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是什么?

2024-05-11 00:05

1.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是什么?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9月26日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深刻理解“五个振兴”内涵,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对于贯彻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是什么?

2. 振兴乡村发展措施

法律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三农”工作中,农村土地问题是核心和关键,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广大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保持了“三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对在乡村振兴促进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3. 乡村的产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产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乡村分工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对乡村的认识有新的突破,表现在:①乡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个经济生活的整体,在多方面具有独立活动的性能。乡村中除农业外,还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②乡村不仅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即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经济以外的政治、文教、风俗等所有活动;③乡村不仅包括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还包括空间因素,即自然环境的立体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体。乡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世界范围看,乡村这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未来型乡村。中国乡村正处于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中心区域的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或安家。许多过渡型乡村,如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道路及其它配套措施尚未及时跟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视。乡村: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一万二千六百户为一乡。

乡村的产业发展

4.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和全面,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

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5. 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活,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同时长期被农村农业现代化问题困扰,乡村衰败不仅仅是文人笔下的晦暗故事。全面深化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升级、农民增收,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破除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深化改革农村,转变农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 切实处理好农民、农业和土地的关系,通过改革措施,盘活耕地资源,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在配置社会资源时充分向农业科技倾斜,将科学技术推向农业一线,促进农业增产,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
  
  农业需现代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着力发展养殖大户,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让农民在现代化经营模式下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推进农业信息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畅通农产品种植-收割-销售的全流程渠道。
  
  农产品质提升,打造农业品牌。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气候各有不同,农产品特色十分鲜明,把握地域农产品特色,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区域农业品牌是促进区域农业进步的突破口,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细化到农机作业、农药施肥、以及运输仓储等全细节的同时,搭建畅通有效的物流网络,建设起外销型农业销售市场,为形成品牌效应提供保证。
  
 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促进产业升级,需要从各方各面-起发力,打通农业发展的任督二脉,破除农业发展瓶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6. 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包括

法律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7. 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和基础前提。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就没有农民的持久、深层、源头的富裕,也就没有农村发展、改善、变美的根本支撑。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以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创新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三产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建设活力美丽乡村的主要途径。规划要通过产业模式创新、产业经营主体创新、金融创新、利益收入分配创新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依托农耕文化、美丽田园、生态农业、创新创意、古朴村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

8.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规划