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满族???????

2024-05-05 11:06

1. 有关满族???????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传统节日满族文化
  概述 《满文老档》 《八旗通志》 《御制五体清文鉴》 《尼山萨满》 剪纸 满族补绣舞蹈
  概述 隆兴舞 秧歌舞 莽式舞 腰铃舞 庆隆舞 大五魁舞 单鼓腰铃满族乐器满戏
  概述 二弦 三弦满族民歌礼仪旅游景点
  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 清西陵列入文化遗产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人口与分布
  概述 历史上的分布 现代满族姓氏的转变古代满族名人榜近代满族名人榜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满族少女
  满族(满文: 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1]

有关满族???????

2. 满族是什么

满族(全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为中国的四大族群之一,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人口
1041.0585万人(2010年)
人口分布
东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
语言
满语,汉语(普通话及汉语方言)
文字
满文,通用汉字
宗教信仰
萨满教、佛教等、多数人不信教
。别称
满洲族、满人、旗人、八旗子弟
。

3. 满族历史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2]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渤海郡国
  渤海国 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政权所灭。
  辽代女真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金朝时期
  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建于1115年,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北方汉民族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   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
  百度百科上有

满族历史

4. 满族人姓“关”的全称是什么?

满族人姓“关”的全称是--瓜尔嘉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5. 什么是满族?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民族文化

语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必须使用满语。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但是,作为曾经广泛使用的语言,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留居于全国各地的驻防旗人后裔,多操掺杂着当地语音的北方方言,形成一个个的“方言岛”。 [3-4] [4-11] 

姓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12] 

骑射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服饰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13] 


饮食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住房
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如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冬暖夏凉。

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礼仪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纪念
满族的丧葬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乾嘉以后,允许驻防旗人在当地安葬,也改为土葬。早期满族贵族有人殉之俗,后改为剪发代殉和焚烧纸扎的奴仆。在农村地区,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户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幡的头和尾是黑布,中间四条是红布。出殡时,亲友要抢幡上的布,给自己孩子做衣服,认为可避邪,不做恶梦等。今天广州满族保持完整的满族坟场,仍能看到满族葬俗的一些特点。

什么是满族?

6. 满族在哪里

满族兴起于东北地区,与东北历史上的很多民族有传承关系,17世纪中期入主中原,分布于大江南北及其广大的范围内,19世纪以后逐渐汉化。



7. 满族历史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2]和茶啊冲文化。
  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
  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
  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
   
  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
  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
  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
  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渤海郡国
  渤海国 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
  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
  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政权所灭。
  辽代女真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 *** 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
  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
  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金朝时期
  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建于1115年,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
  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 *** 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北方汉民族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
  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 *** 、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
     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
  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建国以后延用满族称谓至今。
  百度百科上有
   

满族历史

8. 对满族的真正认识:入关之前的满族,也有着怎样的坎坷历史?

公元1644年,清军铁骑入关,在此之后他们逐渐统一中国,开始了满族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满族以一千多万的人口排名第二位,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得不说满族是一个勇敢、智慧的民族。我们对于满族的认识大多集中于清朝时期,然而不知道的是,入关之前的满族,也有着十分坎坷的历史。
一、满族的故乡
1."白水黑山"的东北
满族,旧时称作"满洲",用满语写作"Manju"。入关之前的满族,来自于我国东北地区一支半游牧民族,称为"女真"。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女贞"为"满洲",这就是满族这个称呼最早的由来。
再往前追溯两千多年前,满族的祖先自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生活了。清朝时期有一部《满洲源流考》,其中记载"本朝旧称满……实皆肃慎之转音",可见肃慎人是最早被记载于史料中的满族祖先。
肃慎人作为东北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分布在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黑龙江等地。他们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在骑射方面十分擅长。根据史料记载,在以上分布区中,有着鼎等中原地区才有的器物,公元前11世纪初期,也就是西周时期,肃慎人就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等器物。可见早在禹,甚至舜时代,肃慎人就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中原人有着密切并且频繁的交往。

肃慎这一族系到了汉魏时期,便改称为"挹娄",这也是在肃慎称号之后的第二个称呼,一共持续使用了600年左右,一直到晋朝才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2.与中原正式建立联系
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可见此时他们仍然居住在东北地区。至于挹娄这个称呼的含义,据说有两个意思。其一有说,"挹娄"一词读音接近通古斯语中的"鹿"一词,代表鹿的含义。
第二个说法是"挹娄"源于满语的"叶鲁",是岩穴的意思。但究竟是哪一种意思,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挹娄人极爱养猪,又爱吃猪肉、穿猪皮的衣服,因此后者一说似乎更为可信。
在这一时期,挹娄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本质上的进步。
除了传统的游牧,他们又通过自己的智慧发展了渔业、农业、畜牧业甚至是手工业。他们用自己制作的弓箭来猎捕山中的野兽还有河里的鱼类,"弓长四尺,力如弩",可见当时的兵器与肃慎时期相比已经十分发达,甚至他们还将毒药涂抹在箭上用来攻击敌人。

历史上有名的"挹娄貂"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挹娄人将貂皮作为和中原交换的物品,一时间风靡天下。在农业方面,此时的挹娄人已经将五谷和麻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种植,在后续出土的陪葬品中,还发现了粟、豆、黍等等粮食,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较为成熟了发达了。
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当时挹娄的社会形态还是原始生产形态,因为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器,因此并没有形成十分先进的经济形态。挹娄在公元236年,与曹魏政权正式建立了臣属关系,从此隶属于中原。这也是挹娄民族在春秋时期的肃慎之后的第一次和中原进行直接的往来。自此,挹娄民族和中原始终保持着融洽和谐的从属关系。

二、一脉相承的祖先
满族一贯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统。在挹娄之后的南北朝,挹娄逐渐被勿吉取代。
勿吉族始于南北朝。在满语中是"窝集"的转音,是深林的意思,东北人则称之为"树窝子"。而勿吉人就是在树林中的人的意思。东北是气候十分寒冷的地方,所以人们纷纷集中在森林里取暖。在提供住所的同时,森林还可以成为他们狩猎的场所。起初,勿吉人居住在松花江流域,曾经加入过挹娄族。
但是由于常年征战,挹娄族人员损失惨重,本部的实力被大大消耗,旧时肃慎第的各部落逐渐难以抑制自己的野心。公元五世纪,武进人取代了挹娄族。根据《魏书·勿吉转》的记载,勿吉为"古肃慎国也",可见勿吉其实就是肃慎的一部分,甚至与肃慎共存过一段时间,一同居住在松花江两岸地区。

这种交融混合现象说明这个民族是由肃慎和挹娄两个民族昌吉发展的结果。刚刚提到挹娄族的经济水平并不高,而发展到了勿吉族,社会经济方面的进步十分明显。他不仅学会捕捉貂,还会了"嚼米酿酒",这相比前辈来说已经是不错的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必然会有所进步。
勿吉时期,已经产生了专属勿吉的文化。勿吉人将长白山作为神山来对待,用汉语翻译就是"太皇山",可见长白山地位之尊崇。祭祀神山并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文化崇拜,它延续了许久一直到后来的女真人和满洲人都是这样做的。长白山不是普通的山,而是勿吉人对这片"黑山白水"的热爱,他们愿意生在这里、死在这里,这是他们的愿望和情感寄托。

也正是这时,勿吉人和中原的交往更加密切了起来。当时的勿吉和外族进行了一场民族战斗,并大获全胜。从此勿吉族和北魏政权以及北齐政权频频交往,多达三十七次。在这些政治交往中,他们将中原的汉族文化带回了东北地区。这些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铁器的使用,例如铁销、铁锛和铁带卡。这些铁制品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加快了民族的发展进步。
第一次自称
尽管满族的先人之前已经被多次记载到史册中,但不管是肃慎、挹娄还是勿吉,都是别人给与的称呼。满族先祖的第一个自称其实是"靺鞨",用满洲语意译过来就是林中人的意思。根据《魏书》记载,靺鞨一共分为七部,其中黑水部是最为勇猛的一部,它就是从前的肃慎族。
另外一支粟末靺鞨位于靺鞨族最南的地方,在唐代就已经归属与唐,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在渤海境内,人口兴旺,经济也十分发达。他们经常派遣士人前往长安学习先进文化,并把汉人的书籍带回本地,再把本地的人参和貂皮等土特产送给汉人,深受欢迎。演变到五代时期,契丹人将黑水靺鞨称为"女真"。从此女真就作为族名正式代替了"靺鞨"。

三、入关之前的满族文化
1.文化与习俗
根据《新唐书·北狄传》记载,"黑水靺鞨……编发"。这个"编发"的意思就是将头发梳成小辫,但这个小辫的具体样子,现在已经失传了。不过既然女真来源自"黑水靺鞨"一族,在发型习俗上也大体相似。根据《大金国志》记载,"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可见大概与我们现在所能在影视剧上见到的大同小异。

金朝时期,女真族进入中原后,将许多汉族书籍抢劫一空,发展自己的女真文化。女真族中有头有脸的人物通常是自幼就学习汉族文字和各种汉族知识。而女真人起初其实并没有文字,而是用契丹语进行交流。直到15世纪中叶,蒙古文化影响了女真人,他们开始学习蒙古语文并以此书写属于自己的语言。
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掉后,这种文字仍然被用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女真各部。另外早在渤海国时期,满族就有了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在之后这些习俗受到了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春节时除了吃饺子,还要吃萨其马庆祝。

2.宗教信仰
入关之前的满族人和世界上其它各个民族相似,都有着原始宗教信仰。当时的满族人崇拜的就是由自然孕育出来的萨满教。萨满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跳神",这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舞蹈的宗教形式。由于在活动中,多用腰鼓和腰铃,给人一种声音激烈并且迷乱的癫狂感觉。人们经常以此来祭天请求风调雨顺。

四、结语:
人们对于满族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清朝时期几个著名帝王的统治。实际上在入关之前,满族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坎坷历史传统。从肃慎人到挹娄、勿吉,再到最后的女真族,这几千年中,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黑山白水",在一方天地中发展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
虽然在后来的过程中,满族吸取了很多汉族文化的知识,但是这恰好证明了它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能够宽容的吸取外来优秀文化并能够和自己的特色融合创新的民族。长骑射、懂满语,他们就是勤劳、勇敢,拥有智慧的满族人民。
参考文献:
《满洲源流考》
《三国志•魏书》
《新唐书•北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