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定的简介

2024-05-06 19:53

1. 胡金定的简介

胡定金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想读化学系,但是因为色弱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毕业后,胡金定留校任教。1982年,他考上日本大平首相为培养中国高校日语教师而在北京设立的“全国日语教师培训班”专门学习日语。在此基础上,1985年,胡金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世界银行奖学金,远赴日本国立大阪外国语大学留学,专修中日比较文学,并顺利地连续获取了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1994年,从神户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胡金定恰逢日本甲南大学公开招聘教师,一席职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8位学术精英竞相角逐,他也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了竞争。最后,胡金定以优异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脱颖而出,获得了审查委员一致赞同的票数,一举摘得甲南大学副教授的桂冠。更让日本人为之惊讶的是,到甲南大学任教仅仅3年的胡教授又以其突出的科研成果而被破例推选为终身教授。按日本的大学规定,任副教授期满8年才有资格被推选审查是否符合教授的级别,而且日本全国也才只有四五十位终身教授。

胡金定的简介

2. 胡金定的评价

可以看出,胡金定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的看法。他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实在难能可贵。他把人生分为三个时期是对的,可说是“人生三部曲”。当然,从现实看,第二时期和第三时期无法截然分开,而往往交叉在一起,即边工作创造,边奉献服务。在新千年里,正是胡金定教授工作创造时期和奉献服务时期,他将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把瓣瓣心香献给祖国,献给家乡。故国家园有着无限的魅力,紧紧吸引着海外赤子的心,犹如飞到天涯海角的风筝,被一根用乡情搓成的丝线劳劳牵着。胡金定这位海外赤子,他的心总是依恋着祖国,依恋着故园,这种依恋,将直到永远。

3. 胡金定的介绍

胡金定(1956—),福建漳州市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竹塔自然村人。17岁高中毕业后,胡金定回乡务农。1975年,胡金定通过面试考入厦门大学。1985年8月考入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1994年3月 毕业于国立神户大学博士研究生。1996年4月 被聘为甲南大学副教授,1998年4月成为终身教授,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胡金定的介绍

4. 胡定金的介绍

胡定金,男,汉族,1962年6月出生,湖北团风人,硕士学位,研究员。武汉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一级岗位专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

5. 胡安定的生平

胡安定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今陕西省子长县),因其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遂举家迁居泰州海陵。父亲胡讷,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胡安定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3岁通晓五经。乡邻视为奇才,对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安定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曾与孙复、石介等同学在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不归。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十年苦读,学业有成,30岁开外的胡安定从山东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塾师,并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今江苏省泰州中学民营初中部内)讲学。景佑元年(1034年),42岁的胡安定开始到苏州一带传授经术。二年,苏州郡守范仲淹奏请创建苏州郡学,聘请胡安定担任郡学教授。三年二月,朝廷诏人校定钟律,经范仲淹推荐,胡安定赴京师开封,更定雅乐,撰写《景佑乐府奏议》。45-47岁,胡安定在任苏州府学教授期间,严立学规,“苏学为诸郡倡”。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宋仁宗派范仲淹守西北边陲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年48岁的胡安定又由范仲淹推荐任陕西丹州(今陕西宜川县)军事推官,参与幕府军事谋划,并撰《武学规矩》,建议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庆历元年(1041年),胡安定父亲去世,遂辞密州(今山东诸城)观察推官,回家乡奔丧。二年,他又出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同年,又就湖州知州滕宗谅聘请,主持湖州州学。四年,朝廷在京师开封建立太学,派专人赴湖州总结胡安定教学经验,后取先生“苏湖教法”为太学令。此时胡安定被征为太子中舍,不久,便以殿中丞致仕。皇佑二年(1050年)十一月,朝廷更定雅乐,仍诏胡安定参与其事。他与阮逸等同心协力,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花三年时间完成。五年,他和阮逸合作撰就《皇佑新乐图记》三卷。在此期间,胡安定又被朝廷任命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讲坛。嘉祐元年(1056年),64岁的胡安定晋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学、管勾太学。四年,胡安定虽 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刻苦读书,勤奋教学。他不仅主持太学教务,兼任国子监直讲,还辅导皇上“日侍启沃万言”,终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难以上朝,经仁宗皇 帝恩准,以太常博士官衔东归,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养病。临行时送行队伍“百里不绝,时以为荣”。不久病故,终年67岁,赐谥“文昭”。1. 注重教育目的,真培养“致天下之治”的人才胡安定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安定认 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 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 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北宋初期,教化不兴,风俗偷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 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土”的风气,且各地又没有建立学校。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安定认为必须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这种“立学教人”的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2. 力纠社会时弊,坚持体用为本在宋仁宗明道、宝元时期,为了纠正取士不以“体用为本”,只讲究诗词歌赋、学校教育思想,主张以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胡安定在答宋神宗问 时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很清楚,“体” 是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 “用”是指掌握运用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培养出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胡安定为贯彻“明体达用”思想,作出很大努力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同时他又将“明体达用”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改革之中,成为他从事教育改革和实践的理论基础。3. 大胆改革教育,首创分科教学胡安定为 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 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另外还附设小学。这种大胆尝试,即使学生能领悟圣人经典 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 才。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钱公辅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腾元发等,长于军事的苗授、卢秉等,还有长于水利的刘彝等人。4. 推广普及教育,主张州县办学面对宋初“轻教育”学风不正的状况,胡安定还 运用历史对比的方法,着重阐述了“师儒”和“兴校”的重要性。他说:“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 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当时宋代官学有两种:一是中央官学,二是地方官学(即州县二学)。庆历四年(1044年), 在第一次兴学运动之前,中央官学生员很少,绝大多数为官宦子弟;地方官学,只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准允曲阜先圣庙立学,并赐额“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办学之始,余则寥若晨星。于是胡安定大声疾呼“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不仅是对地方行政官员的强烈呼吁,也是对宋朝统治者的忠告。胡安定主张“广设庠序之教”,大兴地方官学,它不仅可以使人才“继踵而出”,更为重要的可以“正以民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以达到太平盛世之目的。故庆历四年四月,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的建议,开天章阁,与大臣们讨论扶振兴的良策,慨然下诏全国,要各州、县都要兴办学校。这与胡安定倡导的“以仁义礼乐为学”、“致天下之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5. 探索办学新路,严立规章,言传身教胡安定在 苏、湖执教的二十年间,亲手制订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如学校作息规定:一般上午讲解经义,课后复读500遍;下午讲解历史,复读100遍;晚上讲解子 书,复读300遍。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言传身教,并规定师生之间的礼节,自己常常“以身先之”,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决不稍懈。有一 次,学生徐积初次见胡安定,头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头容直”。这使徐积从中受到教育,时刻警示自己不仅要仪态端庄,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心也要正直。同时,他又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如学生安涛患了痼疾,他慈父般地给予关照,学生非常感动,说先生之爱如同冬天的太阳。在规章明、要求严的情况下,胡安定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饬”,“衣冠容止,往往相类”,外人一看就知道是胡安定的弟子。据统计,他的学生有1700多名。胡氏这种独特的学风与校风,先施行于苏、湖,后旅行于太学,并使此规章制度经皇上批准,在全国推广,可见其影响之大,效果之好。他的这套教学规章,与后来朱熹所订的《白鹿洞学规》前后辉映,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6. 注意体、美、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胡安定十分强调学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他经常教导学生在吃饱饭以后,不要立即伏案读书,这样做将有害于身体健康。他要求学生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平时要学会“射箭”、“投壶”和其他各项游乐活动。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注重音乐教育,注意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如在各种考试之后,他常与学生们会于“肯善堂”歌诗奏乐,至夜始散。在平时,诸斋亦常有弦歌声达于户外,致使路人也驻足倾听。胡安定提倡体、美、音乐教育,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开拓创新。7. 提倡社会实践,开展游历考察活动胡安定在 教学中除重视书本教育外,同时还组织学生到外野外、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他认为:“学者只守 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故他曾亲率诸弟子自湖州游关中,上至陕西潼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他慨然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由此证明胡安定反对闭户读书,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浏览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他的教育目的—真培养出“明体达用”的致治之才。同时也一语道破了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真谛。8. 实行太学“寄宿制”宋代起初规定太学学生不能住宿,主要因为太学右侧是御书阁,消防工作特别重要,每到夜半时分, 宿舍里的灯烛要全部熄灭,实行“火禁”。嘉祐元年(1056年),胡安定与孙复主持太学,他们为了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过集体生活,请求有关部门放宽火禁,如发生意外,概由他俩负责。此后太学就实行“寄宿制”。每晚由师生轮流值 班,督促火烛小心。同时规定学生每月放假四次,其余时间皆留校住宿。每日起身、就寝以鸣鼓为号,进出校门必须请假,平时也不准随意会客和离校。这种寄宿生 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延伸到州、县之学,在今日的学校中还直沿袭使用,且日臻完备。综观胡安定教 育生涯,他的确留下了丰富且可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经验,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以苦为乐、终身教育的敬业奉献精神,而 且可以看到他勤勉好学、求真务实、力纠时弊、锐意改革的创新勇气。同时,还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躬行力践、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胡安定不仅是著名的古代教育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独特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皆源于其学术思想的深厚造诣。他的学术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根源于《周易》一书。1. 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易学为讲天人之道、讲万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胡安定的《周易口义》是他的学生倪天隐根据先生口述整理而顾。其特点是大胆疑经,自立新解。据统计,胡安定仅在《周易口义》一书中,疑经的地方就有10多处;在《洪范口义》中,也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注解。据《宋元学案》记载,胡安定“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丁宝书在《安定言行录》中引用胡安定学生王得臣的话说:胡安定为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余士,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毫无疑问,胡安定是宋初易学的权威,是一位开源发蒙、鼓动风气的人物,也是宋代义理易学的创立者。清人全祖望亦在《宋元学案》中追根溯源地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2. 坚持安民之道的民本思想胡安定的安民之道,一在求贤用贤,二在养民教民。他以为,君王再能干贤明,若无贤臣辅佐,则“倡而无知,令而无从”,虽有仁义爱民的欲望,亦无法施行仁政于天下。因此,胡安定说, “天下之广,生灵之众,一贤不可独治,故必群贤并进于朝廷,则可大行其道。”广纳天下群贤,一可佐君施行仁政,二可辅君增广视听,三可致君无为而治。当 然,这里所说之“民”,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左臣右相。但他倡导在州县办官员学,则是从教育培养地方基层民众入手,努力提高他们素质。尤其胡安定在《周易口义》中“论民本”时说:“不以一己为忧乐,所忧者天下,所乐者天下。”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3. 主张知行合一手实践思想胡安定还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在讲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时,因其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久已失传,无形象教学之具供学生观摩,就自制挂图,悬于讲堂之上,让学生直观,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胡安定的生平

6. 胡金铨的人物轶事

 在到茶馆里与书友相互切磋的过程里,胡金铨得知了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事实上胡金铨的父亲就有还珠楼主神怪武侠的很多手抄本,甚至他家还与还珠楼主有着前辈的世交,胡源深自己也曾亲自拜会过这个擅写神怪的奇人,而且也多次在家里设宴款待还珠,没承想,自己的儿子居然也私下里开始去拜会这个老怪物。还珠楼主的性格很是古怪,一般很少开口给人讲神怪武侠故事,尤其是有小孩子的时候,更是不轻易造次。惟独他自己常年吸食鸦片,养就了一身“阿芙蓉”瘾,所以破例开声往往也都是犯了烟瘾,一边云山舞绕地吸烟,一边海阔天空地信口由缰。少年时代的胡金铨在家里明里不敢见还珠,也不敢轻易走进客厅公然去听他闲扯,只是偷偷站在门外听上一两句而已。后来,入了迷,就背着家人跑到还珠家里,央求还珠讲上几段。结果还珠并不搭理他,只是随声敷衍几声客套话,就打发了他。结果胡金铨回家就动了脑筋,居然想到了还珠的有吸鸦片的瘾,每次还珠被请到家里时,家里人总是给他预备上一小包作为筹礼,结果胡金铨也效仿起来,偷了家里的鸦片,带到了还珠家。这样一来,胡金铨才真正在还珠的熏陶下开始狂热迷恋起了武侠文学,当年或许只是一时兴起,贪恋故事中的声色犬马,谁承想几十年以后,他自己开始以武侠电影为名、为业,以武侠文化的造诣开创中国电影的一个时代。  当初拍《大醉侠》时,胡金铨找了韩英杰来帮忙。因为一个人说所有演员的身段太累,而且顾不过来,所以胡和韩英杰轮着说。这个工作既费劲又辛苦,该给韩师傅多开钱,这也是应该的。不过邵氏厂的管事问了:「这是怎麼回事?」胡金铨说了原委。管事也答应了,但表示:「这麼混过去不成,得有个名称才成!」胡说:「就叫『武术指导』吧!」这个名称就这麼来的,以前也没这名词,从那以后,武侠片中就都有「武术指导」了。这些人员还不只是为那两个薪水给你这麼实干,是因为从工作中能获得满足感,这个才是主要的动力! 1982年,中国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写信给胡金铨等香港文化人,请教怎样才可以向世界市场宣传中国电影,并邀请他们去大陆。胡金铨当时是唯一一位当过国际电影节评审的华人,自然乐意去,但开出一个条件,要廖方不要向媒介发表胡回国的消息(否则胡就丧失了台湾的居住权、电影也无法在台上映)。夏,胡在廖周密的安排下带着廖托付带去大陆的《龙门客栈》录影带悄悄登机,《龙门客栈》录影带在海关被没收。飞到北京,海关人员在廖的命令下送回《龙门客栈》录影带,胡与司徒慧敏等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招待,住在北京饭店。在北京,胡见到了二姐、三姐胡京芝(十多岁参加游击队,曾改名谷平)及时为中共部长级官员的三姐夫何光,并且去了母校和旧居。提及中国电影与世界市场、国际电影节时,胡金铨对大陆电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文化的官僚说:“想打进国际市场的话,非常困难,当今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是美国和加拿大。不单是中国电影,就算是日本电影、甚至法国电影,那边也没有市场,这与作品好坏无关,已不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了。但在电影节那将不难,只要不断拍,总有一天会轮到你拿奖。”期间胡被香港一家杂志社出卖,胡一行人名单被登出,台湾方面因而得知胡回国的消息,但胡后来死口不认,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三月杂差许鞍华在英国读书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胡金铨,跟他拍了两三天戏,做了一些闲杂的差事。毕业回港之后,她便开始在胡金铨的公司办公室上班,那是一九七五年三月至六月之间的事。许每天上班干的只是接待、打字、茶水、扫地、跑腿等等闲务。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外界所谓胡金铨的衣钵传人或入室弟子之类,不过她承认受胡金铨的影响很大。胡金铨电影事业十分认真,对中国文化有一份承担,有时成为一种负担。他要求自己多阅读,增加知识,每天读报不下十五份。许特别喜欢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和美学观念。当灯光和镜头运动配合着人物的动作拍出慑人的影响时,许鞍华便看得十分兴奋。但那期间,胡已完成了《迎春阁之风波》和《忠烈图》很久,又未有新片开拍,许的父亲一再劝许不如转投电视更有作为,就这样子,许便离开了。表面看来,胡金铨很会摆大导演架子,甚么时候都有一班弟子跟在身边,很够气派,但这些不过都是装模作样作出来的,骨子里他是一个十分随和、毫不斤斤计较的人。每次许鞍华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她总会由衷地帮她一把。甚至有时许鞍华对他恶言恶语,他也不记在心上。许鞍华投无线电视工作的时候,胡也只是打趣地说,许把他的公司当做咖啡店,自出自入的。之后,他还不时向无线高层说许的好话。在胡金铨办公室呆着的三个月里,许鞍华觉得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在胡金铨准备去康城的时候,替《侠女》校对了英文字幕,以及阅读了一些胡金铨从康城带回来的电影剧本(都是一些外国制片家提议给他拍摄的)。此外,便是一些愉快的生活回忆。笑傲江湖直到一九八九年拍摄《笑傲江湖》时,许才有机会真正和胡金铨共事。某天胡来电请她到台湾帮忙完成《笑》片,说因为要赶档期,得在一个月内完成拍摄工作。许义不容辞的答应了,但说明不挂名。却不料其中另有复杂的内情,之后她也仍未搞清楚。总之答应接拍的第二天,徐克就开记者招待会公布她参与导演工作。而她确实拍了二十个工作天,这些影片和胡金铨拍的部分后来都未用上,其后她才知道胡金铨和监制徐克之间有些意见。之后,徐克和程小东等人接手导演工作,换上张学友、袁洁莹、张敏等演员,基本上是从头拍过。至于胡金铨对《笑》片的贡献,许鞍华认为影片的主题、格调和视觉造型,都是根据胡金铨先前设定的模样再行发挥,其中苗族人物的造型,明代的衣冠服饰设计,都完全保留着。还有在几个在大远景中看到的布景,都是胡金铨指定的样式。  宁可缄默此后,每当胡金铨回香港都会找许鞍华一同吃饭后市当陪客,但许却觉得有时陪他应酬很难为情,因为在公众场合避免不了做些卖面光的事情。尤其是陪日本来客应酬,他们简直当许是胡的衣钵传人,令她吃不消。许认为日本人对胡金铨的推崇备至只止于探访、拜会、吃饭,或请他去演讲开会之类,却没有给予他甚么实质的支持,例如投资让他拍片。许也因为没有在胡生前给他更多的帮助而觉得十分惭愧。因此,他身故之后,许不大愿意公开发表意见或大肆赞扬他,宁可保持缄默。

7. 胡定的人物简介

(1709—1789)字登贤,广东保昌人,清朝官吏。胡定(1709—1789)字登贤,广东保昌人,清朝官吏。雍正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乾隆五年,考选陕西道监察御史。

胡定的人物简介

8. 胡金明的介绍

胡金明(1920—1950)建德县溪口乡富塘村人。小时读过半年书,后务农。廿八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当兵。1949年5月在上海解放入伍。1950后10月随军抗美援朝,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一营机枪连战士。11月30日在朝鲜柳疃战役中牺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