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和利他

2024-05-16 23:29

1. 利己和利他

      所谓利己是指人们在一定范围内维护自身的利益,其行为叫做利己行为。
  
       所谓他是人们在一定的界限为内维护他的利利益,其行为叫做利他行为。处理好利己和利他关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利己与利他关系层次性的表现在:大公无私,这里的无私并不是不要个人利益,而是反对利己主义,自私自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要求人们的公正无邪,先公后私,即先考虑到公众利益和他人之利。并坚持自利利人,利己利公一致行为选择。  
  
      先己后人,先私后公这是比较低层次的选择。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为古今中外所共谴。

利己和利他

2. 利他就是利己

第二个100天,继续加油
  
  
 day2/100
  
 书名:自私的基因
  
 页数:374-479
  
 作者认为自然界的动物没有纯粹的利他行为,一切利他行为的本质都是利己的获益大于付出,最终是保住自己的基因,使得自己的基因能够留存并遗传下去。
  
 也就是说,一切的“与人方便”,最终都是为了“与己方便”。
  
 我们姑且不说这种利他行为的初心有多自私,这其中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利他确实是自然界双赢的选择。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份子,应该也逃脱不了这种自然界的选择。
  
 因此,不要用狭隘的眼光看待利他的行为,这并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分享自己做事的经验,看似耗费精力,其实也是帮助自己梳理思路,总结经验,同时也练习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吸引同频的伙伴。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与君共勉。

3. 利己利他

我们先简单看一眼马斯洛的理论。
  
 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低层到最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这个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层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层需求,当某一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它就不再成为激励人的因素了。
  
  
 
  
 你现在仔细体会一下,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利己”处在哪几层?“利他”又处在哪几层?
  
 
  
 你可以自己想一想,我现在来直接揭晓答案:“利己”实际上贯穿了全部五个层次的需求。前两个很好理解,你要满足生理需求,肯定是利己;安全需求也是一样。爱与归属的需求也很好理解,绝大多数人在爱情关系里都是追求排他性的,希望配偶对自己忠诚,不希望他出轨。尊重的需求也一样,运动员比赛就是为了赢得全世界的尊重,但是你看看,奥运会上、世界杯上,有多少服用禁药的故事,有多少黑手的故事。所以尊重也是一种利己的需求。最后一个层面,自我实现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都知道伟大商人叫乔布斯,他做出了很多伟大的产品。他做这些产品的动力之一是赚钱,但除了赚钱之外呢?他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这就是一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乔布斯的专断独行在业内也是出了名的,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君王。所以自我实现也是一种利己的需求。
  
 
  
 相应地来讲,“利他”会处在哪几个层次呢?和利己的全覆盖不一样,“利他”所处的层面主要是后面三个,也就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比如说,你可以为自己的爱人和亲人牺牲很多东西;你也有可能为其他人捐款,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而牺牲经济利益;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也可能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掉很多东西,甚至生命,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有人也许会反驳,我也可以看到人在生理层面上利他,或者在安全层面上利他,比如地震中母亲把最后的食物留给孩子,或者士兵为了拯救队友而牺牲生命,但是我们要看他干这些事是为了什么。他肯定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或安全需求干这些事的。母亲是为了对孩子的爱,士兵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归根结底,“利他”还是在后面三个层面上实现的。
  
 
  
 好,当我们把马斯洛需求层次跟人的利己利他结合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回答政治中的人性问题: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利己,什么情况下会利他呢?
  
 
  
 答案就是,人在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优先利己,而非利他;而当他满足了前两个层次的需求之后,是否会有利他行为,那就取决于他怎么理解自己的需求,或者说怎么定义这些需求。
  
 
  
 人对这些高层次需求的定义问题,其实是话语权问题,也就是我之前讲过的信仰问题。没有信仰,人就会屈从于暴力的威胁或者利益的收买;有了信仰,人就可以为了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去利他。但是,这一定是在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实现的。中国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

利己利他

4. 利他,就是利己

看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籍《心》时,疑惑颇多,于是看完便静下心来整理思绪。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在互联网搜索过稻盛和夫先生的一些事情,据说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其实是来源于我国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出于对阳明先生心学的深入了解,我才开始选择看这本书,但稻盛和夫先生在这本书里通篇都没有提到阳明心学,这是我疑惑之一。或许他在其他几本书里提到了吧,我内心是这样想的!
  
 这本书共141页,我觉得是主要是围绕“利他主义”这个话题展开叙述的。无论他在哪家公司工作,他始终认为,只要坚持为别人创造利益,就能把事业做的越来越好。关于这个思想,他说他在创办京瓷公司时一直使用,并且在后来经营日本电电和解救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时沿用了下来,因为能为员工带来利益,能为人民带来便利,所以他经受过的三家公司均进入了世界五百强。
  
                                          
 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讲到,在他小学毕业、高中毕业,以及大学提交论文后,均有老师不断鼓励他坚持学业,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许是因为他们的鼓励,稻盛和夫先生才会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就了自己。但这仅是外因!如果没有他的认真努力,有再多的老师鼓励,他也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外因和内因都很重要,老师们的无私的利他之心助推了稻盛和夫先生的成功脚步!
  
 有资料显示,稻盛和夫先生在创办他的第一家公司京瓷公司时,绝大部分资本是朋友借给他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心的朋友,稻盛和夫先生用什么来证明他的能力呢?所以,要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朋友们的利他之心,也成为了他成功路上的东风!
  
 有人说稻盛和夫先生占了先天优势,因为他是学化学的,可以创新产品。大家都知道,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但大家也知道,同一蓝天下,有多少人在学化学?又有多少人最后成功了?如果不是稻盛和夫先生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地做研究,他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做这些事情耗时耗力代价太大,有功利心的人一般都会选择放弃,而他什么都没想,不畏屡次失败的打击,只是一门心思做研究!
  
 我们再来做个假设,如果稻盛和夫先生生就是占了先天优势成功地经营起了京瓷公司,那么他成功将日航起死回生又怎么说呢?当时已经困难重重,稻盛和夫先生始终把眼光定格在“利他”思想上,坚持做到关心同事,便利乘客,成功地挽回了人们的心!利己其实代价很小,以不变应万变即可,如果他坚持老好人思想,不去解雇公司中的那些腐败、堕落人物,不敢与错误的思想和人做斗争,就不会有和他齐心协力的人出现,也不会有认可公司的群众出现!
  
 同时我也很佩服他的妻子。可以说,我目前的状况和他妻子面对的状况十分相似,但他的妻子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所有责任,成为了他最坚强的后盾。人说家和万事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她的妻子也是用“利他”之心成就了这个男人!而我,却始终纠结在孤单、劳累的抱怨中,与她的妻子差之千里,值得我深刻反思!

5. 利他,就是利己?


利他,就是利己?

6. “利他”与“利己”

利他和利己,这是两种不同的人格。
  
 前者工作的可能累一点,在物质上会吃亏,在利益上不占便宜。但心不累,活得光明磊落。
  
 后者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发出牢骚和抱怨,但在分配利益的时候一定会找到利于自己,最占便宜的做法。心会累一点,因为常常要斤斤计较。
  
 利他的人,通常会比较粗线条。吃点亏也不太吭声,不代表他傻,因为只是不屑于去为一些小事计较,人在做天在看。命运也总是会给他们一些补偿。例如我们从小就读的神话故事 ,神笔马良乐于助人所以会得到一只神奇的画笔,画出心中所想。牛朗忠厚善良才会感动天上的织女,成就一段姻缘佳话。不看神话,在现实中,利他的人如果能遇到智慧的领导就不会吃亏,知人善用,团队需要这些人。
  
 利己的人会比较聪明,经常会理直气壮,根本就无法辩解,因为他总是能为自己找到种种的借口开脱。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又会无比的积极,擅于钻研找到自己的强项。
  
 武汉疫情的这场考验,美与丑、善与恶  ,都在疫情的这场照妖镜下全部显露。利他的人逆行而上,将生死置之度外。去拯救灾难,去挽救国家。幸好有开明之士发出声音,不要欺负老实人。
  
 利己的人早早的收拾行囊,逃离他乡,不顾别人的安危。自古以来这样的人比比皆是,08年汶川地震的范跑跑,同样也用这样的行为证明自己。我自己有什么错?难道我的命不是命吗?他的话让人无法反驳。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大家都是爹生娘养的宝贝。保命要紧,是人之常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范跑跑依然快乐的活着,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考上北京大学。试想一下,如果你有孩子 ,你愿意把她交给他吗?如果要和他交朋友,能深交吗?不能。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会甩掉你。这样的人性经不住生死考验。
  
 记得前两天看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还有一句古文读来颇有意义,看看自己是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多才少者为君子,德少才多者为小人德才均无者为愚人———司马光。

7. 利己还是利他

昨天在书店看书,看到一本《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思维课》,以为是讲思维的,翻开一看,却是讲如何选择。作者是哈佛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将人分为三种:获利型,也就是利己主义者;付出型,也就是利他主义者;互利型,更精明的人。然后通过大量成功案例说明, 利他主义者从长期看更容易成功 。
  
 书中讲了几个案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林肯。他就是坚定的利他主义者,想问题不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好几次他参选,他努力抨击他认为不合适的候选人,却在领先情况下让给他认为比自己更适合的人。这样赢得了对手的广泛尊敬,最后当选总统--这些曾经的对手都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
  
 利己主义者看上去短期获利,但长期以往,大家就不愿意和他深交。就比如请吃饭,中国人还是不习惯AA,如果一个人老是想着别人请,自己占便宜,肯定越来越不受欢迎。要知道吃饭是次要的,相互交流,增进感情才是核心。
  
 而一个精明的互利主义者看上去很完美,同时照顾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但如果你总是在利益间平衡,做事情都要求回报,也很容易被看清。他人对你也会衡量利益。
  
 这里正好想到一个心理学的词汇: 延迟满足 。曾经有一个实验,给几个小孩一些糖,并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立即吃或者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如果等那么会获得额外的奖励。实验持续了很多次,有很多孩子选择了立即吃,也有一些孩子抵制了诱惑,坚持等到研究人员回来。然后多年后的跟踪调查,这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孩更容易成功。
  
 利他主义并不要求马上获得与付出匹配的利益,甚至并不在意回报。但世事就是这么奇妙,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不经意间的付出,会获得不一样的认可,扩展你的有效人脉,而这些人脉会在某个时刻帮到你。
  
 以我为例,有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事就是加入支付宝。但这个的起因,却恰恰是我不要求回报的行为:参与开源软件的翻译。当时我毕业几年,做java开发,spring和hibernate都出来没多久。我出于对技术的热爱和对开源软件的支持,加入社区参与opendoc行动——就是拿出业余时间将这些开源软件的文档翻译成中文,只有署名权,没有一分钱稿费。但通过这个我更深刻理解了技术,并认识了一些朋友。然后正好一个朋友在支付宝,他推荐了我去面试,然后我通过了。这就是 主观利他却不经意间给自己带来巨大价值的例证 。
  
 说了价值我们再从 人性角度 看利他主义的基础。这里有一个朋友推荐的视频: 【TED】让利他精神成为你的准则 。其实利他思维就根植在我们的内心。父母对小孩的付出都是无私的不要求回报的,而并不是所谓的“养儿防老”。他们只要看到小孩快乐成长就会有着由衷的欣慰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陌生人处于危难,也会奋不顾身去救助,而不是考虑回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本善。
  
 所以 秉承利他主义,你将会得到长期的回报和心灵深处的满足 。何乐而不为?
  
 那么该如何应用这个原则呢?我简单总结4点:
  
 1.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一些陌生人。比如我一直参与慈济的“日行一善”活动,进一步落地就是一天捐一元,每月初一次,钱虽然不多,但溪流汇成大海,相信也能帮到一些需要的人。
  
 2.多帮助他人,顺手给别人介绍人脉和资源,不用自己特别累,但价值很大。比如我在技术圈和hr圈资源较多,对流量也很熟悉,可以帮大家推广和变现。
  
 3.和人交朋友不要带着价值尺度去衡量,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因为爱好相聚。我就较擅长各种球类运动,也会玩玩德扑,大家可以找我玩。
  
 4.对下属更考虑ta们的发展和感受,让其有成长,大家在一起快乐的工作。同时营造利他的氛围,鼓励相互帮助和分享。
  
  对世界报以善意,世界也会以善意回你!

利己还是利他

8. 从利己到利他

——关善祥老师《打造精英家族的成长感悟》心得
  
  
 一、缘起——自助者天助
  
 本部分介绍了关老师与新教育结缘的过程,经过他详细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得出结论:新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家族传承中精神传承的核心。整个结缘的过程,可以看出关老师所具备的精英特质:
  
 1、利他:发宏愿,“为天下而投资”。
  
 2、好奇心,不抗拒新事物,面对新事物会去了解和研究。
  
 3、喜欢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本质。
  
 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特质引领他走进了新教育圈,并在进入新教育的一年里成长飞速。
  
 二、家族传承战略转变与升华——利己到利他
  
 1、财富是家族传承的基础,精神传承才是核心
  
 “无财不足以养道”,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需要财富作为保障。一般人认为的家族传承就是财富传承,即积累足够的财富留给后代,让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富有之后,往往事与愿违,后代很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也会“坐吃山空”。“富不过三代”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如果像巴菲特那样,将财富捐给慈善呢?虽然这样做能使后人免于失去奋斗的动力和乐趣,但仍然无法保证后人能具有承担家族传承重任的精神品质,即勤奋、进取、家族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财富是家族传承的基础,而精神传承,也就是人内在的品质的培养才是核心。这一点无疑只有教育才能做到。
  
 2、新教育(精英教育)才是精神传承的关键
  
 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注重分数、成绩,“标准答案”“唯分数论”抹杀了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学了大量的无用的、落后的,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知识,结果成了高分低能、不会做人做事、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而新教育,其实质就是精英教育,其实也不新,古代帝王为了保证和提升后代的竞争力,采用的就是这种教育。其核心理念“教其心”,说的就是思维、品格以及心性的培养。
  
 3、战略升级和价值升华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他人有多少价值。一个家族的价值,在于这个家族于整个世界有多少价值。关老师将家族传承战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一开始只考虑小家的财富传承——价值投资,到“为天下而投资”的“万亿之路”,再到后来决定培养新教育老师,传递精英信念,引领更多家庭打造精英家庭。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心态的转变——利己到利他,关老师的行为也正好体现出了责任和荣誉,至上和服务他人的精英素质。
  
 4、打造精英家族其实很简单
  
 成为精英其实并不难,首先精英只不过是拥有“精英信念”的普通人,这种“精英信念”需要在很小的时候植入,年龄越小越好。其次,“精英信念”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将信念具化到日常的行为中去,通过孩子的不断体验,促进信念在内心的形成。最后,要形成坚定的信念需要多方合力,如家庭就必须与学堂保持一致,才能助力孩子的成长。
  
 其实不是我们太精英,而是一般人缺乏常识,“以妄为常”,我们只要做正常的事,如坚持健康的饮食,合适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就可以轻松超越大部分人。
  
 相关文章链接:
  
  打造精英家族的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