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定的?求解

2024-05-12 08:43

1. 古代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定的?求解

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这个典型的独夫民贼连自己的儿子都信不过,就是死后还要钳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是,权谋远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汉朝恢复了谥法制度,不仅如此,刘邦还给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隐王陈胜祭扫坟墓。开立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至少让人看到这位君临万国的天子的气度,所以,后人以为史迁敢于给项羽列为本纪是史家的第一勇气,其实,刘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说说庙号。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虽则昭穆制度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身后的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1.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太祖。
这是自从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则在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
3.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晋太宗(司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比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晋、东晋虽然是一个祖宗,竟然有两个太宗,西晋的太宗是司马昭,而东晋的
太宗则是简文帝司马昱,礼制之糊涂由此可见。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古代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定的?求解

2. 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怎么定下来的?

历朝历代皇帝庙号中的字都是如何确定的呢?
简单的说,从二千余年数百位获得庙号的皇帝来看,庙号中“字”的确定主要有以下的规律: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如明太祖朱元璋、隋高祖杨坚;在开国皇帝所打下的基础继往开来,等于是重新打了一次天下的皇帝一般称世祖、成祖、圣祖,如清世祖福临、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复兴国家,但却只能是建立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一般称烈祖,如南唐烈祖李昪、蜀汉烈祖刘备;将国家发扬光大,带向兴盛的皇帝一般称太宗,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

继承先帝的政策并将其发扬光大,或是由旁系做到皇帝位置的皇帝一般称世宗、代宗,如汉世宗刘彻、明代宗朱祁钰;仁爱孝顺,性格宽厚仁慈的皇帝一般称仁宗、孝宗、睿宗,如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有中兴的雄心,但最终却没有成功的皇帝一般称肃宗,如唐肃宗李亨、晋肃宗司马绍;守成之君,既无功也无过的皇帝一般称哲宗、兴宗、成宗、显宗,如辽兴宗耶律宗真、宋哲宗赵煦;有功有过,对王朝的兴盛或中兴有大功,但也为王朝的衰败埋下伏笔的皇帝一般称宪宗、宣宗、景宗,如明宣宗朱瞻基、唐宪宗李纯。
喜好道教,或是那些空而不切合实际的皇帝一般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如宋理宗赵昀、辽道宗耶律洪基;让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皇帝一般称高宗,如清高宗乾隆、唐高宗李治;为人懦弱无能,丢失皇权的皇帝一般称宁宗、文宗,如清文宗奕詝、唐文宗李昂;偏好武力,多次对外发动战争的皇帝一般称武宗,如明武宗朱厚照、唐武宗李炎。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对一个王朝来说几乎是毫无影响的皇帝一般称度宗、定宗、顺宗、穆宗、光宗,如唐顺宗李诵、明光宗朱常洛。
昏庸腐朽,治国无方,致使江山残破的皇帝一般称僖宗、惠宗、神宗,如唐僖宗李儇、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有中兴的雄主,但最后却亡国,而亡国责任多不在他的皇帝一般称哀宗、思宗,如明思宗朱由检、金哀宗完颜守绪。在位期间多内讧,多动荡的皇帝一般称英宗,如明英宗朱祁镇、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遭遇动乱被迫逃亡的皇帝一般称德宗,如唐德宗李适、辽德宗耶律大石。
以上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使用的最多的庙号,这些庙号的使用规律大多如以上所说。

3. 古代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定的?

自从先秦以来实行皇帝和大臣的谥号以来,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现在,我就自己的心得来简单谈一谈,不当之处,请指正之。  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这个典型的独夫民贼连自己的儿子都信不过,就是死后还要钳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是,权谋远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汉朝恢复了谥法制度,不仅如此,刘邦还给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隐王陈胜祭扫坟墓。开立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至少让人看到这位君临万国的天子的气度,所以,后人以为史迁敢于给项羽列为本纪是史家的第一勇气,其实,刘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说说庙号。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虽则昭穆制度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身后的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1.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太祖。  这是自从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则在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  3.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晋太宗(司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比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晋、东晋虽然是一个祖宗,竟然有两个太宗,西晋的太宗是司马昭,而东晋的  太宗则是简文帝司马昱,礼制之糊涂由此可见。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古代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定的?

4.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皇帝们的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太宗发扬光大;
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
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
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
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
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
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
宁宗过于懦弱;
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
高宗由盛转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神宗为人好玄虚;
文宗文弱无能;
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
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
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
僖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5. 求问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都有些什么潜在的含义?

圣祖仅有康熙用过,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此外,诸如像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中宗”是中兴之主的庙号,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唐世祖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此外,像孝宗、宣宗号称是小治(东晋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涂了)文宗号称小乱(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求问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都有些什么潜在的含义?

6. 中国古代皇帝有多少庙号是武帝的?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生于长安,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魏武帝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是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曾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曹操一生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其非凡的文治武功为自己树裏了丰碑。他性格多变,所以很多人,尤其是文人认为他是绝世之奸雄,也有人说他是绝代鬼才。曹操是个永远值得争论的名字。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第一位皇帝。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位为丞相、晋王、大将军,执掌全国诸军事。 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夺政权,消灭曹魏。称大晋皇帝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成武帝李雄
  成武帝李雄(274~334)十六国时期成汉的建立者。字仲雄。巴氐豪强领袖李特第三子。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后迁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李特率流民起义,以雄为前将军。303年,李特被益州刺史罗尚击杀。继任者李流旋亦病故,雄以大都督名义继续领导流民作战,驱逐罗尚,攻占成都,304年称成都王,建元建兴。以范长生为谋主。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 。李氏封建政权在6 郡流民反晋斗争中建立 ,史称“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班序不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但李雄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并兴文教,立学官,简行约法,政治较为清明。注意发展生产,赋役较轻,男丁1岁谷3斛,女丁1斛5斗,疾者减半;户调绢不过数丈,棉不过数两。多次遣使东晋朝贡,遣将开拓疆域。死后由兄荡之子班继位。

  赵武帝石虎
  赵武帝石虎(295年—349年),字季龙,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中,后赵的第三位皇帝。庙号太祖,谥号武帝。石虎是后赵开国君主石勒的侄儿。
  333年,石勒驾崩,其皇位由儿子石弘继承。翌年,石虎废杀石弘,自立为王。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国(今中国河北邢台)迁至邺(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石虎在位期间,表现了其残暴的一面,因此被评为五胡十六国中的暴君。
  另外他厚待来自西域的佛教僧侣佛图澄,对当时佛教的传播有一定贡献。

  宋武帝刘裕
  宋武帝刘裕的画像(4张) 刘裕(363.4.16—422.6.26),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齐武帝萧赜
  萧赜(440年—493年),字宣远,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刘智容。南朝齐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病死,葬景安陵。年号永明。 武帝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即位后,就下诏说:“比岁未稔,贫穷不少,京师二岸,多有其弊。遣中书舍人优量赈恤。”不久,再次下诏说,“水雨频降,潮流荐满,二岸居民,多所淹渍。遣中书舍人与两县官长优量赈恤。”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549)萧衍是汉代相国萧何的后代,寿86岁,是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仅次於清朝的乾隆——但是乾隆是老死的,他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活活饿死的皇帝——汗颜,皇帝都能被饿死!萧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专的帝王。《资治通鉴》说梁武帝"博学能文,阴阳、卡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元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备的文采和军事才能,在他7、8岁时就给他带来了显赫的声誉。

  陈武帝陈霸先
  陈武帝陈霸先 (503-559),字兴国,汉族,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  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

  周武帝宇文邕
  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鲜卑族人,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著名的军事家、统帅,杰出的皇帝。

7. 在古代皇帝中,死后追加庙号是贬义的有什么?

前面有几位朋友说得有问题,他们混淆了“谥号”和“庙号”的分别。要分清楚其实很简单,通常叫“什么什么帝”或者“什么什么王”,那叫谥号。如果叫“什么祖”或者“什么宗”,那叫庙号。和谥号一样,庙号用的大多都是好词(不过谥号中像“炀”“厉”这种绝对是坏词),但是本身也暗含褒贬。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另外还有像“钦宗”、“徽宗”这种,虽然没有什么贬义,但是因为“不吉利”,所以用了一次就没人用了。

不过庙号和谥号一样,也有好些以“美名”来“暗贬”的现象。除了“文宗”“武宗”这种公认的“明褒实贬”之外,像“中宗”“高宗”“玄宗”也时常暗含讥讽。

在古代皇帝中,死后追加庙号是贬义的有什么?

8. 古代皇帝的庙号都有什么顺序?

顺序如下:始祖、太祖、烈祖、高祖、圣祖、世祖、太宗、世宗、高宗、仁宗、孝宗、英宗、穆宗、神宗、德宗。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宗武丁)、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泛滥年代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