气质,我不过还是那个伪小资的我。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选择自然也不一样,请不要说羡慕我的生活,我知道在我的周围一直有无数双看不到的手拼命的想把我拉回到现实,我不过还在挣扎罢了,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双手却是那么的熟悉呢?好吧,我去支教了,不管周围的人如何劝服我都义无反顾的去了,如果你非要问我一个理由,我只想说我为了梦想去了,梦想也需要一个理由吗?生活不是拿着计算机就能计算的,如果说梦想的成本就要计算的话,那么人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恩,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出现能改变什么,我也知道我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我知道的是只要我尽自己的努力去做过了就行了。好吧,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梦想,天下大同,可笑吧,我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看到了,但是看不到不见得不能去想,谁规定了不能做这样的梦呢?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在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犹如沧海一粟,可就是有这么多个渺小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才能掀起一片片的浪花。
我的思想境界没有那么高,所以我不需要任何煽情的语言,我只是选择了大部分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而已,你能跨出那一步,你难道就会觉得自己很高尚吗?说到底我们都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百年之后什么也带不去,可是这个社会却因为人的存在一天天的在改变。工作不过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人在填饱了肚子之后还要去想什么呢?别再问什么支教的理由了,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和社会良知,大部分人都能做这个选择。还是那句话,生活是过给我们自己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选择自然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理由的。(来源:我们的自由天空论坛)

我为什么会去支教

4. 我为什么要去支教

我想很多年后,我仍会记得那一天。夏日炎炎,我在甘肃会宁的土高山。
  
 一辆乡间公交在山路上颠簸而行,车轮边的悬崖深处隐约可以看见一条早已干涸了的河流,一群小尾寒羊悠闲走过。再往远处望去,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和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向阳而生,追随阳光。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会宁人,骨子里透着倔强,非常骄傲,非常坚强,从不屈服,从不依靠。
  
 我和27位队友坐在车上,这一天我们就要结束20天的支教,离开会宁,离开这片苦甲天下的土地。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片黄土地或许就只能是记忆中的存在。我望向窗外,看着那不断变换的景致,看着那大片的金黄色。“看到向日葵,我就会想到孩子们。”身旁的队友说道。我沉默。那里的孩子,也有如向日葵般灿烂的笑脸,很天真,很快乐,让人看一眼就再也忘不掉。
  
 
  
                                          
  有关孩子:西北大地的葵花就应向阳而生 
  
 初到会宁,看到路边美丽的向日葵,心中总是会泛起一丝惊喜。一直都深深热爱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比如西北大地上的向日葵,灿烂地茂盛着。
  
 “灿烂地茂盛着。”我不知道这个单句在语法上是否正确,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大片耀眼的金黄时,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于是,带着一份很美好的情愫去到会宁,又乘车上山,去我们组的支教点——漫湾小学。
  
 总是会想起那个下午,第一天看到孩子们时的心情。他们是那样的羞涩,清澈的眼睛,红红的面颊。队长说,那叫高原红,像是刻在那里孩子身上的印记。
  
 我记得在那个下午,第一次教他们唱歌。没有仔细备课,只是随便想了一首歌来教,是《外婆的澎湖湾》。歌里唱的风景,他们没有见过,但是他们都学得好认真。或许高原上长大的孩子,都是有唱歌天分的,只教了两遍,他们就能唱下来了。
  
 那个面颊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红的小男孩,总是唱得好大声,也学得最快。那个下午,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叫宋刚。他第一个主动要求独唱,声音好大,透着西北的感觉。那个声音,我听到过两次。还有一次,是在我们临走时。那是我们临走的前一天,他突然找到我,问我道:“老师,我可不可以给你唱一首歌?”我点头,然后听到二十天前我教的那首歌。
  
 “晚风轻抚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突然很想哭。海浪,沙滩,椰林……外面的世界。亲爱的孩子,那是你们没有去过的世界,那是我想要让你们去看的世界。我多么希望,这二十天,我让你们记住的,不只是几句歌词,几个单词。我多么希望,你们有一天,能去看看那个外面的世界。它真的不遥远,只要你们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勇气。而这些,我能给你们吗?
  
 我不知道,这里的孩子,是要有怎样的坚强,才有勇气去改变祖辈们一直无力反抗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不知道,这些脸颊红红的高原娃,是要有怎样的乐观,才能一直挂着明媚笑,每天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我亦不知,作为一个支教大学生,我究竟能给予他们什么。这些问题,在北上会宁前就一直困扰着我。终于在离开后,心中有了答案。
  
 离开会宁后,我总是会想起关于会宁的种种。比如那里的星星,总是那么亮,那么美。比如那里的孩子,总是让我有那么多牵挂。
  
 我会想起那个叫石宁的女孩,她有着像“希望工程”的苏明娟那样的大大的眼睛,坐在第一排,听课很认真。看到我的时候,她总是会笑,然后低下头。那是我见过最好看最单纯的笑脸。
  
 我会想起那个叫连博的男孩子。个子小小的,很聪明,也很调皮。我在黑板上写一句英文谚语,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它的意思。我很喜欢他,但知道他在数学课上玩划炮的时候,又忍不住想狠狠地教育他。孩子,或许是你还没有长大,等你再大一点,一定要知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好不好?
  
 我总是会想到那个叫刘巧红的孩子,她说,她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她喜欢听那些没去过的大城市的名字,她喜欢旅游。也是这个孩子,她告诉我,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会宁县城。忘不了离开的那天,巧红从山那边的家里走过来为我们送行。她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会回来呢?”
  
 我会想到那个叫刘娜的小姑娘,她总是那么沉默,不爱笑。她在作文本上写,妈妈爱弟弟,不爱她。我带她去山上采野花,告诉她,每一个女孩子都像花儿一样漂亮,西北大地上的孩子应如向日葵般,骄傲的长大。我还记得临走时,她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未我们送行。她说:“老师,我会像向日葵那样长大。可等我长大了,我还能不能找到你呢?”
  
 终于明白,其实,教师最大的成就感不在于把优秀者变得更优秀,而在于让羞涩的躲在别人背后的那一个个自卑的、怯于表达的灵魂昂首挺胸。这也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有关调研:守着黄土魂走天下 
  
 每上完五天课,我们会组织一次调研。去山上的村庄,走访农户家,为我们的调研课题收集资料。队长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情。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严酷,自古就有“会宁之苦甲天下”之说。但会宁又是闻名全国的高考状元县,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
  
 望不尽的黄土,走不完的沟壑,教会他们踏实地做事,坚强的生活。因极度缺水而受贫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改变现状的欲望。
  
 李红冰是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女孩,到她们家时,我们一行人已经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又累又渴。这时,一旁的院子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会宁口音。同行的甘肃籍的队友说,她是想让我们去她家坐坐。我循声望过去,心中不免有些奇怪,和我们说话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坐在自家的院子的矮墙上,头发随意扎着,身上的衣服还算干净,但显然已经很旧了。
  
 这时,一个看起来比我们略小一点的女孩打开了门,知道我们是村里支教的大学生后,笑着招呼我们进屋。屋子是土坯房,窗子开得很小,室内光线有点暗。李红冰说,这房子是她爸爸小时候盖得了,家里没钱,一直没有翻新。屋里只有很简单的几样家具,桌子虽然擦得很干净,但因为使用的年数太久了,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李妈妈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大学生,很激动地和我们说话,说这里的人都不相信她,说她曾预测到了汶川地震,说她其实没有病,希望我们能给她做证明。
  
 “我妈妈的精神不太好,只能靠吃药维持,有时候发起病来,她会绕着村子跑。”趁着李妈妈去院子的空闲,李红冰给我们介绍说。“我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可是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前两年给妈妈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爸爸说,不能再填这个无底洞了,还要省下钱留给我和8岁的弟弟上学。”
  
 李妈妈提来茶壶为我们倒水,动作娴熟就像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我知道村里人都瞧不起俺们家,说俺有病,说俺们家没钱。可是俺家娃出息,将来考上大学,走出这个穷山沟,就再没有人敢瞧不起俺。”李妈妈边说着,边笑着看向李红冰。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学。这是长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的信仰,是他们最大的希冀。骨子里的倔强与骄傲让他们渴望改变,不顾一切困难。而我,只想祝福他们。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很多乡亲在用简易的机子绞野草。心里好奇,便走过去打听。一位大叔告诉我们,他们是为一个厂子干活,做一天能挣30块钱。知道我们走了一天的山路,他执意要我们去他家吃馍。会宁人,总是这样热情又质朴。
  
 “我们家也有大学生嘞。”说这句话时,大叔显得很得意。“我家的二儿子在西藏大学,小女儿在湛江海洋大学。两个孩子今年暑假都没有回家,说是在当地打点零工,也省路费。”问道大儿子时,大叔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僵滞,随后还是笑着给我们讲他出息的大儿子。“大儿子读高中时,家里困难,他妈又突然摔断了腿,只好辍学去兰州打工。后来因为表现好,老板推荐他去了深圳,现在一个月也能赚一万块嘞。”大叔说,他总觉得亏欠了大儿子,因为当初没能把他供到大学。所以现在他总是不要大儿子往家里寄钱,想自己多打点工,给还在读书的孩子赚生活费。他希望孩子都能在外地创出一番事业,不再像他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临行的前一天,那坡村曾和我们聊过天一个大学生特意骑了两个小时的摩托,为我们送来了几个西瓜。他说,他妈妈心里一直记挂着我们,盼我们能常来漫湾,盼村里的娃都能像我们一样,上大学,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淳朴与坚强,是会宁人印在骨子里的品质。祖辈传下的性格,他们不敢忘记。守着那份黄土魂,他们要摆脱贫困,走向更远的地方。
  
 
  
                                          
  有关公益: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会宁生活了二十天之后,我开始热爱那里淳朴坚强的乡亲,热爱那里的向日葵,爱每一朵云,每一颗星星,每一个生命。
  
 队长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会宁。这句在出发前就听过的话,终于在离开后,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支教会宁,我们所收获的,其实远大于自己的付出。淳朴,乐观,坚强,这是渗透在会宁人血液中的品质。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心存尊敬,心生感动……我已无法说清,是怎样一种爱,推动我践行公益的行动,让我想为他们做得更多一点,让我从不敢停下。
  
 支教,是一份梦想,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的团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四赴会宁,进行支教调研活动。我们顶着烈日为哪怕是几百块钱的善款努力,我们带着大包的书和衣服,坐几十个小时最破的绿皮火车硬座奔赴会宁,我们都无怨无悔。
  
 “爱心延续希望,公益你我同行”,一直记得队长说过的那句话,“整个社会大众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也许我自己和我们团队的能力如此有限,但是我相信,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会做得比我好千倍万倍,而这个触机,谁知道就不是做得并不够好的我们呢?”
  
 离开,从不意味着支教结束,公益停止。只愿公益之路,开满美丽的向日葵。只愿每个孩子的笑脸,都如向日葵般灿烂。如同落在地上的太阳,温暖着自己,明亮着他人。
  
 盛开,向日葵。
  
 
  
                                          
 
  
  
 
  
  
 或许每个支教过的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支教?”“你去呆那么几天,能教几页书?与其去呆那几天,还不如给那边的孩子多寄点钱寄点衣服过去!”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但现在,我想我有了答案。那就是,支教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分享和陪伴。
  
 我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天气预报上出现的那些地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还可以凭借支教那一个月和他们建立的联系,为他们带来长久的陪伴。
  
 就在上个月的时候,我6年前支教时教过的一个姑娘在QQ上联系我。那时候,她还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她对我说:“姐姐,我过的不好。我嫁了人,有了一个儿子,后来男人去外面打工勾搭了别的女人,就不回来了,也不要我了。”
  
 听着她给我说这些话,我感到有些震惊。在我的想法里,她还只是那个坐在教室第一排,上课听讲特别认真的小姑娘。
  
 可是算一算,她今年也已经19岁了。他们那边还流行先嫁人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可是她生了孩子,男人就和外面打工认识的女人结婚了。
  
 我和她聊了很久。最后,她跟我说,开始时她总觉得不公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努力善良的女孩子,我可以在北京读书,而她只能一辈子留在山里,还得不到幸福。而在和我聊过之后,她觉得心里敞亮了一些,觉得年轻的自己也还有希望,觉得能认识我也是一种幸运。
  
 我想,这就是陪伴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那年支教,对我们两个人共同的馈赠。
  
 最后还是想再重复一句:所有有梦想有责任感的支教行为都值得被鼓励。支教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分享与陪伴。祝福所有的支教人。
  
 �

5. 后来我为什么不去支教了

后来我为什么不去支教了
  
 2014年7月15日-8月4日我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白土岗镇中王庙村小学支教三周。
  
 其实说起这段20天不洗澡的故事(这样可以告诫自己神圣和纯洁都是表象,实际腐朽与黑暗才是真相),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毕竟40°的天气,没空调没风扇,每天讲课8小时,开会3小时,你坚持一下就知道长还是短。
  
 但是这段故事也给了参与者无上荣耀与英雄光环。我也因为这20天的经历获得了天津市的标兵,大学唯一的奖项。
  
 从百里挑一的笔试到三位老师轮番刁难的面试,从临走前拨通父亲电话后的哽咽到离开时全车队友沉默的哭声,从繁华的都市到落后的乡村,我没有收获别人口中灵魂洗礼、精神解脱的净化感,保留了几十个孩子画的老师和那些稚嫩笔触写下的想念。
  
 大二开学,我参加了一些志愿者活动,直到大三出国。
  
 但是在的我,不会再去支教,也不愿再做志愿活动了。
  
 前天与初中好友见面,提起了大学支教的经历。
  
 我说我不后悔那个暑假选择去支教,但如果在让我选择一次,我一定不会去。
  
 我没有等他问为什么,直接解释了:因为有很多比这更重要的事需要我去做。
  
 支教时的队友后来成了我的男闺蜜,但是在他有了女友之后,我就再也不联系他了。我觉得底线和原则不需要说出口,但你要知道在哪里并且坚定去遵守。
  
 毕业典礼那天,看到他已援藏5年志愿者的身份与女友一起出现在大屏幕上。我忘了自己当时的心理波折,后来那个知道我们俩故事的朋友对我说:XX出现在屏幕的那一刻,我觉得你心理肯定是......”
  
 “一瞬间沧海桑田?”
  
 其实并没有,那个时候的我,很平静地坐在台下,看着他与女友为信仰、为梦想、为未来携手同行的模样,青春与爱情的光环发出耀眼的光。
  
 可是最终,他没有去爱情与信仰结合之地,而是回到家乡,接受了家人安排的工作,与女友的故事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打听到,但我觉得没必要知道。
  
 他最后没有去西藏与我后来不去支教,有相同的原因,但也有不同的理由。
  
 我承认,我的家庭给了我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我比很多人要幸运,不需要去体验贫穷的绝望。但我大一之后,就没再依靠过家里,学费生活费都靠自己,包括大三在韩国留学,也是靠自己。
  
 我没有体验过贫穷,20岁之前得益于我爸妈20年前的努力奋斗,但是20岁之后得益于我自己。
  
 20岁之前,看到别人去支教去做志愿者以及当下很流行的做义工我会觉得又酷又有意义;
  
 但是20岁之后,我会沉默着告诉你我的意见最多只能是:
  
 不看好,但我尊重别人的选择。
  
 20岁之前,我可以列举出一箩筐为什么要去支教的理由,然后找一句最打动人心的话作为总结和升华;
  
 但是20岁之后,我找不到很多的理由来支撑自己做选择的出发点,更找不到哪句最具说服力的话来改变别人的看法。
  
 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好,但我更相信,有太多人等不到这个世界的好。
  
 翻出支教回来后被老师催着写出来的3000字感悟。
  
 太阳虽远,但必有太阳
  
 ——2014年暑期支教感想
  
  
  
 七月,蓝天如洗,带着几分憧憬与渴望,我们一行十二人踏上了为期二十天的支教之旅。
  
 山路十八弯后,我们来到了这座青山环绕的静谧小学。当这所简单而别致的学校映入眼帘时,略显破败且还在建设的校园让我内心很矛盾。在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真正开始教授孩子们、真正融入当地民俗,从心里去接受另一个生活环境时,最初的新鲜感几乎在奔波、颠簸、波折的路上消失殆尽,而更多的是让我更加理性地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我坚持走过了这二十天的支教生活。
  
 从最初的忙碌打扫,紧张的第一节课、第一顿饭、第一次洗碗到之后有条不紊的生活,假如说我最初来的目的是想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那么在这过程中我却更深地理解了生活的那些细枝末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决定来支教之前也有很多同学问我原因,在南召山区支教、西藏香港旅游之间,可能我选择的是最辛苦而不易的一条路,可是正是因为选择了这一条路,我才会更从容更自信得去走其他的路。而确实,时间和成长告诉我当初的选择有多正确。
  
 到学校的当天下午,有几个小女孩用南召口音神秘地跟我说她们布置了教室黑板。我有些被动地被她们左右手拉着上了楼梯,在窗外探看黑板。当看到黑板上学生歪歪斜斜写着“欢迎天津外国语大学老师到来,老师们辛苦了”的时候,那一刻我突然被触动了。看着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我敢肯定这是我十九年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起点但非终点,路还在延长。
  
 在支教的这些日子里,我没有也不愿自然也没太多时间去想如果不来支教,一直宅在家里或者参加同学聚会或是种种跟现在截然相反的生活。可是当我切身知晓山里孩子的家庭情况后我却想了很多。山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他们年轻而稚嫩的肩膀上,过早地承担了同年龄段其他孩子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生活压力,这也使得他们的心灵承受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疼痛。虽然我也经历过农村生活,我也曾在并不是优越甚至说是贫困的环境下度过了童年,但是与这里的孩子相比较,我是那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甚至是张狂疯癫,这些孩子稚嫩的脸庞上已表现出来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从来都不敢想的坚强。没有抱怨,没有哭泣,甚至没有太多的悲伤,在他们隐忍平凡的外表下,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
  
 路是时光的血脉,通向生命不可知的隘口。如果不是远行,怎么会了解每一个陌生而绮丽的生命轨道。因为家庭环境原因,从小到大,我习惯了远行,甚至在我成长之后都自己不时的选择另一种生活环境去感受不同的生活,了解不同的人。有时候沿着一个陌生人的生命脉络向深处追溯,就能清晰地感到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雷同。我很庆幸有此机会让我去触摸那些伴随着疼痛成长的瑰丽灵魂。
  
 从乡村到城市,从稚嫩到成熟,从台下满怀憧憬的学生到只身立于三尺讲台的老师,这种跨越这种转型,仿佛更深一层地感悟了生命这个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我走过很多路,有的路,看似平坦,实则坎坷;有的路,看似波折,实则容易;有的路,是脚去走;有的路,是心去走。
  
 支教的生活就像一杯清茶,没有华丽的色泽和醇香的味道,淡淡的清香却让人回味无穷。简单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我曾为学生吵闹不认真听课而气恼,我曾为每天早起晚睡、生物钟完全紊乱而不适应,我曾为饭菜口味不合而几顿不知食味,我曾为没有洗澡条件嫌弃自己很多天,我曾为离开大城市选择一个小山区的落差而不平衡。但是,我更曾为学生的纯真与善良而感动,我更曾为同来一行人的相亲相爱而感知温情,我更曾为当地民众的淳朴不善言辞却怀揣一心热血而感触,我更曾在这绵连群山初曦落日中去感悟到自然的真与震撼。
  
 人生几何,岁月匆匆,我会永远为这些曾经而铭记。中王庙小学会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驿站,用山的情怀,人的温情酿做浮生清茶,历久弥香,袅袅清香中灌注我源源不断的人生脉流,从容淡定地走过天寒地冻,山高水长。
  
  
  
 那时的我,感慨还是:太阳虽远,但必有太阳。
  
 而今的我,感慨却是:必有太阳,但太阳太远。
  
 那明年的我,会不会感慨,为什么看不到月亮呢?

后来我为什么不去支教了

6. 我们为什么要去支教?

今年暑假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支教团队,前往云南省昆明市茂山镇斗屋村的一所爱心学校进行为期半个月左右的支教活动。
  
 不可否认这次支教活动让我看到很多,好的不好的都有,五个月过去了,现在脑海里最清晰的就是孩子们的脸庞,还有每天清晨老爷爷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赶着驴儿经过学校的画面。
  
 支教的最后几天里,团队给每个人录像,类似于访谈的形式,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来支教?”
  
 答案异同参差,有的是当地人,但是生活在那片地域中较为发达的地方;有的是从小在大城市,对大山有着好奇…一样的是大家都想给孩子们带去快乐。
  
 可是回来之后我就在思考,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什么,半个月不到的时间,留给了他们什么,此刻眼前浮现的是离开那天一双双噙满泪水的眼睛。
  
 我喜欢大山里孩子们的眼睛,我不希望眼泪占据那么漂亮的眼睛,更喜欢他们笑的时候那两颗闪烁的星星。
  
 回上海之后嫂子把我在支教时拍的一张照片投稿到了区里的一个摄影比赛,很幸运得奖了,颁奖典礼时我被要求上台发表得奖感言,简单说说对摄影的看法以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是我来到支教学校第一天拍下的,是三个孩子坐在黑板前笑的很开心的样子。我拿起话筒对大家说:山区孩子的眼睛是那么清澈透明,仿佛能看到底一般。我拍他们的时候,都不需要做任何的后期,按下快门后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一副很自然的画。我希望用我小小的镜头,把那份纯真朴实展现在大城市面前,让我们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大山那边需要关怀的人们。
  
 回来之后我做了个决定,毕业后要用两年的时间去支教。
  
 我想我无法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去支教,所以索性不去想为什么了,直截了当的
  
 我们要去支教。

7. 今年去县城学校支教,因为这个月我就要回原单位了(即将结束我的支教生涯)。

一定要相信,好人当然会有好报啦😊,其实从你描述的事情上看,感觉你应该是个能力强人缘挺好的人呀,应该很快乐才对。我们是同行。能去支教,说明你的工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强,同事们喜欢找你帮忙,说明你在做课件方面有特长,而且人缘好,否则的话,大家也不会去麻烦你。能够帮到别人,应该很高兴才对呀。当然了,可能因此占用了你比较多的时间,让你有点烦。但归根结底,你一直还在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这也说明你的心底还是乐于助人的。放心吧,好人总有好报,你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记在心里的,也许人家也在想办法回报你呢,只是苦于还没有机会而已。大家在一起就是这样,今天你帮了人,明天我们有困难了也一定会有人帮到我们。爱帮助人的人总是天天快乐的。希望你天天快乐🌺

今年去县城学校支教,因为这个月我就要回原单位了(即将结束我的支教生涯)。

8. 我为何参加支教?

今天见到校长,郑重地在“支教协议”上签了字。这意味着,我将在那个边远山区度过一段时间。
一般来讲,支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治任务,即上级要求发达地区扶持支援边远地区。事实上,这所学校也曾得到省内名校——成都九中的支援。然而,校方却认为这种支教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支教是作为政治任务,即使没有教师愿意去,九中也只能强迫教师去。这些教师去了后,往往只干一两个月,觉得玩得差不多了,便死活要求回到九中。这边没有他的编制,也没法强迫他,所以只得任其回原校。结果,他在这边干了一阵,没有连续性,反而把这边搞得有点乱——他带来了自己的风格,学生还没有适应过来,他却又消失了。我们都知道,在原则上,教师不能换得太频繁,那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对于作为政治任务的支教,这边学校都有点怕了。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仕途光明”的年轻人希望高升,想通过支教积累一点政治资本。这样,支教成了一种“镀金”方式,让他回到原单位后轻松得到拔擢。不过,在大体上讲,
这类情况也属于“政治任务”。
对于我这种情况,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不是上级强迫要求而来的,也不是想积累政治资本,而是本着纯粹的教育情怀,作为志愿者而来。我跟校长讲,在电影《珍珠港》中,杜立德曾问身边的军官,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必然会胜利吗?接着,他指了指参加轰炸任务的年轻飞行员说,他们都是志愿者,而志愿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我们必然胜利的原因。
既然是作为志愿者,我便可以安心留下来,当然也会呆得长久一点
在协商时,学校给我讲了以前的支教情况后,明确要求我不能只干一两个月。起初,学校要求我干三年,带完一届。然而,我却执意认为,我对那儿的环境不熟悉,怕若是签得太久,遇上什么始料未及的情况,我自己又无法适应或解决,到时候会引起纠纷的,所以我提出开始只签两年。两年后若是双方愿意,到时候还可以续签。在我的坚持下,校方也最终同意了我的想法。
第一、本着教育情怀。现在,中国教育几乎没有净土,早就被污染了,连边远地区也概莫能外。我有这样的认识,但也在心底抱着一丝幻想,希望找到相对干净一点的学校。
至于我的命运,我早有预见。在《逃亡》那个短篇故事里,我写的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断言我此生会到处逃亡。我甚至说过,电影《死亡诗社》也是对我本人的写照。不过,只有生命尚存,我便自当不息,会努力去寻找我的教育。
第二、旅游的梦想。那儿位于318国道上,即川藏线上,背靠着金沙江,可以向南或绕行至稻城的亚丁和香格里拉,经过沪沽湖达到云南丽江。这是一条颇具价值的旅游路线,我打算在两年期间会沿着此线走一趟。
第三、写作的素材。去支教两年,我会在业余时间里坚持写作。一方面,若有可能,我会出版一本《支教日记》。根据我的了解,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书,我的书便可能填补这一空白。在支教期间写出的教育文字,将会统一放在博客的“支教日记”栏目里。另一方面,我也会积累生活素材,争取写出一些其他文字。
事实上,我还有一个计划。几年后,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我的负担便减轻了。那时,我会买辆新车,每年到处跑。哪儿有需要,我就在那儿干一段时间。我也会从藏书中选出一部分,装在车里“游教”于各校,供我开设“通识”或“阅读”选修课使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